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由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变身成为的主旋律电影经历了众多激荡流变。主旋律电影所起到的传达国家话语的使命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在电影中凸现时代精神?电影《春苗》在观念定位、叙事策略、表现手法上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关键词]主旋律 政治符号 政治传播 共鸣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2.011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时代,谈及主旋律电影,似乎总觉得缺了些底气和勇气。众多商业电影已经成为消费时代的重要商品,票房榜上的数字、电影中宏大的场景、绚丽的画面、震撼的视听也已成为我们衡量一部电影成败指路灯。当政治的生活逐渐
离百姓远去,价值的光谱越拉越远之时,主旋律电影及其政治符号所带有的强烈政治宣传与政治规劝便很难成为人们文化大餐上的一道菜肴了。
我认为,主旋律电影所遇到的瓶颈是复杂的。除了一个价值多元社会所带来的多样选择而产生的对政治的“疏离”感之外,我们更应该看到主旋律电影背后在“主旋律”上会不会做,会不会用的问题。技巧用得好不好往往关系到电影的成败。主旋律电影作为政治传播的一个重要抓手所起到的作用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应该被忽视。主旋律符号的使用是主旋律电影的生命线。因此,有目的的政治信息传播必须讲求传播的技巧,才能够使传播者所使用的符号更具表现力和阐释力,从而对受众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在这一点上,谢晋的手法是高明的。虽然《春苗》与现今的主旋律电影定义有所不同,但作为弘扬当时
国家话语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经典之作,《春苗》仍有许多可取之处。看完《春苗》,感慨良多,虽然距今三十六年矣,我心中却也能得出“无产阶级专政是历史的正确和选择”的结论,而且真诚而自然,虽然历史的车轮早已碾过,虽然年轻的我们蒙昧于其中,蒙昧的无从谈论、无从倾听,却也在两个小时之内,看到了“文革”在那个时代的魅力。也许大师的作品就是这样,说不清楚,想不明白,谢晋站立成树,虽然《春苗》终究没能长成一棵树,在那个政治动荡的年代,短短几年时间,这棵春苗就被斩断,但斩草并未除根,电影已经流传出去,不会湮没。这部拍于文革歌颂文革的电影,在主旋律上把好了脉,不仅晓之以情,更动之以理。在这个官僚主义横行的今天,谢晋的电影符号所带来的隐喻已经超越了时代,引起了共鸣。 一、春苗是什么
埃德加斯诺曾在《西行漫记》中谈到了延安文艺宣传队的情况。他说道,“在这里,农民们从戏剧和歌曲中看到了自己的人生,鼓掌欢呼雀跃中仿佛明白了什么,尽管这些艺术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政治宣传,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也许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什么是他们人生经验中可以理解的,什么是不可以理解的。”尽管这句话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艺术作品所产生的“共鸣”感,仍旧是判断其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
田春苗作为《春苗》的主人公以及电影中重要的政治符号形象鲜明的贯穿于整个电影当中。个人认为导演用“田”象征着她的出生和阶级,而“春苗”正是那个时代所期望的力量和文革造反精神的茁壮成长的希望。田春苗出身贫寒,解放后翻身解放,对生活、对百姓充满热情。单纯而富有同情心,淳朴而不失反抗精神。
同样,在那个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时代里,春苗的一举一动,都贯穿着其对自身阶级的定位以及价值判断,作为贫下中农的代表,在缺医少药的农村中,春苗学医,批判村中巫医,向神秘而复杂的医术挑战,不仅合理也合情。虽然几经磨难,在方医生的帮助下,春苗还是成长了起来,为水昌伯治病、为小孩把脉、为田间的农民会诊、为村民们的健康而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在农民心中树立了形象。影片中多处运用特写镜头,将春苗在困难面前的坚毅表现出来,影片最后,春苗站在田耕中,一手背着药箱,一首拿着锄头的形象,正是医生悬壶济世的形象的再现。除此之外,春苗精神所代表的其他符号在影片中也有所体现,如患有腰病不愿休息要鼓足干劲学大寨的的方伯伯,深入农村学习锻炼的大学生方医生。这一批人所代表的精神正是时代所提倡的。
如果说,抛开政治因素,春苗的形象在任何意识形态下都应该是高尚的。谢晋用春苗,在晓之以情的层面上,抓住了人们对于社会正义以及基本人权需要的诉求。同情弱者,痛恨恶人。春苗这个符号,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洒下了道德的种子。而从其主旋律的色彩来看,春苗的言行与当时所期待的文革精神的基本话语相吻合,造反有理革命无罪的激情和贫下中农的期盼与处境都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这里,我不禁想起了瑞士语言学家F。索绪尔对符号的解读,在政治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二元关系上,“春苗”相得益彰,不仅传播了立场,更传递了感情。 二、春苗的敌人是什么
电影在塑造符号的同时,用好符号亦是关键。在理解春苗的符号作用时,更要理解导演如何运用春苗以及其所代表的贫下中农这一符号。因为,在传播活
动中,不仅符号本身的意义在发挥作用,而且传播的情境、传播者所赋予它的意义和接受者对其的解读共同构建着符号的意义。因此,我们说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更存在于符号之间的互动。 我认为,本片借用医患关系的矛盾与冲突,以点带面,由小带大,不仅塑造了春苗,更塑造了与春苗这个符号相冲突的其他符号,在文革的浪潮中供人解读。
从电影本身上来看,以杜文杰和钱主任为首的“走资派”在电影中与春苗所代表的贫下中农的冲突是电影的焦点。一句“医生头疼、病人腰疼”的话语巧妙地道出了他们的立场。“你这个党委委员到底在为什么人说话?”的发问更是让人拍案叫绝。这些描绘将基层所发生的官僚主义,脱离群众、形式主义、本本主义的弊病揭露无疑。卫生院对卫生队的态度始终处于惧怕
的状态,但是因为他们有权而又掌控资源,赤脚医生和贫下中农们一直处于弱势状态。然而,文革的开始使得这一切发生了变化,毛主席亲自制定的十四条,犹如定海神针,春苗发动了全面夺权的运动,医患关系成为了政治立场与阶级斗争的舞台,医患之间的纠纷上升成为了贫下中农和走资派的斗争,也上升成为了“听不听毛主席的话”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这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路线错了一切都错了”。春苗的一句话几乎道出了整个电影的核心和时代的核心,尽管杜医生也有贫下中农的背景,尽管贾巫医也混迹在人民中,尽管方医生也在医疗队伍中,不同背景的人的境遇千差万别。导演用这样的安排,结合当时的环境,让观众自己去体悟、去理解。在符号的塑造、运用和解释的三个环节上紧密相连,不动声色的抓住观众内心,影片最后,
毛主席万岁的呼喊和祖国春光的画面,更是将影片带到了高潮。 三、影片的思索
艺术究竟离不离得开政治?这样的发问怕是挂在所有艺术家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主旋律“文以载道”的历史使命始终伴随着这一类型电影的前世与今生。《春苗》的那段复杂而又纠结的历史,潮起潮落、任人评说。谢晋这位主旋律导演,终究被主旋律所误。政治的脉搏变化莫测,谢晋把不好这个脉,他的《春苗》也没号准这个脉。也许文革有错,可《春苗》没有错,它所歌颂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赤脚医生,它所批判的是我们当今仍在批判的官僚主义。然而,当我们无法定位一部电影的时候,当我们迷失于历史的真实与虚构的时候,我们决定选择遗忘。就连谢晋的死,也没能让我们恢复对《春苗》的记忆。
但是《春苗》并没有失去他的时代性,这也正是《春苗》在我们这些九零后的视野中出现、被关注、被讨论的原因。除去当中歌颂文革的话以外,它所批判的官僚主义和医疗问题,在今天仍没有解决。跟电影所描写的江南农村一样,当今的农村依然缺医少药,那时的赤脚医生正如现在的县级卫生院,在初步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的同时,县级医院的医疗水平依然很低。而影片中的巫医贾玉仙,正如现在众多的无证黑门诊,他们和贾玉仙一样,背后都有“政府”为其撑腰,不管人民死活,只顾自己捞钱。而影片中杜文杰和钱济仁两个人,只为讨好上司,一门心思升官发 财,对病人麻木不仁的官僚作风,跟现在医院的老爷医生并无多大差别。而我们现在所遇到的很多医疗问题及针对问题作出的改革又新出现的问题,是当时农村所没有的,影片所提出的问题也只是冰山一角罢了。
法国思想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谈到:“艺术之美是精神与心灵的外话、表现和寄托。艺术的目的就在于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用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普通人的感官与感情。”作为政治传播的一种重要工具,主旋律电影不应该脱离其艺术作品的本质,无论谈论主旋律电影的政治性也好艺术性也罢,我相信一部好的主旋律电影也一定是一部艺术精品,一部源于生活高于而又高于生活精品。主旋律电影的成与败,得与失,得于此也发于此。
作者简介
谢君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系08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