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最新普通话朗诵气息训练法 1. 软口盖练习法
最常见的是“闭口打哈欠”,即打哈欠时故意不张开嘴,而是强 制用鼻吸气、呼气。
2. 压腹数数法
平躺在床上,在腹部压上一摞书,吸足一口气,开始从 1 往后数 这是对气息输出作强制训练,以达到增强腹肌和横膈膜的控气力度 的目的。做这个练习时,开始阶段压的书可少些,逐渐增加,即循 序渐进。为了不占有工作中的时间,可利用睡前做这个练习。
3. 气声数数法
先吸足一口气,屏息数秒,然后用均匀的、低微的、带有气息的 声音从 1 开始数数,就像是说悄悄话一样。和压腹数数法一样,在 开始阶段可数得少一点。不过应注意,数数时尽量不撒气、不漏气
4. 跑步背诗法
平时跑步出现轻微气喘时,可背一首短小的古诗。开始训练时可 两人配合进行,并肩小跑,一句接一句地背下去。背诵时,要尽量 控制不出现喘息声;一首诗背完后,要调节呼吸,然后再继续进行。 此外,还需注意的是,激烈运动时不可进行此项训练。
5. 偷气换气法
选一篇或一段长句较多的文章,用较快的速度读下去;在气息不 足时,运用“偷气”技巧,读后确定最佳换气处。所谓“偷气”, 是指不要边发声边吸气,而是要用极快的速度,在不为人觉察时吸 入部分气流。而换气,宜口鼻并用,以鼻为主,掌握时间差,使气 流充沛有力。
气息是人体发声的动力和基础。在播音和主持时,气息的速度、 流量、压力的大小与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以及共鸣情况都有直 接关系。可以说,要控制声音,驾驭语言,就必须学会控制气息。 所谓“控制气息”,就是要学会胸腹联合呼吸法。在生活中,人 们的本能呼吸是浅呼吸,即只作胸部呼吸。播音或主持时,用这种 本能的呼吸方法发音,时间一长,声带就会疲乏,声音就会嘶哑。 而胸腹联合呼吸法,是要深呼吸,将空气吸入肺叶底部——横膈膜 处,即一般人系腰带的地方。它一般采用鼻子吸气,吸入横膈膜的 气,使肋骨自然向外扩张。此时,腹部有发胀的感觉。随着小腹逐 渐收缩,气息也从小腹深处涌上来,推动声带发音。通过这种方式 发出的声音不仅洪亮、有力,而且持久,能保持整句话的声音都饱 满圆润。与此相反,如果一吐气横膈膜就塌瘪,那么,气息就会像 破了的皮球一样迅速泄掉,声音也就会失去气息的支持。这样造成 的问题是:头几个字有气息支持,后面的字没有气息支持,讲起话 来给人的感觉就会前强后弱,上气不接下气。而呼吸本身很费力, 声音也难以持久。关于呼吸的训练下一节会专门讨论,以下介绍气 息训练的几种方法。
朗诵气息的基本功训练: 一、呼吸训练。
有的人讲话或唱歌声音洪亮、持久、有力,人们赞叹说,他
(她)“中气”很足,相反,有的人说话或唱歌音量很小,有气无力 上气不接下气,像蚊子嗡嗡叫一样,使人难以听清,这种人则“中 气”不足。其间除了身体素质的区别外,还有一个气息调节技巧问 题,即呼吸和讲话的配合、协调是否恰当的问题。
1、正常情况下,说话是在呼气时而不是在吸气时间进行的,停 顿则是在吸气时进行的。如果是持续时间较长的讲话或朗诵,必然 要求有比平时更强的呼吸循环。
讲话时的正确呼吸方法,应当采用由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也称丹 田呼吸法),即运用小腹收缩,靠丹田的力量控制呼吸。郭兰英在谈 到运用这种呼吸方法时说:“唱歌时小肚子常是硬的,唱的越高就
越硬”
胸腹式联合呼吸介于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两者之间,是二者的结 合。具体方法如下:
(1) 、吸气:小腹向内即向丹田收缩,相反,大腹、胸、腰部同 时向外扩展,可以感觉到腰带渐紧,前腹和后腰分别向前、后、左 右撑开的力量。用鼻吸气,做到快、静、深。
(2) 、呼气:小腹差不多始终要收住,不可放开,使胸、腹部在 努力控制下,将肺部储气慢慢放出,均匀地外吐。呼气要用嘴,做 到匀、缓、稳。在呼气过程中,语音一个接一个的发出后,组成有 节奏的有声语言。
这种呼吸方法可以使腹部和丹田充满气息,为发音提供充足的 “气”,同时,由于小腹向内收缩,胸前向外扩张,以小腹、后腰 和后胸为支柱点,为发音提供了充足的“力”。“气”与“力”的 融合,为优美的声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在讲话过程中,要处理好讲话和呼吸的关系,必须注意: 第一,尽可能轻松自如,吸气要迅速,呼气要缓慢、均匀,吸入 的气量要适中。
第二,尽可能在讲话中的自然停顿处换气,不要等讲完一个长句 才大呼大吸,显得讲话很吃力。还要根据自己的气量来决定是否用 中途不便停顿的长句,不要为了渲染和曾强表达效果而勉为其难地 为之。那样,会适得其反。
第三,尽可能时讲话时的姿势有利于呼吸。无论是站姿和还是坐 姿,都要抬头舒肩展背,胸部要稍向前倾,小腹自然内收,双脚并 立平放。这样发音的关键部位??胸、腹、喉、舌等才能处于良好的 呼吸准备和行进状态之中。呼吸顺畅,方可语流顺畅。
3、练习呼吸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
(1)、闻花香:仿佛面前有一盆花香花,深深地吸进其香气,控 制一会儿后缓缓吐出。
(2)、吹蜡烛:模拟吹灭生日蜡烛,深吸一口气后均匀缓慢地吹 尽可能时间长一点,达到25-30秒为合格。
(3) ------------------------------------------------------------------ 、咬住牙,深吸一口气后,从牙缝中发出“咝 --------------- ”声,力 求平稳均匀持久。
(4) 、数数:从一数到十,往复循环,一口气能数多少遍就数多 少遍,要数的清晰响亮。
(5) 、用绕口令或近似绕口令的语句练习气息。如:
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底下一树枣儿,拿着杆子去打枣,青的多 红的少。一个枣儿,两个枣儿,三个枣儿,四个枣儿,五个枣儿, 六个枣儿,七个枣儿,八个枣儿,九个枣儿,十个枣儿 .... 这是 一个绕口令,一口气说完才算好。
开始做练习的时候,中间可以适当换气,练到气息有了控制能力 时, 逐渐减少换气次数, 最后要争取一口气说完, 甚至多说几个枣 儿。
二、声带训练。
在通常情况下, 人们说话时,声带的振动频率大约在60-350赫 之间。声带的振动频率决定了发音的音响、音高、音色。声带对发 音起很大的作用。,声带的好坏, 既有先天因素, 也靠后天的训练 和保护。注意恰当的训练与运用声带, 改变声带条件, 保护声带, 都是提高语音素质的重要方面。
1、声带训练。最基本的方法是,清晨在空气清新处“吊嗓子” 吸足一口气, 身体放松, 张开或闭合嘴, 由自己的最低音向最高音 发出“啊”或“咿”的.连续声响,。还可以做高低音连续变化起伏 的练习。
2、声带运用。声带运用要科学, 得当。这主要是指: 第一:在长时间计划之前,声带要做准备活动,犹如赛跑前韧带 要做准备活动一样。方法是:将声带放松,用均匀的气流轻轻的拂动
它,使之发出细小的抖动声,仿佛小孩子撒娇时喉咙里发出后的那 种声音。可以逐渐加大到一定分量,使声带启动,以适应即将到来 的长时间运动。
第二:在人数较多或场合较大的地方讲话时,发音要轻松自然, 处理还节奏,停顿,特别是起音要高低适度,控制好音量,充分利 用共鸣器的共鸣作用,要运用“中气”的助力来说话,不能直着嗓 子叫喊,否则,声带负担过重,会导致声带很快不堪重负,变得嘶 哑,影响效果。
3、声带保护。为了保护自己的嗓子,要有意识的少抽烟,喝酒 甚至,不抽烟,不喝酒,少吃或不吃有强烈刺激性的食物,那些对 声带都有不良影响。不喝过烫或过冷的汤水。
三、共鸣训练。
声带所产生的音量是很小的,只占人们讲话时音量的5%左右, 其他95%左右的音量,需要通过共鸣腔放大得来,。共鸣腔是决定 音色的重要发音器官,直接引起语音共鸣的是声带上方的喉、咽、 口、鼻四腔,此外,胸腔和头腔也有共鸣作用。说话用声是以口腔 共鸣为主,以胸腔共鸣为基础。共鸣器以咽腔为主又可分为高、中 低三区共鸣。高音共鸣区,即头腔,鼻腔共鸣,音流通过该区共鸣 可以获得高亢响亮的声音。中音共鸣区就是咽腔、口腔共鸣,这里 是语音的制造场,是人体中最灵活的共鸣区,音流在这里通过,可 以获得丰满圆润的声音。低音共鸣区,主要的胸腔共鸣,音流通过 该区共鸣,可以获得浑厚低沉的声音。
要想使说话的声音好听和持久,就要正确的运用共鸣器。而运用 共鸣器的关键在于处理好“畅”与“阻”的对立和统一关系。所谓 “畅”,就是整个发音得声道必须畅通无阻,胸部舒展自如,喉部 放松滑润,脊背自然伸直,以便声音不憋不挤,形成一个声柱流畅 地奔涌出来。所谓“阻”,并不是简单的把声音阻挡住,而是不让 声音直截了当地通过声道奔涌出来,让它通过共鸣器加工、锤炼、 变得洪亮、圆润、雄浑、优美动听。
要处理好“畅”与“租”的关系,必须进行共鸣训练。一下介绍
几种简单易行的共训练方法。
1,放松喉头,用“哼哼”音唱歌。
2,学鸭叫声。挺软腭,口腔张开成一圆筒,边发gaga音,边仔 细体会,共鸣运用得好的 gaga 音好听,共鸣运用得不好的 gaga 音 枯燥、刺耳。
3,学牛叫声。类似打电话的“嗯”(什么?)和“嗯”(明白了)。
4,牙关大开合,同时发出“啊”音。
5,模拟汽笛长鸣声。(di)既可平行发音,也可由大到小或由小 到大地变化发音。
6,做扩胸运动,同时尽量发高亢或尽量低沉的声音。
7,“气泡音”练习。闭嘴,用轻匀的气流冲击声带, 使之发出 细小的抖动声。
8,音阶层练习。 选一句话, 在本人音域范围内, 先用低调说, 一级一级地升高, 然后又一级一级地下降, 在一句高一句低,高低 交替,一句话又高到低, 再由低到高。
9, 夸张四声练习。 选择韵母因素较多的词语或成语,运用共鸣 技巧做夸张四声的训练。 如:清——正——廉——洁——, 英—— 勇——顽——强——。
10,大声呼唤练习。 假设某人在离自己100米处,大声呼唤:张 ——师
——傅——, 快——回——来——!喂——, 那——里——危— —险——, 快——离——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