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语文_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来源:欧得旅游网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1、初中阶段浅易文言文,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对文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战国策》,主要记叙了安陵国使者唐雎面对骄横凶暴的秦王,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从而维护了个人和国家尊严的故事。全文以对话为主,生动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形象。这篇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本文故事性较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学情分析】

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来看 八年级学生通过近两年的文言文学习,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具有独立借助注释、工具书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而这一部分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

下通过预习质疑,再由小组释疑,扫清字词障碍。概括故事情节、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是中考阅读题中常见题型。《唐雎不辱使命》尽管是一篇文言文,但故事性强,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感知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

从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来看 教学中以朗读为主,通过集体读、个人自由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品味语言进而感知人物形象。本文人物形象鲜明,刻画人物的写法有独到之处,对于学生的写作有相当的借鉴作用。所以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刻画人物描写的方法。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来看 唐雎小小安陵国的使臣,在国家危难之际,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勇赴国难、不畏强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或许对于这种精神不能透彻的理解,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基于以上几点要求,联系本单元、本课自身的内容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品味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3、联系实际,领会唐雎不畏强暴精神,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文本阅读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我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确定了一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品味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评价设计】

1、通过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评价手段检验目标一的达成度。

2、通过小组展示和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在表达个人感悟的同时检验目标二的达成度。

3、通过课堂小练笔和师生交流的方式,检验目标三的达成度。 【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开放式讨论法、小组活动法、质疑法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演讲 导入新课 学生展示:课前演讲《晏子使楚》

导入语:故事的主人公晏子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外交使臣,他凭借着他的聪慧机智、能言善辩成功捍卫了国家尊严。今天就让我们乘坐

“时空穿梭机”穿越回战国,认识另外一位同样出色外交使臣——唐雎,他面对威武四方的秦王,又会有如何精彩表现?让我们共同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请一位同学将题目补充一下(注意关键字:雎 辱的写法) 【设计意图:课前展讲是我校语文教学的一道“风景”。由课前演讲导入,趣味性强,既能吸引学生目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水到渠成导入课文,为切入文本、理解文本做铺垫。】

二、思维碰撞 明确目标

预习学案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绘制本课的思维导图,课上展示几份学生作品,其中朱倪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思路最为明了,请朱倪同学讲解绘制思路。

师总结:朱倪同学主要从文言词语、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入手,思路非常清晰,也抓住了本课的重要知识点,其中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在第一节课通过学生群策群力已经解决。本节课将重点放在梳理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其他同学补充,通过讲解思维导图进而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品味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3、联系实际,领会唐雎不畏强暴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设计意图:根据预习提示让学生自主设计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和解读的能力,提升学生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课上通过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讲解,进一步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 梳理情节

过渡语:让我们走进文本,走进这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战争。 分角色配乐朗读,注意情感的把握:

要求:南面三排读唐雎、北面三排读秦王,请两位同学(一位同学读旁白、一位同学读安陵君)注意揣摩人物的语气。

读中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法指导:概括故事情节需要抓住人物及事件,学会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设计意图:分角色配乐朗读,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初步感受人物语言,感受紧张氛围下人物的对话,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品味语言 感知形象

过渡语:本文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感知形象。(出示幻灯片)文中看出唐雎、秦王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读时注意把握语气。

参考句式:读“ ”,我看到一个 的秦王(唐雎)。

示例:读“寡人欲以五百里地之地易安陵”,我看到了阴险狡诈,不用一兵一卒就让安陵君交出土地的秦王。

1、独立探究文本,找出相关语段,自我品读体会。

学法指导:请同学们注意,不动笔墨不读书。请拿起手中的笔,一边读,一边品,一边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读读——议议——评评,小组长记录各组员发言情况。 学法指导:同学们在学习中要养成一个交流的习惯,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师巡视)

3、小组代表发言,交流学习成果。 预测学习成果: 秦王:

①比较阅读“安陵君其许寡人!”与“安陵君许寡人”品味语气的不同(注意句中标点符号“!”的运用)指导学生读出秦王的蛮横无理、阴险狡诈。

②品读“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徒以有先生也’”(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指导学生读出秦王的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③比较阅读“秦王色挠”与“秦王怫然怒”、“秦王不悦”神态的变化。

④揣摩“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语气及“潜台词” 唐雎:

①品味“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指导学生朗读,重读“否”字,读出唐雎从容镇定、大义凛然、不卑不亢。

②品读“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唐雎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③ 品读“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仓鹰击于殿上”,体会排比修辞的妙处。

总结:秦王是一个 的人。 唐雎是一个 的人。

师:唐雎让我们看到布衣之士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自强精神,他爱国忠君、不畏强暴精神,可敬可佩!

师总结:本文短短200来字,就生动传神的刻画了两个人物,是因为作者在描写人物时善于抓住典型材料,以对话描写为主,同时又运用了神态、动作描写以及对比等写作手法使人物活灵活现,形象鲜明。

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学会运用这些写作手法来刻画人物。 【设计意图:将人物的分析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通过“读一读、品一品”的形式,引导学生比较阅读、揣摩人物心理,抓住句中所隐含的“潜台词”,增强对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理解。】

分角色朗读、感知形象

过渡语:面对一心想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一劫。同学们想不想领略他的风采。那就让我们再现千年前这场精彩的外交事件。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四人一组)进行分角色朗读,组长负责分配好角色(秦王、唐雎、安陵君、旁白)读时注意揣摩语气、节奏,给自己的角色设计一点表情动作,力求读出人物的精气神,展现人物形象。

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在品味语言、感知人物形象后,同学们对人物性格有了更全面地理解,本环节让学生在明确人物性格后分角色朗读,增强带入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进一步品味人物语言、感知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全方位提升对角色的理解。】

质疑问难 师追问:文章分析到这里,同学们对课文内容还有没有困惑? 如此强大的秦国明明可以出兵占领安陵,为何还要采取“易地”的手段?

微视频:背景介绍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评定内乱之后,采纳李斯等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策略,主要做法为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当秦国先后灭了韩国、赵国后,秦国把矛头指向了阻挡它南下攻楚的魏国,但由于魏国处于“天下之枢”的重要地理位置,易守难攻。秦国为此

也付出了极高的代价,经过多番苦战。公元前225年,魏国灭亡,此时秦国也由于连年征战损耗了元气。而此时,魏国的一些附属小国并没有归属秦国,这些小国拥有自己的军队和领地,对于元气受损的秦国来说,通过战争的方式夺取已经不是最恰当的。因此,秦国企图通过政治上“易地”的伎俩,不战而屈人之兵,也为南下攻楚奠定基础。这篇文章中,唐雎出使秦国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此环节主要解决学生预习中存在的困惑,预设的问题对于学生明确故事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有较大的帮助,此外,本环节还将学习内容进一步向纵深挖掘、拓展,意在引导学生提高大胆质疑意识和主动思考能力,由点到面,加深对历史事件前因后果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 启迪思想

1、过渡语:唐雎之所以能在强大的秦王面前从容镇定、大义凛然,最终挫败秦王,是因为他对国家的忠诚,这份忠诚让他心怀慷慨赴死之心面见秦王,让他在强大的对手面前据理力争、不卑不亢,甚至不惜与对手同归于尽,最终让秦王屈服。

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唐雎这样的人,面对国家危难,他们不顾个人安危,舍生取义,请你拿出手中的笔抒写这份豪情壮志。

示例:面对国家危难,林则徐呐喊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练笔、交流

挑选3—4名同学,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类似人物事迹,举一反三,由课内到课外,升华主题,进一步固化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逐步转移到热爱祖国、忠心报国这一主题上,为本课的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2、过渡语:作为中学生,现在不需要我们冲锋陷阵、英勇捐躯,但是,在未来,祖国富强需要我们建设,国家尊严需要我们维护。那么今时今日,我们如何为国出力?

师:同学们慷慨激扬的言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一颗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少年强则中国强,梁启超先生在100多年前就对我少年提出了殷切希望,下面咱们来倾听一下:

视频播放《少年中国说》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与地球。 师: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国之希望,希望我们同学都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唯有这样我们才能骄傲的回应梁启超先生100多年前的期盼,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更强,中国强就是因为少年强!

学生齐读《少年中国说》

【设计意图:承接上一环节,由历史完全转入现实,意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珍惜当前时光努力学习,为报效祖国积蓄力量。由唐

雎到自身,本环节实现了感情的升华,既体现了课文对现实的启迪,鼓舞学生学习的干劲,也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了引导。】

六、布置作业 课外延伸(1、2必做3选做) 1、补充完善《唐雎不辱使命》思维导图

2、在战国时代,像唐雎这样冲突在唇枪舌剑的战场上,游说在各个诸侯国之间的能言善辩之士比比皆是。你能从你的知识积累中举出几个例子吗?

3、推荐观看:哈佛女孩在《我是演说家中》精彩演说“中国强则少年强”并写出自己的观后感想。

【设计意图: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在作业的布置上追求“少而精”分层次布置作业,基础作业每个同学都要完成,作业1是课堂学习的完善和补充;作业2搜集整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作业3爱国情感的进一步拓展。】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 易 安陵 守 唐雎

骄横狡诈 对话 勇敢爱国

对比

《唐雎不辱使命》学情分析

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来看 八年级学生通过近两年的文言文学习,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具有独立借助注释、工具书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而这一部分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预习质疑,再由小组释疑,扫清字词障碍。本文的重点实虚词“以”、“之” 、“易”、“许”、“挠”、“谕”等词的意义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对于今后阅读文言文都有帮助。

概括故事情节、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是中考阅读题中常见题型。《唐雎不辱使命》尽管是一篇文言文,但故事性强,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感知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

从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来看 教学中以朗读为主,通过集体读、个人自由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品味语言进而感知人物形象。本文人物形象鲜明,刻画人物的写法有独到之处,对于学生的写作有相当的借鉴作用。所以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刻画人物描写的方法。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来看 唐雎小小安陵国的使臣,在国家危难之际,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勇赴国难、不畏强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或许对于这种精神不能透彻的理解,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是本节课的重点。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效果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最鲜明的特点是通过人物语言体现矛盾冲突发展过程,展现人物性格发展轨迹。因此,能否引导学生领会人物语言,体味人物内心变化,进而掌握本文的核心要义,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设计上,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于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品味语言,感知人物形象;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3、联系实际,领会唐雎不畏强暴精神,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这样设计理论联系实际,既让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体会中国语言的精妙,又适时对学生地爱国情怀予以引导,可以说一箭双雕。

“发散-集中-发散”的教学设计流程是实现本节课堂目标的关键点。先发散,课前演讲,导入新课,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演讲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一个与课文类似的小故事,唤起全班学生对本文的兴趣。通过实际效果来看,演讲的同学条理清晰、落落大方,以《晏子使楚》的故事把时间点拉回春秋战国时代,使全班同学对接下来的课程充满期待。再集中,“思维碰撞、明确目标”-“整体感知,梳理情节”-“品味语言,分析形象”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抽丝剥茧解析课文内容,在这一部分,是整个课堂的核心,我充分注意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课堂上由整体认识逐步细化

到具体的语言、形象,尽可能让所有学生掌握课堂内容。最后再次发散,以“拓展延伸、启迪思想”-“布置作业、课外延伸”两个环节收尾,延伸出课文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对整个课堂进行升华。“发散-集中-发散”的本质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灵感拓展课堂知识”的完整流程,提升了课堂效率,确保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着力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能否最大限度的理解课文、掌握相关知识,是衡量本节课堂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为此,我设计了小组交流、分角色朗读等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的环节,把学生从倾听者转化为讲解者,通过他们的讨论、交流、发言,促使他们主动解读文章意义、主动解析人物语言、主动揣摩人物心理和形象。作为教师,我适时对学生的意见予以引导,牢牢把控课堂走向和节奏,确保各个知识点能被学生充分吸收。从被动学到主动学,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思考,这样得来的知识远比教师直接灌输的知识要掌握得稳固,从课堂反应看,也证实了这一点。

“以读促品+以品促思”是保证学生深入理解本篇课文的落脚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本节课堂的基础;读也要分层次、有目的。本节课堂,设有分角色配乐朗读、小组分角色朗读两个环节:分角色配乐朗读,目的是把课堂全面转入课文,通过南北两排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比较阅读、揣摩人物心理,抓住句中所隐含的“潜台词”,增强对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理解;小组分角色朗读,目的

是让学生在明确人物性格的基础上,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增强带入感,进一步品味人物语言、感知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全方位提升对角色的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透之后,必须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在每一个读的环节后面,我都通过“读读—议议—评评”等手段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思考、评议的过程中,把文章的每一个知识点揉碎、解析,确保学生能听得懂、体味得到,在评议环节,学生踊跃发言,参与度较高,语言组织能力较强。另外,在第二次朗读环节,我把知识点从课文延展到历史背景等方面,进一步向纵深挖掘、拓展,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意识,加深对历史事件前因后果的理解,使其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更牢固的掌握课堂知识。事实证明,学生的思维被调动之后,他们触类旁通的能力还是非常令人满意的,也佐证了他们较好的掌握了课文精要。

“情境营造+价值观引导”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支撑点。情境营造,目的是快速把学生的情感带入历史事件,融入人物角色,感同身受,加深对课文全方位的理解。本节课堂,我通过配乐、幻灯片等具有感染力的形式,尽可能把氛围拉回到历史情境中,让学生带着感情体会唐雎、秦王人物心理的前后变化,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正义与邪恶的激烈斗争。带着感情理解课文,事半功倍。价值观引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树立争取价值导向的良好契机。本节课堂,我从唐雎大义凌然、爱国忠君,拓展到了少年强则国强,历史完全转入现实,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珍惜当

前时光努力学习,为报效祖国积蓄力量。这既是感情的升华,也体现了课文对生活的指导意义。

当然,本次课堂也不是十全十美,比如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锻炼稍微不平衡,本节课堂稍微偏重了“听、说、读”,但是在“写”的环节上稍有欠缺,学生“说”的活跃度上还需要进一步调动,但相信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使课堂效果有进一步提升。

附:学生课堂学习行为与效果分析表 学生的学习行为 记忆 第一环节 第二环节 第三环节 第四环节 √ √ √ 2 41 √ √ √ √ √ 1 42 √ √ √ √ √ 3 40 √ √ √ √ √ 4 39 √ √ 教学内容理解 的知识纬应用 度 分析 创造 学生参与 人数 未参与 参与 A B 学生参与C 程度 D 未达成 学习目标基本达成

的达成

达成 √ √ 《唐雎不辱使命》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是:7—9年级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文言语感,了解并积累课文所涉及的文学常识,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并能够进行创造性表达。

本文处于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苏教版九年级语文22课,各大版本都将其划为重点篇目,可见本课的重要。

第四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都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历史人物的思想面貌。学生学习这些文章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而且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对他们了解历史、审视现实大有裨益。

本文选自《战国策》,主要记叙了安陵国使者唐雎面对骄横凶暴的秦王,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从而维护了个人和国家尊严的故事。全文以对话为主,生动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形象。这篇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本文故事性较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新课标中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

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我拟用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通过学生质疑、小组释疑、班内展示等形式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品味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3、联系实际,领会唐雎不畏强暴精神,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文本阅读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我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确定了一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品味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唐雎不辱使命》评测练习

【课前预习导学】 一、基础知识整理与回顾

1、《唐雎不辱使命》选自《 》,《战国策》是 编辑整理的。共 篇,是 体史书。是根据 时代史实整理编辑而成的。

2、对照原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请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挑出10个重点实词、5个句子整理下来)

3、找出本文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及词类活用 二、品味语言、感知形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要求:将课文至少读2—3遍,读中注意人物情感,读出气势。 示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读时应读出秦王高高在上、倚强凌弱的嚣张气焰。

秦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轻寡人与?”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先生坐!何至于此!”

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阅读方法指导:

(1)读出停顿。语音停顿要用意义单位划分。

(2)读出语气。以“人物对话”为主的文章应读出人物语气。

(3)读出感情。感情要跟说话人的身份、地位、性格等因素一致。

2、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潜台词”是什么。

示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明确: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1)与臣而将四矣。

(2)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3)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3、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绘制思维导图

【课堂评测练习】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文中看出唐雎、秦王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句式:读“ ”,我看到一个 的秦王(唐雎)。 示例:读“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一句,我看到了一个阴险狡诈,不用一兵一卒就想让安陵君交出土地的秦王。

3、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唐雎这样的人,面对国家危难,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大义凛然、挺身而出,请你拿出手中的笔抒写这份豪情壮志。

示例:面对国家危难,林则徐呐喊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值得我们学习。

【课后评测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唐雎( ) ②韩傀( ) ③免冠徒跣( )( )④ 以头抢地.....( ) ⑤ 彗星袭月( ) ⑥天下缟素( )⑦寡人谕矣...( )

2、解释下边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受地于先王______ ②仓鹰击于殿上______③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 ④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____ ⑤以头抢地尔______ ⑥秦王..色挠 .

⑦长跪而谢之 ⑧徒以有先生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根据课文内容,用文中原句回答。

1、唐雎有意激怒秦王,以 , ,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国土的尊严。

2、秦王恼羞成怒,以 , , ,相胁。

3、唐雎慷慨陈词,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 , 歌颂其壮举。 三、回答问题

1、划出文中秦王对唐雎态度变化的句子,并简析他的性格 2、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3、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中考链接】

【甲】 秦王谓唐雎曰……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

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 [卒]“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

20.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 21.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2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 (2)使毕使于前。 译文: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文章以记言为主,言辞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虽然有些文字有一定难度。但是由于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学乐于接受。

初三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积累,所以疏通文意环节我放在第一课时,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质疑问难、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班内交流展示的形式解决,整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参与度高。从“堂堂清”检测情况看,效果比较理想。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通过仔细分析教材并结合学情,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一、品味语言、感知人物形象;二、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三、领会精神、提升爱国情感。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设计我主要围绕这一理念,把发言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在环节的设计上做了些尝试。纵观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收获。

1、给学生创设展示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整节课从学生课前展讲到学生自己绘制思维导图、讲解绘制思路,再到分角色朗读,整个教学过程我都尽量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释疑,思维不断碰撞,精彩不

断呈现。人物形象的分析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让每个同学参与进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展示机会,培植和树立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目标要明确,评价与目标要一致。

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朗读(品读)——研讨——拓展。这是一条由浅入深、线条清晰的教学思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循序渐进升华情感体验的课堂空间。这条线路,既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堂循序渐进的推进过程中,学生对唐雎和秦王性格的鉴赏更准确,逐步被唐雎那种敢于斗争、不畏强权、甘愿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所打动。因而在最后的拓展延伸中,我顺势引导学生学习唐雎的爱国精神,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由唐雎拓展到古今爱国人士,进一步感受爱国情怀。最后由课本到现实,由英雄到自身,情感自然升华,提出每一个学生都应心怀报国之志、好好学习,尤其《少年中国说》的播放让情感达到高潮,少年强则国强!

3、读写结合品形象,领悟文章内核思想

这篇文章主要是以对话形式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时我主要以朗读为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种种妙处。教学中我让学生品读自悟,形成一个互帮、互助、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通过“读”去感受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和高超的说话技巧;通过“读”去感受秦王骄横凶残而又懦弱无耻的本质;通过“读”去感受故事精彩纷呈的矛盾

冲突。以“读”促“品”,以“品”助“读”学生对唐雎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后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开动脑子,动笔书写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英雄事迹,读写结合,感情得以再次升华。

4、注重学习习惯养成,多载体提升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我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本节课的教学中,在指导学生习作的同时我也适时引导学生规范书写、记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另外,在提高课堂感染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上下足了功夫。分角色配乐朗读时以中国传统音乐《十面埋伏》衬托经典古文,烘托剑拔弩张、斗智斗勇的氛围,瞬间把学生带入历史情境;拓展延伸环节,引入《少年中国说》视频,以慷慨激昂的诵读感染学生,唤起爱国豪情;在本课结尾,精心选择了大气磅礴的音乐衬托结束语,既增强了结束语的感染力,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教育和学习动员。上述手段相结合,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使之带着感情投入课堂。

以上是本次教学中的一些闪光点,当然,本节课离预想中还有一些差距,依然有一些不足之处。

不足一:依然有部分同学不够自信、持观望态度

尽管大部分同学发言很踊跃,但依然有部分同学不主动回答问题。这节课我没能很好地顾及这部分同学,对他们的引导还不够,今后我应更多关注这部分同学,多给他们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给他们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力争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不足二:课堂设计以读为主,动笔偏少

本节课堂在教学设计之初便是以品读为主,通过品读来达到既定教学目的。虽然课堂效果不错,但是,在读写比重安排上仍有改进之处。比如,本届课堂安排了分角色配乐朗读、小组分角色朗读两个朗读环节,却只在拓展延伸、启迪思想环节设立了一个动笔环节,总体比例稍微失衡。写作手法也由于时间所限,没有相关的小练笔。在以后的课堂设计中,要做到读写兼顾,让学生动嘴、动手、动脑,锤炼综合能力,得到全方位锻炼。

《唐雎不辱使命》课标分析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文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另外,课程标准对朗读还专门做了规定: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都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历史人物的思想面貌。学生学习这些文章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而且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对他们了解历史、审视现实大有裨益。 《唐雎不辱使命》以人物对话展开,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感知人物形象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领会唐雎在国家危难之际,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勇赴国难、不畏强权的精神,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品味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3、联系实际,领会唐雎不畏强暴精神,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文本阅读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我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确定了一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品味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