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理论与实践科技经济导刊 2016.27期 口译中的显化策略分析 李 芳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
随着国际社会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对于高质量的口译工作需求越来越多,而通过显化的手段可以提高较为有效地口译质量,因此正受到越来越多业界专家的重视,逐渐成为研究口译质量提高手段的重要部分。
翻译中的显化研究并不是最近几年的新词,而是很早就开始的一种有效的翻译方法。但早期的显化翻译方法多用于笔译中,在我国著名翻译专家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准则中,就有显化翻译方法的体现。 尤其在汉译英的过程中,由于汉语的特点,大量地运用意象和比喻意义,很多内容都在原文中是隐形属性,而翻译成英语之后,为了能让人明白其中的含义,往往需要显化词语中的隐藏意义。
在口译中,由于是双方面对面沟通,想要清晰且快速地传达对话双方的意图,显式翻译是一种快速理清翻译内容和谈话双方谈话思想的翻译方法,在使用显式翻译的过程中,对于谈话双方谈话内容以及想要传递的信息的把握对于口译人员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至于中文-英语同声传译,使用显化翻译的情况相当普遍。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在一方面,英语语言的形合和中国语言的意合有很大的差别,为了解释清楚逻辑关系,常常将谈话中的隐式部分显化地翻译出来。在另一方面,通过采用显化翻译方法,可以实现较好的理解和流畅的交互可。由于意合是中国语言的一个主要特征,相较于英语翻译成中文,显化更多应用在中文翻译成英语中。
研究口译中的显化策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理论发展,这项研究是研究使用显化理论来进行同声传译的方式方法。目前,显化理论仍然缺乏应有的重视的应用。研究表明,大多数情况下,显式翻译只是在笔译的时候能够体现,在口译过程中往往会被忽
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原因在于收集口译原材料的不便。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正试图将显式翻译理论应用到口译中,但效果并不明显。通过开展不同类别显化策略的比较研究,论述其使用方法和功能,并通过它们之间的对比,寻找口译中显式翻译的特点,并加以利用。
据了解,关于口译教学和实践用途,政治方面需要的口译工作正在逐渐引起专家的高度重视,在这里我们会选择一些在最重要的新闻发布会上与中国有关的口译材料作为研究材料之一。这项研究分析了口译材料背后的显性化的原因,掌握方法后,口译人员在实时口译实践中,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何时何地采用显化策略。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说的“显化”没有一致的定义。在1958年,维奈和达贝尔内第一次提出了这个概念,并讲解了自己的翻译技巧。从那时起,许多研究人员受到启发,研究特色鲜明的原文显化及其翻译文本的方法分类。
本文中的概念是建立在英国学者克劳迪模型的基础上,来谈论显化的意义。克劳迪在跨语言翻译研究中,按照对著名文学作品的原来文本及其翻译版本的分析来实现想要的对照。然后,他将显化翻译方法划分成非强制性的、强制性的、内在的翻译和务实的显性化。此外,他还探究了显化翻译的指向内容,一般在人际交往,比如亲朋好友和语篇连贯的内容中,采用显化的阐述,可以扩展和增强内容的含义。
在一些国际性的新闻发布会上,整个世界都在倾听中国的声音,因此口译从业者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翻译官来说,政治问题的即时翻译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一个小错误就可能导致产生很大的误解,而这种误解在政治领域往往是非同小可的。口译员必须不遗余力地确保口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除了消耗个人精力的高强度工作,一些适用于此的策略也在考虑之中。如果应用得当,显性化翻译可以提高翻译的性能,并有助于听众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政治口译有效地运用显化策略是需要我们着重研究的。
从本质上讲,口译是一种旨在让讲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架起桥梁的活动。来自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给出许多不同的定义。不论定义如何,翻译就是为了让谈话双方互相理解,明白各自的意思。
人们在使用母语的时候往往随意而且话语间会有隐含的意思,对于语言不通的人,如果不把谈话中隐藏的意思发掘出来,在理解上将会面临许多困难。
本文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研究,理论框架是基于在国内外出版的相关文献、期刊和案例研究。近年来,研究人员已经更加重视显化策略。他们认为,显化翻译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平移的策略,通过这个策略我们可以应对世界各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通常的做法往往是在直译的文字中添加词语,这可以方便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然而,因为显化翻译而带来的时间上的逾期和不可预知的冗余也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引起误解。因为口语与书面语言不同,有着独特的简洁要求和评价标准。在政治同声传译方面,显性化与词句应用程度不应该只在目标语言的内容本身,还注重解释内涵的沟通效果,并且应该将文化间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在内。
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语言翻译在国际舞台上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化是语言输出方面的较大的改进方法,并逐渐吸引学者的关注。然而,显性化的应用程序,在大多数情况下,仅限于文字翻译,而对于它的研究更是明显不足。本文中的概念是建立在英国学者克劳迪模型的基础上,来谈论显化的意义。通过采用显化翻译方法,可以实现较好的理解和流畅的交互可。由于意合是中国语言的一个主要特征,相较于英语翻译成中文,显化更多应用在中文翻译成英语中。研究者通过开展不同类别显化策略的比较研究,论述其使用方法和功能,并通过它们之间的对比,寻找口译中显式翻译的特点,并加以利用。
参考文献:
[1]王克非.英汉/汉英语句对应的语料库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06).
[2]柯飞.翻译中的隐和显[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04).
[3]张德禄.语篇连贯研究纵横谈[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06).
[4]柯飞.汉语“把”字句特点、分布及英译[J].外语与外语教
学,2003(12).
摘 要:口译中的显化问题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原本语义中隐含的意思直接显式地翻译出来,这在同
声传译中是经常用到的翻译方法,也是翻译过程中比较有共性的方式方法。将听到的原文信息中隐含的
意思具体化、明晰化,这是在同声传译中非常有用的方法。因为口译中,及时性和准确性很重要,且不
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性也导致了翻译过程中显化问题的出现,因此许多口译专家会着重研究显化问题,以
求在口译中追求更精准更有效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显化分析;同声传译;口译质量;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D045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2096-1995(2016)27-0136-01
- 13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