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洪涝的成因分析
摘 要
本文主要对1998年松花江地区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概述,并重点分析总结出松花江洪水产生的主要原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同时从经济方面与生态方面分析松花江洪水所产生的主要影响,并在这些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松花江地区洪涝的主要对策可具体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这对研究、预防和治理松花江洪水都将产生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松花江洪涝概况
学生的家乡是在吉省松原市,正是位于松花江的北岸。此地区1998年是东北地区自建国以来发生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一年。松花江流域发生了较大的洪涝灾害,给东北地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54多亿元。其中,受灾最严重的是松花江流域,直接经济损失达480多亿元,占东北地区直接经济总损失的86.61%。给沿江两岸人民的经济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第二章 松花江洪涝的形成原因
洪涝的形成因素有多种形式,在本篇论文学生主要分析总结为两类主要的因素,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
2.1自然因素
地形和地势:松花江位于中国第一大平原——东北平原上,地形平坦开阔。当洪水发生时就会发生大水漫流的现象,造成大面积的淹没土地及农田的现象。
降水:松花江在东北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夏天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所以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且降水量较大,是形成洪涝的主要原因。另外,1998年松花江地区气候还有一个异常点,研究称多为厄尔尼诺的影响。在1997-1998年间北半球出现极为强列的厄尔尼诺,然而在6月初的时候突然转为拉尼娜。由于前期受厄尔尼诺影响,松花江地区在1997年冬、1998年春降水增多,松花江中下游地区持续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有暴雨甚至大暴雨,比常年
1
同期多1-3倍;在6月后受拉尼娜影响,7月中旬,松花江中上游再次受雨区控制,降水量为多年均值的4倍。因此,厄尔尼诺- 拉尼娜急转触发了1998年松花江的大洪水。 1998年松花江地区主要的降水特点:
第一,暴雨出现时间早。一般比常年提前20多天。 第二,降水范围广。整个嫩江上游地区几乎是普降暴雨。
第三,降水强度大。大部分地区6~8月降水量达到600mm以上,比当地全年降水量400~500mm还多。其中内蒙和黑龙江北部的阿伦河和雅鲁河流域降水量高达1 000mm以上,是常年同期降水量的3~4倍。甘南县还出现48小时降水326mm的新记录,一次降水相当于当地常年5~9月降水量的总和。
第四,暴雨次数多。6~8月嫩江流域共出现8次大范围强暴雨过程,是常年的2倍多。 气候方面:全球变暖正在加速,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化使我们不断向大气层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快了全球变暖的步伐。据专家的推测,按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未来的10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还会继续上升,这就导致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自然灾害加重。1950-1979年的30年间中国发生严重的洪涝仅两次,进入90年代变得频繁严重的共三次,而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1998年特大洪水,这就证明随着全球变暖洪涝灾害确实在增加。如果气候变暖加快将会导致的严重后果,有些植物可能因为不适应气候而死亡,造成局地干旱和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更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
2.2人为因素
植被破坏:森林有很好的蓄水作用,林冠截流降水作用大。一公顷枯枝落叶层能吸大约240t水份。同时森林土壤的渗透率高、蓄水性好,据估计,一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一个蓄水量为1000万m3的水库。松花江流域本是森林覆盖率较高和草原面积较大的地区,但因长期毁林开荒、过度开垦草原和湿地,以及超载放牧等,森林和草原面积已急剧减少。到1997年森林覆盖率已比建国初期下降20%以上,草原面积也减少50%以上。森林和草原辟为农田或荒漠化,直接减少了土壤吸水和保水能力,同时也使地表径流加快,缩短了江河集水时间,致使江河水位暴涨。
侵占河道: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的耕地被占使吸纳水分的土地面积不断减少,人类不负责任的侵占河道搞各类建筑屡禁不止,一时暴雨成灾降水量增大,违章建筑就会阻碍洪水,使排泄不畅就易形成破堤,也易形成洪涝。例如松原地区沿江城市不断的发展并向沿河两岸集中,使得原来宽阔的河道变得相对狭窄,一旦降水量增大,雨水排泄就会不畅被迫流出河道,洪涝灾害也就随之发生了。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的耕地被占使吸纳水分的土地面积不断减少,人类不负责任的建筑屡禁不止。主要表现在: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2
使城市用地面积向周围不断的扩大,为了交通方便铺设的路面多为不渗水的性质,而城区内不渗水地面增加,使洪水汇流加快,洪峰流量、洪水总量快速增加;二、排水管道多数采用的是少孔管,在排水的同时,部分雨水很难渗入地下;三、建筑密集的区域,渗水槽、渗水井的地下渗水系统不全面,使地表积水很难快速涌入到地下一时暴雨成灾降水量增大,违章建筑就会阻碍洪水,使排泄不畅就易形成破堤,也易形成洪涝且排水不畅,松花江流经松嫩、三江平原,两江长度较大,水位落差小,有的地方仅有十万分之一,江水泄流缓慢,本身就易发生洪涝灾害。
特别是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缺少必要的江河管理制度,围江开垦占地,修建公路、民堤,以及其它永久性建筑物等,严重降低了江槽蓄水能力,同时抬高了水位,影响河道泄洪。肇源二站民堤,堤长19km,将松花江干流行洪断面压缩了60%;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上游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河床淤积速度加快。
缺少控制性工程:整个松花江干流除吉林第二松花江上有小丰满水库控制性工程外,再没有其它大型水库控制水资源,作为松花江54%水源的嫩江竟然没有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松花江人为控制和调节水的能力极低。
防洪设施标准低:嫩、松两江哈尔滨段最好的城市防洪堤坝只为防御百年一遇洪水,而齐齐哈尔和佳木斯江段等仅为防御50年一遇洪水。这与长江大堤的防遇千年一遇标准低得多。而一些非工业区江堤防洪标准只有防御10~20年一遇的低标准
总 结
正是由于松花江地区存在着这此孕灾环境和主要的致灾因子——降水,使得洪涝的发生存在着可能性。当降水增大时,洪水来量大并迅速聚集,使得枯水期内的水位高涨,当超出河道两岸河水就会溢出,而形成洪涝,给松花江的人民带来生命和财才的威胁。所以,在此研究下,我们人类的生产活动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学会保护自然,还应加大对洪水的监测与预防,并制定相应的防洪政策和灾后的重建,更好的避免洪水的发生和洪水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气候变暖与我国夏季洪涝灾害风险,龚道溢,北京大学
[2]我国洪涝灾害加剧的主要因素与进一步抗洪减灾应取的对策,戴昌达,唐伶俐,王文,吴兴国,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北京
[3]气候与森林植被变化对水文影响的定量研究进展,刘士余,孙阁,郭细根,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