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 段 法(二)
三、引用诗文名句法
引用古圣前贤的经典名言,显现集体智慧的成语谚语等,融入自己的文章,是对权威的借重,可以加强文章的可信性与说服力。引用名句,特别是引用诗文名句,必须准确理解名句的含义,不能牵强附会,断章取义,要使之与自己文章的语境、风格相协调,才能收以一当十之效。另外,引用要忠实于原文,不可随意改动,特别是对一些经典著作的援引,更应该准确无误。
1.由相近联想而从自己的记忆中将某一问题或某一景物、某一现象的古今诗词佳句汇集一起,构成排比,产生一种一气贯通的雄伟气势。
例:我穿越时空,我追溯流光,我听到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伟岸。一张张坚毅的面孔浮现在我的面前,一双双矍铄的眼睛注视着我的双眸,一声声昂扬的呐喊萦绕在我的耳畔。于是,朦胧的思绪穿透了远方的晨雾,远古的笙箫澄明了心中的尘埃。心灵的选择该是于谦的《石灰吟》,心灵的选择该是东林党人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心灵的选择该是平凡中蕴藏的伟大,心灵的选择该是万事皆休后的坦然从容……(高考优秀作文《心灵的选择》)
2.将要引用的诗句整句嵌入一句话中,加上引号使这个嵌入的诗句成为整个句子的一个成分。
例1:读李白,让我感受到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旷世豪情;读李煜,让我体味到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世事沧桑;读余秋雨,让我感受生命恰似一段宁谧久远的“文化苦旅”;读冰心,使我真的不再“斯人独憔悴”。(《生活有了“你”(文学),才显得美丽》)
解说:读这段文字,读者仿佛真正随着作者的笔触一起畅游古今,深切感知文学对人的熏陶,仿佛文学就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读后令人心胸激荡。这些诗文不仅支撑着文章的结构,表现文学对人的作用,使人的精神生活更加美好,而且也增添了文章的韵味,散发出中国诗文化诱人的芳香。
例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屈原的选择;„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是文天祥的选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的选择。他们所关注、倾心的是国计民生,天下大业。”„东窗密谋莫须有,风波冤狱天也哭。‟这是秦桧的选择;尽管„君恩深似海矣‟,可是„臣节重如山乎‟?这是洪承畴的选择;不顾„痛哭六军俱缟素‟,只会„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是吴三桂的选择。他们所追逐、渴求的是高官厚禄、醉生梦死。”(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
解说: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底,阅读面、记忆力恰到好处的运用非同一般,因而此文获得了满分。
3.将要引用的一句诗分成几部分嵌入到文章的一句中的不同位置,并使其成为句子的某一成分。
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说的是亲情;“人生得一知己足,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说的是友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说的是爱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说的是爱国情。
■试一试一(用引用诗文名句法论证)
认 识 自 已 , 是 迈 向 成 功 的 第 一 步 。 240 ■试一试二(用引用诗文名句法论证)
语 言 是 促 进 沟 通 的 力 量 。 附:
■ 胜利和失败是一对孪生姐妹。(中心句)一时的胜利不是长奏不衰凯歌,真正的英雄是不屈于命运
的无畏的奋争者。(过渡句)// 昔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他不屈服,不自弃,卧薪尝胆,面壁数年,终于东山再起,挥师吞吴。而往日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夫差却在讨伐大军的隆隆战鼓声中绝望地合上了双眼。// (对比式面例法)只要正义的失败者坚定信念,积蓄力量,终能将暂时的失败转化为长久的胜利。而获胜者如果自视清高,妄自尊大,胜利之神则会离他而去。(分析句)
240 ■ 沉稳从志而来。(中心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
有沉稳的性格。(过渡句)// 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 (巧用对称句从面上举例)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分析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