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慢性病;心力衰竭,充血性;中医疗法;综述文献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是一种由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复杂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的临床表现,属中医学惊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近几年来,随着中医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增强疗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较大的优势。现将中医学近年来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灵枢·经脉》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明确指出心气虚导致血流瘀滞。《血证论》进一步指出“血积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也”。由此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一步引起水停心下,从而引发了喘咳、水肿、心悸等一系列症状。近年来,现代中医医家在深入研究中医古籍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全面而系统探讨。大多数研究认为本病以心之阳气虚衰为本,血脉瘀滞、水饮内停、痰浊不化为标,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郭维琴认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CHF最主要病机。心气虚、心阳虚是病理基础,血脉瘀滞为中心环节〔1〕。毛春燕〔2〕提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可以用“虚”、“瘀”、“邪”三字来概括,心、肺、脾、肾虚衰是本,湿浊瘀血内停为标,外邪引动是为
诱因。邓铁涛教授强调,“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3〕。五脏六腑息息相关,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均可影响于心而发生心力衰竭。然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心脾母子关系,故在心力衰竭的病理演变中,心、脾功能失调是导致痰瘀病理产物的重要因素。马中夫等〔4〕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融合了中西医对心力衰竭的病机和临床的各阶段表现,规范出下列模式:左心衰即心虚证,病机为心气虚,左心排血不足,致使血行不畅,宗气运转不利;右心衰即心肺气虚证,病机为心气虚,运血不利,体循环不畅;全心衰即心阳暴脱综合征,病机为心阳衰竭,导致气血津液、水液逆乱,而出现“四脱二瘀综合征”。 2中医药治疗
2.1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治则治法
2.1.1益气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是目前治疗心力衰竭最为常用的方法。益气法可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改善心脏泵血功能;活血法可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从而降低前负荷,两者配合使用,具有协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5〕。孙伯青〔6〕用益气活血法治疗CHF6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一般治疗相同。观察组加用中药汤药(由党参、麦门冬、丹参、葶苈子等组成)口服,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15日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显效率71.43%,有效率21.47%,总有效率92.90%;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0.32±0.04)与(0.48±0.07)(P0.001);左室短轴缩短率〔FS(%)〕分别为(19.29±2.23)%与(27.10±4.10)%(P0.001);左室舒张期E点至室间隔距离(EPSS)分别为(15.89±4.25)mm与
(7.64±3.57)mm(P0.001);E峰A峰比值(E/A)分别为(0.89±0.24)与(1.38±0.32)(P0.01);心力衰竭各指标积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邵静〔7〕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120例。基本方:人参、黄芪、丹参、红花、益母草、肉桂。结果:显效率60.7%,总有效率93.4%。 2.1.2益气养阴法益气养阴法用于心力衰竭早期气阴两虚证,以生脉散、参麦注射液为代表方。万云莉等〔8〕采用生脉注射液治疗CHF46例,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临床治愈9例(20%),无效4例(6.7%),总有效率93.3%。郭兴化等〔9〕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62例。结果:总有效率96.9%。治疗后心功能明显改善。
2.1.3温阳利水法《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曰:“腰以下肿,当利小便。”因此,治疗心肾阳虚、水饮逆乱的心力衰竭,当温阳利水。温阳利水法也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方法,主要适用于右心衰以水肿为主要表现的阶段,温阳药可增强心肌收缩力,而利水药本身即可减轻心脏前负荷,该法多以真武汤为基础进行组方,赵惠等〔10〕用真武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0例。药物组成:炮附子6g,茯苓20g,白芍药20g,白术20g,生姜片20g,黄芪20g,当归12g,桃仁20g,红花20g,枳壳12g,五味子6g,泽兰20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应用4周后,总有效率87.5%。郑军〔11〕以温阳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8例。药用:制附子、白术、茯苓、桂枝、党参、泽泻、丹参、桑白皮、益母草、泽兰、炙甘草。喘咳较重者加葶苈子、苏子。
结果:总有效率95.8%。
2.1.4泻肺逐水法泻肺逐水法多用于水气凌心,水饮射肺,为急则治其标的方法。此类药物大多药效峻猛,常与其他治法合用〔12〕。衡冲等〔13〕用参芪葶苈大枣汤为主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并心力衰竭35例。药物组成:红参10g,黄芪30g,葶苈子20g,桂枝10g,车前子20g,大腹皮10g,桃仁10g,桑白皮10g,五加皮10g,丹参30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结果:总有效率91.4%。
2.1.5升补宗气法《灵枢·邪客》指出:“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说明宗气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贯心肺行气血;一是走息道而行呼吸。CHF临床表现与宗气下陷的辨证具有高度一致性,宗气下陷是老年CHF重要病机〔14〕。张万义等〔15〕自拟升补宗气中药治疗CHF46例。药物组成:黄芪20g,党参20g,知母6g,柴胡10g,升麻10g,桔梗10g,当归15g,川芎15g等。结果:显效率73.9%,有效率19.6%,总有效率93.5%。
2.1.6痰瘀论治法吴又汀〔16〕主张从“痰”论治CHF,认为痰浊与瘀邪相兼是诱发急性心力衰竭的症结所在。豁痰开结药可以加强活血化瘀药的疗效;化痰理气药可以显著增加血液的流动性,降低其黏滞性,从而改善血液的流动状态,改善心功能不全。常用药物有半夏、厚朴、薤白、桂枝等。
2.1.7水湿论治法翟理黄〔17〕认为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水曰润下”,重,指水湿之邪多侵袭人体的下部,心力衰竭患者的水肿,多位于人
体的下部或下垂部位如双下肢,特别是足踝部,长期卧床者,腰骶部水肿明显;心力衰竭患者常反复发作,心功能不全一旦发生,很难逆转,更不易彻底治愈,“所有这些都因湿邪为患”,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过程,就是治湿的过程。在临床中辨证运用解表祛湿法、健脾祛湿法、化瘀祛湿法、温肾祛湿法,疗效满意。
2.2辨证分型治疗目前对CHF的辨证论治各有千秋。陈长华〔18〕将充血性心力衰竭分为7型,心气不足型、气虚血瘀型、心肾阳虚型、气阴两虚型、心脾阳虚型、肾不纳气型和心阳虚脱型,并分别用养心汤、补阳还五汤、真武汤和五苓散、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四君子汤和苓桂术甘汤、大补元煎、参附龙牡汤加减治疗。杨培君等〔19〕将心力衰竭分5型治疗:①心气阴虚证以炙甘草汤合生脉散;②气虚血瘀证以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③心肾阳虚证以附子汤加丹参、桃仁、葶苈子、车前子;④阳虚脱水证以血府逐瘀汤、真武汤合参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⑤心阳虚脱证以四逆加人参汤加味。谢乐〔20〕将77例心力衰竭患者分为3型:①气阴两虚型,治以炙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②阳虚血瘀型,治以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③风痰阻滞型,治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将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分为7个证型,每型包括主症、次症及舌脉。分别为心肺气虚证、气阴两亏证、心肾阳虚证、气虚血瘀症、阳虚水泛证、痰饮阻肺证、阴竭阳脱证〔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