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事 家长会后的风波
周五的中午,女儿打来电话:“妈妈,上期末家长会上,老师要求买的书,你为什么不给我说?”
我被女儿的问话搞得有点莫明其妙,一时也想不起是怎么回事,只得说: “我记不清楚了!”
“你分明是在找借口!”女儿生气地挂断了电话
去学校接女儿的路上,我边走边想,终于想起一点来了。好象上期期末家长会上,老师说过要买什么书,当时心想,老师一定也会在班上给同学们说过。从上小学起,女儿就自己整理书包,每天自觉准备需要带到学校的东西;开家长会时,我也从来没为女儿抄过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假期作业;大约小学四年级开始,经和女儿商量后,我便把购买日常文具的经费划拨到女儿的零用钱里,就再也没为女儿购买文具之类的事操心了;理所当然,老师要求买什么书,应是女儿自己操心的事了(当然,买书的钱由我承担)。不过,话说回来,也许这次老师没有在班上说要买书,也许说了,孩子没听到。但不管什么原因,我参加了家长会,我就有责任把老师的要求传达给女儿,这是我的责任。
到学校接到女儿了,我一见面就说:“你批评得对,这是妈妈的责任!” 女儿不理我,直冲冲地向学校外的书店走去。 “你走哪去?”我问
“我去买书,你不给我买耶!我只有自己买!”看来,女儿还在生气 我把买书的钱(不属于零用钱开支范围)递给了她。 “我还要买几个本子”,她语气稍稍缓和了一点
“你买本子的钱我来给,就当是对我没给你传达买书的责任的补偿?”(买本子属于零用钱开支范围)。
“嗯!”我看到女儿嘴角微微地露出了点笑意。 走出了书店,女儿挽着我的胳膊向车站走去
“妈妈送你本子,可不可以弥补一些没给你传达买书的责任呢?”我问 “可以!”女儿的情绪恢复了正常。
“妈妈知道,你如此生气,不是因为没给你说买书这件事本身,而是因为你觉得妈妈对你的事情没有足够的重视,是吗?”
“你分明就是态度不端正嘛!你完全是在敷衍!”女儿说出了她的真实感受 “是的,这完全是妈妈的责任,是妈妈没做好。出现了问题后,指责是没有用的。妈妈已经承认了是自己责任,然后我们就一起来想办法怎样把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不过,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想,如果,你的同学或朋友,请你帮他做件事,你答应了,但由于种种原因没做好,他就非常生气,并指责批评你,你会怎么想呢?你也许会想,以后我再也不帮你了;如果这个朋友很大度地谅解了你,当他下次再请你帮忙的时候,你也许会想,上次他请我做的事我没做好,他不仅没指责我,还很理解我,这个朋友很有包容心,这次,我一定要帮他把这件事情做到最好!”
听了我说的话,女儿没有再吱声。
分析:
因为妈妈忘了传达老师的要求,女儿生气地批评妈妈。这时候,妈妈没有迎战,而是认错。
妈妈说:“妈妈知道,你如此生气,不是因为没给你说买书这件事本身,而是因为你觉得妈妈对你的事情没有足够的重视,是吗?”这句话,非常打动人心,说出了孩子最深切的心理感受。
孩子说妈妈“分明就是态度不端,完全在敷衍”,似乎是责备,从前后文的语气判断,更多的是嗔怪,孩子把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完全消气了,这件事情的处理非常成功。
最后这一番话,正如妈妈说的一样,大致模仿了《突发事件的解决路径》中的步骤。当然,妈妈分析得很充分,特别是最后一句,如果觉得朋友很有包容心,下次会通过做得更好来弥补之前的失误。这样的分析,可以增强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
妈妈说,孩子听了没吱声,对这个细节我比较注意,通过邮件,我还无法判断出孩子的感受,我猜测,只要妈妈语气平静、言语简洁,孩子应该听进去了。
当然,我也进一步地揣摩,以这个孩子的状态,就算没有最后的分析,她大致也能领悟出来。所以,建议这位妈妈,下次遇到同类的事情,不妨做一个新的尝试,把最后一段道理省略,然后慢慢观察孩子,看看再下一次遇到同类事情,孩子又是怎样处理的?如果孩子把这个理念体现在行动中了,就说明她已经领悟,这一番道理都是画蛇添足了。
第二件事 电脑超时
我和女儿约定,她的电脑连续使用时间不得超过两小时。周五的晚上,已经超过两小时了,她还坐在电脑前,我过去平静地(但心里已经有情绪了)告诉她超时了,她说在玩手机,已有20分钟没使用电脑了。
我重复了一遍我们之前的约定后,她不高兴地说:“你说怎么办嘛?” “这次就算了,下次再违反就扣减1个小时”。
这时,我看时间已经超过我们约定的她睡觉的时间,便说:“你睡觉的时间已经超过了!”
“你说嘛!你继续说嘛!”女儿很不高兴地边说边继续玩手机。
我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转身回房睡了。 一会儿,我听到女儿洗漱上床的声音。
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女儿竟没开电脑(以前基本上是一起床就把电脑打开,边玩电脑边做作业),而是坐在电脑前玩了一会儿手机后,就做作业了。
我写了一张纸条贴在门上,希望她呆会儿去上课时能看到:
关于电脑超时的事,我们有约在先——打开电脑,坐在电脑桌前就要算你使用电脑的时间(如有特殊情况,需要事前提出,而不是事后再说)按此,昨晚你确实违约了!
昨晚我告诉你已经超过睡觉时间了,你没有立即停止,而是赌气继续耍,这是不成熟的表现,我很不开心!
你是一个守时守约的人,希望以后不要这样了!
在接下来的一天半时间里(女儿住校,周末才回家),不但很守约,而且非常令我意外的是,一直以来,我为她边做作业边玩电脑而烦恼,又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和她谈论这个问题,在这一天半里,这个问题居然不存在了!我非常吃惊,不知是什么原因。但确实为此感到高兴。
分析:
妈妈说孩子电脑超时,孩子不高兴。妈妈自己也承认,她虽然语气平静,但心里已经有情绪了,我猜测,孩子感受到了妈妈心中微妙的不满。恰好今天咨询中,也有一位妈妈说:我发现,如果我有情绪,这事就要闹大,如果我平静,就算孩子有点情绪也容易过去。我半开玩笑地总结一句:你不点燃自己,孩子通常不会“自燃”!这个细节显示,我们要尽量做到表里一致地跟孩子沟通,当然,这是非常高难度的事情,我只能说“尽量”。无数生活琐事证明,我们并不具备完全掩藏内心情绪的能力,父母自以为没有表现出来,孩子却敏锐地捕捉到了。 孩子赌气地说“你说嘛,你继续说嘛!”,这次妈妈依然没有迎战。妈妈选择回房睡觉,第二天给女儿写了个纸条。妈妈在一百多字的纸条中,表达了自己的主张、感受和希望,条理清晰,思路简洁。
在接下来的一天半的时间里,孩子不但守时,而且边做作业边玩电脑的问题消失了,妈妈吃惊、高兴并疑惑着……
因为是读者来信,我并不了解这个家庭,也不了解母女的相处状态,只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猜测一番。
为什么孩子有这样的行动?这一次,妈妈说的内容有道理,而且说的形式充分照顾了孩子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孩子愿意听从,主动约束自己。我猜测,以前的建议,往往是内容正确,但形式令人反感。通常,孩子不听话,并不是反抗这件事,而是反抗父母说这件事的态度和方式。其实,绝大部分父母的唠叨和讲道理,内容都是对的,只是表达方式令人不悦。唠叨、讲道理为什么无效呢?孩子作为听众,就算反感这样的表达,也拿父母没办法,通常都是口头抗议无效,因此,就用行动来抗议——你说什么,我偏不听!我们不得不惋惜地评价:倒洗澡水连孩子也倒掉了!这种对抗,通常是双输的局面——从眼前看,父母的愿望没有“得逞”;从长远看,孩子的成长任务也没有完成。在此,我危言耸听地提醒一句:一定要对孩子的口头抗议敏感,及时改变自己,否则,孩子就会拿自己的未来作为筹码,通过自毁的方式,用行动向父母表达抗议。
最后,我们不妨问一句,这位妈妈,除了吃惊和高兴,还可以做什么? 很显然,边做作业边玩电脑是个非常低效的习惯,妈妈直接管理孩子,又容易起冲突。难得这次孩子如此成功地进行了自我约束,如果利用得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我设想了一种情况,在女儿返校之前,把妈妈的观察反馈给孩子,从前文的纸条来看,妈妈很擅长进行这样的表达:我看到……我感到……我希望……。最后,和孩子约定,既然你能很好地约束自己,那么,下周妈妈只观察不介入,你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安排学习和娱乐,妈妈最后会用纸条给你一个反馈。
透过这封邮件,我感觉孩子有这样的约束能力,这样做成功的几率非常高。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妈妈不但成功地解决了当下的纠纷,也解决了与电脑有关的这一类问题,甚至以后的周末都可以彻底放手,不用处心积虑地想着怎样“管理”孩子。
通过一件事情,解决一类问题,是我非常推崇的方法。如果坚持这个思路,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会越来越轻松。
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些事情,比如,有个妹妹不小心把暖水瓶打碎了,我没有责备她,而是顺便赋权给她:暖水瓶容易摔碎,也容易烫伤别人,以后,你帮我留心暖水瓶,如果放的位置不安全,你就把它移动到安全的位置,如果弟弟妹妹自己倒水,你就帮他们一下,以免烫伤。中间我提示或者肯定过这个孩子几次,她也坚持履行自己的职责,就这样,暖水瓶有个孩子专门负责,相当于多了一道安全屏障。
我们喜欢说信任孩子,其实,信任未必越多越好,过度的信任,孩子无法达到,往往就变成了一种压力。有时候,家长付出了海量的信任,得到的往往是挫败和失望。因此,我们不妨给孩子恰到好处的信任,这也是对孩子的合理期望。这样一来,孩子不必承受额外的压力,我们也不会失望。前文提到的孩子,既然她能在一天半的时间里完全约束自己,那么,只要引导得当,她完全有可能周周如此。我的妹妹呢,本来就是认真负责的孩子,加上踢坏暖水瓶的体验,她就是最有能力也最有热情保护暖水瓶的孩子。在我看来,孩子通过主观努力,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往往就是信任的边界。这个界限之外的信任和期待,超出了孩子当下的能力和潜力,孩子就算愿意,也无法达到。
当然,这个信任边界的判断,取决于我们对孩子的观察和了解,说来说去,依然是对家长的要求。虽然我们一直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到头来发现,其实真正成就的,是我们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是上帝派来拯救父母的天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