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死亡与文学的纠缠——论死亡与文学的关系

死亡与文学的纠缠——论死亡与文学的关系

来源:欧得旅游网
文学评论 死亡与文学的纠缠 论死亡与文学的关系 康艺青 (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摘要:在佛家看来。人一生有四个阶段:生老病死。死亡是普遍 是客观的,我们不应该去逃避。文学另一种程度上来说,是对死亡 的,因为每个人都必须是由生到死,但是死亡又是独特的,因为每 的一种否定。因为死亡难以避免,文学创作主体出于畏惧死亡的痛 个死亡者都珍藏着独有的死亡感觉离开尘世。这份感觉无法传递 苦,因而通过文学创造出理想的想象空间来隐遁死亡,忘却死亡, 和保留。具有的一定的难度和高度的神秘性。文学尤其迷恋于死 从而克服死亡。这种克服死亡的过程通过加工也就成了文学作品, 亡。死亡与文学的是彼此选择和彼此周旋的纠缠关系。本文将对这 而死亡就自然而然成为了文学作品的核心。因此在这类文学作品 两者之问的关系进行论证。 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总是能够克服死亡,以寄托他们美好的愿 关键词:死亡;文学;纠缠 望,比如转世复活,死后成仙,升入天堂,还魂精变等等。如中国远 中图分类号:105文献标识码:A 古神话《山海经》中的“不死国”的描述,《庄子》里对于超越时空和 文章编号:1673-2ll1(2012)02-0032_o2 超越生死的鲲鹏、神人的描摹;外国也有相似的,如《圣经》里关于 基督复活的传说。超越死亡则是文学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想象构造 人是必死的存在。换句话说,人是向死而生的。死亡是人生命 一个虚设的生命永恒的艺术空间,以达到不朽。这类文学通常所用 的终极.但也是价值、意义和创造力的诞生。在文学中,死亡是最高 的文学意象是落花、流水等生命不息的事物,借此来启示人们生命 的命题。古今中外,随处可见死亡与文学的纠缠:一方面就文学来 形式是不朽的.所谓的“死亡”只是暂时的。它们最终将转化为另外 说,死亡是文学的美学核心,使文学拥有深厚的审美意境;另一方 一种存在与天地共行。同时。在文学中的透露出的超越死亡的意识 面就死亡来说,死亡持续袭击文学创作主体,夺取他周遭的生命, 更想向我们表达,我们应该把生命放在整个人类的进程中来看,而 给创作主体以文学的灵感。 不仅仅局限个体的生命。就如尼采所说:“真正的生命即通过生殖、 通过性的神秘而延续的总体生命”。囝因此.文学中对于死亡的研究 1.死亡是文学的审美核心 并不等同于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包括现代西方才有的死亡学等自 死亡既可憎又迷人。因此,人们不可能对它无动于衷。说它是 然学科的研究.它更侧重于想象性思维和诗意思维。也就是说,自 可憎的.是因为它总是把相爱的人们分开,是因为用死亡来进行威 然学科研究的是现实的人物死亡,而文学则是艺术虚构和审美假 胁一直是所有的政权特别偏爱的工具。是因为它让我们的肉体最 定的死亡。文学无不在书写死亡,都逃离不掉这三种对死亡的思 终分解在未知的腐败中。说它是迷人的,是因为它使活着的人们获 考一肯定死亡、否定死亡、超越死亡,死亡贯穿文学,构成了文学审 得新的生活,它是我们几乎全部的思考和艺术作品的源泉,而对它 美核心。 的研究则是通向把握我们时代精神和我们的想象力的毋庸置疑的 康庄大道。ltl而文学作为一人文类学科,执着于死亡的迷恋。当我们 2.文学的灵感来源于死亡 走进文学的世界,透过铅字所散发出来的压抑的、颓废的、接近死 就文学与死亡的关系来说,死亡给文学以灵感并塑造了文学, 亡的气息总是更能打动我们的心。因为这类文学触及了人类最感 这主要反映在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文本上。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 到恐惧的话题。每个人死只有一次,也只有死者自己知道死的感 的唯一源泉。文学创作主体用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所积累的生活 觉,但是却不能和他人进行交流,因此描述关于死亡的似乎可以解 素材来实现审美意识向语言符号的现实转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 开死亡的神秘性。另外,在描述死亡的背后,文学家都会透露出他 文学创作。因此,创作主体如果要书写死亡,通过文学来表达对死 们自己的死亡观,而读者可以从这些文字里面去找寻缓和自己对 亡的思考,那么与死神打过交道势必会让文学中对死亡的描写更 于死亡的恐惧的方法.从而豁达地对待人生。 具有审美价值。人只有面临死亡时,才能最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存 纵观文学史,文学中对于死亡态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 在。因为死亡就是非存在,虚无。面临死亡,就是由存在转向非存 肯定死亡;二、否定死亡;三、超越死亡。肯定死亡表现在创作主体 在。对死亡的恐惧就是垒存在与非存在作比较。只有对死亡的畏惧 在文学作品中大量的表现了实证性死亡。这类文学家承认死亡的 才使人醒悟,获得个性。成为他自己。 所以,一个人真正的面临死 客观性和必然性,不避讳去描写死亡,去塑造不同的形象,以此揭 亡才能真正的置身于死亡的“语境”当中,从而获得关于死亡的思 示不同死亡的不同意义。如《庄子・杂篇・盗跖》中云:“天与地无穷, 考。创作出经典的死亡文学。描写死亡的作品如浩瀚繁星,但中国 人死者有时。”这里明确告诉了人们庄子认为死亡时必然存在的, 现代的大文豪鲁迅先生书写的死亡可谓是最耀眼的(下转第35页) 作者简介:康艺青,女,汉族,江西吉安人,中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研究方向:当代文学 田. ● . 文学评论 度化了佛祖。”陈清扬自始至终都是走在自我救赎的道路之上 的,而且是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救赎,在这条道路上她以她自己特 立独行的方式完成着心灵与身体的独善其身。爱情。婚姻。家庭 的完美是一个女人毕生的追求,而这些追求的基础必须是女人 3 总结:纵观整篇小说,陈清扬从出场到结束,向我们完美地 展示了她自我救赎的心历路程,她以她独特的方式证明着她的 自身作为人的价值得到尊重与肯定。陈清扬深知这一点的重要 性,她在自身价值没有得到肯定与尊重之前,从不提爱情,与王 二之间也是一样,虽然在几个瞬间产生了爱意,但却并不追求去 表达爱情,也不想去接受爱情,至少在自我价值没能实现之前如 此。自我真实的追求是她在小说中永远不变的主题。她把自己真 实的爱意归结为真实的罪孽,爱和罪本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但在 真实与无罪,她执着地追求着真理,并以真诚的心对抗着身体与 心灵的摧残,她乐观大方,不为世俗所污浊。她在受尽委屈时依 然可以笑对人生。并最终完成了救赎的重任。找回了自己的尊严 和价值。她的经历和体验为女性的自由斗争作出了新的诠释,她 在自我反抗与救赎中追寻着真理、尊严和真爱。大胆而勇敢的向 男权社会给出自己的呐喊。为女性争取自由、真理作出了表率, 是女性抗争道路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她求真的信念之下将它们合二为一,是她的罪孽升华了她的爱。 同时她的爱与罪也是她自我救赎的真实写照。“她处处与人舍 作,苦头吃得少。”I11聃她的反抗很显张力。松弛有度但又针砭时 弊,直指当时社会的虚伪与做作。我认为陈清扬走上的救赎之路 本非自己的本意,与其说是她塑造了自我救赎的形象.倒不如说 是社会逼她走上这条光明大道,是社会的虚伪反衬了她的真实。 是社会的愚昧成就了她的智慧,是社会的懦弱造就了她的勇敢 参考文献: 【lltd,波作品选集.黄金时代黑铁时代.北方文艺出版社.封面 [2】、【3】、[4]、【5】、【6】、[7]、【8】、[9l、[10l、【lHid,波作品选集.黄 金时代黑铁时代.北方文艺出版社 (上接第32页)璀璨明星之一。他书写死亡的风格可谓是毒辣而透 辟。早年通过小说来书写死亡,后来发现了小说已经不能承载死 用很质朴地道出了死亡。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上是一绝品。他的短文 的最后一句写到:原来这样就算是在死下去么?Iq这是一次关于死 亡的精神旅行,很简单但是却很概括地表达了鲁迅对死亡的态度, 对自我执著、生命的悲悯,鲁迅似乎完全领略到了死亡的神秘魅 力。死亡塑造了一个大文豪鲁迅,让鲁迅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 亡,转而书写有名有性的死亡,其中最感动的是他的悼念的文章. 不像一般的祭文流入俗套一或矫饰,或夸张,或滥情甚至轻佻。他 的祷文给人的不仅仅是沉痛之感,更深的是他的克制、他的质朴, 这属于人格的魅力和驾驭文学的力量。鲁迅与死亡打过太多的交 道了,一是他的很多亲友都英年早逝,而且是在他的有生之年:二 是他晚年与带着死亡逼近的病魔形影不离。死亡持续攻击者鲁迅. 首先是鲁迅身边的死亡:鲁迅的父亲不到40岁就死于病,挚友范 爱农30多岁丧,挚友陶元庆30多岁丧(鲁迅曾为其出资购买坟 墓),忘年交韦素园3O多岁丧,还有著名的《纪念刘和珍君》中的刘 和珍20出头丧,还有柔石、瞿秋白、陈师真……对于亲友的死亡描 文学与死亡始终纠缠在一起,互相选择,互相周旋。 参考文献: 【l】【法】路易一樊尚・托马斯;《死亡》,潘惠芳译,商务印书馆, 2001年版,第133—134页 【2]【德】尼采:《尼采问及・查拉斯图拉》卷,王岳川主编,周国平 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述在鲁迅的文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总是能让我们对这些英才扼 腕叹息。其次,鲁迅晚年死于肺癌,这是离死亡最近的时候,随时捕 捉死亡的气息,书写死亡。在他去世的前一个多月,他的随笔《死》 页 [3】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57 【4]鲁迅:《歹E》,《鲁迅全集》6,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612页 ・ 35・文学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