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内容是收集和获取病史资料、症状体征、实验检查和器械检查的方法及意义,并通过诊断思维,对临床资料分析归纳,做出诊断。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诊断学》(临床医学本科. 第六版)教材。
按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含儿科、妇产科专业方向)眼视光、麻醉、法医、影像、预防学等专业教学计划,诊断学教学总时数135学时,其中理论深讲授81时,实验课54学时。各章讲课时间分配如下表:
理论授课内容 绪论 问诊 常见症状 体格检查 基本检查法 一般检查 头颈部检查 正常胸部及肺检查 心脏及血管检查 腹部检查 脊柱、四肢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 病历书写 实验诊断学概论 血细胞的自动化分析及临床应用 尿液常规分析 脑脊液、胸腹水检查 肝功能试验及临床应用 肾脏病、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 时数 1 2 15 1 2 3 6 6 5 1 3 1 2 2 2 2 2 2 实验内容 一般检查、头颈部检查 正常胸部及肺检查 肺部病理体征检查 心脏及血管检查 心脏病理体征 腹部检查 腹部病理体征 脊柱四肢、神经系统 血常规检验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 尿液分析 时数 3 3 3 3 3 3 3 3 3 3 3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血栓与止血检测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临床细菌学及细菌耐药性检查 心电图 肺功能检查 内镜检查 诊断步骤和方法 临床常用诊疗技术 共 计
2 2 2 2 9 2.5 1.5 1 1 81 生化检查 免疫学检验 体检考核 正常心电图 异常心电图 问诊与病历书写 诊疗技术录像 3 3 3 3 3 6 3 54 绪 论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
(二)熟悉:诊断的原理和方法,熟悉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三)掌握:症状,体征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症状、体征的概念。 (二)重点讲解: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三)一般介绍: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诊断学的进展。
第一篇 问 诊
第一、二、三章 问诊的方法技巧及问诊的内容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问诊的重要性及问诊的方法和技巧。
(二)掌握: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熟悉婚姻史、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
(三)了解问诊的注意事项。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 (二)重点讲解:婚姻史、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
(三)一般介绍:问诊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第四章 常见症状 第一节 发 热
一、目的与要求: (一) 了解:发热的概述。
(二) 熟悉:发热的临床表现:发热的起病方式、过程。
(三) 掌握:发热原因和分类: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常见的三种热型及临床意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发热的病因与分类,三种常见热型。 (二)重点讲解:发热的概念,发热的三个过程。 (三)一般介绍:发热的伴随症状。
第二节 皮肤粘膜出血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皮肤粘膜出血的主要病因。 (二)熟悉:瘀点、瘀斑、紫癜、血肿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皮肤粘膜出血的主要病因。 (二)重点讲解:瘀点、瘀斑、紫癜、血肿的概念。 (三)一般介绍:皮肤粘膜出血伴随症状。
第三节 水肿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水肿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二)熟悉:水肿的发生机制、概念。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水肿的发生机制、概念。
(二)重点讲解:水肿的病因与临床表现,着重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
(三)一般介绍:水肿的伴随症状。
第四节 咳嗽与咳痰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咳嗽、嗽痰发生机制及鉴别诊断。 (二)熟悉:咳嗽、咳痰可能出现的伴随症状。 (三)掌握:咳嗽、咳痰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咳嗽、咳痰的病因。
(二)重点讲解:咳嗽、咳痰的临床表现(咳嗽的性质、时间与节律、音色,痰的性状和量)。
(三)一般介绍:咳嗽、咳痰的发病机制。
第五节 咯 血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咯血的发病机制。 (二)熟悉:咯血的伴随症状。
(三)掌握:咯血的鉴别诊断,病因,临床表现。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咯血的病因与临床表现(年龄、咯血量、颜色和性状)。 (二)重点讲解: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诊断。 (三)一般介绍:咯血的发生机制。
第六节 胸痛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胸痛的定义,发生机制。 (二)熟悉:胸痛的伴随症状及问诊要点。 (三)掌握:胸痛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胸痛的概念和病因。
(二)重点讲解:胸痛临床表现(发病年龄、胸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影响疼痛因素)。
(三)一般介绍:胸痛的机制及伴随症状。
第七节 发 绀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发绀的发生机制。
(二)掌握:发绀的定义、病因与临床表现。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发绀的定义。
(二)重点讲解:发绀病因分类与临床表现,中心性紫绀与周围性紫绀的特点及鉴别。
(三)一般介绍:发绀的机制及伴随症状。
第八节 呼吸困难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呼吸困难的伴随症状。 (二)熟悉:呼吸困难的发病机制。 (三)掌握:呼吸困难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呼吸困难的病因。
(二)重点讲解: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与发生机制(着重肺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呼吸困难)。
(三)一般介绍:呼吸困难的伴随症状。
第九节 心 悸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心悸的概念,发生机制。 (二)熟悉:心悸的伴随症状及问诊要点。 (三)掌握:心悸的病因。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心悸的发生机制。
(二)重点讲解:心悸的病因(心脏搏动增强、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 (三)一般介绍:心悸的伴随症状及问诊要点。
第十节 恶心与呕吐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呕吐的发生机制、常见病因、问诊要点。 (二)熟悉:呕吐的临床表现,伴随症状。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呕吐的临床表现(呕吐的时间、呕吐与进食的关系、呕吐的
特点、呕吐物的性质),伴随症状。
(二)一般介绍:呕吐的常见病因,发生机制,问诊要点。
第十一节 呕 血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呕血的定义,问诊要点。 (二)熟悉:呕血的临床表现,伴随症状。 (三)掌握:呕血的病因。 二、教学内容:
(一) 详细讲解:呕血的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 (二) 重点讲解:呕血的病因。
(三) 一般介绍:呕血的定义,问诊要点。
第十二节 便 血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便血的病因,问诊要点。 (二)熟悉:便血的临床表现,伴随症状。 二、教学内容:
(一) 详细讲解:便血的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 (二) 一般介绍:便血的定义、病因、问诊要点。
第十三节 腹 痛
一、目的与要求:
(一)熟悉:腹痛的发生机制、问诊要点。
(二)掌握:腹痛的病因,腹痛的临床表现,伴随症状。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急、慢性腹痛的病因,发生机制,问诊要点。
(二)重点讲解:不同原因腹痛的临床表现(腹痛部位、性质和程度、诱发因素、发作时间与体位的关系)及伴随症状。
第十四节 腹 泻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急、慢性腹泻的定义、发生机制、问诊要点,伴随症状及体征。
(二)熟悉:急、慢性腹泻的病因、临床表现。
二、教学内容:
(一) 详细讲解:急、慢性腹泻的病因,临床表现。
(二) 一般介绍:慢性腹泻的病程,问诊要点,伴随症状和体征。
第十六节 黄 疸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胆红素正常代谢,辅助检查。 (二)熟悉:黄疸的分类,伴随症状,问诊要点。
(三)掌握:黄疸的定义,几种常见黄疸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特点,鉴别要点。
二、教学内容:
(一) 详细讲解:黄疸的分类(病因分类与胆红素性质分类);黄疸的伴随症状。
(二) 重点讲解:常见黄疸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鉴别要点。1、溶血性黄疸;2、肝细胞性黄疸;3、胆汁淤积性黄疸。
(三) 一般介绍:黄疸的定义,胆红素正常代谢,黄疸病因诊断的常用辅助检查。
第十九节 血 尿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血尿的伴随症状。
(二)熟悉:血尿的病因及血尿的临床特点及假性血尿的判别。 (三)掌握:血尿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血尿的意义。
(二)重点讲解:血尿的常见病因及假性血尿鉴别。 (三)一般讲解:血尿的伴随症状。
第二十二节 头 痛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头痛的发病机制,问诊要点。 (二)熟悉:头痛的临床表现。
(三)掌握:头痛的概念和病因分类。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头痛的概念和病因。
(二)重点讲解:头痛的病因与临床表现(发病情况、头痛部位、头痛的程度与性质、头痛出现的时间与持续的时间、加重、减轻或激发头痛的因素)。
(三)一般介绍:头痛的伴随症状。
第二十三节 眩 晕(自学)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眩晕的伴随症状。 (二)熟悉:眩晕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三)掌握:眩晕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眩晕的定义。
(二)重点讲解:眩晕的病因与临床表现(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 (三)一般介绍:眩晕的伴随症状。
第二十五节 抽搐与惊厥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抽搐与抽搐的发生机制,伴随症状。 (二)熟悉:抽搐与惊厥的病理与临床表现。 (三)掌握;抽搐与惊厥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抽搐与惊厥的概念。
(二)重点讲解:抽搐与惊厥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三)一般介绍:抽搐与惊厥的伴随症状。
第二十六节 意识障碍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意识障碍的发生机制与伴随症状。 (二)熟悉;意识障碍病因和临床表现。 (三)掌握:意识障碍的概念,昏迷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意识障碍的概念,昏迷的概念。
(二)重点讲解:意识障碍的病因,轻度、中度、重度昏迷的临床特征。 (三)一般介绍:意识障碍的伴随症状。
第二篇 检体诊断(体格检查)
第一章 基本检查法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进行体格检查时的注意事项。
(二)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检查方法及临床表现。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触诊的方法:浅部触诊法,深部触诊法。
(分别介绍深部滑行触诊法,双手触诊法,深压触诊法,冲击触诊法及主要用途)。叩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重点讲解:视诊的内容:全身状态视诊和局部视诊,叩诊音及正常分布。嗅诊及某些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三)一般介绍:触诊的注意事项。听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二章 一般检查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皮肤的检查内容。淋巴结的分布及触诊顺序。
(二)熟悉:一般检查的内容。营养状态的判断,营养不良的常见病因。面容、体位的判断及临床意义。
(三)掌握:生命征的概念,苍白、紫绀、黄染、出血、蜘蛛痣的辨认及临床意义,局部淋巴法肿大及全身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生命征的概念及临床意义。发育、营养的判断方法,不同的面容、体位、步态、意识障碍与疾病的关系。
(二)重点讲解:皮肤苍白、紫绀、紫癜、蜘蛛痣、黄染的检查及临床意义。淋巴结肿大的检查及常见病因
第三章 头部检查
一、目的与方法:
(一)了解:头部检查的顺序和方法。 (二)熟悉:头部检查的内容。
(三)掌握:眼球运动、巩膜、瞳孔的检查及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掌握扁桃
体的检查及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眼球、巩膜,及瞳孔的检查。扁桃体检查、肿大分级及其临床意义。
(二)重点讲解:头部检查的内容,头颅形状,颜面及器官。 (三)一般讲解:头部检查的顺序和方法。耳、鼻、口、腮腺的检查,
第四章 颈部检查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颈部的外形与分区,颈部的运动。 (二)熟悉:颈部包块及原因,气管移位的临床意义。
(三)掌握:颈静脉怒张及临床意义。甲状腺的检查方法,肿大的分度,及常见病因。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颈静脉怒张的判别方法,甲状腺的检查方法、分度及肿大的常见病因。。
(二)重点讲解:颈部包块及常见原因,气管移位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三)一般讲解:颈部的外形,分区,颈部的姿势与运动
第五章 胸 部
第一、二、三、四节 胸壁、胸廓、肺和胸膜的检查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肺和胸膜的界限。
(二)熟悉:肺部的正常及异常体征及临床意义。
(三)掌握:视、触、叩、听在肺部的应用。胸部的体表标志。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结合常见病:如大叶性肺炎、肺气肿、胸腔积液、气胸) 1、胸壁:静脉、皮下气肿、压痛、胸廓形态; 2、视诊:呼吸运动,呼吸频率,节律; 3、触诊:胸廓扩张度,触觉语颤;
4、叩诊:正常叩诊,异常叩诊音,定界叩诊;
5、听诊: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罗音、胸膜摩擦音。 6、胸部和肺体格检查的步骤和顺序。
(二)重点讲解:肺部的正常异常体征及临床意义。胸部的体表标志。
(三)一般介绍:肺和胸膜的界限。
第五、六、七节 心、血管检查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心音,血压、脉博改变及临床意义。
(二)熟悉:心脏的视诊和触诊,心音,杂音的产生机理,脉搏,周围血管体征临床意义及常见心律失常特点(早博、房颤)。
(三) 掌握:心界叩诊,血压测量方法及各瓣膜听诊位置和顺序,杂音听诊要点及临床意义,并能辨别收缩期与舒张期杂音,周围血管体征检查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结合常见病:如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包积液)
1、视诊:心前区隆起与凹陷,心尖搏动。
2、触诊:心尖搏动及心前搏动,震颤,心包摩擦感。 3、叩诊:叩诊方法,叩诊顺序,心浊音界改变及临床意义。
4、听诊:心脏瓣膜听诊区,听诊顺序,听诊内容(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心包摩擦音)
5、血管检查(脉搏、血压、周围血管征)
(二)重点讲解:正常心尖搏动位置,心相对浊音界叩诊方法,第一、第二心音区别、杂音听诊要点及临床意义,血压测量方法。
(三)一般介绍:心前区异常搏动,脉搏及血压改变、血管体征、心音改变的临床意义。
第六章 腹部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二)熟悉: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三)掌握:腹部检查的方法。肝、脾触诊。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结合常见病:如急性腹膜炎、肝硬化、肠梗阻、腹部肿块) 1、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
2、腹部视诊:腹部外形,呼吸运动,腹壁静脉,胃肠型和蠕动波,腹壁其他情况。
3、触诊:触诊方法,触诊内容,腹壁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脏器触诊、
腹部包块,液波震颤,振水音。
4、叩诊:腹部叩诊音,肝及胆囊叩诊,胃泡鼓音区及脾叩诊,移动性浊音,肋脊角叩痛,膀胱叩诊。
5、听诊:肠鸣音,血管杂音,搔弹音。 (二)重点讲解:肝、脾触诊。
第八章 脊柱与四肢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脊柱与四肢正常活动度,脊柱的生理弯曲度。 (二)熟悉:脊柱与四肢检查的内容,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三)掌握:脊柱与四肢的检查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 详细讲解:脊柱与四肢的检查方法。
(二) 重点讲解:脊柱与四肢的内容,脊柱压痛、叩击痛、畸形、运动功能障碍,四肢形态异常,关节病变、四肢运动障碍,杵状指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三)一般介绍:脊柱四肢的正常活动度。
第九章 神经系统检查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感觉功能、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的方法。 (二)熟悉: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
(三)掌握:运动功能、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1、浅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
2、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3、病理反射:锥体束征(Barbinski征、Oppenheim征、Gordon征、Hoffmann征)
4、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Kerning征、Brudzinski征。 (二)重点讲解:运动功能检查(肌力、肌张力、共济运动)。 (三)一般介绍:感觉功能检查、阵挛及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的方法。
第三篇 病历书写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常用医疗文件。
(二)掌握:住院病历书写的格式和内容。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住院的病历书写的格式和内容。 (二)一般介绍:常用医疗文件。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实验诊断学概论
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医院检验科(或实验诊断中心)的专业设置;医学检验(检验医学)的发展前景
熟悉:实验诊断的作用与检验项目的利用;检验标本的采集与影响因素;检验结果的报告方法与结果分析;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掌握: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参考值与医学决定水平 教学内容
一般介绍: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医院检验科(或实验诊断中心)的专业设置;临床检验的进展与现状;实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应用范围及学习要求
详细讲解: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影响因素;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三)重点讲解: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与评价;如何正确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何为参考值与医学决定水平
胸片,B超(肝胆脾胰,双肾泌尿系,腹腔,妇产科以及心脏),CT,MRI,
第二章
血细胞的自动化分析及临床应用(血液一般检查)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血细胞自动化分析的历史发展;血细胞自动化分析原理
熟悉:血细胞分布直方图的临床应用;血细胞分析的重要参数的参考值;相关红细胞参数(MCV,MCH,MCHC,RDW)在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上的应用
掌握:血细胞分析的重要参数及临床应用 二、教学内容
一般介绍: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的类型;血细胞自动化分析的原理;细胞分布直方图
详细讲解:红细胞相关参数(MCV,MCH,MCHC,RDW)的临床应用
重点讲解:血常规分析的重要参数及其临床应用(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第三章
尿液常规检验与尿液干化学分析(尿液一般检查)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尿液组成及性状与机体各系统功能状态尤其是泌尿系统的关系;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测定原理;尿液干化学分析各测定项目的测定原理
(二)熟悉:尿液标本的收集和保存;尿液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三)掌握:尿液常规检查的内容及其临床应用 二、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尿液标本的正确收集与保存;尿液干化学分析的测定项目与原理;尿液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二)详细讲解:尿液常规检查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一般性状检查:尿量,外观,气味,酸碱反应,比重,尿渗量
化学检查:尿蛋白(概念;蛋白尿分类与临床意义),尿糖(概念;引起尿糖升高的原因),酮体,尿胆红素与尿胆原(胆红素代谢途径,尿二胆在黄疸判别中的应用),亚硝酸盐,尿隐血,尿白细胞
尿液沉渣显微镜检查:检查方法,检查内容(细胞: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形成管型的必要条件、管型种类和意义;结晶体)
第四章 脑脊液与浆膜腔积液检查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脑脊液及胸腹水的形成、功能
(二)熟悉:体液标本(脑脊液及胸腹水)的采集;体液标本的检查内容(外观,化学成分检查,显微镜检查)
(三)掌握:体液标本检查的临床应用;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 二、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如何采集体液标本及其注意事项 (二)详细讲解:体液标本的检查内容及其临床应用 (三)重点讲解: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要点
第五章 肝功能和肝脏病的实验室检查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肝脏病检查项目的组合及选择
(二)熟悉:主要的反映肝功能及肝脏病的实验室检查原理、方法及其重要参考值
(三)掌握:常用的肝功能及肝脏病的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 二、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肝脏的生理功能;如何合理选择肝脏病实验项目 (二)详细讲解:肝功能及肝脏病的主要项目的检查原理、方法、重要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蛋白质代谢(TP,ALB,G,A/G);血清蛋白电泳 肝肿瘤标志物(AFP,CEA) 胆红素代谢检查
血清酶学(ALT,AST,ALP,γ-GT)及同功酶检查 病毒性肝炎的标志物检查
第六章 肾功能与肾脏病的实验室检查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肾脏的生理功能;肾脏功能实验在肾单位的定位及肾功能实验应用的注意事项
(二)熟悉:反映肾功能的试验原理及方法
(三)掌握:反映肾功能与肾脏病的实验室检查的临床应用 二、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肾脏的生理功能;肾脏功能实验在肾单位的定位及肾功能实验应用的注意事项
(二)详细讲解:反映肾功能与肾脏病的试验原理、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1.肾小球功能试验(内生肌酐清除率,菊粉清除率,血清尿素氮测定,血清肌酐测定,血清尿酸测定)
2.肾小管功能试验(浓缩与稀释试验,尿渗透压测定等)
第七章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血细胞的生成,发育规律及形态特点
(二)熟悉: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作用;骨髓报告单的填写;常见血液疾病骨髓象特点;常用血细胞细胞化学染色
(三)掌握:骨穿适应症及禁忌症;骨髓穿刺术;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程序与内容;正常骨髓象特点
二、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作用;血细胞的生成,发育规律及形态特点;骨穿适应症及禁忌症;骨髓穿刺术;常见血液疾病骨髓象特点
(二)详细讲解:骨髓报告单的填写;常用血细胞细胞化学染色 重点讲解: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程序与内容;正常骨髓象特点
第八章 血栓与止血检测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主要的反映止凝血功能的检验项目的方法 (二)熟悉: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三)掌握:反映止凝血功能的重要检验项目的原理及临床意义;血栓与止血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血栓与止血检测的方法
(二)详细讲解: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血栓与止血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三)重点讲解:反映止凝血功能的重要检验项目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1.血管壁与血小板相互作用的检验:束臂试验;出血时间测定
2.血小板相关检查:PLT数量、形态、MPV、PDW;PLT粘附、聚集试验;PLT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
3.凝血功能检测:CT;APTT;PT
4.抗凝功能检测:TT;AT—Ⅲ测定 5.纤溶功能检查:3P试验;FDP与D—二聚体测定
第九章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免疫,免疫测定的概念;常用的免疫标记技术 (二)熟悉:常用的免疫学检查原理、方法 (三)掌握:常用的免疫学检查的临床应用 二、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免疫,免疫测定的概念;常用的免疫标记技术 (二)详细讲解:常用的免疫学检查原理、方法及临床应用
1.细胞免疫检查:活性淋巴细胞测定(T,B,NK细胞);白细胞分化抗原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检测
2.免疫球蛋白、补体、轻链测定
3.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甲、乙、丙、丁型 4.感染免疫检测:细菌、病毒、性传播疾病及其他
5.肿瘤标志物检测:蛋白质类(AFP、CEA、CA125、CA153、PSA);糖脂类(CA199);酶类(PAP、NSE、APT、AFU)
自身免疫检测:RF、ANA、抗ds-DNA、ENA、TG、TM、AchRA
第十章 临床细菌学及细菌耐药性检查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细菌检验室的任务;临床细菌标本采集与送检的基本要求 (二)熟悉:常见细菌检验标本的采集及送检方法 (三)掌握:医院感染监测;细菌耐药性检查 二、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细菌检验室的任务;临床细菌标本采集与送检的基本要求;常见细菌检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方法;临床感染、医院感染、性传播疾病常见病原体检查
(二)详细讲解医院感染监测 (三)重点讲解细菌耐药性检查 1.耐药性及其发生机制 2.药物敏感试验 3.耐药菌监测试验
第五篇 器械检查 第一章 心电图检查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心电图的原理及描记方法。 (二)熟悉:心电图的主要临床应用。
(三)掌握: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房室肥大,心肌缺血损伤梗死,心律失常。
二、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心电图产生原理,心电图导联体系
(二)详细讲解: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部分和命名,心电图的测量(心率的测量,各波段振幅及时间的测量),平均心电轴、心脏循长轴转位,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三)重点讲解:心房与心室肥大,心肌缺血与梗死,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异位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传导异常)。
第二章 其他常用心电学检查(自学)
第三章 肺功能检查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肺容积的测定,气体分布测定比值测定,闭合容积测定,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测定,血液气体分析和酸碱测定的原理和方法。血液气体分析各项指标的正常范围及临床意义。
(二)熟悉:肺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 (三)掌握:通气功能测定。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换气功能检查,小气道功能检查的临床应用和意义。 (二)重点讲解:肺通气功能检查。
(三)一般介绍:1、肺容积测定,通气功能测定,气体分布测定,通气/血液比值测定,闭合容积测定,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测定气体分析疗到碱测定的原理和方法。2、血液气体分析,酸碱度测定的各项指标的正常范围,增高或降低的临床意义,呼酸,呼碱,代酸、代碱时的血气变化。
第四章 内镜检查 胃镜检查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胃镜的基本结构,正常食管、胃、十二指肠的内镜象。 (二)熟悉几种常见疾病的内镜象。
(三)掌握胃镜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正常食管、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幽门、十二指肠球部、降部的内镜象。扼要介绍几种常见疾病的内镜象:食管静脉曲张、炎症、糜烂、溃疡、息肉、胃癌。
(二)重点讲解胃镜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及其临床应用。 (三)一般介绍胃镜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结肠镜检查
一、目的要求:
(一)了解结肠镜的基本结构。正常结肠的内镜象。 (二)熟悉几种常见疾病的内镜象。
(三)掌握结肠镜检查的适应征、禁忌征及并发症。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正常阑尾口、回盲瓣、回肠末端、升结肠、肝曲、横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的内镜象。扼要介绍几种常见疾病的内镜象:炎症、溃疡、息肉、结肠癌。
(二)重点讲解结肠镜检查的适应征、禁忌征、并发症及其临床应用 (三)一般介绍结肠镜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支气管镜检查
一、目的要求:
(一)了解支气管镜的基本结构。
(二)熟悉正常支气管的镜象。几种常见疾病的镜象改变。 (三)掌握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征、禁忌征及并发症。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正常支气管的镜象。扼要介绍几种常见疾病的内镜象:炎症、支气管肺癌、支气管结核。
(二)重点讲解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征、禁忌征、并发症及其临床应用。(三) (三)一般介绍支气管镜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第六篇 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诊断书写的要求。 (二)熟悉:诊断疾病的四个步骤。
(三)掌握: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临床诊断的种类,内容和格式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诊断的种类、内容和格式,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疾病的分型与分期,并发症及伴发疾病。
(二)重点讲解: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三)一般讲解:诊断疾病的四个步骤(搜集资料、分析评价整理资料、初步
诊断、确立及修正诊断)。
第七篇 临床常用诊断技术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心包穿刺术,淋巴结穿刺术等穿刺术的概况。 (二)熟悉:导尿术,胸穿术,腹穿术的部位方法及临床应用。 (三)掌握:腰穿术,骨穿术的部位、方法及临床应用。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腰椎穿刺术的方法,部位,注意事项及适应症,熟悉骨髓穿刺术的方法部位及适应症。
(二)重点讲解:导尿术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适应症;胸膜腔穿刺术的方法,部位注意事项及适应症;腹腔穿刺术的方法部位、注意事项及适应症。
(三)一般介绍:心包腔穿刺术,淋巴结穿刺术,肝脏穿刺术,肾脏穿刺术,中心静脉压测定的临床应用,PPD皮肤试验。
.临床常用的心肌酶
心脏内的细胞酶很多,但须符合上述选择原则,组织特异性并结合其它方面,如线粒体异柠檬酸脱氢酶(ICDm)在心肌中含量很高,但一入血很快就失活。
目前国内外常用于诊断心肌梗塞的血清酶 主要有:AST、LDH、CK和α-HBDH,尤以LDH和CK-MB同工酶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和特异性,应用更广。 (1)、AST LDH CK特异性比较 含量:心肌AST是人体各检验地带网组织中最高的,LDH和CK的含量也占第二位。 特异性:CK的脏器特异性最高,除骨骼肌病变(包括肌细胞膜通透性变化如酒精中毒)和严重脑血管意外,并且红细胞几乎不含CK,故测定不受溶血的影响。
◆ CK诊断效率高,假阳性仅为10~ 15%;其阳性率与心电图ST段异常符合率达95%,高于AST (假阳性高达32%)。肺梗塞,心绞痛,陈旧性梗塞等则CK活性一般不升高。 LDH由于分布广泛而特异性不高。 (2)、AST的同工酶 血清ASTm不能提高AMI的诊断特异性,但ASTm因定位于线粒体,故不是很严重的损伤一般难以释放入血,因此测定ASTm对于推测预后有一定意义,特别是在推测死亡率方面较CK-MB更有价值。
(3)、LDH的同工酶 LDH在人体内有五种同工酶其分布见附表,其中心肌中以LDH1,LDH2为主 。LDH1/LDH2一般在0.45 ~ 0.74之间,由于AMI发生后心肌 释放LDH1含量,大于LDH2,故可使血清LDH1/LDH2比值上升,特异性可90.5%。总活力(u/g,逆光度法):肾281,800>心221,600>骨骼肌160,200>肝94,700>肺73,600>红细胞70,500 同工酶类型
1.以LDH1、LDH2为主:心,肾,脑,睾丸,红细胞 2.以LDH5、LDH4为主:肝,骨骼肌,肠粘膜
3.以LDH3为主:肺,脾,淋巴结,内分泌腺,血小板,非妊娠子宫
CK-MB是诊断AMI最佳的血清酶指标。心肌CK-MB可达40%以上,特异性高达100%。心梗发生时,血清CK-MB可增高10~25倍,超过CK(10~12)倍。 其他疾病CK-MB所占的
比例均低(CK -MB =5%CK) 。
(5)、 GPT,GOT, LDH, CK及其同工酶在AMI后的时相变化 AMI发生后,心肌的损伤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血清酶活性的升高有一个延缓期,与梗塞区的大小,酶从受损心肌释出的速度以及酶在血液中稀释和破坏程度有关,
表见:延缓期各不相同;线粒体中的
ASTm因难以释出,延缓期可长至8~24h;达高峰期时间快但维持时间亦短
AMI时:CK在3~6h↑ ,18h达高峰 。AST在 6~12h ↑,18~36h达高峰。LDH在12~24h出现 ,3~6d达高峰。心肌炎:其增高幅度不如AMI时明显。
鉴别诊断:(1)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原性心脏病 ,血中CK浓度都不升高。(2)皮肌炎时CK明显增高,但CK-MB增高幅度不高。 (3)结合其他项目区 别心肌炎与AMI
■ AMI的晚期可见血清γ-GT↑,发生率约50%,机制不明。过去曾认为这是心肌修复的结果,但不论是正常心肌或修复心肌均不含有γ-GT,故有人认为是肝继发性损害而致肝中的γ-GT释出所致。但血中γ-GT的活性又和肝的临床表现和其他肝功能试验不相平行,故血清γ-GT的增高机制还有待于研究。 注:酶活性上升的倍数 4 心肌酶组合项目
CK-MB是诊断AMI的金标准,是心肌酶谱的核心,但是因CK-MB生物半寿期较短,对于一些临床症状不明显的病人,可能错过捕获期,而LDH在血液中持续时间长并且来身就能反应心肌的损伤,因此与CK-MB配合更能提高诊断效率,LDH的同工酶更好。
心肌内AST的含量高出骨骼肌很多,而CK较骨骼肌低4倍,CK/AST提高诊断特异性及灵敏度。
测定ASTm不能对诊断有帮助,但其预后判断有很大帮助。总之正确和用效的使用心血酶谱可以为临床带来很大的便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