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临床微生物学与微生物检验(精)

来源:欧得旅游网
临床微生物学与微生物检验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Microorganism laboratory

课程编号:Z6500b018 课程类别: 专业课程 实验课性质:独立设课 适用专业:检验医学

实验学时:57 实验学分:4.5 先修课程:临床检验病原生物学实验指导 实验指导书: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实验指导

开课实验室名称及地点:临床医学实验中心 6号实验教学大楼 一、实验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通过实验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通过实验课中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使学生熟悉、掌握临床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为以后从事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和科学研究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实验课的实验操作,帮助学生树立无菌观念,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4)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5)同时通过在实验课中对临床各种标本的微生物检测,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及评价检验方法诊断价值的综合能力。

二、实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见附表)

三、考试方法及成绩评定方法: 1、考试方法:

(1)实验带教老师对实验报告进行评分; (2)操作技能考试;

2、成绩评定方法:

(1)实验操作技能占70%;

(2)平时表现占10%; (3)实验报告占20%; 四、适用专业及年级:检验医学 五、主要仪器设备

恒温培养箱、冰箱、光学显微镜、高压蒸汽灭菌锅、净化工作台、酒精灯、接种针、接种环、试管及其它玻璃器皿等。

六、实验指导书:吴爱武.《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实验指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学 时 分 配 实 验 属 性 实 验 类 型 每 组 人 数

实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实 验 要 求 指 导 教 师 已开/ 未开 序号 实验项目 名称 实验内容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保养;不1 细菌形态学检查 染色标本检查;革 兰染色和细菌基本形态观察;培养基的制备 高压蒸气灭菌法;2 消毒灭菌与培养基制备技术 压力蒸气灭菌器、灭菌效果的监测方法 标本的平板划线分离法,斜面接种法,液体接种法,穿刺接种法,倾注平板法,涂布接种法;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数字编码鉴定。 葡萄球菌的鉴定实验;链球菌的鉴定实验 3 3 专 业 基 础 专 业 基 础 验 证 性 1 必 做 胡雪飞 已开 验 证 性 1 必 做 胡雪飞 已开 专 3 3 细菌分离培养鉴定技术 业 基 础 验 证 性 1 必 做 胡雪飞 已开 4 球菌培养与鉴定(一) 专 3 综 合 性 综 合 性 1 1 业 类 专 必 做 陈开森 已开 5 球菌培养与鉴定(二) 脑膜炎球菌的鉴定实验 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的菌落观察;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的形态染色;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3 业 类 专 必做 陈开森 已开 非发酵革兰阴性6 杆菌的培养和鉴定;苛养菌的培养和鉴定 验 证 性 1 3 业 类 必 做 贾坤如 已开 属的鉴定;肺炎链球菌和嗜血杆菌的鉴定。 苛养菌的培养与鉴定 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及肺炎链球菌的培养与鉴定。 炭疽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白喉棒状杆菌的菌落形态观察,生化鉴定 真菌培养的菌落观察;真菌的形态染色(革兰染色);墨汁负染色。 专 3 业 类 验 证 性 1 必 做 7 胡龙华 已开 革兰阳性需氧杆8 菌,棒状杆菌属培养和鉴定 专 3 业 类 验 证 性 1 必 做 胡意 已开 真菌学检验基本技术 9 分枝杆菌属,放10 线菌属与诺卡氏菌属培养鉴定 抗酸染色;结核分枝杆菌的菌落观察,形态特征。 支原体的培养鉴定;支原体“油煎蛋”样集落观察;衣原体的色标试验。 弧菌属的菌落观察;弧菌属的形态染色;弧菌属的生化反应;霍乱弧菌的血清学试验。 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分离培养鉴定。 肠杆菌属、枸橼酸专3 业基础 专 3 业 类 验 证 性 1 必 做 彭卫华 已开 验 证 性 1 必 做 廖晚珍 已开 11 支原体,衣原体的鉴定 专 3 业 类 验 证 性 1 必 做 胡晓彦 已开 专 3 业 类 验 证 性 1 综 合 性 综 1 1 必 做 12 弧菌属培养和鉴定 徐建民 已开 13 肠道细菌培养和鉴定(一) 专 3 业 类 3 专 必 做 胡龙华 已开 14 肠道细菌培养和必 胡龙华 已开 鉴定(二) 菌属和沙雷菌属分离培养鉴定。 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的菌落观察,形态染色;厌氧菌标本采集与运送;类杆菌的形态染色;厌氧培养、化反应。 钩端螺旋体形态观察;钩端螺旋体血清凝集试验;梅毒螺旋体血清凝集试验。 纸片琼脂扩散法药敏试验;β-内酰胺酶检测。 血液、骨髓、尿液、粪便、痰液、脓液、脑脊液等标本的接种,检验方法和报告方式。 业 类 合 性 做 15 厌氧菌的培养和鉴定 专 3 业 类 验 证 性 1 必 做 桂炳东 已开 专 3 业 类 专3 业 类 专3 业 类 验 证 性 验 证 性 验 证 性 1 1 1 16 螺旋体鉴定 必 做 胡晓彦 已开 抗菌药物敏感性17 试验与耐药性检测 必 做 胡龙华 已开 18 临床标本细菌学检验 必 做 徐建民 已开 验证滤菌器的除菌效果。比较物理因素对细菌用不同热力杀19 的影响实验 灭有芽胞细菌和无芽胞细菌 专3 业 类 设 计 性 1 选 做 廖晚珍 已开 制定人: 胡龙华 审核人:王小中

附件2: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简介格式(各位老师可以按实际课程要求确定格式)

临床微生物学与微生物检验

课程编码:Z6500b018 实验指导书:《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实验指导》 面向专业: 检验医学

设计性实验项目名称 设计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实验

实验项目学时:3学时 实验要求:□ 必修 ■ 选修

【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了解实验中设置实验对照的意义。 2.掌握高压蒸汽灭菌法的操作和应用。

3.了解芽胞在热力和紫外线消毒中的较强抵抗力。

4.了解紫外线对细菌的作用;了解利用物理因素保存菌种的方法。 5.验证不同温度对细菌的影响。 【实验器材】

1.试验菌种 提前1周通知实验室准备。

(1)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革兰阴性杆菌)。

(2)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tis)(革兰阳性球菌)。 (3)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革兰阳性有芽胞菌)。 2.培养基 可选用固体、液体、半固体培养基。实验设计方案经同学间相互讨论后(必要时由带教老师指导),选择可行的方法和相应的培养基。

提前1周通知实验室,需要特殊要求培养基由同学自己到实验准备室参与制作和准备。

3.常用器材 高压蒸汽灭菌器、60℃水浴箱、沸水浴或100℃水浴箱、4℃冰箱、定时钟、灭菌滤菌器和微孔滤膜或一次性无菌滤器、无菌棉签、无菌注射器、紫外线灯、超净工作台。

【操作步骤】

1.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

(1)针对实验要求和给定的试剂与器材,查找资料,结合已经掌握的理论和实验知识,设计实验方案。方案内容包括设计思路、实验方法和具体的操作步骤、需要的试剂和器材、培养的条件、结果观察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写出预期实验结果。

(2)小组讨论,修改实验方案。

(3)课堂汇报,接受同学和老师的提问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制作PowerPoint。

2.实施自己的实验方案

(1)提前1周通知实验室实验需要的培养基、试剂、器材等,并参加培养基配制等的实验准备工作。

(2)按完善后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及各种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以及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3.实验结果报告

(1)实验结束后,分析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和心得体会。

(2)按论文答辩形式制作PowerPoint,以小组为单位在实验大组内或班级汇报和答辩(具体视实验分组情况决定)。

4.汇报和总结

(1)汇报人选:采用教师推荐和学生自荐两种形式选出一定比例(10%~20%)学生进行公开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实验设计方案的严谨性、可行性、创新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结合实验报告、PowerPoint制作和语言表达能力选择。鼓励学生自荐,尤其是设计不够完善、实验过程中出现失误或差错、实验结果不理想但分析问题深入和透彻、表达能力强的学生。

(2)公开汇报:参加汇报的学生将完善的PowerPoint,包括整个实验的设计、操作、结果和分析等按论文汇报的方式,在年级中进行公开汇报或答辩。教师或教学管理单位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评选优秀实验设计等奖项。

(3)总结:实验带教教师以实验组、班级为单位作总结和评价,对突出的同学给以适当的鼓励和奖励。教研室或教学管理单位对参加公开汇报的学生进行表彰,对获优秀奖项的学生进行鼓励和奖励。对有兴趣的同学,可吸收进入科研小组。

【实验内容】

1.验证滤菌器的除菌效果。

2.比较不同细菌(三种)在相同温度下(4、60、100、121℃)的抵抗力(统一时间)。

3.比较同一细菌在不同温度下(4、60、100、121℃)的抵抗力(统一时间)。 4.比较用不同热力杀灭有芽胞细菌和无芽胞细菌(60℃ 20min、100℃ 5min、121℃ 15 min)的能力和效果。

5.比较不同细菌(三种)对紫外线的抵抗力(10、30、60min)。 【提示】

1.实验设计中应设置实验对照,如阳性对照、阴性对照、空白对照等。

2.注意严格无菌操作。

3.实验内容较多,可按热力、紫外线、过滤三个方面分别设计;需合理安排实验项目和进程。

4.菌种、试剂、实验条件等较多,注意作好标记,防止出现差错。 5.注射器使用完毕后,放入指定回收箱内。 6.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报告带教教师。

7.注意安全,尤其是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水浴箱、紫外线灯时(请见附件中的内容)。

【附】

1.紫外线灯 常用的是水银灯,灯管由石英制成。管内充满压强为2 mmHg的氩和几滴水银。当通电时管内的氩气开始辉光放电,使灯管略为发热,水银蒸发。当水银蒸气压变为0.1 mmHg时,即在其蒸气内产生电弧。这种电弧里含有大量的紫外线。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的波长范围200~275 nm。紫外线具有辐射能量低、穿透力弱的特点,一张普通的盖玻片即能阻碍它的通过,仅能杀灭直接照射到的微生物,一般用于微生物实验、传染病房与外科手术室的空气消毒。

常用的紫外线灯有普通直管热阴极低压汞紫外线消毒灯,有40W、30W、20W、15W几种规格,这些紫外线灯在辐射253.7nm紫外线的同时,也辐射184.9nm紫外线产生臭氧。另外,还有高强度和低臭氧紫外线消毒灯,可根据实验室条件选用。

紫外线灯有一定的寿命,使用过程中辐射强度会逐渐降低,应定期测定强度,发现不合要求和标准时应及时更换。一般紫外线灯的使用时间为1 000h。

注意:对空气进行直接照射消毒时,使用30W的紫外线灯,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照射完毕后,不宜马上进入。另外,不可在紫外线灯打开的情况下操作,也不可用眼睛看开着的紫外线灯,以防止紫外线对皮肤和角膜的损伤。

2.滤菌器 可用于去除糖溶液、血清、腹水、某些药物等不耐热液体中的细菌,也可用于分离细菌和病毒或细菌和毒素。滤菌器由孔径极小,能阻挡细菌通过的陶瓷、硅藻土、石棉、玻璃屑或纤维素等制成,种类很多,目前在医学微生物学中常用的类型有:

(1)蔡(Seitz)氏滤器:用金属制成,其中嵌以石棉滤板。滤孔分为K、EK、EK-S三型。Κ型最大,用于澄清;EK型滤孔较小,常用以去除一般细菌;EK-S型滤孔最小,可阻止大型病毒(如痘病毒)通过。

(2)玻璃滤器:由玻璃制成,滤板系用玻璃细砂在一定温度下压制而成,孔径0.15~2.50μm不等,分为G1、G2、G3、G4、G5、G6六种规格,后两种均能阻挡细菌通过。

(3)微孔滤膜:由醋酸纤维制成的薄膜,可切割成不同大小规格装在不同的金属或硬塑料滤器上。醋酸纤维滤膜不带电荷,仅靠滤孔大小作机械筛选,液体过滤后其中的有效成分丧失较少。薄膜滤孔的大小一般为0.025~14μm,常用于滤过除菌的为0.22μm或0.45μm。醋酸纤维膜比其他滤膜薄,仅0.1mm厚。

(4)使用方法:将滤膜用蒸馏水浸湿,放入清洁的滤器支架上。然后将滤器、滤瓶、收集用容器等分别用纸包装后,15磅高压蒸汽灭菌15 min。取出冷却后,以无菌操作将滤器和滤瓶装妥,并使滤瓶的侧管与抽气机的抽气橡皮管相连(中间并可接压力计及缓冲空瓶)。将被滤液体倒入滤器,开动抽气机,使滤瓶中压力逐渐减低,滤液流入收集容器中。滤毕关闭抽气机,先将抽气橡皮管在近滤瓶端用手术钳夹住,然后拔除与抽气机橡皮管的连接处。然后再启开滤瓶的橡皮塞,迅速以无菌操作取出瓶中滤液移放于无菌玻璃容器内。少量液体也可用注射器吸取后,采用正压方式过滤。

3.电热干烤箱 是干热灭菌常用的仪器,用于耐高热、怕湿或蒸汽和气体不能穿透的物品,如各种玻璃器材、陶瓷器具、粉剂、金属制品、非挥发性油类(如石蜡、凡士林等)的灭菌。

将待灭菌物品包装好后放入干烤箱内,关好干烤箱门后,打开通气孔,通电加热,开鼓风机,160℃维持2 h或170℃维持1 h或180℃维持30min,关闭鼓风机和电源。注意需灭菌物体应先洗净,干燥;包装大小不能超过10cm×10 cm×20cm;物品不能超过干烤箱的2/3;油剂、粉剂的厚度要小于0.635cm;加热过程中不能随意开门,灭菌结束后也不能立即打开箱门,必须等温度自然下降到80℃以下方可开箱取物,否则玻璃器材可因骤冷而破裂。

4.高压蒸汽灭菌器 可用于培养基、生理盐水、废弃的培养物以及耐高压的药品、纱布、敷料、手术器械、隔离衣等的灭菌,是用途广、效果好的灭菌

器。高压蒸汽灭菌器的种类有手提式、直立式、卧式等多种,有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两种类型,它们的结构和灭菌原理基本相同。

5.高压蒸汽灭菌法 是微生物学实验、发酵工业生产以及外科手术器械等方面最常用的灭菌方法。一般培养基、玻璃器皿、水、无菌缓冲液、金属、橡皮用具、传染性标本等凡是耐高热和不怕潮湿的物品,均可采用此法灭菌。

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前须加适量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放入待灭菌物品后,将高压蒸汽灭菌器的盖子盖好并将螺旋拧紧。使用人工手动控制的高压蒸汽灭菌器,用电或煤气加热,待容器内压力升至0.35kgf/cm2(约0.03MPa)时打开排气阀,使容器内冷空气完全排出后再关闭。待容器内蒸汽压力上升至所需压力1.05 kgf/cm2(一般为0.1MPa)时开始计算时间,持续15~20min,即可达到灭菌的目的。

一般培养基用0.1MPa(相当于1.05 kgf/cm2)121.3℃15~30 min可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灭菌的温度及维持的时间随灭菌物品的性质和容量等具体情况而有所改变。如含糖培养基用0.06 MPa(0.59 kgf/cm2)112.6℃灭菌;如为盛于试管内的培养基,以0.1MPa,121.3℃,20min即可,而盛于大瓶内的培养基,最好以0.1MPa,121.3℃灭菌30min。

操作步骤:

(1)加水:先将灭菌桶取出,向外层锅内加入适当量的蒸馏水使水面与三脚架相平。注意切勿忘记加水,同时水量不可过少,以防烧干引起事故。

(2)放入物品:将要灭菌的已包装好的培养基、物品等装入内层锅中,并用牛皮纸盖好后放入高压蒸汽灭菌器中。

(3)加盖:关上器盖。旋紧螺旋时,先将每个螺旋旋转到一定程度(不要太紧),然后再旋紧相对的两个螺旋,以达到平衡旋紧,否则易造成漏气,达不到彻底灭菌的目的。

(4)加热、排放冷空气:通电加热,打开排气阀门,待锅内的冷空气完全排除(阀门冲出的全部是蒸汽时表示已完全排除冷空气)时关闭排气阀。也可先关闭排气阀门,当压力表指针升至0.35kgf/cm2时,打开排气阀门放气,降至零点,再关闭排气阀门。

(5)灭菌:继续加热,当压力表指针升至1.05 kgf/cm2时,蒸汽温度相当于

120~121℃,此时开始计算灭菌时间,控制热源,使处于1.05 kgf/cm2保持30 min后停止加温。

(6)降温及后处理:当压力表指针降到零后,打开排气阀,使锅内蒸汽排除,注意切勿在压力未归零时过早排气,否则会使锅内的培养基沸腾而冲脱或沾湿棉花塞。开盖取出灭菌物品。如需制备斜面培养基,应趁热将试管斜放在桌上,冷却后便可收起。如需配制固体培养基,应趁热倾注或将其放入60℃水浴箱中备用。

(7)灭菌后的物品,应标明灭菌日期、放入洁净区。

(8)无菌试验:抽取少数灭菌的培养基或其他物品置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48h。若无菌生长,即视为灭菌彻底。也可在灭菌前在物品包装上用变色胶带封口,观察颜色变化进行判断。若胶带上的淡黄色条带变成棕褐色或黑褐色,视为达到灭菌目的。

(9)注意事项

l)灭菌物品放置要避免过于拥挤,便于蒸汽流通和穿透。 2)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前须加适量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3)高压灭菌后培养基pH下降0.2~0.3。另外,高压蒸汽灭菌过程会增加冷凝水,降低培养基中各成分的浓度。

4)手动灭菌时需密切注意控制热源,维持灭菌需要的压力和需要的时间。压力过高时不仅培养基的成分被破坏,而且高压蒸汽灭菌器超过耐压范围易发生爆炸,造成事故。

5)熟悉使用高压蒸汽灭菌的物品种类,切记不可将有挥发性、爆炸性的有机溶剂放入高压蒸汽灭菌器内。

6)对某些不耐高热培养基灭菌,温度过高常会对培养基造成不良影响:①天然培养基中的成分经加热后可沉淀出大分子多肽聚合物,培养基中Mg2+、Fe2+、Zn2+、Cu2+、Ca2+等阳离子与培养基中的可溶性磷酸盐共热沉淀;②营养成分破坏或改变,酸度较高时淀粉、蔗糖、乳糖或琼脂在灭菌过程中易水解:③pH7.5,0.1 MPa灭菌20min,葡萄糖破坏20%,麦芽糖破坏50%;④若培养基中有磷酸盐共存,葡萄糖转变成酮糖类物质,培养液由淡黄色变为红褐色,破坏更为严重;⑤pH7.2时培养基中葡萄糖、蛋白胨、磷酸盐在0.1MPa灭菌15min

以上可产生某种对微生物生长抑制的物质。

对前三种不良影响,可采用低压灭菌(如在0.056MPa,30 min灭菌葡萄糖溶液),或将培养基几种成分分别灭菌,临用前无菌混合(如磷酸盐与Mg2+、Zn2+、Cu2+、Ca2+等阳离子溶液)的方法,特殊情况时可采用间歇灭菌、过滤除菌(如血清、维生素溶液)等方法。

【思考题】

本次实验课后,你有哪些收获?

综合性实验项目名称 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实验项目学时:3学时 实验要求:■ 必修 □ 选修

目的要求

1.掌握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2.学会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3.提高学生综合和创新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提高综合素质,锻炼写作和表达能力。

器材和试剂

1.临床感染标本 尿液、痰液、大便及脓液等。

2.培养基 血琼脂平板、巧克力琼脂平板、中国蓝琼脂平板,MH琼脂平板、SS琼脂平板、肠道选择性培养基、各种微量生化反应管等。

3.试剂 革兰染液、无菌生理盐水、各种常用抗菌药物纸片、诊断血清、生化反应试剂等。

4.器材 酒精灯、接种环、接种针、消毒棉签、载玻片、镊子、普通培养箱、二氧化碳培养箱、显微镜、生物安全柜、冰箱等。 实验流程 1.实验设计

(1)以4~5个学生为一小组,分别选定所要检验的临床标本,每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利用教材、实验指导书等参考书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写出实验内容的设计方案。具体内容见表11-1。

表11-1 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实验设计方案 标本采集及处理 实 实验流程 验 设 实验方法 计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 方 题 案 结果报告 (2)指导老师在审阅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后针对设计思路上存在的缺陷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 2.实验前的各项准备 (1)实验材料的准备。 (2)培养基的制备。 (3)实验试剂的配制。

(4)实验所用玻璃器皿的清洗及消毒灭菌。 (5)实验仪器的使用、维修与保养。 3.实验操作

(1)在实验教学课堂上,由教员负责监督学生的实验操作,遇到问题及时与学生讨论协商解决。

(2)实验人员负责实验材料的准备及提供技术指导。

(3)整个实验过程全部由学生自己负责,包括实验材料的取放、标记及结果的记录。教师只提供给学生在设计方案中用到的所有实验设备及材料,具体人使用及实验进展由学生自己掌握。

(4)实验结束后对感染性器材的处理:实验过程中接触的是病原微生物,应对所使用的器材、感染性培养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学生牢固树立无菌观念。 4.结果报告 所有小组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 5.总结评价 教师审阅完毕后进行总结评价(表11-2)。 班级 姓名 学号 考核内容 分值 记录 最后得分 着装(3.0分) 考 纪律(3.5分) 10分 卫生(3.5分) 勤 基 本 能 力 综 合 能 力 无菌观念(10) ① ② 实验操作熟练程度(10) 40分 课堂提问(10分) ① ② 实验报告(10分) 标本采集及处理(2分) 实验设计 15分 注意事项(5分) 设计检验程序(8分) 实验操作 35分 涂片革兰染色(2分) 形态学检查(6) 染色效果(2分) 培养检查(20) 显微镜使用(2分) 鉴定依据(4) 培养基选择(4分) 鉴定结果(4) 分离培养(10分) 报告方式(1) 生化反应(4分) 血清学试验(2分) 药敏试验(5分)

附件3:实验教学大纲论证意见表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修订 论证意见表

专 家 姓 名 论证意见: 桂炳东、万腊根、王 伶 郑晓丰、李俊明、谭立明 论证时间 2009年5月12日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是使学生掌握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验课是完成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临床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而且能较系统掌握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独立从事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 经专家组讨论,认为本大纲在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选择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还包括一些综合性实验等,有利于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掌握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一致同意实施本实验大纲。 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学院审核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教务处意见: 年 月 日

附件4:

综合性实验项目论证意见表

实验课程名称 实验项目名称 专 家 姓 名 论证意见: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 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桂炳东、万腊根、王 伶 郑晓丰、李俊明、谭立明 论证时间 2009年5月12日 经专家组讨论,认为本实验通过标本采集处理、实验流程和实验方法,以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交实验报告。它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体现了实验内容复合性,实验方法的多元性,实验手段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 同意列为综合性实验项目。 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学院审核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教务处意见: 年 月 日

附件4:

设计性实验项目论证意见表

实验课程名称 实验项目名称 专 家 姓 名 论证意见: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 设计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实验 桂炳东、万腊根、王 伶 郑晓丰、李俊明、谭立明 论证时间 2009年5月12日 经专家组讨论,一致认为本实验通过高压蒸气灭菌法的操作和应用,了解芽胞菌在热力和紫外线消毒中的抵抗力和紫外线对细菌的作用,验证不同温度对细菌的影响。体现了实验内容探索性,实验方法的多元性,实验手段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 同意列为设计性实验项目。 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学院审核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教务处意见: 年 月 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