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让创新教育融入语文课堂

来源:欧得旅游网
让创新教育融入语文课堂

三亚市安游小学——李政传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能读,培养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九年义务教育的这套初中语文教材,有不少老师认为难教,教时不够用,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说、做、写、和演的训练机会。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充满挑战与竞争。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思维,学会创新,是当今素质教育向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当作一项课题来研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点滴体会。

一、培养学生大声“说”出来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而已。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不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而把教师仅仅看成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知识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的转变,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一位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因此,我在教学工作中,通过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我在教完《受骗以后》,出示了“乌鸦第二次碰到狐狸后”的说话题目时,同学们都踊跃发言,

1

畅所欲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练习“乌鸦还会上当吗吗?”来续说故事,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调动学生大胆“做”出来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有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喜欢设计好话题,让课堂教学在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下去,我认为这样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我利用课文,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教《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前,布置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苹果、一把小刀。教课时,让学生带到课堂上。课文开始前,先让学生按照平时切苹果的方法把苹果切开,观察苹果的内部结构。结束后,我给学生展示课文中的切法,这样能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直观印象。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技能,又培养了观察、思维和想象的创新能力。所以我决定不再限定范围,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空前活跃。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积极。

三、激发学生认真“画”出来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我在教《燕子》一课时,先让学生拿起彩笔,根据课文内容,把燕子画出来,从而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并快速的给燕子的周围画上背景,看谁画得最美。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了创造想象力的培养。这种变文为画的做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得到了发展。

2

四、提高学生积极“演”出来

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演一演,以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演促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上《三顾茅庐》这篇课文之前,我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外收集的故事,分组排练。教师要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其他学生参与进来。课文上完后,小组上台表演,采用竞赛的形式,评出最佳表演奖。并把《三顾茅庐》表演一遍。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表演实践中,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作文训练的内容应该是广泛的、多彩的,训练的时间和空间也应是开放的。不少学生来自不同乡镇各所中学,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都是生活在农村,大多交际不广,阅历不深,在公共场合说话时大多表现出口讷神态,仪态欠佳,或是脸红耳赤,抓耳挠肋,忸怩作态;个别敢说的不是音量低、语音含糊,就是语句不连贯、辞不达意、缺乏条理。难免会出现课堂只有个别学生参与而课堂气氛冷淡的情况。因此,我大胆地、不拘形式地让学生多写一写,多练一练。如:让学生写观察作文、想象作文。生活来源于教学,这些都是学生练笔的好素材。如此作文教学,必定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习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只要广大教师积极去探索,一定会走出更宽广的路子。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