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汇编

来源:欧得旅游网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汇编

2009年辽宁省十二市

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8—10题。(10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王①,帝②第五子元杰也。尝作假山,召僚属③置酒,众皆褒美,坦④独俯首。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督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时帝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

[注]①王:指益王赵元杰。②帝:宋太宗。③僚属:下属官吏。④坦:指姚坦。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又何间焉?( )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3)众皆褒美,坦独俯首。( ) (4)尝作假山。( )

9.翻译选文中画“ ”的句子。(4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文:

(2)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译文:

10.从甲、乙两文可以看出,鲁庄公与宋太宗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有何相同之处? (2分)

答:

2009年辽宁阜新市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9~12题。(10分)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有人从长安②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⑤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⑥?”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⑦。”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⑧?”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 ②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 ③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 ④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shān),流泪的样子。涕,眼泪。 ⑤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 ⑥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 ⑦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 ⑧邪(yé):同“耶”。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 _______________

(3)明帝问何以致泣____________ (4)元帝异之 __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文:

(2)具以东渡意告之。译文:

1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 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2分)

答:

12.[甲][乙]两文都主要以 描写来表现人物。[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的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一)9.(1)赐福、保佑。(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3)为什么。(4)对……感到惊奇。(每小题0.5分,共2分。) 10.(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2)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每小题2分,共4分。) 11.

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共2分。) 12. 语言 ; 机智、聪颖、聪敏、机敏、聪明、随机应变等(答出其中一个词语即可)(每空1分,共2分。)

2008北京市密云县 文言文阅读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1—14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小惠未徧 徧:( )(2)彼竭我盈 盈:(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文: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文: 1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

答: 答案:11.答案:A 12.答案:(1)同“遍”,普遍(2)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答案:13.(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14.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2008年福建省三明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16题。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泓:泓水 (2)既:尽,完了 (3)济:渡过 (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公将鼓之( ) (2)宋人既成列( )

15.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原文语句答题。(3分)

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

;(2) 。

(二)文言文阅读(10分)14.(2分。每小题1分)(1)击鼓(击鼓进军) (2)已经 15.(5分)(1)(2分。每个分句1分)(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3分。每个分句1分)(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16.(3分。每处1分)齐人三鼓 (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2)既济而未成列员

2008年威海市初中升学考试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2题。(8分 )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B.①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C.①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D.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B.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①登轼而望之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

D.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②其真无马邪

11.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2分)

答:

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

答:

(一)(共8分)9. C(2分)10. D(2分)11.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12.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2008 年四川省宜宾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2 题(12 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十年春,齐师伐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郦道元《三峡》)

A、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21、理解文段内容,然后填空。(每题3分,共6分)

(l)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 。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 。

(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均用原句答)

22、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4 分)

(l)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2分)20、D(A:前一个“师”为”军队”,后一个“师”为“老师”;B:前一个“属”为“一类”,后一个“属”为“连接”;C:前一个“安”为“养生的东西”,后一个“安”为“怎么”。)(2分)21 、( l )齐鲁长勺之战(l 分);取信于民(l 分),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 分,答出一点即给分)(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l 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分)22、(l)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去访察,但也要根据实情来对待。(2 分)( 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很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去追击他们。(均意合即可)( 2 分)

2008年南通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3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

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⑤之于子乎?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③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20.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将三军,使士卒乐死( )(2)敌国不敢谋( )

(3)百姓不信( ) (4)方是之时( )

2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中的意思。(4分)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22.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4分)

23.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问题。(4分)

十年春,齐师代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魏王在“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时任用田文为相,请结合选文中鲁庄公的言行,简要分析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

答案:20、①率领 ②国家 ③信任 ④正当,在2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吴起才知道自己(确实)不如田文。22、要点:①性情率真 ②心胸开阔 ③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 ④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 ⑤善于与同僚沟通23、要点:取信于民 ;善于用人。

2008年江苏省淮安市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文化统一考试

(四)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8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左传》)

18.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又何间焉 间: ②小惠未徧 徧:

③神弗福也 福: ④牺牲玉帛 牺牲:

19.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何以战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小大之狱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文: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译文: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

2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

曹 刿:

鲁庄公:

(四)18分18、略19、B20、略21、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如用课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 2008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6—9题。(14分)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

【乙】宗泽传(节选)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韦占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其直,置末甲。

调大名馆陶尉。吕惠卿帅廊延,檄泽与邑令视河埽,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惠卿闻之,曰:“可谓国尔忘家者。”适朝廷大开御河.时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泽日浚河细事,乃上书其帅曰:“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卒用其言上闻,从之。

靖康元年,中丞陈过庭等列荐,充和议使,泽曰:“是行不生还矣。”或问之。泽曰:“赦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上不遣,命知磁州。

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入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选自《宋史》)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2)何以战 以:

(3)今日进退等死 等:

7.翻译文中画横线语句。(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

(2)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译文:

8.下列语句中表现曹刿指挥谋略的有( ),表现宗泽热爱国家的有( )。 (只填序号)(4分)

①公将战,曹刿请见 ②齐人三鼓。刿日:“可矣。”

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④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

⑤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 ⑥是行不生还矣

9.曹刿和宗泽亲临指挥,各自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请分析这两次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何异同。(3分)

答:

6.(1)间:参与;(2)以:凭借;(3)等:同样。7.(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消退了,第三次击鼓兵的士气就衰竭了。(2)敌人能醒悟而退兵当然好,不这样的话怎么能屈服于金人而辱君王的使命呢?8.②③ ④⑥9.相同点:指挥得当,以勇气获胜。不同点:曹刿抓住了有利的反击时机和追击时机;宗泽知己知彼,置之死地而后生。

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试卷

(甲)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9.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答:

20、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1分)

答:

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公将鼓之( )(2)何以战( )

(3)战于长勺( )(4)牺牲玉帛( )

22、下边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又何间焉 B. 战则请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生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

C. 公将战 D. 夫战,勇气也

上使外将兵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3、翻译句子。(4分)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

19、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0、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1、(1)击鼓 (2)凭借 (3)在 (4)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2、B23、(1)我看到他们的车辙乱了,望见他们的战旗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2)第一次击鼓,士兵振作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全没有了。

2009年北京怀柔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0—12题。(共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间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齐师伐我 伐: (2)牺牲玉帛 牺牲:

(3)小大之狱 狱: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1)肉食者鄙 翻译:

(2)可以一战 翻译:

(3)一鼓作气 翻译:

12.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2分)

答:

10.答案:(1)讨伐,进攻(2)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3)案件11.答案:(1)居高位、享厚禄的贵族官僚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12.答案: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评分:战争之前、实战过程中两个要点各1分。

2009年浙江义乌

(二)(8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

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篇,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1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又何间(参与)焉 B、肉食者鄙(地位低)

C、战则请从(跟随) 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B、长跪而谢之曰

C、辍耕之垄上 D、小大之狱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

19、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

答:

16.B(2分) 17.D(2分) 18.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每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按实情来判断。(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19.政治上要取信于民(2分,意思对即可)

2009年河南省

(10分)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浅:狭、窄小。(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5)修:设置. (6) 饬:谨慎、恭敬。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 )(2)忠之属也。 属( )

(3) 期年而有扈氏服 期年( )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

(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译文:

19、结合(一、二)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3分)

答: 17、(1)目光短浅 (2)本分内的事(3)满一年 18、(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完全耗尽。(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19、(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2007年四川省资阳市

(三)(14分)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文)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人③过五千,移文④旁郡。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⑧。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①廉范:廉颇的后代。 ②故事:按旧例。 ③虏:敌人。 ④移文:发文书。 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 ⑥交缚:交叉缚扎。 ⑦热火:点火。 ⑧星列:象星一样布满。 ⑨待旦:等到天亮。 ⑩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

望其旗靡( ) 会匈奴大入塞( )

俄而,斩首数百级( ) 范兵不敌( )

公将鼓之( ) 范乃令军中褥食( )

21.用“/”划出下边一句话的朗读停顿。(1分)

虏 众 盛 而 范 兵 不 敌。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

⑵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译文: 23.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

第一次是在 之时,第二次是在 之时(用原文填空,2分)。乙文中,廉范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廉范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招是

。(可用原文作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4分)

24.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 ,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2分)

20.倒下 正遇上 一会儿 抵挡 助词,无实义 就21.虏 众 盛 而 范兵不敌。22.(1)第一次击鼓气士气大振,第二次击鼓士气有所衰退,第三次击鼓士气消逝怠尽。(2)吏想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廉范不肯,亲自率领士兵抵抗。23.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分) 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2分)24.知己知彼或抓住战机。(答出其中一点即给分)

2007年镇江市

(二)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和《子鱼论战》(节选),完成12—16题。(共13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再次。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弗敢专也( ) (2)忠之属也( )

(3)遂逐齐师( ) (4)阻而鼓之( )

13.翻译下面句子。(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

14.曹刿认为“肉食者I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

答:

15.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答:

16.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3分)

答:

12.(4分)(1)独l叶(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赶,追击(d)击鼓(进军)(答对一个1分)

13. (2分)火火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米处理。(“狱”、 “以”翻译不正确的分别扣1分,语句不通顺的扣1分)14.(2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意思对即可。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15.(2分)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挢;泓水之战火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意思对即可)16.(3分)不设统一答案。相同点1分,举例各1分。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米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

2007年潜江市、仙桃市江汉油田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12分)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 ) (2)公令疏军而去之( )

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2分)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10.翻译句子。(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

11.文段理解。(6分)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 ”和鲁庄公的“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

,乙文写的是 。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 ”这一句。

(一)8.(1)参与(2)离开,离去。(2分。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9.B(2分) 10.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2分。直译或意译均可,酌情评分。) 11.(1)远谋 鄙 (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 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 (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6分。每空1分。)

2007年梅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一、文言文阅读(11分)

阅读《左传·曹刿论战》,完成7-10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1)小惠未徧: (2)神弗福也: (3)小大之狱:

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B.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C.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 必以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

9.翻译下列语句。(3分)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我的翻译:

10.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在哪里?请简要地说说你的感悟。(3分)

我的感悟: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题。(6分)

齐大饥①,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③,贸贸然④而来。黔敖左奉⑤食,右执饮,曰:“嗟⑥,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⑦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注释】①饥:饥荒。②黔敖:齐国富商。 ③蒙袂辑履: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 ④贸贸然:眼睛昏花无神的样子。 ⑤奉:捧着。 ⑥嗟:叹词,表示呼唤。 ⑦唯:因为。

(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我的翻译:

(2)你认为文中的饿者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我认为:

(3)由上文生发出来的成语是□□□□。(2分)

(1)同“遍”,遍及(2)赐福、保佑 (3)案件8. 2分 C 9. 3分做官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10. 3分示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答对其中一个方面可得满分。1.(1) 2分 我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有(出现)这种结果(后果)。(2) 2分 示例:饿者是一个有骨气的人(或清高的人)。 (3) 2分嗟来之食。

2007年山西省临汾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实验区)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8~21题。(15分)

【甲】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选白《邹忌讽齐王纳谏》)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彼竭我盈( ) (2)望其旗靡( )

(3)臣之妻私臣( ) (4)今齐地方千里( )

19.把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泽为现代汉语。(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分) 译文:

(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2分) 译文: 20.【甲】【乙】两文中都有结论性的话。【甲】文中结论性的话是“ ”和“ ”;【乙】文中邹忌在劝说齐威王时,运用 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性的话是“ ”。(4分)

21.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3分)

(1)【甲】文巾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1分)

答:

(2)【乙】文中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

么启示?(2分)

答:

下面第(四)题请非课改实验区的考生作答(课改实验区的考生答本题无效)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8~21题o(15分)

【甲】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

论战》)

【乙】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

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选自《为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彼竭我盈( ) (2)望其旗靡( )

(3蜀之鄙有二僧( ) (4) 贫者语于富者曰( )

19.把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分) 译文:

(2)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2分) 译文: 20.【甲】文中结论性的话是“ ”和“ ”。【乙】文中富者先后说了两次相同的话,但表达出来的态度不同,第一次表达出的是 的 态度;第二次表达出的是 的态度。(4分)

21.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3分)

(1)【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1分)

答:

(2)【乙】文中贫者“自南海还”的成功带给你怎样的启示?(2分)

答:

18.(1)“充满”或“士气正旺盛” (2)倒下 (3)偏爱 (4)“方圆”或“纵横”19.(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2)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大王)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以及古今语言转换的能力。(意思对即可,每句2分)20.故克之故逐之 设喻(类比) 王之蔽甚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感知能力、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每空1分)21.参考答案:(1)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意思对即可。1分) (2)略 (能联系邹忌劝说的方式,结合现代交际,谈自己的体会,且言之成理即可。2分)18.(非课改实验区)(1)“充满”或“士气正旺盛” (2)倒下 (3)边境 (4)对……说,告诉 (每空1分)19.(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2)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富有的和尚。 (意思对即可,每句2分)20.故克之 故逐之怀疑 否

定、蔑视及嘲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感知能力和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能力。(每空1分)2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人物形象的深人理解,以及联系生活、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参考答案:(1)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意思对即可。1分) (2)略(能联系“贫者自南海还”的成功原因,谈自己的启发即可酌情给分。2分)22.略

文言文译文

【甲】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乙】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而往下游走,还没有能够去成。您靠什么能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神色。

2007年河南省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共8分)

(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公将鼓之 鼓: (2)既克,公问其故 克: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答:

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2分)

答: 17.(1)击鼓(1分) (2)战胜(1分) (共2分)18.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20.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 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 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2分)

2007年青海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课改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6题。(14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任选两小题,2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2.对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

14.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2分)

答:

1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

(1)战前:

(2)战中:

16.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3分)

答:

⑴参与 ⑵鄙陋 ⑶丝织品 ⑷倒下 12.D13.大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以实情判断。14.语言描写 议论15.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16.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

2007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语文试卷

三、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又何间焉 (2)弗敢专也

(3)公将鼓之 (4)既克,公问其故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乃入见 /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B .战于长勺/ 所欲有甚于生者

C.其乡人曰 / 其中往来种作

D.潭中鱼可百许头 / 可以一战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13.表明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是“ ”。(用曹刿的原话回答)(1分)

14.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2分)

答: 三、(10分) 10.(2 分) (1)参与 (2)独自占有 (3)击鼓 (4)已经11.(2 分) A12.(3分) 大大小小的案件 , 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也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或 “也一定要按照实情来处理”)。13.(1分 ) 肉食者鄙 , 未能远谋14.(2分)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2005年哈尔滨道外区56中学毕业考试

(一)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10—13题。(8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驰: 故:

11、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最后一段的内容。(2分)

答:

13、从选文第二段中,你发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军事才能? (2分)

答:

10.驱车追赶;缘故,原因。(2分)11.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2分)12.写曹刿分析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2分)13.战略上深谋远虑,作战时善于把握有利时机,战争结束后小心谨慎,不骄不躁。(2分)

2005年新疆自治区

文言诗文阅读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彼竭我盈 庶竭驽钝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③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

3.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

4.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

5.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三、(一)1.D2.①指猪、牛、羊等祭品②赐福;保佑③倒下3.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用完(尽)了。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 ②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其见解高于“肉食者”。 ③有较高的说话技巧。对乡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 ④非常谨慎、稳重。战斗中仔细察看,洞悉了敌方败退的真相,方下令追击。 ⑤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抓住战机,战后阐述了“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

2006年浙江省(湖州卷)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卷

三.文言文阅读(16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

19.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答:

17参与 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18略19从战前、战时和战后三方面回答

2006年广州市(课改区)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4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 “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固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公输》)

12.词语理解。(6分)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 ) ②公问其故 ( )

③望其旗靡 ( ) ④公输盘诎( )

(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 克己奉公 B 克敌制胜

②例句:以牒为械 A 为民请命 B 下不为例

1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夫大国,难测也。译文:

(2)虽杀臣,不能绝也。译文:

1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1)①于是 ②原故(原因) ③倒下 ④“诎”通“屈” (2)①B“克敌制胜”的“克”与例句“克”相同。 ②“下不为例”的“为”与例句“为”相同。 (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观点正确,叙述恰当,即可得分。 基本要求:观点必须从文段事件的结局中得来,2分;叙述恰当2分。 举例: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人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大也不无借鉴意义。

2006年广州市河源市高中阶段字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非课改实验区用)

(二)(12分)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曹刿论战》选自《 》,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2分)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齐师败绩( )遂逐齐师( )公问其故( ) 10.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成现代汉语。(3分) 译文:

11.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出两点。(2分) 答:

12。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 、 。(2分) 8.(2分)《左传》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9.(3分)大败就原因10.(3分)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则士气低落,第三次则士气消失了。11.(2分)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善于观察调查,不盲目追击。12.(2分)一鼓作气辙乱旗靡

2006年广东省佛山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课改实验区使用)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5至10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 “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曰: “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又何间焉(间:参与) B.弗敢加也(加:虚夸或虚报)

C.神弗福也(福:保佑) D.彼竭我盈(彼:彼此)

6.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以”字与“可以-战”中的“以”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B.以塞忠谏之路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7.选出下列句子译文正确的一项( )。

A.牺牲玉帛(失去宝玉和丝织品)

B.望其旗靡(看见他们的军旗破烂不堪)

C.小惠未徧(小恩小惠不能遍及老百姓)

D.夫战,勇气也(大丈夫打仗,是靠勇气的)

8.选出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翻译正确的一句( )。

A.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察看清楚,也一定按实情处理。

B.大大小小的监狱,即使没有才能察看清楚,也一定按实情处理。

C.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察看清楚,也一定凭感情办理。

D.大大小小的监狱,即使没有才能察看清楚,也一定凭感情办理。

9.选出对曹刿请见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 )。

A.曹刿的乡人想让他参与这件事。

B.高官厚禄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C.庄公请求他参战。

D.曹刿自己想参加这次大战,以谋取功名利禄。

10.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均与“肉食者鄙”的“鄙”相照应。

B.本文第二段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

C.“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本文剪裁得当,作者详写战前曹、庄二人的对话,略写战斗的场面及战后的分析。

5.D 6.C 7.C 8.A 9.B 10.D

2006年广安市

阅读文段D,完成38—43题。(15分)

文段D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38. 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语音停顿,并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公 与 之 乘。战 于 长 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战于长勺_____________ 公将鼓之_____________

公将驰之_____________ 遂逐齐师_____________

40. 下列句子“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 公与之乘 B. 公将鼓之 C. 公将驰之 D. 登轼而望之

41. 选段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通过__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___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3分)

42.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地点在___________。(3分)

43. 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2分)

答:

〈二〉(15分)38.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1分) 鲁庄公与曹刿共坐一辆战车,(齐鲁两军)在长勺交战。(2分) 39. 在 击鼓 驱车(追赶) 于是 40. B41. 记叙 语言、动作 42. 长勺之战 鲁庄公十年 长勺43. 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 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答到一点即给2分)

2006广西济宁市

(二) [甲]公(鲁庄公)与之(指曹刿)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公将驰之 驰:( ) ②望其旗靡 靡:( )

③三军可夺气 气:( ) ④朝气锐 锐:(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彼竭我盈,故克之。译文:

②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译文:

9.[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用句中原文回答)(4分)

10.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

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3分)

7.答案:①驱车(追赶)②倒下③士(元)气④锐利(饱满) 评分:本题4分,每小题答对得1分。 8.答案:①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②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就是治理军队的变化啊。 评分:本题4分,每小题译对得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评分:本题4分,每空填对得2分。 10.第一问答案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第二问答案要点:①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 ②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③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等等。评分:本题3分,第一问答对得2分,第二问答对得1分(答出一个方面即可)

2006黑龙江哈尔滨市

(一) 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9——12题。(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9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福:( ) 狱:( )

10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译文:

1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分)

答:

1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 和 。(2分)

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9——12题。(8分)9 福:赐福,保佑 狱:案件 (各1分,共2分)10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2分)11政治上取信于民(2分)12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2分)

2006年云南省昆明市(实验区)

(二)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8~13题。(共12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赵简子①有两白骡而甚爱之。阳城胥渠②住广门之馆,夜叩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门人入通。董安于③侍奉于侧,愠曰:“嘻!胥渠也,期④吾君骡,请即杀之。”简子曰:“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于是召庖人⑤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住无几何,赵简子兴兵而攻狄⑥。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敌首。人主安能不好士?

[注]①赵简子:晋大夫,名鞅,谥号简子。②阳城胥渠:复姓阳城,名胥渠。③董安于:赵简子家臣。④期:希冀,这里指想得到。⑤庖(p60)人:厨师。⑥狄: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少数民族名。

8.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增加) B.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同“遍”,遍及)

C.夫杀人以活畜(使:……存活) D.人主安能不好士(爱惜)

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肉食者鄙/啊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辍耕之垄上

C.董安于侍奉于侧/躬耕于南阳

D.夜叩门而谒日/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10.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句子。(2分)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文: 11.【甲】文用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乙】文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请用【乙】文中的例子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分)

答: 12.【甲】【乙】两个文段,反映出两位政治家共同的思想,这种政治思想用我们课内学过的孟子的一句名言(或两个字)来概括,就是: 。(2分)

13.作为当代中学生,你怎样看待赵简子“杀畜以活人”的做法?(2分)

答:

8.A9.B10.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11.用董安于杀人以活畜的主张,反衬(或“衬托”)赵简子杀畜以活人的做法,鲜明地突出了赵简子爱惜人才(即“好士”),目光长远,以人为本。(意思对即可)12.(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人和;(4)得道。(答出其中一点即可)13.开放性题目。能围绕文章内容阐述,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同意赵简子的做法,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以人为本,施行仁政是古代政治家应该具有的思 想等。不同意赵简子的做法,万物平等,不可任意剥夺动物的生命权等。

2007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温州市卷)

(二)(12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El:“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又何间焉 (2)公将鼓之

(3)遂逐齐师 (4)望其旗靡

18.补出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省略的内容。(2分)

(1)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2)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

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译文:

20.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分)

答:

(三)(10分) 唐太宗论弓矢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璃日:“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日‘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 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弓工:造弓的工匠。④邪:不正。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朕少好弓矢 ▲ (2)皆非良材 ▲

(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 (4)数延见 ▲

22.选出与“问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 )(3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皆以美于徐公 D.咨臣以当世之事

23.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3分)

答:

17.(I)参与 (2)击鼓进军 (3)追赶、追击 (4)倒下18.(1)刿(曹刿) (2)之(它)19.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20.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1.(1)喜爱、爱好 (2)全、都 (3)从前 (4)屡次、多次22.D23.唐太宗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治理国家,善于自省,善于纳谏的君主。 评分标准:第15题、16题、18题各2分;第17题、2l题各4分;第19题、20题、22题、23题各3分;共26分。第15题、17题、18题、2l题每空1分;第16题意思对即可得分;

第17题第(2)题答“击鼓”即可得1分;第23题答对两个方面得3分,答对一个方面得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007山东省泰安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二、阅读(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①之日“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7.解释加点的词。(4分)

肉食者鄙 ( ) 忠之属也( ) 故不暇顾廉耻耳( ) 朕当去奢省费( )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译文: 9.甲文写战争,乙文写治国,但都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请写出你的理解。(4分)

答:

2003年浙江省舟山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2-26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①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畔:通“叛”,背叛。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5分)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④兵革非不坚利也( )⑤委而去之( )

2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思。(4分)

①必以分人(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①小大之狱( )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 译文: ②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译文:

25.运用文中原话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①在“齐师伐我,公将战”时,曹刿为什么要见鲁庄公?

答:

②“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的原因是什么?

答:

26.甲、乙两文中都谈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3分) 答:

2003年桂林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 8—12题。(11分)

[甲]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②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③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④公输盘不说。 ⑤于墨子曰:“请献十金。” ⑥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⑦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⑧公输盘服。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8.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成,将以攻宋 问:“何以战?”

B.愿借子杀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义不杀少而杀众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D.吾义固不杀人 舍生而取义者也 9.解释加点字词。(2分)

①公输盘不说( )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10.翻译句子。(1分)

①宋何罪之有?译文: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译文: 11.(乙)文中,从“曹刿请见”一句中可以看出曹刿有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精神,请你从(甲)文中也找出一个体现于墨子这种精神的语句。(2分)

答: 12.同样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子墨子和曹刿各采取了怎样的做法?你赞成他们的做法吗?为什么?(2分)

答:

2004年重庆市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于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又何间焉 B. 公问其故 立有间 并驱如故

肉食者鄙 何以战

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3分)

翻译: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2分)

4.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4分)

答:

1.D 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3.夫大国,难测也(1分),惧有伏焉(1分) 4.答: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学生结合课文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记4分)

2004年北京市朝阳区

文言文阅读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

2、下面语境中“故”字与“故逐之”的“故”意思相同的是( )

A. 既克,公问其故。 B. 温故知新

C.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 欲擒故纵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 战于长勺。 译文:

(2)公将鼓之。 译文:

4、鲁庄公提出了三个可以迎战的条件,曹刿肯定的条件是: 1.(1)指猪、牛羊等(2)赐福、保佑 2.C 3.(1)在长勺交战(2)鲁庄公要击鼓进军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用原文语句回答)

2004年四川省绵阳市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甲]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口头禅贡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吏二缚一人诣王诣:报告 B.齐人也,坐盗 坐:偷

C.肉食者鄙 鄙:卑鄙 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加:虚夸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此何遽不为福乎 C.王视晏子曰 D.齐人固善盗乎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其实味不同 ②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⑤可以一战 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⑦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⑧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A.①⑤⑥ B.②⑦ C.④⑤⑦⑧ D.③⑧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国君虽都才能平平,但都有自知之明,能礼贤下士,接受臣子的意见。 B.甲乙两文所赞扬的人物都智勇双全,晏子能言善辩,曹刿深谋远虑。

C.晏子从容自如,绵里藏针,坚决地维护国家的尊严,真可谓不辱使命。曹刿从容不迫,远见桌识,引导鲁庄公一步步由“鄙”而“悟”,从而奠定了战争取胜的基础。

D.甲乙两文都为对话体形式,语言十分精练,但又各有特点:甲文生动严密,乙文朴实无华。

2005年四川省眉山市课改实验区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9—13题。(13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9.解释文中加点词。(2分) 鄙:( )以:( )

10.下列两句话,任选一句译成现代汉语。(2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1.下列句中用“/”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2.曹刿和邹忌劝谏(表述自己的主张)的方式有什么不同?(2分)

曹刿: 邹忌: 13.下列两题,选做一题。(3分)

(1)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你认为现代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先决条件应该是什么?谈谈你的观点。

答: (2)邹忌见齐王,希望表明一个什么主张?这个主张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 (二)文言文阅读(10分)9.(2分)鄙:鄙陋,目光短浅 以:认为、以为(各1分)10.(任选一题,2分,意思相符即可)(1)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情理(来审理)。(2)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11.(1分)B12.(2分)曹刿:直谏;邹忌:讽谏(采用暗示比喻委婉地劝说君主)。(各1分)13.(两题选做一题,3分)(1)取信于民(得民心)(2分),后一问回答合情合理即可。(1分)(2)希望齐王广开言路,善于纳谏。(2分)后一问言之成理即可。(1分)

2005年江苏省徐州市

文言文阅读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肉食者鄙( ) ②小惠未徧( ) ③牺牲玉帛( ) ④虽不能察( )

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聚室而谋日

B.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文: (2)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 9.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 (一)《曹刿论战》6.①鄙陋。目光短浅.②同“遍”,遍及,普遍。③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④明察,弄清楚。7.A8.①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②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9.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2005年常州市

阅读下面《曹刿论战》选段,完成19-23题。(12分)

公(鲁庄公)与之(指曹刿)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上文中的意思。(2分) (1)公与之乘( )(2)公将驰之( ) (3)既克( ) (4) 望其旗靡(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2分)

译文: 21.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2分)

答: 22.“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2分) 答: 23.阅读短文《用兵八法》,结合上文内容,完成文后问题。(4分)

用兵之法: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迎击),佯北(假装失败)勿从(追逐),锐卒勿攻,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è阻击),围师(包围敌方部队)必缺(让条出路),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勿迫(逼迫)。此用兵之法也。(选自《孙子今译》)

(1)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2分) 答: (2)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法”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2分)

答:

(四)(共12分)19.(共同)乘车;追击;战胜;倒下。(2分,答对两个得1分。)20.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2分,意思对即可。)21.参考:公鼓之,鲁师士气已竭。(2分,意思对即可,可用现代问回答。)22.不设统一答案。(2分,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各得1分。)23.(4分)(1)第一次与“锐卒勿攻”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吻合。(2分,一点1分)(2)要打败敌人,必先保存自己。(2分,意对即可。)

2005年湖北省咸宁市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4题。(12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0.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牺牲玉帛 为国牺牲 B.故克之 公问其故 C.又何间焉 亲密无间 D.何以战 可以一战 21.在上文中的横线上填写课文原句。(2分)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3.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答:

(四)(12分)20.D(3分)2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2分。错一个字扣1分,扣完

2分为止)22.①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②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 经消失了。(2分,每句1分)23.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2分。每点1分)24.起了决定胜败的关键作用。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3分。前一问1 分,后一问2分)

2005年广东省广州市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翁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2.词语理解。

⑴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 ) ②公问其故( ) ③望其旗靡( ) ④公输盘诎( ) ⑵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克己奉公 B.克敌制胜 ②例句:以牒为械

A.为民请命 B.下不为例 1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夫战,勇气也。译文:

⑵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译文: 1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在甲文段中,鲁国凭什么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在乙文段中,是什么原因促使楚王最终放弃了攻打宋国的决定的?

答:

12.⑴①于是②原故(原因)③倒下④“诎”通“屈”⑵①B②B13.⑴战斗,靠的是勇气(或:打仗,要靠勇气。)⑵我知道您抵抗我的办法,但我不说(或:我知道您怎样对付我,可我不说)。14.⑴鲁国依靠曹刿沉着、果断(正确)地指挥,最终获得战争胜利。⑵楚王知道宋国已做好了充分地抵御准备,攻打宋国是没有好结果的,于是放弃了进攻宋国的决定。

2005年广东省(非实验区用)

文言文阅读(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3至6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挑拨离间

B.①遂逐齐师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①望其旗靡 ②所向披靡

D.①忠之属也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译文:__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故克之。译文:_______________。 5.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2分)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

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答:(1)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 (2)军事方面: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10分)3、(2分)C4、(4分)(1)(2分)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2)(2分)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5、(2分)惧有伏焉6、(2分)(1)(1分)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1)(1分)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