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小学科学教学大多数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根据教材进行知识讲解,再加上陈旧的案例分析,进行备课和讲解。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合理设计科学课程,以便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提升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激活学生思维模式,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现状;策略; 引言
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对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增强国家科技创新实力有着深远的意义,成为新课改的重点。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挖掘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对广大教职人员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提升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性提供建议。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部分小学科学教师仍旧习惯采用照本宣科式的传统教学方法来开展科学教学活动,这种方法既难以激发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同时也难以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等,对新课程标准中小学科学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造成阻碍。其次,部分教师忽视了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未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种理论与实践脱钩的教学模式显然与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不符。最后,部分教师对课堂提问的技巧掌握不好,不能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来激发小学生的科学探索欲望,这就导致小学生参与科学探索的意识不足,其各项能力提升也必然会受到影响,科学教学也就难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二、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策略
(一)多方合作,转变观念,提升对科学课的重视度
为了进一步深化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先要转变“主副课”教学观念。学校、社会、家长都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科学课程的重要地位,改变重语数外、轻实践和创新的观念,提升科学学科的地位。学校在落实科学课程教学之余要积极推进家长学校工作,多方探究家校合作的新形式,邀请家长参与各种科学讲座活动、线上交流活动,定期组织科学作品展览活动,推送科学领域最新动态等,让家长和教师充分认识到科学素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此外,学校还要注意营造科学教育氛围,寻求相关部门的支持,配足科学实验室和科学仪器、多媒体设备等各种硬件设施,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科普知识进社区、科学知识宣传活动等,为科学课程教育活动的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使之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骨骼、关节和肌肉》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一些指定动作,在做动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自身关节和肌肉的变化。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科学的信心。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的评价方法要多样。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避免采用夸张、不真实的评价话语,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出评价的作用。再如,在教学“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这一节知识时,笔者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观察岩石”,这一问题较为简单,学生们在理解与思考之后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看”的方法观察岩石,有的学生说可以用“摸”的方法观察岩石,有的学生说可以用“闻”的方法观察岩石,有的学生说可以用“敲”的方法观察岩石,还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划”的方法观察岩石,这样在学生们提出了诸多自己认为可行的岩石观察方法之后,笔者再顺势引入具体的岩石知识点,学生们的注意力便很容易被吸引过来,变得集中而专注的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这便是小学科学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带动学生们去思考、去分析对于推动学生们高质量学习科学知识的突出作用与价值。
(三)引入生活化教学资源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引入生活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以及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多引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带领学生进行思考。首先,教师可以让A学生抓住B学生的手,这时候要求B学生进行挣脱,B学生用了较大的力后才完成了挣脱。然后教师提问:“为什么B学生难以轻易挣脱A学生?”学生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是A的力气太大了,有的认为是B学生的挣脱方式不对。这时候教师可以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润滑剂涂在B学生的手上,这时A学生就很难抓住B学生的手了。随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提问:“到底是什么决定了B学生挣脱时候的难度呢?B学生感觉到的‘力’是什么力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对摩擦力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再为学生举生活中“穿袜子”的例子,“平时我们可以很容易穿上袜子,但是刚洗过脚之后穿袜子就比较困难,其实这也是因为摩擦力在起作用”。在这种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启发下,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学习知识,提升对科学课程的兴趣。
(四)引导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小学生以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因此引导小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也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一种有效的科学教学方法。合作学习不仅能够调动小学生的科学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让小学生在相互讨论、合作探究等的过程中产生思维上的碰撞,对其各项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的发展有益。以《种子发芽实验》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学之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小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理划分小组之后,先让各小组集体讨论“可能对种子发芽造成影响的条件都有哪些?”,集思广益确定出具体的条件之后,再让各小组设计实验来考察这些条件是否真的对种子发芽的情况有影响,实验完成之后再由小组成员共同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影响种子发芽的具体条件。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促进其思维能力、交流能力等的发展,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课程在学生的整体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应该引起学校和教师的充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知识结合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
将教学模式生活化,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未知事物探索求知的欲望,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桂玉.基于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J].求知导刊,2021(18):26-27.
[2]杨海明,郭瑞勤,王小英.探究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5):155-156.
[3]邵明虎.小学科学课程中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J].小学生(中旬刊),2021(02):6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