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有企业就是公有制企业吗

来源:欧得旅游网
国有企业就是公有制企业吗?

前几天报纸上讲国有资产又增大了,欣喜之情是跃然纸上。然而,国有资产的增长对中国经济发展是好事 吗?当然是好事,赞同的人会理直气壮地讲。因为国有企业是公有制企业,国有资产的增长象征着公有制 经济的发展壮大。习惯认为,国有企业就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它和集体所有制企业都是公有制经济,体现 了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猛然一看,国有企业和全民所有制企业划等号似乎没有什么漏洞,然细加 推敲,问题就来了。

既然公有制就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占有,那么,每个人都应该有法定的一份资产,每个人都是所在单 位(企业或农庄)的资产所有者,即所谓主人翁。但是,虽然表面上讲“工人当家做主”,实际上却不承认 职工的任何资产所有权。企业的产权属于国家,即属于政府所有、经营。 有人会辩解说,尽管职工并不拥有企业的资产所有权,企业属于政府,但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代表人民管 理企业,企业就属于全民所有。这就让人更不明白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可以委托别人代表,所有权还有 让别人代表的?这种说法倒挺新鲜。兜了一个圈子,人们对企业没有直接的所有权,倒是通过政府才有间 接的所有权,这是哪家的逻辑?

国家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这是列宁说的。国家的主体代表是政府,是管理国家、统治人 民的政权。政府对外可代表国家和民族,对内却不一定代表人民,更不会等于人民。我们有些人对别人用 马列主义分析得头头是道,对自己就偏偏不用马列主义剖析,好象马列主义的理论对自己就不管用似的。 一个企业属于全体人民所有,而企业的职工却没有任何产权,不知道这“全民所有”如何体现?因为人民都 是按地域、单位划分的,只要每个单位的人们对所在单位的资产拥有产权就行了,何必要把手伸到其它单 位?而且,本单位的产权都没有,却要拥有其它单位的产权,就更不可能。因此,全民所有只是一个虚幻 的概念,具体无法实现,至少目前不可能实

行。相比之下,只有集体所有制才是具体的,是代表公有制的 唯一现实制度。例如,农村在过去是集体所有制,土地归集体所有,后来实行承包,每人都分了一块土地, 说明每个人都拥有集体的一份资产。

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里,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处于分离状态,劳动者受剥削受压迫, 无权利地位可言,其劳动积极性可想而知。社会主义的建立,虽然消灭了私有制,提高了劳动者的地位, 但由于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而不属于工人,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的问题仍然存在。倘若说工人压 根就不想要什么所有权,那不是真话。天天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总梦想着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历史 上的一些封建王朝,建国初期实行“均田制”,带来了农业的繁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赢得了农民 的支持,不是因为什么共产主义的宣传,而是实行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的愿望要求。长年劳作的工人, 也有发财的愿望,他们也羡慕老板资本家,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拥有一家企业。这里存在一个“为谁劳动, 为谁干”的问题。且不说工人,就连厂长经理也要面对这一问题。报纸上报道,武汉一家大型企业的董事 长,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将大笔资产偷偷移至海外,秘密建立了自己的公司,最后,连人也神不知鬼不觉 地溜到了国外,去经营自己的公司了。在当今的企业家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开始他们带领职工大胆改革 奋力拼搏,使处于困境的企业起死回生,并发展壮大,最后却因贪污而进班房。为什么同样是一个人,前 后的表现竟判若两人?听一听一位进了班房的董事长对他的上级曾说过的话:我把企业搞成这个样,要是 在国外,老板会给我一定股份。然而,报纸对这位董事长却以“贪欲毁节、吞噬良知、贪者当戒”等予以评 论,仿佛是进行道德说教时举出的反面例子,丝毫没有触及经济制度的问题。可大家毕竟都是普通的人, 既没有道德家的高深修养,也没有视金钱如粪土的精神,头脑中的私字还时常在闪念,在各种强烈的诱惑 面前又怎能把持得住?要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就必须给予其一定的财产所有权(股份)。同时,为了保证 企业的集体性质,也给予工人同样的股份,形成股份合作制度。职工成为企业的股东,也有利于对厂长经 理实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防止出现重大的人为损失和决策失误。当厂长和工人认为他们是在为自己工作 时,会是什么劲头?这才是劳动和利益最直接的挂钩,这才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最佳结合。当劳动者和 生产资料真正合为一体的时候,工人才能挺起腰杆“当家做主”,全民所有制企业才能真正为人民所有。

也许有人不同意上述看法,认为公有就是国有或集体所有。而国有又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政府拥有,用 老百姓的话讲,官家的。因此,国有企业最恰如其分的称呼是官有或官营企业。

对国营企业应该辩证地分析,不能一听说是国营企业,就断定它就是一种崭新的公有制度。其实,国营就 是政府经营,说白了,就是官营。官营也算是中国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有历史可考的,最早始于汉武 帝时代。为如强专制统治,朝廷直接控制盐铁生产,实行均输法、平准法,并通过算缗和告缗使大批商人 破产。对此,儒家以为,朝廷直接经营工商企业,是与民争利,不可取。可见,关于国营与民营的争论并不 仅仅是今天才有,古代早已有之。后来,经过隋唐宋元明清,国营(官营)工商业一直在经济中占据相当大 的比重。所谓素称发达的工商业,指的不过是官营工商业而已,民营企业则备受压制。例如,十七世纪中 国的明朝出现了资本主文萌芽,私人纺织业发达,却遭到当时的宦官阉党的压制和摧残。鸦片战争后兴起 的“洋务运动”,就有“官办”、“官督商办”和“官民合办”三种形式。显而易见,清廷总是害怕失去对工商业的 控制,喜欢官营的方式。今天的中国正处在经济的大变革之中,政府抓大放小,仍然不愿放弃对国家经济 命脉的控制,也算是继承了祖宗的衣钵。可是,工商业是活的,它本身不愿意安分守己。官营的做法又必 然将企业戴上笼头,染上官僚主义的痼疾,慢慢僵化。

如果将近代的官营企业视为一种资本主义成分的话,称之为官僚资本主义。旧中国的四十年代,四大家族 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是典型的官僚资本主义,属于被打倒的反动对象。官僚资本主义的特点是,企业 的产权归个人所有,而此人却是政府官僚,而且是高级要员。官僚资本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后果是不言自明。 然而,从官僚资本主义的字面来看,它似乎还应包含另一种形式,即

企业的产权不由其个官僚所有,而是 归政府所有,企业的领导都是政府官僚。企业与其说是生产单位,倒不如说是行政单位。因为企业的领导 和职工的工资不是与生产效益挂钩,而是取决于行政级别。因此,国营企业完全具备官僚资本主义的一切 特点,国营企业的实质就不那么让人自豪了。

有人曾经把建国初期的国有企业(没收的官僚资本和买办资本)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表面上看,官僚资 本主义与垄断资本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排斥对手,独占市场。但是,垄断资本主要靠本身的力量,垄断 市场;官僚资本则借助政府之手,属于毛行政垄断,两者的手段、途径和方法不同。既然垄断资本主义可 分为国家垄断和私人垄断,官僚资本也可分为国家官僚资本和私人官僚资本。

官僚资本主义的最大特点是政企不分,金权结合。当企业属于官员个人的时候,他会利用手中的政治权力, 为自己的企业大开方便之门;当企业属于政府的时候,官僚主义的作风就会在企业蔓延、泛滥,使企业丧 失活力。当企业的产权由政府向个人转化的时候,官僚们又会从中钻空子,大捞一把。

国有企业的另一问题是容易滋长腐败,一是政府官僚以行政的渠道将各种不合理的开支压到企业;另一方 面,在决策过程中,长官意志办事,导致许多重大的失误。现信手拈来一例:据《文摘报》载,重庆市人 大副主任秦昌典、市政协副主席王式惠在引进设备过程中分别接受对方公司

3000 和2500美元及金银首 饰等物,利令智昏,恣意否定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花费 620 万美

元引进了一条不具备生产能力的价 值 50—80 万美元的试验线,最后给国家造成损失达 1019 万美元!这种类似“交学费”的例子并不少见,也 算是国有企业的一大景观。

也有人举例说,西方国家也并非清一色的私人资本,如航空、铁路、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大多属于国家。 可是他忘记了,生产企业并非公共基础,二者存在较大的区别。即便如此,这些国有企业也因为长期亏损 而逐渐采用股份制度。

由此可见,国有经济不等于公有制经济,更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官僚资本也并不因为戴上公有制的红帽子 就会抵消其本身的缺陷,相反,当它用公有制的神圣光环将其掩盖起来,摇身一变为全民所有制的时候, 后来发生的种种致命的问题早已包含其中。

国有企业的本质不是公有制,是国家官僚资本主义,是集权体制下政企一体化的特殊产物。 当然,企业国有制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不能一概否定。由于中国的农业长期受频繁的自然灾害的严重影 响,经济始终处于物资短缺的状态,生存的压力迫使社会采取了全面集中的方式。正如政治上的中央集权 制度一样,经济的集中就表现为企业的国有和官营。计划经济也好,战时共产主义也罢,都是恶劣经济条 件下的产物。而且,对于新企业而言,在其初创时期,国有制对其有扶持壮大的作用。但是,在企业的“翅 膀”长硬之后,这种保姆式的管理就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企业本身是活的,总渴望着能象雄鹰 样在长空搏击,自由翱翔。而政府对企业管得越死,对企业的束缚就越大。反过来,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 就越严重,成为政府甩也甩不掉的包袱。再加上企业的官僚主义和分配上的“大锅饭”,久而久之,企业就 陷入了懒散、僵化、死板的状态,丧失活力,寿终正寝。

为什么会产生“国有企业等于公有制企业”的模糊认识呢?这和人们对公与私的习惯看法有关。 公与私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人们往往只看到了二者的对立,却忽视了他们之间的统一。矛盾的同 一性告诉我们,公与私都是相对的,相互包含,公中有私,私里有公,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如果社会强调公有,以至极端,即完全排斥了个体,就会转化为私。例如,古代中国实行土地国有制,实 际上是王有,中国的封建皇帝宣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却被认为 是皇帝一家的私有财产。皇帝就象是全国最大的地主,农民就只能租种他的地。对皇帝而言,土地国有制 度本质上还是私有制,和农村的地主构成了大小的相似关系。但对于他的广大臣民而言,却是国家的,公 家的,因为土地不属于农民个人。 同理,一个大公司,对它的主人来说,财产属于他一个人,是私有制。对公司的广大雇员而言,

公司没有 属于自己的一份财产,相互之间构成一个生产的集体,公司对他们来说就是公家的。 若按传统的思维,既然公家的不包括个人利益在其中,那么,公家的利益受损也就与个人毫无干系。这就 难怪腐败猖獗,却没有多少人去制止,人们只是嘴里嘟囔几下而已,大约是觉得不平。直到得寸进尺的“公 仆”们将手伸到大家个人口袋里的时候,这才大叫起来。

因此,不是公有制本身存在什么问题,而是人们对公有制的看法有失偏颇,存在误区。受传统思想影响, 人们往往把原始的“大同”社会和共产主义划等号,将公有制与国有制划等号,却不了解公有制是完全不同 于国有制的崭新制度。

若用“非此即彼”的排斥思维推理,将公与私完全对立起来,就会得出“非公即私”和“非私即公”的两个判断, 人们对公与私的错误认识正是源于这种排它性思维。直到今天,舆论不是还经常宣扬“大公无私”、“无私奉

献”等思想么? 与此相反,如果社会强调个体私有,并达到极致,即每个人都拥有一份资产,则原来的私有制就会变为集 体所有制。因为现代企业是一个集团和组织,企业的资产不可能象土地那样一条条地分割开来,人们只能 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生产、投资。

当然,上述的“公”与“私”是一种极端的状态,按照物极必反的规律,它们必然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既然国有企业不是公有制企业,现在要做的就是使之名符其实。首先将国有企业改变为集体所有,然后再 改造为股份合作制企业。

考虑到职工尤其是老工人过去长期处于低工资状态(劳动报酬与劳动价值不符),在实行股份制过程中, 应该将至少一半以上的净资产无偿地分给职工;或者再慷慨一点,干脆将全部净资产送给企业的全体职工, 也算是对我们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的一点照顾。这并不为过吧? 必须承认,自私是人的一种本性,尤其是在正常的条件下表现得更为显著。绝大多数人是先考虑自己,而 后才是别人,利他主义者终究还是少数。因此,必须从大多数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才是正确的。倘若 一个企业不属于某个人,那么,那个人还谈得上对企业“当家做主”吗?同样,如果企业不属于工人,工人 又凭什么去\"做主\"?只有在工厂的所有权属于工人之后,工人才有权对其

进行有效的监督,并积极地参预 管理。实行股份制后,工人拥有了企业的资产权,自然就会关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然强烈要求当家做 主,那些只顾自己发财,不管工厂死活的厂长必然会被工人赶下台,企业的领导权自然会掌握在工人信任 的人手中,以体现工人的利益。

目前,股份制已经在世界上成为主流。股票市场和网络经济的发达,使社会出现了投资全民化的趋势。这 是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出现的典型变化。

为什么股份制能够成为世界经济制度的主流呢?因为股份制既非传统的私有制,也非传统的公有制,却融 合了二者的优点,符合“中庸之道”,是一种相对完美的经济制度。传统的公有制将集体与个人对立起来, 压制个体的权利,吃大锅饭,官僚主义作风严重,企业怎能有活力?传统的私有制虽然比公有制有生命力, 资本家在经营管理上是煞费苦心,却无法避免企业和雇佣工人之间的矛盾,同样存在压制个体(工人)的问 题。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往往视工资的多少和老板的态度好坏而定,劳资纠纷时有发生。当工人拥有了企业 的股份后,情况就不同了,他们和老板利益一致,地位升高,由对立变统一,企业的凝聚力陡然加强。当 股份制在社会全面推行后,试问公有制和私有制还有多少差别?

股份合作制的性质是集体所有制,是集体所有制的具体表现。其特点是共有,每个人都拥有企业的一份资 产,并在法律上予以明确的认定,这就保证了职工的个体权益。职工则凭此要求企业的民主权力,选举或 罢免董事会和总经理,监督决策和执行情况,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

将国有企业改造为股份制企业符合政企分开的原则,是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必由之路。改制后,政府 不拥有企业的任何股份,也不再和企业纠缠不清,大大减轻了负担;企业不再依赖政府,拥有完整的自主 权,增强了活力,双方各得其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