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比较异同:儒、道的理想社会和治国理念》

来源:欧得旅游网


《比较异同:儒、道的理想社会和治国理念》

【专题解释】

联读《侍坐章》和《庖丁解牛》,探究儒、道思想在文章的体现,比较辨析儒、道思想的异同,思考儒、道思想对于当下的意义。

【学习准备】

拓展阅读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周国平《孔子的洒脱》。

【教学过程】

任务一:精读,探究儒家思想

活动1:孔子说“吾与点也”,是否表明孔子对其他三子的志向不“赞同”?

点拨:孔子对另外三个弟子也是肯定的,并不是批评或反对的。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注解子路“夫子盖许其能,特哂其不逊。”冉有“夫子之答无贬词,盖亦许之”,公西华“言无能出其右者,亦许之之辞”。

夫子哂子路之志,缘于“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这里的笑是善意的。孔子说“由也兼人,故退之”,要压制子路好勇的性格并赞赏他有治理国家军事的才华,“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1 / 6

冉有在众弟子中最内敛谦虚,所以孔子希望他更加自信,“求也退,故进之”,并肯定冉有有治理国家财务方面的能力。“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之为宰也”。

公西华在这里年龄最小,比孔子小三十二岁,他在文中的谦虚更多是礼节上的谦虚,述志中的“学”“小”和“愿”,可以看出他非常擅长外交辞令,孔子评价他“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言下之意是无人能超过他,并曾赞赏他“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认为他在治国外交方面可以独挡一面。

总而言之,孔子对这四位弟子的志向追求都是满意的、赞赏的。

活动2:孔子“喟然而叹”,孔子为什么“叹”?

点拨:“叹”中有落寞和愤懑。孔子曾发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叹,甚至有赴叛臣公山不纽的冲动。

“叹”中有对太平社会的企望。据钱穆先生研究推断,此时孔子是“五十出仕前”,处在第一期办学生涯,正值人生仕途的枯寂期。鲁国三桓乱政,百姓苦不堪言,阳虎陪臣执国命,国家一片混乱,小人得志,贤者落拓。所以,孔子才会唯独赞道“吾与点也”。

“叹”中有对隐逸生活的期许。“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曾皙用行舍藏的人生选择,与孔子心有戚戚焉。

“叹”中有对大同社会的礼赞。孔子与颜渊、子路再次述志时曾直剖心志,解开了喟叹之谜“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与《礼记》中所描述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是相同的,

2 / 6

是尧舜般的圣人情怀和人生境界,孔子之后为政鲁国,鲁国达到“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的风气也能应证这一点。

任务二:精读,探究道家思想

活动1:庖丁的“解牛之道”体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精益求精,探索规律。“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把掌握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目标。

不懈实践,积累经验。“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不骄傲大意。

活动2:文惠君的“养生之道”应如何理解?

点拨:文惠君作为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的国君,面对错综复杂的诸侯争霸,他悟道,悟的是“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的躲避法则。

活动3:庄子的“养生之道”应如何理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

3 / 6

意思:不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顺应自然规律,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庄子认为,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才能够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任务三:深读,辨析儒道异同

活动4:拓展阅读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周国平《孔子的洒脱》,结合课文,尝试完成下表。

点拨:

不同点:

1.社会理想不同。儒家重群体,道家重个体。在孔子的理想社会中,百姓丰衣足食,礼义教化盛行,天下大同。“大同”着重体现的是整个社会的秩序井然。全社会以仁义为纲达到和谐的境界,个体融于群体,以保持群体的和谐统一,维护群体的利益。

4 / 6

道家始终将人本性的张扬与满足放在首位,人不为物役,取法自然,天人合一。强调个人生命的存在和对人性自然的维护。庄子极力渲染个人的自然本性的满足,“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为的是个体价值的实现,独立人格的保持。

可见,儒家是以社会的理想状态为最终目的,而道家是以人的理想状态为目的。

2.治国理念不同。儒家强调“有为”,道家强调“无为”。儒家的政治思想向来以“有为”为特征,主张以礼来治政,通过礼治建立森严的等级结构、伦常秩序,理想社会也就实现了。

道家则呈现出“无为”特色。老子倡导“道常(恒)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之治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主张统治者治理天下要因任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不要妄加干涉。庄子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说:“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帝王无为而天下功”。

相同点:都关注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人应当如何生活在世界上。

1.儒、道的社会理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儒、道站在现实的基础上,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秩序。孟子指责当时“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的现象。儒、道都是根据现实的人间生活来设计未来社会的。

2.儒、道都采取类推的思维方式寻求社会理想的实现道路。儒家循着“个人——家——国——天下”这一实现理想社会的思路。道家也提倡要从自身做起,自己修好道,再逐步推广开来。好自身,从而影响到家、乡、邦,乃至天下。修可见,儒、道都是循着“个人——社会”的模式来达到实现社会理想的目的。

5 / 6

3.儒、道“无为”“有为”相通。道家的“无为”与儒家的“有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差别很大,但实际上,道家的“无为”还是“有为”的。“无为”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还是为了以“无为”达到“无不为”“无不治”。这种“无为”是一种迂回的方式,体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这与提倡“有为”的儒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任务四:拓展,思考当下意义

作业: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自己的认识。

当今时代,也有类似消极处世的青年人,网络上称他们为:佛系青年。

佛系青年是指崇尚一切随缘、不苛求、崇尚得过且过、不太走心的活法和生活方式的青年人。该词最早来源于2014年日本的某杂志,该杂志介绍了“佛系男子”,把喜欢独自待着,关注自己兴趣爱好和生活节奏,不想在谈恋爱上浪费时间的男性称为“佛系男子”。2017年12月,“佛系青年”词条刷遍朋友圈,火遍网络。相关的词还有“佛系追星”“佛系生活”等一系列的词语。(百度百科)

道系青年是从“佛系青年”衍生的一个词,指的是热衷保健续命、云游四海并盛行“锦鲤之交”的年轻人。执着于自我追求、简朴逍遥的生活态度。遵从“天人合一”的理念,脱不脱单全靠天意。(互动百科)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