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区域协调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的新探索——以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例

来源:欧得旅游网
官卫华刘正平叶菁华基于区域协调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的新探索——以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例AnExplorationofComprehensivePlanningMethodologyBasedonaPerspectiveofRegionalCoordination:TheCaseofNanjingCityGUANWeihua。LIUZhengping.YE.JfnghuaAbstract:Onbothorganizationalandtechnicalfronts,thispaperillustratestheapplicationofthenewtheorybfregion—alCOOrdinationwithnreferencetotheamendmentmasterplanofNanjing.Furthermore,itsummarizesobjectivei—dentification,technologicalapproaches,keycomponentsandimplementationmeasuresofregionalcoordinationwithindifferentspatialarrangements,andat—temptstoextendregionalperspectivesfromcityandtownsystemplaningtohi曲-tierregionalcoordinationplaninginthenewera.Keywords:regionalcoordination;citymasterplan;methodologyofplan-making;city-region;metropolitanarea;Nanjing中圈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363(2010)06-0022-09作者简介官卫华.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所博士生.xiandai89@163.corn刘正平.南京市城市规划鳊制研究中心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叶菁华。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规划师万方数据基于区域协调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的新探索木——以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例官卫华刘正平叶菁华提要从工作组织和技术方法两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新型区域协调规赳理论在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过程中的应用与实践。针对不同层次区域协调空间构建的目标定位、技术方法、内容重点、行动措施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思考。尝试提出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的区域视野由传统点状城镇体系规划向更高层面的区域协调规划延伸和拓展的路径与方法。关键词区域协调;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法;城市区域;都市圈;南京厶『I览195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发展的历程,在国家政策导向上历经均衡发展、非匆吵\均衡发展以及协调发展3个阶段:①改革开放以前,在传统计划经济思维下,按照“全国一盘棋”的原则来统一安排各项经济建设活动,实行区域经济平衡发展;②改革开放后20年间.则强调效率优先和经济快速增长,通过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先后设立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港1:3城市和5个沿海开放区,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再辐射和带动内地发展;③20世纪末以来,国家陆续提出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特别地,自国家“十一五”规划实施的5年以来。国内各界对改革开放30年所出现的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粗放增长、环境透支、社会分异等问题进行反思和大讨论。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科学发展要求。随后,国家以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重庆和成都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试点,全方位尝试突破体制束缚,不断加大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力度。自2009年至今的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外部冲击和内部矛盾日显突出的问题,国家以加快对内开放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为目标,先后批准珠三角、江苏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长i角等13个区域的发展规划.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标志着国家正以区域规划为手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区域经济冲破行政地域经济的局限,打破结构性束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迈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步伐。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必定是区域规划(芒福德)。长期以来,我国的规划体系存在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专业规划为代表的发展规划以及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代表的空间规划两大序列。两者的组织主体不同,前者是发改委系统和各专业部门,后者则是建设系统和国土部门。两者是依据和载体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一直以来,建设部以城市空间布局为重点,致力于城市规划体系的研究和实践,较少涉及区域规划。为适应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建设部应积极开展涵・”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基金项目资助。2010-q-g6期总第19l期童氏市删学列盖区域规划在内的空间规划体系研究。明确各层次规划的法定地位和功能作用IIl。国外伦敦、纽约、东京等大都市区新一轮区域规划的经验表明【瑚.在国家层面上通过区域规划对区域内和区际发展加以统筹协调。有利于整合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有效参与全球竞争。目前.在我国区域规划技术方法尚为缺乏、无法定地位的情况下.南京市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结合地方实际。尝试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的技术方法与组织机制创新的探索。1区域协调的理论支撑笔者认为.协调发展强调的是差异性之间的协作与和谐,不等同于均衡发展或平均主义。区域协调并非是为了避免内部竞争.按照区域一盘棋的思路来统一安排各项经济建设活动.而是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和要求.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通过政府的制度安排,维护好市场秩序、鼓励公平竞争、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公共服务旧(杨保军。2004)。邹兵等认为区域协调问题的成因是市场失灵。引发区域矛盾的主要诱凶则在于外部性.因为市场经济理性无法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调节无序竞争I碉。陈建华等认为区域协调是以区域一体化为目标。通过构建合作平台、加强协作。做到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唧。从空间影响范围来看.协调不能仅局限于区内。还应谋求与区外的共生与共赢,实现良性竞争与紧密合作瞰嘲。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竞争已经不是单一的城市间竞争。而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及其周边城镇共同构成的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间的竞争。城市区域成为全球时代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III。区域协调应以全球城市体系为参照重新界定自身的角色.而且其地位高低与区域整体创新能力水平息息相关181。除了增长极、核心一边缘、点轴开发.圈层结构等传统区域发展理论外.万方数据近年来,自组织、新劳动地域分丁、产业集群、竞争一合作、新区域主义等新理论已为学术界广泛研究.极大丰富了区域协调理论体系。其中:①自组织理论认为城市区域是一个开放性的耗散结构系统,其发展演变是一个动态变化的非线性过程,取决于其内部结构、外部环境以及“扰动”强度。呈现出“均衡一非均衡一均衡”的特征I一目。如果多样化组成要素问的结构关系是“激励褶容”的。则会使系统整体呈现出效率最优、稳定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特征,演变成为具有高度复杂性、协调性和适应性的地域组织。反之,如果是“激励不相容”。结果则相反闱;②新劳动地域分工论是1960年代。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或相对成本论)、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以及巴朗斯基的地理分丁论等5个经典学说㈣的基础上.基于全球化背景而发展起来的.涉及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城市分工、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活动组织、跨国公司全球性生产营销网络分工等内容旧;③产业集群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E・波特于1998年首先提出。他在马歇尔外部经济理论和韦伯集聚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研究集聚效应对区域竞争和创新的作用.认为区域经济专业化促进了区域竞争力的提高。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都具有较高专业化,并分布在国家某些区域中,形成以某个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聚集大量生产该产业各类产品的专业化企业及上、下游企业;④竞争与合作理论是1990年代以来由乔尔・布利克、戴维・厄恩斯特和尼尔・瑞克曼等提出的一种新型企业管理理论,认为成功的竟合关系是“双赢”目标导向下的互信、信息共享和有力的伙伴团队的建立。区域竞争是发展质量的竞争,区域合作是互惠互利的条件。区域协调则是区域寻求到良好竞争合作之后产生的必然结果和发展趋判啊;⑤新区域主义理论(Neo—re一百onalism)最早由Howard和Harry于1930年代提出lIq。后至1990年代随着区域一体化热潮而兴起,以生产技术和组织变化为基础。以提高区域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为目标,认为区域空间规划应该是动态的过程.因为区域的空间规模与边界是随时间以及偶然性、突发事件变化的.是模糊的和弹性的.不应成为关注的重点.而应重视网络系统结构问题[17-tsto2新型区域协调规划的编制思路探讨2.1我国区域规划发展历程回顾“一五”期间。我国引进了苏联区域规划模式。侧重大工业项目选址、城镇布局和经济效益,后因政治因素而中断。直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又从西欧和日本引进国土规划形式.虽具有区域规划的特点.重视对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与综合协调。但明显带有计划经济烙印.内容与方法存在不少问题.也未延续下来㈣。至今。我国虽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区域规划。但已确立了国家一省域一市域一县域等4个层次的城镇体系规划序列120-竭.用以指导和服务城市规划工作。此类规划以城镇体系布局为重点,明确相应空间层次城市(镇)的等级、规模、职能和空间结构,统称为“四结构”规划模式。近年来,在规划内容上还与时俱进地增加了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和空问管治等内容。此外。在城镇体系规划基础上.还衍生出市县域总体规划(宁波、嘉兴等)、区域开发规划(江苏沿江城市带、安徽皖江城市带等)以及跨行政区的都市圈规划、城市群规划、城市密集区规划(珠三角、长株潭城市群、南京都市圈等)等新形式(图1),主要以实现区域内各类城镇协调发展为目的。目前。这些规划虽尚未被国家纳入法定空间规划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具有明显的区域规划性质。可看作为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传统区域规划演变的结果。然而,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面对官卫华刘正平叶菁华基于区域协调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的新探索——以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例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城镇体系规划或城市群规划的实施效果差强人意。甚至泛于空谈.难以起到统筹区域发展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所预测的城镇规模往往缺乏科学性。并简单应用“以人定地”方法。基本上难以指导下一层次总体规划的编制;②城镇职能一般仅就区域内部发展需要进行方法表现出封闭性、静态性的特征,即基于行政区内部资源基础和自上而下行政指令.静态地确立城市的功能定位、发展规模与空间布局。改革开放初,基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体制性要求,对城市区域规划进行重新定位,即“一定时期内城市或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ol,开始强调规划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动态性,注重从更大空间层次的视野来认识城市与区域发展。特别是2l世纪以来,以加入WTO为标志,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的高速化、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城市区域竞争扩大化等新形势促使规划正不断寻求方法的创新与技术的进步.以适应市场的动态变化。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微观干预日渐弱化。经济发展规划有所虚化。相反.空问规划则越来越成为政府调控不可多得的着眼点.一方面要充分保障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对经济资源控制与分配的基础性是区域协调规划的发展目标,合理的地域分工协作是其核心,有利横向合作的制度安排则是其政策内涵。区域协调规划可作为有效整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甩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部门专业规划等“四规”的重要手段,改变长期以来我国规划体系不顺、部门争夺规划空间的现象㈣,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2。2。2规划编制的重点基于不同空间层次时空耦合的要求。可自上而下建立区域(跨省或省域)一市域(跨市域)一县域等不同层次的区域协调规划。并纳入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各层次规划内容、重点和深度因空间尺度与地方差异有所不同。但是.总体上.规划思路均应紧紧围绕“五个结合”.实现上下有机统一与紧密衔接(图2):①综合与专业相结合。工作内容强调“四规合一”。工作组织强调多地、多部门协作.实现各利益主体(政府、部门、开发区、企业等)的共赢;②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以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为基础,改变以往“以人定地”的方法.与国土规划相衔接,合理确定区域开发建设容量。分配城市建设用地指标:③开发与控制相结合。以区域生态多样性为目标,明确区域城乡空间结构形态.合理划分集中建设规划区静态定位;③将城市(镇)视作简单“点”或“圈”进行处理,易忽略区域空间资源的异质性和多样性;④受大空间尺度、小比例尺地形图工作平台局限.所确屯的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和管治要求等难以落地。总体上,仍未跳出计划经济范畴。或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陪衬,或生硬地照搬各级政府的指令性计划。而对区域人口、经济发展目标、城乡功能定位和李间布局做出硬性规定.难以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造成规划的失效和无效。2.2新型区域协调规划的编制思路2.2.1对规划定位的重新认识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区域规划主要定位于“国民经济计划的延续和具体化”旧或仅为服务于经济计划的“建设规划或空间落实”。在这种政府主导的内向化城市建设模式下。规划作用,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市场123J:另一方面要支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对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成为“政府调控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可以说.市场一体化璩二角城巾群规划图1F'ig.1Examplesof长株潭城市群规姑南京都市圈I毳勉国内城市群和都市圈规划案例urbanagglomerationandmetropolitanplan万方数据(含城市、镇和农村居民点)、交通基础设施廊道规划区、禁止建设区(如基本农田、水源保护、湿地、风景名胜区核心区等)和限制建设区(除以上3区外的空间如城市生态隔离绿地、风景名胜区外缘景区等)等4大类管治区域。可依据各类要素资源禀赋.再细分出全覆盖、多类型、多功能的亚类空间管治分区;④刚性与弹性相结合。可采取刚性和弹性两种控制手段,明确各类分区的管治要求。除了区域禁止建设地区、集中建设规划区(建设空间增长边界)和区域交通市政设施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等4类空间要予以刚性控制外,对于其余限制建设区则实行弹性控制,应在保护山体、水体、林地和农田等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允许适当保留规划控制下的农村居民点,安排少量休闲旅游项目和小型市政设施与管廊;⑤战略与行动相结合。区域协调规划不只是一个纯技术性文件,更兼具战略策划、公共政策和行动规划的属性。应采取动态规划实施模式。对规划目标进行分解,落实以分时序、分阶段的行动和政策措施,例如近期重大设施项目以及地方考核、生态补偿、投融资、城乡建设用地调剂等制度安排。当然,受下作比例尺影响,在市(县)域以下层面可达到上述规划要求.而对于更大区域层面深度则可略粗。3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探索3.1总规修编的区域背景3.1.1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从宏观环境上看.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期,我国粗放型、外向型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为继。国家采取以4万亿元投资计划①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名为代表的一系列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的政策措施。加快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从空间组织上看。为有效抵御全球化风险,地方化(10cal.ization)和区域一体化(re60nalinte.万方数据2010年第6期总第191期区域协渊发展战略(目杯.定化)K域城市t地指标分配址乡建设用地增减持钩区域协蠲规划其他重荤}题}项研究(综合交面.墓础设施.公一一一一一一一共服务、纾济产姐、园林绿化.丈化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保障等)坠些兰堡兰訾厌域建i殳j}l地总量指标一一僦一~一图2区域协调规划的技术框架制圈一Fig.2TechmcMframeworkofregionalcoo[dinationplan(2007—2020年)成果草案阶段公众意见征询”两次公众参与活动。根据调查结果,社会各界基本上形成了以下共识和划.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多极发展、齐建议:①对已编的《南京都市圈规划》等区域规划给予较高的肯定和认可,认为区域规划实施对南京城市发展作用明2001年编制完成的现行南京城市总显;②对总体规划修编中确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区域现代服务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城市定位、南京都市圈发展构想、“lh通达南京都市圈各城市。2h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3h中心城市。并提出以南京为核心构建都将通达北京、武汉和南昌等地”的区域交通发展目标高度认可,认可度超过圈规划(2002—2020年)又明确了其空90%;③提fl{要从区域网络化结构的视间范围⑦以及“一个核心、两个圈层”、角来定位南京,要重视处理好与周边城“一带一轴三通道”④的区域空问结构。市的关系.提高中心城市地位和区域竞争力。强调构建辐射和服务于区域的城市中心体系.并且预先安排好轨道交通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寄希望于通过长等区域性重大设施。实现无差别、同等三角的先行先试,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国民待遇等建议。的新机制。该规划对南京作为长三角区综上所述.伴随全球化和城市区域域中心城市的定位有所提高。要求南京化进程.以区域整体竞争力为导向的城加强区域协作,强化服务和辐射功能,市规划区域观已成为全新认识城市与区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域关系的主流思想。益提高3-2工作组织机制的创新:由传统自在本轮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南京上而下纵向指令化过程转向区域多主体市规划局分别于2008、2009年组织开横向协调合作过程展了“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公众意按照《城乡规划法》要求,紧紧围见咨询”和“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绕“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gration)的呼声日益高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激烈的变动重组。2009年以来.国家已先后批准13个区域规头并进的态势。3.1.2南京区域定位日渐明晰体规划明确了南京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2002年国务院批准的《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年)》中将南京定位于江苏省内唯一的一级一类市圈的设想。随后编制完成的南京都市2010年5月国务院批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这标志着长三角发展3.1.3社会各界对区域协调关注程度日官卫华刘正平叶菁华基于区域协调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的新探索——以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例公众参与、科学决策”20字方针,从2006年市政府决定并经建设部同意起,总规修编经历了前期研究、纲要编制、正式方案等3个工作阶段。3.2.1前期研究阶段2007年7月在充分征求周边各地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建议基础上.开展“南京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囝。重点研究城市发展目标与定位、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文化特色塑造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土地等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空间发展、和谐社会建构等专题,形成对新时期南京区域父系的初步认识。3.2.2总规纲要阶段2008年7月起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开展18个专题研究和26个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由行业内的高水平专家主持、多学科多专业研究机构承担。其中.涉及区域层面的主要有“南京城市总体功能定位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南京市区域协作战略与行动策略研究”、“南京城市人口规模及布局研究”、“城市中心体系布局总体规划”、“文化设施布局总体规划”、“医疗卫生设施布局总体规划”等。广泛的横向合作与雄厚的科研技术力量保障了规划工作良好的协调性、科学性。在此基础上,确立纲要成果体系框架.并广泛听取了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相关部门、各区县、开发区和中外专家、专业社团组织等多方面的意见,2009年3月形成纲要初步成果。其中明确了区域总体战略、不同区域空间层次协作机制与行动策略,随后提交建设部并通过相应审查。3.2.3总规方案阶段根据审查意见.2009年6月编制形成正式成果草案。随后,于2009年7月召开新闻发布会.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公众意见征询活动。并且,结合政府近期建设计划,补充完善区域实施行动、区域项目落地等内容,以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务实性。目前,正在准备上报工作。总之.按照“开门规划、开放规划”的原则。本次总规修编工作采取全万方数据过程、多主体的公众参与模式。一方厩,广泛邀请吴良镛、周干峙、崔功豪、吴志强等国内顶尖专家和部省行业主管领导参加各阶段规划成果的咨询、论证工作,并且聘请美国的苏杰夫先生、新加坡的刘太格先生和国内的邹德慈先生、王景慧先生担任规划顾问,获得高端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广泛联合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利用规划展览、电视、报纸、广播、网站、座谈会、规划进社区等多种方式。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这样,组织机制上由传统自上而下纵向指令化过程转向区域多主体横向协调合作过程,充分体现出新型区域协调规划的特点,实现重大战略问题政府决策、重大技术问题专家咨询论证、民生问题广泛征求公众意见。3.3编制技术思路的创新:“三个转变”3.3.1规划目标导向由关注绝对的区域经济平衡转向强调区域公平的可达性近30年来.南京历经了以南京自成中心的区域协作一东向融入长三角一构建南京都市圈一泛长三角区域协作的战略演变历程。早在1986年,就由南京发起.江苏、安徽和江西3省共建“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共有20个成员城市。但是,一直以来,受到行政区经济的影响。该组织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较弱。2003年南京都市圈内8市自发成立了“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迄今已召开7次)和“都市圈市长峰企业、学者等多主体参与。面向城市利《南京都市圈共同发展行极融入长三角。2009年5月南京、合肥、南昌三市主要领导在“宁合昌发展战略对接与合作座谈会”上达成共建“宁合昌新三角经济共同体”的共识.即主要以南京为中心的南京都市圈、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肥经济圈和以南昌为中心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共构成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经济协作区之一。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实现国家通过“东部率先”承东启丙带动“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的战略意图。可以看出.当前南京周边城市对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的诉求正不断高涨。而南京则可依托位于国家沿海发展轴与沿江发展轴联结枢纽的独特区位,承担起长江流域跨省、市协调的组织者角色,在中西部城市与长三角之间搭建一座联系的桥梁,优化整合。共同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全球经济。以此为目标,本轮总体规划修编摆脱了传统单向、均衡的思维模式。战略聚焦.提出了南京“引领中西部、竞合长i角”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适应市场化要求,深化城市公平竞争与合作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尽可能自由流动,增强区域公平的可达性,以构建区域多元化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3.3.2规划对象由关注刚性的、静态的区域空间边界和规模转向弹性的、动态的空间网络拓扑关系本次总规修编采用了理论模型法与(1)选取包括“泛长三角”地区城系,再进行主因素分析、验证后。筛选出5个主导因子.据此得到各个城市的经验研究法相结合的技术方法来研究区域空间结构:市在内的60多个相关城市进行综合实力分析。选择涉及规模总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活力和经济效率等方面31个原始指标和数据组成初始指标体综合实力值并进行城市分级。结果显示。“泛长三角”地区包括1个一级城市即上海.3个二级城市即杭州、南京和苏州,其他则为地区性的三级或四级城市。会”(迄今已召开4届),成为政府、益诉求、信息交流、学术研讨和政策制定的重要平台。成效显著。在上述区域协调性制度框架下。各城市先后联合发布了《南京都市圈2006--2010五年建设规划纲要》、动纲领》等系列实质性合作文件,使得南京都市圈认同度不断得到提高。1990年代安徽省提出了皖江开发和东向战略,2006年江西省在<昌九工业走廊区域规划》中也提出了东向发展战略,积20lo年第6期总第191期白鼬辊勾翻目学列区域窄同层次区域空问结构图3南京区域协调空间结构Fig.3SpatialstructIlreofre垂onalcoordinationofNanj’啦c时(2)引入重力模型进行多层次影响校核。当然.这个边界是动态变化的、范围研究。分为3类空间:第一类是联是模糊的,其划定并非规划重点,而主动型区域。这是南京与空间邻近的同级要服务于区域空间结构形态的研究。别城市空间竞争的结果.空间范围以地(4)根据国外大都市区空间发展经级市为基本单元;第二类是紧密型区验。对上述划定的区域影响范嗣进行修域。考虑到区域内部城市体系的特点,正,最后划分为三大圈层结构,明确各在联动区域内部再划出一个更为核心的自协调的内容与重点(图3):①战略联范围作为城市发展的直接腹地.它是联盟圈(strategiceoalitionre,on)。主要动区域内部级别接近的城市对发展空间为泛长三角西部.跨两省涉及27地市争夺的直接结果。就南京而言。是其与约11500余万人.约23万余km2。重处于第三级城市的合肥以及处于第四级点是联合安徽、江西在国家层面争取政但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的徐州竞争的结策支持。创建区域经济联合体,共同安果,空间范围以县及县级市作为基本单排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元;第三类是战略型区域。在周边经济体化项目。建立区域一体的市场对接、区边缘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存在联动型要素流通和生态保护等宏观机制:②南区域之外、区域性中心城市影响较弱、京都市圈(metropolitanarea)。指以南具有一定宽度的过渡地带。基于区域竞京为核心的1日生活圈,跨两省涉及9合形势。从守住腹地和扩大辐射的角度地市28县市约3500万人.约5.5万出发,未来南京不能忽视这些地区的存km2,重点是推进城市间在产业发展、在,应主动纳入一体化发展框架之内。城镇体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制度整合形成更多的区域竞争优势。在定量建设等方面的全面协作。联合开展区域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以南京为中交通市政设施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心的传统经济协作区的历史发展状况分规划与建设等;③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层析,提出战略型区域空间范围。(corere,onofmetropolitanarea)o指(3)利用客运指数(南京每日发往以南京为核心的lh通勤圈,跨两省涉各地的班车次数和列车次数的综合)、及6地市9县市约1500万人。约2万信息关联指数(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km2,重点是推迸同城化发展行动,协各城市与南京共同出现网页占该城市所调相邻地区的空间发展布局,加快同城有搜索网页百分比)两项指标对以上研化交通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共建究得出的区域空间影响范围进行检验和以及“同城制度”创新.实现投融资、万方数据教育医疗、人才就业、社会保障等综合服务一体化。通过不同区域空间层次的交互协调与递进,加强区域要素的时空耦合,整合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3.3.3规划内容由面面俱到转向侧重区域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空间管治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已完成过4版的城市总体规划.时代背景和发展需求的不同决定了各版总规的技术路线和重点各有不同(图4):第一版即1980年版总规主要解决当时城市住宅困难和基础设施的历史欠帐,规划主要集中于南京老城内的填平补齐,并向周边适度发展:第二版即1991年版总规则针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等政策实施和外向型经济发展需求。从2753km2都市区范嗣解决空间发展问题。城市空间跳fl{老城和主城:第i版即2001年版现行总规则突出可持续发展理念.确立“老城做减法、新区做加法”的发展方针,强调在更大的2947km2都市区范围内组织“轴向发展、组团布局、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第四版即本次总规修编则突出区域协凋与城乡统筹理念。以提升区域竞争力为导向。以“四规融合”为路径,在开展《南京城乡用地评定》、《南京市主体功能区划与城市规划实施政策研究》、《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南京市工业产业发展战略与布局规划研究》、《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研究》、《南京市城乡统筹目标下的城乡协调发展》、《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篇章》、《南京城市总体设计》等专题研究和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将都市区空间规划范围进一步扩大至4388km2,包括南京市区6个城区、5个郊区以及下辖溧水县的柘塘地区(与禄口空港有效衔接)。这样.在更大范围内职确和落实公共资源(基本农田、河湖湿地、交通市政设施廊道、历史文化遗产等)配置与管治要求。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进行分类控制与27官卫华刘正平叶菁华基于区域协调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的新探索——以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例19∞年版1991年版2001年版2010年敝图4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演变Fig.4SpatialdevolvementofurbanmasterplanofNanjingcity建设引导。并且,以边界城镇公共资源配置为突破口,通过与周边句容县城、宝华镇、郭庄镇、马鞍山市区、当涂县丹阳镇、和县乌江镇、来安县乌衣镇等边界地区在空间布局、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和公共配套方面的对接,先行挣开同城化发展框架(图5)。4结语城市区域已经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城市发展已不仅取决于其自身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区域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1191。因此,以区域整体竞争力为导向的城市规划区域观是全新认识城市与区域关系的重大理念变革与创新。当前,全国范嗣内区域规划的陆续获批.表明我国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激烈的变动重组。为此.亟待在国家空间规划体系中。创新建立区域协调规划层次.作为有效整合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发展规划、各部门专业规划等“四规”的重要手段。改变长期以来我国规划体系不顺、部门争夺规划空间的现象。按照“五个结合”即综合与专业相结合、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开发与控制相结合、刚性与弹性相结合、战略与行动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南京通过总规修编实践,尝试探索和创新新型区域协调注释实现“三个转变”,即规划目标导向由关注绝对的区域经济平衡转向强调区域公平的可达性;规划对象由关注刚性的、静态的区域空间边界和规模转向弹性的、动态的空间网络拓扑关系;规划内容由面面俱到转向侧重区域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空间管治。这样,将总体规划的区域视野由传统点状城镇体系规划向更高层面区域协调规划延伸和拓展。的恢复重建投资1万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3700亿元:生态环境3500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2800亿元。自主创新结构调整1600亿元.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400亿元。Fig.5Districtcoordination都市Ⅸ空阃管清分区边界地Ⅸ城镇佛凋图5南京都市区空间管治与地区协调andspatialgovernanceofmetropolitanthnctionalareaofNanjingcity②涉及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等10个产业。③南京都市圈范围跨越两省(江苏省和安徽省)。包括南京市、镇江市、扬州市、马鞍山市、滁州市、芜湖市的全部行政区域。淮安市的盱眙县、金湖县。巢湖市的市区、和县以及舍山县。土地总面积3.5万km2.总人口约2000万人。规划方法:①丁作组织上.强调从传统自上而下纵向指令化过程转向区域多主①4万亿元的投资构成为:近一半投资将用于铁路、公路、机场和城乡电网建设。总额1.8万亿元;用于地震重灾区④一个核心:南京都市区:两个圈屡:包括核心圈层和紧密圈层。一带一轴三通体横向协调合作过程:②技术方法上,道:沿江城市带;金湖、盱眙一天长一万方数据20lo年第6期总第191期南黼蒯鲁幻嘣南京一溧水一高淳城镇发展轴:南京一/6]杨保军.区域协调发展辨析【『1.城市规划。句容一苏锡常一宣兴、南京一滁州一明光一2004(5):20-24.凤阳、南京一全椒一舍肥等3条通道。ORANGBJ.Onthecoordinationof睁⑤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gionaldevelopmentⅡ1.CityPlanningRe-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同济大学建筑与view,2004(5):20—24.)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71邹兵.施源.建立和完善我国城镇密集地划系和南京市规笺Ij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区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帝lU1.城市规翅l学公司等五家国内知名研究机构参与竞刊.2004(3):9-15.赛。项目过程中.组织编制单位至南京(ZOUB,SHIY.Themoduhnngmecha—都市圈内各城市进行调研与现场踏勘。nismsforregionalcoordinationinChinaurbanagglomerationregion:visionsandproposalsforthePRDregion田.UrbanPlanningForum,2004(3):9-15.)【11崔功豪.中国区域规蔓ll的新特点和发展趋【81昊超,魏清泉,区域协调发展系统与规聱l势Ⅱ】.现代城市研究,2006(9):4-7.理念分析Ⅱ1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3):(CUlGH.Thenewcharacteristicsandde-6—10.velopmenttrendsofChinaregionalplan-6VUC,WEiQQ.Asystematicanalysisnin901.ModernUrbanResearch,2(x)6(9):ofregionalcoordinateddevelopmentand4-7.)phnning【I】.ArealResearchAndDevelep-【2】周素红,陈慧玮.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组织ment,2003(3):6—10.)的区域协调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Ⅱ1.国【91陈建华,王国恩.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途际城市规划,2008(6):93—98.径Ⅱ1城市规划,2006(12):15—19.ZHOUSH,CHENHW.Theregional(CHENJH,WANGGE.Thepolicyap-coordinationmech“lislnofamericanproachtocoordinatedregionaldevelop-MPOsanditsinspirationstoChina01.Ur-ment01.CityplanningIkeview,2006(12):banPlanningInternational,2008(6):93—15—19.198.1【l01孙海燕,王富春.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13l王郁.日本区域规划协调机制的形成和础探究【11.经济地理,2008(6):928—931.发展【I】。规划师,2005(10):112—114,(SUNHY。WANGFC.Studyonthetheo-(WANGY.Theformationanddevelop-reticalfoundationofregionalcoordinationmentofregionalplanningcoordinationdevelopment[『】.EconomicGeography,mechanisminJapall——诅kethecapital2008(6):928—931.)circleasanexample01.Phnnen.2005(10):【11】崔功豪.当前城市与区域规划问题的几112—114.)点思考Ⅱ1.城市规划,2002(2):40—42.【41许浩.日本三大都市圈规划及其对我国(CUIGH.Somecontemporaryconsidera-区域规划的借鉴意叉U1.城市规划学刊,donsinurbanandregionalplanning田.2004(5):73-76.CityPlanningReview,2002(2):40—42.)(XUHThestudyontheplanningofthree【12】仇保兴.复杂科学与城市的生态化、人性Japanesemetropolitanareasanditsrefer-化改造Ⅱ】.城市规划学刊,2010(1):5-13.encetoChina’sregionalplanmn901.Urban(QIUBX.ThecomplexscienceandecoI-PlanningForum,2004(5):73—76.)ogyandhumancenteredurbanreconstmc—【5l陈志敏,王红扬.英国区域规划的现行模tiorI【『1.UrbanPlanningForum,2010(1):式及对中国的启示01.地域研究与开发,S一13.、2006(3):39-45。1131朱道方。李刚,周加来.集体利益、自组织(CHENZM,WANGHY.Actualmode治理与区域协调发展Ⅱ】,经济问题探索,ofregionalplanninginUKanditsrc“cela-2008(3):63—67.tiomtoChina01.ArealResearchAndDe-(ZHUDC,LIG,ZHOUJL.Collectivevelepment,2006(3):39—45.)interest。self—recognizedmanagementand万方数据regionalcoordinationdevelopment田.In-quiryIntoEconomicIssues.2008(3):63—67.1【14】崔功豪,魏清泉.等.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CuIGH,WE!QQ.RegionalanalysisandregionalphnninglMl.Beijing:TertiaryEd-ucationPress.2000.)【15】崔功豪.城市问题就是区域问题——中国城市规划区域观的确立和发展Ⅱ】.城市规划学刊.2010(1):24-28.fCUIGH.Urbanissue越theregionalis-sue——一dleestablishmentanddevelopmentoftheregionalviewofurbanphnnmginChina01.UrbanPhnningForum,2010(1):24—28.、【16J吴超,魏清泉.新区域主义的发展观、方法论及其启示Ⅱ】.城市规划学刊,2003(2):89-93.6VUCWEIQQ.Themethodologyofthenewregionalismanditsenlightenments01.UrbanPlanningForum,2003(2):89—93.)【17j苗长虹,樊杰,张文忠.西方经济地理学区域研究的新视角:论新区域主义的兴起ⅡJ.经济地理,2002(6):644—650.(MIAOCI-LFANJ.ZHANGWz.Newperspectivesonregionaldevelopmentinwesterneconomicgeography:acriticalas-sessmentofthenewRegionlism01,Eco-nomicGeography,2002(6):644—650.)f18】杨滔.新区域主义在新大伦敦空阅总体规划中的诠释U】.城市规划.2007(2):19—23.(gANGT.ConceptofnewregionlisminthespatialdevelopmentstrategyforgreaterLondon讥.CityPlanningReview,2007(2):19-23.)【19l胡序威.中国区域规划的演变与展望U】.城市规划,2006(增刊):8-12.fHUXW.EvolutionandprospectofChi—na’sregionalplanning田.CityPlarmingReview,2006(Supplement):8-12.)【20】中国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s1.2007.(cityandCOUrIqplanningactofthepeo-pie7srepublicofChina[S].2007.)【2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s】.2005.丌heurbanplanning-makingcodelSl.2005.)【221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ISl.1994.29官卫华刘正平叶菁华基于区域协调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的新探索——以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例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招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规划设计与科研单位.江苏省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在省内交通规划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作为直属于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事业单位。具有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的甲级资质,并兼有市政、园林设计及旅游规划资质。历年来荣获国家、部、省级优秀规划、设计及科技进步奖逾百项,并荣获江苏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业务范围遍及国内各省份,远及海外。聘(4)给排水设计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在省会城市或省级以上规划院、甲级建筑院工作经历,中级及以上职称,具有专业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或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经验。(5)电气设计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在省会城市或省级以上规划院工作经历.中级及以上职称,从事过地级市以上城市规划中专业规划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成绩突出。(6)结构设计人员,硕士及以上学历,具有在省会城市或我院现因发展需要。诚聘以下专业人才:(1)交通规划专业副总工程师1人,35-45岁,高级及以上职称。具有10年以上在省会城市、特大城市的规划主管部省级以上设计院工作经历。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应聘者请提交个人简历、学历、成绩等证明材料。注明应聘方向。应聘资料我院将严格保密,恕不退还。门或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大型规划研究设计机构主任工程师或项目负责人、专业技术负责人工作经验。(2)园林景观设计人员,本科士及以上学历。甲级园袜设计单位工作经历。中级及以上职称。10年以上工作经历。(3)道路工程设计人员。本科反以上学历,具有在乙级及以上市政设计院工作经历。中级及以上职称,lo年以上工作经历。地址: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88号12楼邮编:210036邮箱:jupcbina@163.tom.(邮箱容量有限,作品集请邮寄至我院)联系人:史先生(025)86968125万方数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