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来源:欧得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作者:屈春艳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1年第09期

内容摘要:人教版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的第二单元,为一个散文诗单元。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引发的联想和想象,语言优美,蕴涵丰富。作为散文诗,必然会经常用到象征和托物言志这两种表现手法。有人认为,象征即等于托物言志,而我认为,象征和托物言志,当然有相通、相融的一面,但绝非本质上的一回事。

关键词:象征 托物言志 区别

象征,简而言之,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特定具体的事物(象征体), 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精神和品德等(象征义)。通俗一点说,即为了要说乙,因为甲跟乙有联系,所以只说甲不说乙,却让读者通过形象自己去领会乙,去理解抽象的象征义,就是所谓“托义于物”。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思想、品质和情感,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顾名思义,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现作者的某种志趣、意愿或理想,或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于是,这个“物”便成为作者志趣、意愿、理想或感情的寄托者。它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用上托物言志,能使主题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具体而言,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再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从而表达出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的描写和刻画(托物),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某种胸怀心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怀。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综上所述,所以郭沫若的《雷电颂》、高尔基的《海燕》,毋庸置疑,通篇运用象征手法,而对于鲁迅的《雪》和巴金的《日》、《月》,我则以为既有局部的象征,即以北方的雪象征那些在恶劣环境中,在孤独中抗争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以飞蛾、夸父追求光和热,嫦娥改变冰冷和黑暗的世界,象征抗日将士为国捐躯。同时,通篇文章又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即鲁迅托雪表达了作者对那些有如朔方的雪一样在恶劣环境中,在孤独中抗争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的赞颂之情,同时也暗含了作者自己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悲壮的战斗中让生命得到升华的战斗精神。巴金托飞蛾、夸父和嫦娥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即那些为国捐躯的抗日将士们的高度赞美,同时表达了作者自己要给“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带来“光和热”,要像飞蛾那样“轰轰烈烈的死”的心愿以及对所有在生者的希望。

同样的道理,我以为,像周敦颐的《爱莲说》、于谦《石灰吟》等都为象征及托物言志兼而有之的代表作。

所以我们对于象征和托物言志,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决不能混为一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屈春艳,教师,现居湖北秭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