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课例设计 张晶《一剪梅》教学设计

来源:欧得旅游网
《 一 剪 梅 》 教 学 设 计 授课教师 授课课型 教材 分析 张 晶 新授课 学校 学科 语文 方正林区第一中学 学年 高二 《一剪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推荐作品篇目,是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既然是选修课,则侧重拓展学科视野;既然是推荐作品篇目,则侧重“欣赏”及课外延伸。从课内作品(《一剪梅》)到课外作品(《武陵春》)再到作者(李清照)的学科视野的拓展延伸,为学生自主赏析和高考奠定了背景知识和鉴赏的基础。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小组研学、自主鉴赏,更能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这也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选修课是与必修课不同的课程,它比必修课更加灵活开放,也留下大量的空间让教师去开拓。尤其是选修课当中的推荐作品,除了文本信息的传输、知识的传授,更应提高专题意识和拓展课程视野。因此我对选修教材的文本进行了重新整合,打破了选修课(《一剪梅》)与必修课(《如梦令》)之间、高中文本(《一剪梅》)与初中文本(《武陵春》)之间的孤立状态,让他们之间互相流动、互为补充。并以“泛舟词”为切入点,进行专题教学,使单篇课文成为专题教学乃至模块教学的有机部分,帮助学生通过这种联系获得对文本更深刻的认识。 知识与技能: 通过诵读与赏析,体会《一剪梅》的美和词人那羞于人言的“闲愁”。 过程与方法:通过 “泛舟词”的专题教学,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人论世,感受李清照由一己之情上升到为民族而歌的爱国情怀。 自主赏析《一剪梅》。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的变化。 三学一测教学法(自学、导学、研学、检测) 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教 学 过 程 预 设 环节 复习 导入 简介 词牌 美读 文本 教师教学内容呈现 《如梦令》 与君初相识——了解“一剪梅” 学生活动 集体 诵读 齐读 填空 设计意图 以旧带新,使学生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激起了对新知识的探索欲。 通过梳理整合,培养学生 总结归纳能力。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元化诵读文本,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 2.通过教师范读及诵读指导,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将《一剪梅》中所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并能自觉的运用到其它的诗词鉴赏中。 通过解读三首“泛舟词”让学生获得对李清照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学情 分析 教学 设想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 方法 1课时 知人论世 全程导导学 课前自学 与君渐相知——诵读《一剪梅》 1.随机请一名同学诵读全文。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推荐一名学生诵读展示。 诵读 文本 课 上探究 研文本 学 随堂 拓展 与君长相思——探究《一剪梅》 你是通过哪些诗句、哪些字感受到词人内心深处那不可排遣的寂寞和浓浓的相思之情的? 与君爱相随——拓展《武陵春》 1. 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 研学 文本 完成 习题 学 检延伸 测 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 愁情?这种愁和《一剪梅》的愁一样吗? 整合三首“泛舟词”,梳理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的变化 与君勿相忘——背诵《一剪梅》 1.背诵《一剪梅》、《武陵春》。 2.请把“李清照词中的每一个 意象都在眨着眼睛” 这句话扩 写成一篇作文。 聆听 感悟 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研究活动中丰富学生对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提高学生文学思维深刻性。 通过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的变化,让学生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的思考及认识,增强学生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传承经典,提高诗词鉴赏及写作能力。 小 结 专题 梳理 导 作业 学 设计 完成 作业 教学反思: 1、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设计,尤其是三维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教学设计能体现出一个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一节好课一定是先定教学设计,再备课;而不应该把课都备完了再补教学设计。 2、教学当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集中火力的助攻教学意图,如果于教学意图无益的,哪怕是一句再美的话,或者是一个再幽默的包袱,都是多余的,没用的。必须删掉。 3、课堂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经过精心的揣摩,问题设定最大的问题就是指向性宽泛模糊,甚至是不明确,学生根据这样的提问,找不着门路,摸不到边际。这就说明教师的问题设定就没有设在学生能张开嘴的那个点上。课堂上问题的设定一定是有效的。 4、思辨活动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教师问题抛出后,提示语无微不至,几乎已经把答案喂到学生嘴边上了,这样设计问题学生的思辨性就没有了。而且会养成思维惰性。 5、学生的思维应该是发散的,教师切记不要越俎代庖、只要学生回答出一个词或者是两个词能贴合到教师预设的答案时,教师马上抓住这个点,往自己需要的答案上来诱导,这种限制学生思维的教学,对思维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学生只是对知识的一种搬运,而没有思维上的流动,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好的。 6、课堂要杜绝伪问题,假问题,不要让学生沦为老师的授课道具。(例如,老师问:“我们应该怎么样啊?”学生答:“我们应该像他学习。”老师马上接上说:“对,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吃苦耐劳、舍己为人的精神。”从表象上看,师生一问一答,无缝连接,课堂很热闹,但含金量一点没有。) 7、教师抛出问题,不要怕冷场,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由于赶时间赶任务,老师往往会迫不及待的把答案就说出来了,教师这样表面上是引导,实际上是学生疲于奔命的被老师牵着走,只有被动的接受,而没有思维的流动。所以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含金量比较高,不妨多给点时间,可能这段时间教室会比较寂静甚至冷场,这时教师要淡定,因为在这种寂静之后可能就会出现一种爆发式的升华。 8、语文课不要过于形式化,一定要删繁就简。教师总是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课热闹点,认为热热闹闹的就是学生动起来了,就是一堂成功的课。这种想法是不成熟的,不负责的,是欠考虑的。学生在这些形式化的套子里面又能受益多少呢?语文课是开放的,不要把他拘泥于任何的形式中,语文课要排除一些非语文的吹拉弹唱,要删除一些形式上的条条框框,语文课要做减法。 9、语文课堂的灵魂就是语言,除了文本语言的感悟外,教师语言的规范性与引领性尤为重要,一个语言精练到位的老师,她的学生是幸运的,一个语言亲和力强,会渲染和煽情的老师,她的学生是幸福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自己的语言风貌,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语言体系,最最低的要求是准确不啰嗦。魅力语言才能成就魅力课堂。 10、总怕课堂自己讲得太多,怕被别人解读成填鸭式教学,一言堂模式,满堂灌教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语文课堂上就出现了讨论、探究等小组合作的教学环节,关键是把什么样问题交给学生自主探究或小组讨论才有价值呢?简单的没有研学探究的价值,难点老师讲解都不一定全班掌握,让几个同一层次的孩子商量商量,就能研究出结果来?什么样的问题适合讨论,什么样的问题有小组探究的价值,教师一定要深思熟虑,如果让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成了你课堂上画蛇添足的装饰,那不如不用。 以上就是我的总结和感悟,期待对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