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阳明心学”之心理学辨析

“阳明心学”之心理学辨析

来源:欧得旅游网
第38卷第6期 2016年11月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b1.38 No.6 NOV. 2Ol6 JOURNAL OF N GBO UNIVERSrr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阳明心学" 之心理学辨析 徐晓虹 (宁波教育学院科研处,浙江宁波315000) 摘要:“阳明心学”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学内涵,契合了心理学中人格理论、心理暗示、审美心理学、顿 悟学习论等现代心理学主题。“阳明心学”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还有待进一步从中挖掘其心理学的 思想。 关键词:阳明心学;心理学;人格理论;心理暗示;审美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16)06—0010—06 王阳明是我国明朝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 “行”,故谓“知行合一”。 教育家。他建立的心学体系,对我国后世学术文 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其“心学”强调 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1508年明武宗正 德三年),王阳明首次提出著名的“知行合一” 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内涵,一般认为可归 纳为两层意思:第一,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 两截。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阳明极力反对“知 个体主体性和能动性,尽管受到后世教育学、哲 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然而, 相对而言,却鲜有心理学角度的研究。【l 于是 引发一个疑问,“阳明心学”就是心理学吗?“阳 行脱节”和“知而不行”现象,突出地把一切道 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就这一点无论在当 时、还是在当今都有积极意义的。毋庸讳言,道 德教育中道德意识的提升,明显离不开道德实际 行为;相同,道德行为的提高,自然也不能脱离 道德认知观念,否则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道德意识与行为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第二,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 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当然,需 要指出的是,王阳明的这个“知”是指封建道德, 明心学”到底与当代心理学有什么关联?本文试 图另辟蹊径,提出几个观点,求教于方家。 “阳明心学”不同于当代心理学 一、(一)阳明心学在16世纪初成熟 王阳明批判性地吸收了“理”为本体的朱熹 学说,站在思孟学派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前 人的肩膀”上,创立阳明心学,或称“王学”。 综述对阳明心学的研究,大多赞同其内涵主要包 括三点:第一“心即性、心即理”;第二“致良 知”;第三“知行合一”。其内在结构是:“良 知”和“致良知”,经由“知行合一”而构成。 其中,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 “心(良知)”就构成了“阳明心学”的基础。[21 笔者认为“阳明心学”基本观点是:第一, 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主要相对于程朱理 学,比如陆九渊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 两截;而“阳明心学”之所以伟大,就是提倡知 行合一,纠正了博大精深的朱学之偏。“知行合 一良知学说打通了本心、天理;第二,人的修行方 法是“致良知”,即每一个人做每一件事时,都 会判断是非、对错,不过,由于各种私欲等缘故, 混淆是非与对错的正常观点,“致良知”就是让 人坚持内心第一感觉的判断,让良知做主;第三, ”说明确了道德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 服了朱熹学派“知先后行”弊病,但同时也产生 了新的问题,即抹去了“知行说”所强调的知识 论成分,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导致部分王 学子弟“任性废学”的毛病。但笔者认为,知行 合一给现代人最重要的启迪之一是:任何人的成 知行合一理论,能做主的良知既是“知”又能 收稿日期:2016-06.10 作者简介:徐晓虹(1969.),女,浙江宁波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科研、心理教育。E-mail:1207934910@qq.com 第6期 徐晓虹:“阳明心学”之心理学辨析 11 就都来自于脚踏实地的行动,唯有行动,才能改 变人生。 有实验心理学的科学特征,“阳明心学”与现代 心理学虽然一字之差,实际距离却很远,“阳明 心学”更不是现代心理学。 二、“阳明心学”部分内容契合心理学原理 (二)现代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 l 9世纪末,现代科学心理学才发展成为一 门独立的学科。1879年,受当时自然科学迅猛 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在感官神经生理学的发展基 础上,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 “阳明心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 国哲学史上,不仅开启了一代学术新风,在明清 时期掀起了一股启蒙思潮。时至今日,王阳明很 多思想和人生感悟都没有过时,给被欲望和潮流 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摆脱了思辨哲学而上 升为一门独立的学科(Psychology)。1883年, 冯特的第一个学生斯坦利・霍尔(Granville Stanley Hal1)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了美国 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 现代科学心理学被公认为是一门研究人的 心理与行为的科学,包含两大领域:基础心理学 与应用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分支庞大,主要有: 生理心理学、感觉与知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 格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性别心理 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审美心理学、临 床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心理咨询 与治疗、行为心理学等。所以,很明显,心理学 研究涉及人的感知觉、情绪情感、认知、人格、 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各方面,也与我们 的日常生活各领域有诸多关联。如普林斯顿大学 心理学教授获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瑞 典皇家学院的颁奖词是:“丹尼尔把来自心理研 究的领域和洞察力应用在经济学当中,特别是在 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做出了巨 大贡献。” 综上,作为现代心理学,一方面试图研究大 脑运作,来解读个体行为及其心理机能;另一方 面,也试图诠释个体的社会行为。毋庸讳言,现 代心理学的发展要依赖神经科学、生物学、医学 等学科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现代心理学比教育 学更基础、更科学的原因。心理学工作者从事基 础研究的目标,是解释、描述、预测和影响人类 的行为,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这些有实际意义 的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广受重视与欢迎的原 因所在。 由此可见,“阳明心学”绝大部分内容,没 所折磨的现代人以心灵启迪。查阅文献,专家学 者著书立说,研究出“心学”之立志、磨砺、自 省、德行、学问、官道、做事、交友、智慧、死 亡、圆满等诸多方面的心学思想,不仅展示其处 世修身之智慧,在纷繁世界、浮躁社会的环境下, 更让人得以净化心灵、强大内心。[3]那么,由此 推理,“阳明心学”是否与当代心理学在内容和 原理上有契合之处呢? (一)“心学”与心理学都探讨身心关系这 一哲学基本命题 1 879年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心理学才正式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 科。但是,物质与精神两者之问的关系,作为哲 学的基本问题,一直影响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冯特时任大学哲学教授,所著《生理心理学原理》 就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探讨这一基本问题 的重要著作之一。冯特在身心关系上主张身心平 行论。他认为,人的心理不是人脑生理过程所产 生的结果,而是与后者平行的独立过程[4】。 “阳明心学”的“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 的形神论,也是探讨物质与精神两者之间关系哲 学根本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讨论的基本问 题之一。如,荀子“形具而神生”的唯物一元论, 张载“以性成身”的唯心论一元论,老子的“魂 魄抱一”的二元论。王阳明基于孟子“万物皆备 于我”提出“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5],显 然与老子“魂魄抱一”的二元一致,因此,王阳 明的“心学”在身心关系这一哲学基本命题上与 现代心理学之父冯特的主张是一致的。这种一致 性正如冯特二元论促进了心理学科对心理现象 自身规律的研究从而加强了心理学的独立性一 样,“阳明心学”体系的完善和成熟也是基于其 身心二元论逻辑而建构的。尽管王阳明没有讨论 过物质与精神谁为第一性的问题,但是,他肯定 12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了身和心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关系,与现代心理 学身心交互作用的观点也是一致的。[41 (二)“心学”与心理学契合的主要内容 “阳明心学”与心理学的契合之处,至少有 五个内容:良知学说、心理暗示、知行合一、岩 中花树论、顿悟式学习等。 1.良知学说:与心理学人格理论相通 在王阳明看来,心是无所不包的。“心即理”, 即事、物、义、理、善、学等,都不在吾心之外。 阳明将“人心”比喻为“天渊”,心之本原是一 个天,心之理无穷无尽,只是被私欲所窒塞障碍, 天渊之本体迷失了,彰显不出心之本原特点。良 知学说之所以受后世重视,是因为它突破了朱熹 论述“天理”的绝对性。“破山中贼易,破心中 贼难”这句名言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 笔者认为,良知学说内容跟心理学的人格理 论非常契合。比如,弗洛伊德(SigmundFreud) 的人格论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 超我(Superego)三部分构成。本我遵循“快乐 原则”是指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自我 遵循“现实原则”,介于外部世界与本我之间。 自我的作用不仅是使个体意识到自身的认知能 力,而且还使人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压抑 和约束。超我遵循“理想原则”,是人格的社会 性一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 我理想”组成,超我的力量与作用是指导自我、 限制本我。 类似,“阳明心学”认为:“良知”是人与 生俱来的,这种“知”是不用考虑(不待虑)的 知,不用学习(不待学)的能。同时强调,天理 之在人心。所以,这个良知,类同于弗洛伊德的 “超我”;这个私欲,就类同于“本我”。那么, 如何使个体的行为既符合社会规范,同时又带来 人内在的极大喻悦,这就成为两难选择。相较于 程朱理学,之所以让人压抑、愤懑,正是因为它 用强大的理性压抑了原始的非理性。不过,这种 两难选择却被王阳明成功规避:因为可以通过独 特的方法,使“本我”和“超我”达到和谐融合 境界,使原始的非目的性行为,符合道德的目的 性,从心所欲。 关于人格的本质,很多西方心理学家持有与 “阳明心学”相似的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 斯洛(Abraham Maslow)就有著名论点:每个 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这些潜能来自个体内 部;而自我实现的人是完全自由的,支配行为的 关键因素人的自主选择;自我实现的人,就是摒 弃了狭隘自私观点的人。 这个“超我一良知”(灵明、自我实现的人), 才使“我”与万物一气流通,融为一体。这种“个 个心中有仲尼”、充塞天地鲜活的“良知”,指 引人去追求“凤凰翔于千仞”的境界,这就是心 理学的目标愿景导向,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彰显了人格精神的伟大。 当然,也不限于道德意义上,其实“本我一 私欲”具有更广泛的心理意义,涉及人非理性的 认知、态度、欲望等。比如,这些“本我一私欲”, 有已被个体所意识到的,有还没有意识到的。阳 明心学同样认为,一般人因“本我一私欲”发挥 作用,使得“超我一良知”的理想性被掩盖,才 使人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能让合乎 规范的道德智慧显示出来。所以,跟弗洛伊德的 理论一样,人要克服私欲,抑制追求陕乐原则的 “本能、冲动与欲望”,恢复知行本体。这也可 以从心理学上解释:由于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积 淀,潜意识中存在大量非理眭的动机、态度、情 结等,因其内隐l生的特点,影响着人的思想、行 为与情感。而王阳明承认私欲的合理性,个体通 过自我反省,试图充分了解自己的潜意识,让潜 意识与意识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协调,纠正那些非 理性的潜意识,释放人格中的潜在能量,才能促 使人格逐渐成熟。 “阳明心学”主张,把“良知”作为“知行 合一”的本体,提出每个个体都有人格完善的可 能性。由于人的人格发展的内在性,个体要做的 是如何弃阻碍个人成长的因素,恢复本体,发挥 人本来拥有的潜能。所以,阳明心学其实提出了 内在性的“心(良知)”是一种潜在的心理结构, 知行本体是人格发展的基础,具有心理意义上的 实在性。在此基础上,知与行表现出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的合一性质,也是人格的本质及人格得 以完善的基础。不难看出,“知行合一”的阐述 还包含了发展人格的方法,而人格发展的理想境 界就是知行合一。 当然,王阳明与弗洛伊德、马斯洛等心理学 第6期 徐晓虹:“阳明心学”之心理学辨析 13 家,在对人格本质界定上有着不同的表述,但是 依然存在着很明显的共同之处:第一、承认人的 私欲、本能;第二、个体的发展需以内在潜能为 基础,强调了人格具有能量特征,每个人都有发 挥其内在力量的可能;第三,都论述了最终的人 格发展达到理想境界一完善人格。在研究方法 上,王阳明建立良知学说的方法与上述人格心理 的行动,并且是在不知不觉的境界中完成的行 动。所以,单就这方面而言,“阳明心学”无疑 比程朱理学要高出一筹。 “心理暗示”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其应用又 不限于心理学。王阳明在构建他的心学理论体系 时,虽然没有确凿无疑用“心理暗示”这个词语, 但充分运用了心理暗示的方法,从而解决如何实 现道德自觉的理论难题,较之前辈前进一大步。 学家建立他们的方法也很相似,他们都采用的是 非实证的研究方法,即现在被称作临床法的观察 法,这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方面。 2.心理暗示:心学不自觉用作了方法论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1)发现 的“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就是用 实验的方法证明,存在人际影响的暗示效应。即 心理暗示的规律是,暗示者身份、名望和地位的 权威性越高,那么暗示的效果越显著。 王守仁强调道德静修过程的心理暗示作用。 “心即性、心即理”到“致良知”观点,在一定 意义上说,就是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进行人的道 德教化。而且在《传习录》的很多事例中,处处 可以发现王阳明对人(对象)的心理暗示故事。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阳明心学”就是利用自 我暗示,改变人的潜意识,提升人的道德修养。 有研究指出“阳明心学”体系的魅力和灵魂,正 是其对心理暗示的应用。[61 中国封建年代大众普遍相信“天”是最高的 权威,对于上天所授的“理”无可怀疑,推衍到 对“心”也无可怀疑。因此,大众就在上天的权 威下,由相信外物转变为信任“天”,相信“天” 所赋予人的“良知”,然后信任人自己可以恢复 天性的“良知”。所以,人(对象)在王守仁的 权威暗示下,愿意观照自己的内心,并运用“阳 明心学”所指点的自我心理暗示法,不断地进行 自我暗示,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最终努力 达到的“知行合一”最高境界。 “阳明心学”大量采用的心理暗示法是,第 一步通过人认知上先接受观念,使道德理念进入 人的潜意识;第二步引导人进行自我心理暗示; 第三步形成道德自觉行动。相较于朱熹的“格物 致知”的方法,人被动地接受的信息,并不一定 会转化为人的行动。而在阳明心学心理暗示法 中,人的被认知接受的信息,则一定会转化为人 3.知行合一:有现代心理学的依据 “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理论本身包含 了丰富的心理学意义,[7】笔者认为,知行合一 就是:“知、行”是人格发展的基础上,两者相 互作用、促进的合一性质。 正德四年,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是其悟 道之后“最初说法”式的教导内容。以往宋儒者 论述“知”与“行”有如下观点:如,程颐根据 思维的规律推论说:“须是知了方行得”L8 ;朱 熹明确提出:“论先后,知为先”【9 ;陆九渊从 八卦演绎为:“吾知此理即乾,行此理即坤。知 之在先……行之在后……”【l刚,都认可“知先 行后”。但是,王阳明反对,提出两个反问:事 先不知,怎能行动?如果勉强去行动,又怎能持 久?“知行”理应而且肯定不分先后,同时发生。 冯友兰非常赞同这些观点,有大段的解读,比如: “吾人之心之本体,在其不为私欲所蔽之时,知 行只是一事。故云,行是知之成也”L1 等。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王阳明“知行合一”是 动态的合一,知行在本体上是合一的,即在任何 时候都“不曾被私意隔断”。确实,知与行,是 同一心理过程的两方面,之间并没有一个进行先 后判断的空间和过程。仔细考察王阳明的原意, 是说“真知”在于能实行,对事物确实有认知并 且有所行动。用心理学的观点解读就是:人的心 理活动必然伴随着一定的行为,同时,人的行为 也离不开一定的心理活动,只不过有时人的心理 活动,由于强度不大而使行动着的人自身难以觉 察而已。 但是,王阳明只是提倡知行合一,因为他认 为,认知与行为之间,其实是有差异的,而且受 到环境的影响。持有这观点的是,以团体动力学 说而闻名的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 1890—1947),他提出著名公式:B=f(P ̄E)。 14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这个公式的含义是:B一个人的行为(Behavior), 是P(Personality)其人格或个性和E 基础上才有体验。所以,心灵具有体验并且感知 的美的能力,面对美景、美食、美器、美人等具 体事物时,会产生审美的意蕴,才会链接人和事 物的审美关系。 5.龙场悟道:符合格式塔顿悟学习论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代表人 (Environment)其当时所处情景或环境的函数。 换通俗的话说,人的具体表现行为,是由自身的 素质和其人当时面对的环境共同决定的。虽然古 人王阳明,是无法企及这个算理高度的,但是能 够推导出动态的知行合一原理已经难能可贵了。 物之一,德国心理学家苛勒(Wolfgang K6hler, 4.岩中花树论:契合现代审美心理学 王阳明游南镇时,友人就“岩中花树”提问: 深山岩石问的美丽花树,独自开独自落,跟我心 有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 与汝心同归于寂……”等几句,这是引用率很高 的著名语录。当然本文不讨论这段话是唯物还是 唯心主义,【l 2J如果换一种视角,从审美心理学 角度,可以另类解读:一切审美活动,都源自人 的心灵活动之结果。倘若没有人的心灵感悟,审 美也就无从谈起。山中之花,倘若无人去发现它 的美的形式,当然是寂寞自开;溪中清泉,当然 也是孤独自流,没有任何审美的意义。正是由于 人的审美活动,才使“岩中花树”的美顿时显露 出来。这种审美活动,如此理解是否很有味道 呢? 关于“心即天”,“阳明心学”有很多诸如 此类的论述:“人是天地万物的心,心是天地万 物的主”,更深入的阐释是: “充天塞地中间, 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等大 段话,解读起来,“阳明心学”认为,在人的认 识活动中,人人有天地万物存在,而一个人的天 地万物,依靠他的心之灵明而存在。可见,“阳 明心学”中强调,只有具有特定审美能力的审美 主体存在,审美形式才具有其存在的意义,才具 有很深刻的审美意义。正如罗丹名言:“现实生 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马 克思也有“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 音乐也毫无意义。”类似语录,阳明谈到“此花 不在你心外”时,便具有明确的审美意义,这里 就蕴含着:作为审美主体的心灵和作为审美对象 的载体花之间的意义链接关系。 用审美心理学视角观照,在任何审美活动 中,一方面作为审美感知的心灵,构成了审美活 动的主体;另一方面,审美感知也绝不是空穴来 风、横空出世,而是在外界的事物即审美对象的 1887—1967),通过著名“黑猩猩学习实验”, 研究人的学习与知觉问题。他把黑猩猩关在实验 笼内,笼内放有两根竹杆、一根手杖、箱子、绳 子等。有一堆水果放在笼外,置于黑猩猩直接用 爪子够不到的地方。实验黑猩猩先安静地坐着 看,然后突然用竹竿等工具取得笼外水果。苛勒 观察了黑猩猩其他类似的实验,如“接竿问题” “叠箱问题”实验等。根据这些实验过程与结果 他得出结论:动物的学习和解决问题,是对刺激 情境的突然领悟(或者说顿悟),人的学习也是 如此。 王守仁37岁的一天深夜,忽然大悟“格物 致知之旨”,好像寤寐中有人对睡觉的他讲道, 此事旁边的所有人听了都非常吃惊。其实,这个 著名的“龙场悟道”本身就是“悟”的过程,“道” 就是“悟”之结果。 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观点:学习的实质是知 觉的重新组织,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即完形。 学习是借助对问题情境中,各种事物间关系的突 然领悟(顿悟)来实现的。通过顿悟学习获得的 理解,可以避免多余的事物,不仅有助于学习的 迁移,而且不容易遗忘。所以这一“顿悟学习” 理论跟“龙场悟道”何其相似!因为龙场悟道七 年后,王守仁自己对这次传奇色彩的悟道有一段 评论,大意是说,自己早年沉溺于“词章之习”, 而苦于众说之纷扰,正茫茫然之时, “求诸老、 释、五经、四子”,慢慢得道,才欣然有会于心, 真正领悟了圣人之学。其实就是王守仁空闲之 时,通过学习、思考,将自己的知觉加以重新组 织,形成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三、结论 本文不讨论“阳明心学”究竟是否属于唯心 主义范畴,也不讨论“天泉证道”与“严滩问答’’【 】 精妙概括心学的四句教法。本文主要探讨博大精 深的“阳明心学”是否包含了丰富的现代心理学 第6期 徐晓虹:“阳明心学”之心理学辨析 15 思想,限于篇幅,仅论证了上述五方面契合心理 [6]汪水芳,张丛林.心理暗示一王阳明心学的方法论[J】.广西 学的原理与内容。“阳明心学”作为一个完整的 社会科学,2006(3):26—30. 思想体系,还有待我们进一步从中挖掘其心理学 卢奇飞,郝文卓.心理学视域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哲学思想 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24.26. 的思想。 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17. 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2004:28. 参考文献 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1 1.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郭翔.王阳明的心理学思想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2003:89. 2014:13. 刘兆吉.王守仁的心理学思想[J].西南师范学院学报, [2]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4. 1 984(2):79—83. [3]金灶沐.阳明心学智慧[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 方祖献.天泉证道・严滩问答・南浦请益—有关王阳明晚年宗 22. 说的三件大事[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3):16. [4]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1 l982:126—127. [5]王阳明.传习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141. ;}[ ;7 8 9O }1 2 3 l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Wang Yangming’S Theory XU Xiao—hong (Department ofScientiifc Research,Ningbo Institute ofEducation,Ningbo 315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considers Wang Yangming’S classic psychological theory that involves the essence ofpsychology in the areas of personality theories,mental hint,aesthetic psychology,sudden insight,etc.It maintains that Wang Yangrning’S psychology,as a whole theoretical system,needs further research on its mental perspective.. Key words:Wang Yangming’S Theory;psychology;personality theories;mental ihnt;aesthetic psychology (责任编辑周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