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规律》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规律》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来源:欧得旅游网
第3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3.学会正确使用光具座进行实验探究。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产生问题、提出猜想、实验验证、分析归纳的全过程,体会凸透镜成实像规律形成的过程,并从中感受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等物理科学方法;

2.经历利用作图法的方法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感受统计和直观对归纳结论的意义;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作图法收集真实的实验信息归纳结论,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在小组和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验成功的快乐,初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物距的分界点(两倍距点);凸透镜成实像的物像动态变化趋势的表述。 【导学过程】

【复习并设置问题,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在大屏幕出示相同的海宝离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海宝”离甲凸透镜很近时,在银幕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海宝”离乙凸透镜很远时,在感光胶片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然后教师用光具座演示同一点燃蜡烛,通过凸透镜成不同实像,制造冲突,引起学生质疑,请同学们思考,在白屏上是放大的像,还是缩小的像?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提出质疑。 【实验探究】

一、合理猜想,引出验证实验

教师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猜想,引出分组实验。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及演示实验现象,师生互动,进行合理猜想。教师设问:“物距比较大,是成放大的像还是缩小的像?物距比较小呢?根据刚才的实验,推测一下,有没有存在这样一个位置,物体既不成放大的像,也不成缩小的像? 二、指导实验

1.测定凸透镜的焦距f并做好记录。 方法:平行光聚焦法 2.实验器材摆放。

注意: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凸透镜、蜡烛、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明亮,清晰;多次进行测量,仔细观察,做好记录进行实验; 3.提出问题,进行探讨:

如何使物体所成的像呈现于光屏上?(答案:调整物体,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 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u),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倒立或正立,像的大小,像的虚、实。)

实验步骤: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和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等于2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3、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2f>u>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3、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等于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看能不能成像。 4、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在屏上还能得到蜡烛的像吗?怎样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物距,估测出像距。 三、学生分组实验

按上述计划操作,学生3人一组,每组一套实验装置、两张学习活动卡。组长合理分工,每小组找3至4个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并把数据和观察结果填入相应的学习卡上。在此期间,教师巡视指导。

透镜焦距f =_____cm

像的性质 实验次数 物距u/cm 放大 (缩小) 1 2 正立 (倒立) 实像 (虚像) 像距v/cm 3 4 … 四、归纳实验结论

首先,归纳初步结论:各小组根据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记录,分组讨论,交流所归纳的初步结论。

其次,“转化”信息:教师分析每组所归纳的初步结论的局限性,并对照片PPT引导学生作图,使其分组将实验现象或数据转化成图像信息。学生将实验记录的结果“转移”到打印了凸透镜及刻度格的记录卡上,用 红、蓝、黑三色分别将成缩 小、放大、等大像的物体、物距、像距 像以及像的性质等对应地画在统计图中。

第三,整合图像信息,分析归纳最终结论。教师将所有小组“ 规格相同”的统计图收齐,从而整合实验信息,利用实物投影投放到大屏幕,全班学生对照统计图上整合的图像信息,分析、讨论、归纳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 五、应用规律

学生利用所学规律,用各组实验所用的凸透镜和教师提供的白纸,为教师或同学拍一张合影。 【布置作业】 P99页1、2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

实验现象、数据记录卡

透镜焦距f =_____cm

像的性质 实验次数 物距u/cm 放大 (缩小) 1 2 3 4 5 6 7 …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 正立 (倒立) 实像 (虚像) 像距v/cm 实验现象、数据记录卡

透镜焦距f =_____cm

像的性质 实验次数 物距u/cm 放大 (缩小) 正立 (倒立) 实像 (虚像) 像距v/cm 1 2 3 4 5 6 7 …

【板书设计】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像 的 特 征 物距u 像距v 正倒 u>2f u=2f f2f 倒立 倒立 倒立 大小 缩小 等大 放大 虚实 实像 实像 实像 位置 异侧 物近像远像异侧 变大 异侧 投影仪 平行光源 求焦距 变化规律 照相机 应用 不成像,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 物远像远像u口诀:

一倍焦距分虚实, 二倍焦距分大小; 实像总是异侧倒, 虚像总是同侧正; 物近像远像变大, 焦点以内反变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着重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而是演示、观察、制作、探究的混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目的是总结成像的特征,同时根据课堂的情况适时增加三种凸透镜的动态调节来观察像的大小变化,深化了凸透镜成像的内涵,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高效的参与物理课堂。因此物理老师应当利用生活中及课本中的实验,来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用一组平行光线经过透镜会发生不同情况的偏折,将光的折射和透镜的基本知识串联起来。大致模式为:创设情境—演示实验—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反馈练习。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色。在课堂中分小组体验式教学,学生经过体验自制投影仪模型,照相机模型,生活

的中放大镜等环节,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不同应用。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分享,自己找到实验结论,并进行探究形成对影响成像的因素的感性认识。

课堂采用了体验式,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模式,而不是讲解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看似简单但实际很难,要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又不能说明,因此任务的设置,活动的安排尤为重要。学生的行动力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力。在本节课中,大量器材的使用,任务逐级设置,教师巧妙引导,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和体验,做到了有目的,有计划在“做中学,玩中学”,看似轻松的课堂环境,学生一直在观察,操作,对比,思考。体验式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内在主动学习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收获达到最大化,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