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天君赵汝芝张勇
来源:《美术界》 2012年第1期
TEXT / 胡天君赵汝芝张勇
我国当代的室内外设计风格在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背后蕴含着深层的社会原因等。分析引起变化的各种因素和各个历史阶段特定的历史环境有助于我们理解风格变化的过程。
一、当代中国室内外设计风格巨变的因素
当代中国室内外设计风格的巨变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心理对我国当代室内外设计风格具有直接的影响但它隐含在人们的内心,很难被人发现,容易使人忽略它的作用。下面将分析一下影响当代中国室内外设计风格变化的各个因素。
1、政治因素对当代中国环室内外设计风格的影响
政治制度往往会左右艺术创作,对设计风格的形成也具有很大影响。在艺术倾向方面,是以政治标准来衡量的。但政治因素不是室内外设计风格形成的直接决定因素。
2、技术与材料因素对当代中国室内外设计风格的影响
技术与材料对艺术作品形式有重要影响,但技术因素不是室内外设计风格形成的直接决定因素。比如钢铁结构和玻璃的组合为建筑提供了新的形式,当伦敦水晶宫建成之后,人们多是惊奇,并不把它当做建筑之正道。
3、经济因素对当代中国室内外设计风格的影响
经济因素对对环境设计有重要的影响,社会经济的繁荣往往会引起艺术设计的繁荣。但经济基础对设计风格有影响不是绝对的。在我国50 年代初期,从经济因素考虑,现代建筑比“大屋顶”的“民族形式”建筑更适合在这个时期推广,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4、社会心理对当代中国室内外设计风格的影响
社会、经济、技术等对设计思维产生影响都是间接的,他们需要社会心理这个中间环节作为桥梁和中介。社会心理与以上几个因素相比对设计思维形成的影响更加直接。
二、当代中国室内外设计风格巨变的几个阶段
1、20 世纪50 年代中国的室内外设计风格
(1)50 年代“民族形式”建筑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50~60 年代初,随着中国建设高潮的到来,大批苏联专家将当时苏联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风格带到了中国,对中国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中国建筑设计领域掀起了以“大屋顶”为特征的设计风格,将中国传统的宫殿、庙宇建筑附加到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民族形式”运动。(2)20 世纪50 年代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建国初期,为恢复国民经济状态,国家对建筑设计采取了比较宽松的态度。有一段时间仍然延续着西方现代艺术风格,建筑设计重视功能、强调实用,室内外设计的
风格比较朴实。但随着1953 年计划经济的实施,各方面的压力,建筑师就不得不放弃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追求。
(3)50 年代社会心理对室内外设计风格变化的影响
设计师为了响应国家大政方针,他们服从国家政策领导,这个时期政府领导的社会心理对当时室内外设计风格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①对苏联的追从心理与对西方的逆反心理交织在一起
50 年代初,学习苏联、反对美国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体现在环境艺术上主要表现为:凡是苏联的设计理论和作品都被认为是正确的和美的,凡是美国的、资本主义的设计理论则被看作是“错误的”、“别有用心的”。
②求新心理与怀旧心理相交织
新中国建立的是一个全新的国家和社会,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设计目标是创新的。但是,中国领导人的审美思想表现出相当大的怀旧意识。就是这种求新与怀旧心理的交织,决定了中国的建筑艺术方针始终是“兼顾”的而不是“极端”的。
③炫耀心理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中苏关系趋于冷淡甚至恶化的时候,向世界显示“自力更生”的炫耀心理特别浓。所以当时国家动用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兴建像“国庆工程”这样规模巨大的建筑项目。
2、20 世纪60 至70 年代中国的室内外设计风格
60 至70 年代国家政治空气特别紧张,建筑艺术十分窒息,几乎没有像样的作品。中国各地以北京“十大建筑”为样板竞相模仿,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人民大会堂”。出现了很多在今天看来非常荒诞不经的现象。
3、20 世纪80 至90 年代中国室内外设计风格的变化
(1)80年代现代艺术风格占主流的设计风气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广大建筑师的地位有所提高,创作热情也逐渐被调动了起来,创作水平也很快得到了提高。中国的室内外设计师向西方学习,突破了原有的苏联模式和“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思想的束缚。在整个80 年代,现代主义形式在建筑设计实践中所占的比例均高于民族传统形式,形成了很强劲的风气。
(2)80年代影响室内外设计风格的社会心理80 年代建筑师对建筑设计风格的影响较大,这时期建筑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看中国建筑师的审美心理:
①求新心理
表现为对国外新建筑的喜爱,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功能以及由此带来的艺术处理方面的新造型、新手法都很欣赏,并加以模仿、学习和借鉴。
③炫耀心理
与委托人心里一样,有一部分建筑师也是以设计富有“现代感”的建筑来炫耀自己是紧跟时代前进的。
④偏好心理
有些建筑师长期以来就抱有对现代主义设计的特殊偏好,这种偏好经过数十年的压抑,一旦创作环境宽松了,就很自然地会在实践创作中表达出来。
(3)90 年代民族传统风气的一次狂潮——“夺回古都风貌”运动
在片面思想的指导下,掀起了“夺回古都风貌”运动。北京西客站就是“夺回古都风貌”运动典型的代表。形式上没有任何新意,盲目追求“里程碑”形象,过分地堆砌了民族传统建筑元素。
(4)90年代影响室内外设计风格的社会心理
这个时期政府领导的社会心理对当时室内外设计风格的变化产生主要的影响。
①领导对社会怀旧心理的放大
领导人的社会心理普遍强烈的希望用往日辉煌的事物来装点今天的生活。使得设计艺术倾向停留在民族传统形式上。
②领导不恰当的炫耀心理
领导一方面希望在城市建设和设计方面的“大手笔”来体现自己的政绩。
③领导个人偏好
有些领导对“大屋顶”和“小亭子”的传统设计有特殊的爱好,并把它变成指令,在实践中推广。
4、21 世纪中国的室内外设计风格的变化
(1)21 世纪与国际接轨的室内外设计
21 世纪我国的室内外设计风格包罗万象,给国内外设计师自由的展示空间,特别是奥运建筑加速中国建筑师国际化。不过,所谓事物有正反两面,奥运建筑的影响也不仅仅是在好的方
面。如果在一个自身并不成熟的环境里,习惯了别人时髦的表现方式,必然会丢失自己的传统。
(2)21世纪影响室内外设计风格的社会心理21 世纪是市场经济体制,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在这样一个环境内设计师具有广阔的空间展示自己的才能。因此在这个时期,政府领导和设计师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都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政府领导人与设计师共同的社会心理:
① 求新心理
总体来说,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在很多方面落后于西方许多国家,因此我国政府和设计师怀着谦逊又不失批判的态度去学习西方的设计理念和技术。
② 炫耀心理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有诸多不同之处,但社会主义不是落后的代名词,我们国家领导和设计师在用自己的努力去告诉世界人民我们的环境艺术设计也是与世界同步的。
可见,我国的室内外设计仍然在摸索中前进,在摸索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何“以史为鉴”,将我国的传统与国外设计的优势结合起来,使之更适合我国人民大众的需求,这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瑞林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年2 月第一版
[2]张勃著《当代北京建筑艺术风气与社会心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年10 月第一版
[3]郑曙旸著《环境艺术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年7 月第一版
【胡天君赵汝芝张勇,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