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0分,测试时间:50分钟)
命题人:肖秀荣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假如“完美”是100分,那么60分不完美,80分也不完美,但不要因为80分不是100分而否认从60分进步到80分的意义。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质变的积累过程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
C.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矛盾通过次要矛盾起作用D.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2.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我国北方农民总结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北半球气候带北移,如今北方冬小麦的播种实践已经变成了“寒露种麦正当时“这说明:
A.自然规律的变化取决于人的观察结果
B.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C.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互影响、相互决定D.认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3.“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梢小麦的人是俄国的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的这段话表明
A.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一样的B.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具体劳动无关C.使用价值是历史范畴
D.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4.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中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闭。金融寡头在经济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A.建立政策咨询机构B.同政府的“个人联合”C.“参与制”D.控制跨国公司
5.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周转的利润是15万元,剩余价值率是75%,则资本的有机构成是A.2:1B.3:1C.4:1D.5:1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有着共同的“根”。这个“根”是指两大理论成果具有共同的A.时代背景B.理论基础C.具体内容D.历史任务7.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成就可圈可点,已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一道亮丽风景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
1向是
A.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B.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C.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D.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抓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九二共识”,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两岸事务性商谈。“九二共识”的内容是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B.实现两岸“三通”
C.“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嬴”
9.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两者的共同点是A.都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B.都是自下而上的救亡运动C.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都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10.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虽然是旧时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毛泽东这里所说的“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是指孙中山A.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B.以鲜明的中华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尖尖锐的斗争C.大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
D.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
11.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使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的事件是A.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表示同意国共两党进行谈判
B.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12.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质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存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这里所说的“根本不同的性质”是指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质
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C.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D.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3.爱因斯坦说:“人只存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其中核心是A.人生态度B.人生目的C.人生价值D.人生意义14.根据法律的规范作用的指向和侧重,可以将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分为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和强制作用。其中,主要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几种规范形式实现的作用,是法律的A.指引作用B.强制作用C.评价作用D.预测作用15.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
2A.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B.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实现笫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D.到2020年实现工业化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经历了长期和频率的战争与冲突,是世界最动荡的地区,被称为“火药库”。2016年11月29日,联合国举行“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中国国家主席**向大会致贺电,表示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为早日实现中东全面、公正、和平作出不懈努力。中东问题的核心是()A.巴勒斯坦问题B.教派冲突问题C.恐怖主义问题D.伊朗核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17
~33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18.生物学史,可以说是显微镜的发展史。17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使用诞生不久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发现了植物细胞,开启了近现代生物学的大门。此后,显微镜的放大能力和成像质量不断提升,人类对细胞的认知也随之深刻和全面。20世纪中叶,科学家们利用X射线晶体学发现了DNA(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人类的观察极限从亚细胞结构推向了分子结构。我国科学家的重要科研成果“剪接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的北后,也站着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冷冻电子显微镜。显微镜在生物科学发现中的作用表明()
A.实践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B.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正是依靠中介系统才能够相互作用C.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与实践条件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关系D.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9.马克思主义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中理解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认为()A.杰出人物能够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
B.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C.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形成和发挥与其顺应人民群众的意愿密不可分D.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20.1918年,马寅初在一次演讲时,有一位老农问他:“马教授,请问什么是经济学?”马寅初笑着说:“我给这位朋友讲个故事吧:有个赶考的书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两银子,挑了该旅店标价十两银子的最好房间,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单,米店老板转身去屠夫处还了肉钱,屠夫马上去付清了赊欠的饲料款,饲料商赶紧到旅店还了房钱。就这样,十两银子又到了店主的手里。这时书生来说,房间不合适,要回银子就走了。你看,店主一文钱也没赚到,大家却把债务都还清了,所以,钱的流通越快越好,这就是经济学。”在这个故事中,货币所发挥的职能有()A.支付手段B.流通手段C.价值尺度D.贮藏手段21.马克思指出,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有()
3A.用资本手段获取市场暴利B.用剥削手段榨取剩余价值C.用野蛮手段进行殖民掠夺D.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
22.伴随着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及阶级关系调整,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资本家及其代理人为缓和劳资关系所采取的激励制度有()A.职工参与决策制度B.职工终身雇佣制度C.职工选举管理制度D.职工持股制度
2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因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A.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C.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D.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4.国家主席**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段话生动地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即()A.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B.生态文明建设应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C.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取代经济建设D.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25.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维护祖国统一C.反对民族分裂D.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多民族共同繁荣26.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美、法趁火打劫,相继逼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A.《虎门条约》B.《望厦条约》C.《黄埔条约》D.《天津条约》27.19世纪下半叶,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指导思想的封建性B.对外国具有依赖性C.资金人才的匮乏性D.洋务企业管理的腐朽性
28.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A.提出了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重要原则B.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C.制定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9.1925至1927年的大革命,规模宏伟,内涵丰富。与辛亥革命相比较,其不同点在于()A.它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B.它广泛而深刻地发动了工农群众C.它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D.它是在以国共合体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下进行的
30.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的国力空前强大B.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C.得到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D.中国实现了空前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
31.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A.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B.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C.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完成D.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32.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是个体对某种道德要求认同和践履的结果,集中体现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4的内在统一,这表明个人品德是()
A.个人行为的统一整体及知、情、意、行的综合体现B.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的稳定倾向C.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而成的一种特殊品性D.偶然的、短暂的道德行为现象
33.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继2011年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之后,2014年又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目标。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的变化体现在()
A.法治体系不仅仅是静态的法律文本,而且也是动态的法的实现过程B.法治体系强调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C.法治体系既要有法律的制度,也要保证法律的落实
D.法治体系不仅有法律规范体系,还包括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