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尤金·奈达对等翻译理论对唐诗翻译的影响

来源:欧得旅游网
2013年1月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JoumM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 Jan.2013 V01.29 No.1 第29卷第1期 尤金・奈达对等翻译理论对唐诗翻译的影响 韩国勇 摘要:唐诗作为中国诗歌的精华,反映唐朝的经济、地理及文化生活各个方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宝。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 译理论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本文通过对奈达翻译理论的研究,结合唐诗的特点 来阐述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唐诗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唐诗;语意对等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6531(2013)01-0037—02 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饱含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 体美学效果的不同层面的对等进行了阐述,传统翻译基本上由“忠 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表现手法集中概括了诗人要表达的信息。 实”“准确”等概念所主导,以语言分析和文本对照为主。毋庸讳言, 我国的诗歌到唐朝达到鼎盛时期。但在英汉诗歌互译时,由于思维 中华民族有十分灿烂的文化交流史,曾经涌现出无数闻名世界的 方式存在文化差异,英汉诗歌节奏各有规律,要想使读者感受到诗 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但是,在肯定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同时,我 歌所传达的信息、情感和意境并非易事。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 们也应看到,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 理论于2O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并很快在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 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 远的影响。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 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 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 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包 三、奈达翻译理论对中国唐诗翻译的影响 诗歌语言生动、凝练、赋予节奏,集中概括表现诗人情思,通过 括深层的文化信息。在翻译唐诗时应做到:努力创造既符合原文语 功能对等理论翻译诗歌时,必须注重信息、美感和情感的对等。其 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唐诗译文。如果无法兼顾形式与意义,需 中,笔者认为,信息对等即理解了文化差异后用最精确的词汇译出 采取必要的手段。这些观点与文化翻译理论中的既“达意”又“传 全诗意象;情感对等是通过把握全诗情感,用具针对性的词汇来体 神”不谋而合。 一现诗人的情感;美感功能是通过倒装,押韵、转换等使唐诗的美好 意境跃然于英文中。 、尤金・奈达对等翻译理论的文献回顾 通过文献阅读让我们首先弄清了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 奈达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指出翻译不是只求 尤金・奈达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理论,突出 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上的对等。动态对 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后来,他将功能对等中的“信息”做了 等包括四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这四方 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形式很 引申,指出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而且也包括语言形式,形式也 面,意义是最重要的, 表达意义。9O年代中期,他将社会文化因素引入对等理论。“要真 可能隐藏源语言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正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重 形散而神不散,意义对诗歌而言是灵魂,因为诗歌是短篇幅的,它 要,因为语言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这是他对功 往往用几个词、几个意象就高度概括诗人要表达的主题、情感。故 能对等理论的进一步阐释。他认为“最贴近的自然对等”是不够的, 通过词汇对等把唐诗意义翻译正确是最关键的。在意义准确的基 没有一种译文可称得上与原文完美的对等。因此,他提出了不同层 础上我们可推敲句法、篇章的对等。如唐诗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 次的翻译对等概念,即“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所 辞手法,押韵取意象等技巧。最后,我们可追求为文体风格上的对 谓最高层次的对等是指目的语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所 等。故若前边翻译到位,这~步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全方位 做出的反应与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做出的反应 展现唐诗的美。 基本上一致。最低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能达到充分的对等,使目 欣赏。在最高与最低之间,可有各种不同层次的理解。尤金・奈达经 过多年的探索逐渐将对等的范围从语言内部向读者反应扩散。 二、中国的翻译理论及翻译现状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强调意义是最重要的。如:“春蚕到死丝方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 ̄;the candle only when burnt 的语的听众或读者能理解和欣赏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 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的译文是“The silkworm till has no te躺to shed.”第一句中“丝”字一语双关,既表达蚕丝之意, 又与“思”是谐音,表达相思之苦,但英语中没有这种一词两义的用 中国著名学者严复总结中国三国时代佛经翻译家支谦的理 法,故用两个词:“sik”、“llovesick“来译这个“丝”字,这就体现了 论,结合外国翻译理论及其自身经验,提出翻译标准“三字经”—— 奈达要从读音处考虑的原则。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指出, “信、达、雅”。鲁迅的“信译”、傅雷的“神似”与钱钟书的“化境”说、 “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 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 翻译标准多元化互补论、“和谐说”等对翻译中的语言、风格直至整 一一韩国勇/吉林师范大学大学外语部副教授(吉林四平136000)。 37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我将 但外国人就较难理解夸张的用法,故译为“My whitening hair would 之理解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对等,不局限,要考虑读者的反 be a long long rope”,用“a long long rope”译出“三千丈”达到了意 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 义准确。再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千” 头思故乡。”许渊中将之译为“A Tranguil Night:Abed,I see a sil— “万”都是夸张,用来形容数量之多,译为“A hundred mountains and ver light,1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Looking up,I find the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tprint”。使用夸张,用超越实 moon bright;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郑延国著 际的概念烘托或渲染所要强调的事物或思想,达到强调、加深读者 《中西译学理论概述)2006)。诗中把“明月光”译成“I see a silver 印象。像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light”,“举头”“低头”译成“Looking up”“bowing”。译文中先由“1 译为“leaving at dawn the while Emperor crowrled witl1 cloud,I’ve wonder'’设了疑问,后又在“looking up”,“I ifnd the moon bright”中 sailed a thousand miles through Canyons in a day.”这里用夸张表达 找到答案,解决了心中的疑惑却激起了对家乡的思念。“drowned” 了李白重获自由后的喜悦心情,“千里江陵一日还”写出诗人归心 让人感到诗人在月夜的思乡情感,如同身受。此译文将原文意义准 似箭的心情。故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唐诗时,译者必须深 确地表达了出来,虽然有形式不一样的地方。这就是奈达翻译理论 刻体会诗人独具匠心的修辞手法,并尽最大努力将其展示给译文 对唐诗翻译的影响之一,即重神而不重形似,为了表达意义准确可 读者。 改变结构。 押韵,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体的最大特征。西方诗歌里也有 由于地理环境、生产活动、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典故等方面均 韵,唐诗的格律主要表现在平仄搭配使用上,而英语是用语调、语 有差异,故这些因素必须考虑进去。如“雨后春笋”,在英国,竹子不 流、轻重音搭配使得译文抑扬顿挫。如前边的《静夜思》中,“look— I find the moon bright,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是常见的植物,蘑菇却是随处可见,在外国的童话、诗歌、歌曲中这 ing up,一.ed 点我们是了解的,故我们可译为“to grow like mushroom”,表明 ”其中“I…m与“moon”押韵,“looking”与“bowing”形式相对押韵, 事物发展速度之.陕如雨后的蘑菇一样迅猛生长。因为译文是让外 “bright”与“light”压\ai\音。“Drowned”与“aground”压\au\韵。在发 国人理解唐诗,我们必须以他们的文化习惯来使他们理解。这也是 挥音韵美感上运用了原文的功能对等。 对等翻译理论对唐诗翻译的影响。即“归化派”思想,译文应以目的 诗歌蕴涵着丰富的意象,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具有民族文化的 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用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形式来表达唐诗的 丰厚底蕴,唐诗翻译是文化信息的传播,重在传达文化意象的信 内容。文化差异必然带来交流和理解上的障碍,而我们译唐诗就是 息。翻译文化意象,要求译者既传达原文的语言意义,又要最大程 要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所以就应该避免这种文化差异。虽然“异 度地传达原文意象的文化内涵。如张沁《寄人》中“多情只有春庭 化派”的观点向译文读者介绍中国文化,反映出源语的民族文化特 月,伏为意人照落花”译为“on『y the sympathetic iuoon was shining 点也是有理由的,但我国翻译现在还不成熟,国外对我国的文化了 there,over fallen petals melting ilke you into the shade”o“多情的月 解甚少,我认为应先将文化传播出去让他人理解然后再追求特色, 光照在零落的花瓣上,随着月光的移动,花瓣和离人渐渐融入天边 这需要一个过程。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翻 的阴影”,整个意境惆怅、幽长,动态变幻令人无限感伤。故在不影 译时必须了解当时的地域风情和人文精神。如每个地方有其文化 响译文准确表达的前提下,描述意象,为译文画龙点睛。 内涵,不同地名会让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如杜牧的《赠别》中后 Yangzhou Road for three miles in the breeze,Every pearl-screen is 根据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唐诗翻译的影响,可总结出在 色的唐诗译文。但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对等译文是不可能存 两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有人译为“on the 翻译唐诗时应做到:努力创造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 open,but there no one like her.”扬州在古代是极为繁华的地方, 在的,故只能是最大程度地再现源语文化。译者可以从诗人、诗歌 若直接这样译,对于一个外国人,扬州的文化含义很难被理解,那 内容、读者、诗歌背景、诗歌表达方式等各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 么诗中寄托的情感也就变了味。我们再看许渊中的翻译,“when 分析,最终译出诗歌。如果意义和形式不能同时兼顾,只能改变形 he sprting wind uproots the pearly window screen,her face outshines 式使译文读者理解原文意义。若改变形式仍无法传达原文语义。可 those on the splendid three miles way.”这样就好理解了。再如孟郊 采用“重创”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语义上的对等。文化差异的处理 《古别离》中后两旬“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这里“临邛”是借用 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只有当译文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典故,表达女主人公希望丈夫走后不要另觅 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精神和风格时,译作才能 恋人,弃家不归。故将之翻译为“You late returning does not anger 被称为优秀的作品。 me,But that another stole your away”是可理解的。 参考文献: 按照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一篇好的译文还应将原作中 【1]尤金・A・奈达.翻译的科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的修辞特色忠实地反应出来。在唐诗中的比喻运用是非常多的,如 “For thinking of you,I am like the moon at the full,That night wanes 1964 张九龄《赋得自军之出矣》中“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译文如下: 【 载喜・新编奈达翻译【M].北京:北京对外翻译出版社1999 [315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I.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and loses its bright splendor.”(Robert Korewell译)。诗句用比喻描 【4】许渊冲译.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述了思妇的内心活动,表达她对丈夫的思念。拟人是诗人有时为将 司.2006 自己的情感融入描绘对象中,往往对非人物赋予的行为思维。夸张 责任编辑:贺春健 也是唐诗中不可错过的风景,如李白《秋浦歌》中“白发三干尺”,用 了夸张的手法,熟悉汉语的人知道头发是不可能长到“三千丈”的, 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