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晚清以来报刊图画的社会生活史意义

来源:欧得旅游网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文献学 2009(12) ●张强 ,曲哲 ,曲彦斌b (辽宁社会科学院a.文献信息中心;b.民俗学文化学研究所,沈阳 110031) 豌清以来报刊图画的社会生活史意义 [关键词]晚清;报刊图画;社会生活史 [摘要]报刊图画这种图文并茂的媒 介形式,是中国近代史上晚清以来的一件 生活。换以历史的视点观之,则在于其特有的社会生 活史意义。 在中国美术史、新闻史、报刊史乃至文化史长河 中,报刊图画的历史还仅仅只有一个半世纪左右,但 新生事物,其所具有的中国近代和现代社 会生活史意义是十分显著的。中国美术史、 书籍史和报刊史的发展轨迹显示,晚清以 其所具有的中国近代和现代社会生活史意义却是十分 显著的。[1 近年来出版的众多近现代社会生活史著作 之大量选用、插配这些报刊图画的事实,足为显证。 来报刊图画的发生和发展,有其深厚的历 史渊源和深刻的时代背景。随着时间的推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发现晚清以来报 刊图画多方面的历史文献价值。本文试图以全国图书 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从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清末民初画 移。这类图画报刊及其刊载的大量图画的 社会生活史意义越发显得重要、珍贵,历 史与艺术的文化史价值、文献价值越来越 报类刊物中遴选、辑集而成的《清代报刊图画集成》 《清末民初报刊图画集成》及其续编为主要文本,兼 及其他笔者所见所知报刊图画文献,略论晚清以来报 刊图画的社会生活史意义。 1 晚清以来报刊图画发生的源头和时代背景 中国美术史、书籍史和报刊史的发展轨迹显示, 晚清以来报刊图画的发生和发展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 和深刻的时代背景。 注重图像的视觉效应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就 社会史意义的源头而言,其最直接的源头则在于中国 史学的以图释文、释史、解史、注史的史学传统。在 发凸显出来。研究、整理、重印晚清以来 报刊图画,理应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界、出版 界十分关注的文化建设工程。 [中图分类号]G239.19;G255.2;J2O9.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214(2009)12--0043--05 般说,画报是“以刊载摄影图片、绘画为主要 一内容的期刊,它用形象的直观的图像传播信息和知 识。”①画刊,即报纸中以绘画、摄影照片等图片为主 的版面。也有人提出,“画报,是绘画、摄影和印刷三 位一体的大众媒介”。…本文所探讨的中国晚清以来 的“报刊图画”文本所指,涵盖了这里所说的“画 中国文献史上,插图本典籍层出不穷。明代王圻、王 思义父子撰写的百科式图录类书《三才图会》可谓一 大典型。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更是打破类书不收 绘图的常规,图文并录。南宋郑樵《通志・图谱略》 云:“图,经也;书,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 报”和“画刊”之类图文并茂的新闻时事媒介,两者 兼而有之。 报刊图画这种图文并茂的媒介形式,是中国近代 史上晚清以来的一件新生事物。一当其进入公众的社 会生活,就“一发不可收”。尽管如今已不如其繁盛 图,植物也;书,动物也,一动一植,相须而成变 化。见书不见图,闻其声不见其形;见图不见书,见 其人不闻其语。图,至约也;书,至博也,即图而求 时期那样火爆,在“读图时代”却仍然不失其相当份 额的读者群,不失其特有的阅读魅力。为什么?是其 比单一的文字记述更为直观和形象地贴近和反映社会 易,即书而求难。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 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故人亦易为学,学 亦易为功。”一部《山海经》,若非图文并茂,后人,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社会科学院2009年度课题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第149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 ・43・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文献学 特别是今人,很难从那些简略的文字记述中很准确地 信,而中国则未之前闻。同治初,上海始有华字新闻 认知所描述的具体事物。历史上的插图本《尔雅》《诗 纸,厥后《申报》继之,周谘博采,赏奇析疑,其体 经》等等,都在于帮助解决此类问题。显然,晚清以 例乃渐备,而记载事实,必精必详。十余年来,海内 来报刊图画社会生活史意义的发生源头,就是“索象 知名,日售万纸,犹不暇给,而画独阙如,旁询粤港 于图,索理于书”的以图释文、释史、解史、注史的 各报馆亦然。于此见华人之好尚,皆喜因文见事,不 历史悠久传统史学传统。 必拘形迹以求之也。仆尝揣知其故。大抵泰西之画, 就图画形式的基础而言,晚清以来报刊图画发生 不与中国同。盖西法娴绘事者,务使逼肖,且十九以 的最终基础在于源远流长的中国绘画史。中国书籍文 药水照成,毫发之细,层叠之多,不少缺漏。以镜显 献插图的历史,可谓晚清以来报刊图画形式发生的源 微,能得远近深浅之致。其傅色之妙,虽云影水痕, 头。《中国古代插图史》的研究显示,①“古人以图 烛光月魄,睛雨昼夜之殊,无不显豁呈露。故平视则 书并称,凡书皆有图”,图文并茂是中国书籍的优良 模糊不可辨,窥以仪器,如身入其境中。而人物之生 传统。捅图几乎与书籍同时出现,源远流长。图书起 动,犹觉栩栩叫欲活。中国画家拘于成法,有一定之 源于简帛。《说文》云:“箸于简帛,谓之书。”在最 格局,先事布置,然后穿插以取势,而结构之疏密, 早的简帛上,人们可以看到最早、最原始的插图。在 气韵之厚薄,则视其人学力之高下,与胸次之宽狭, 2000多年前的秦简《日书》上,就有一幅人形图,上 以判等差。要之,西画以能肖为上,中画以能工为 面画着两个小人。另一幅是简单的方框图。在西汉和 贵,肖者真,工者不必真也,既不皆真,则记其事叉 东汉出土的简上也有插图被发现。简非常狭小,不适 胡取其有形乎哉? 宜画图,所以,画在简上的插图不多见。帛是绘制插 形象、直观、一目了然的图像在报刊媒介的传播 图的很好的载体,所以在帛上的插图非常多,最著名 中的体现出前所未有的优势。即如戈公振在1920年 的就是楚《帛书图像》。它比秦简《日书》的年代更 创刊的主要以市民阶层为为读者对象的新闻图片刊物 久远。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书籍插图从手绘插图进 《时报图画周刊》的发刊词中明确指出:“世界愈进 入到印制插图,新技术给书籍插图带来了发展机遇, 步,事愈繁颐,有非言语所能形容者,必藉图画以明之。” 尤其是明代的雕版插图,达到巅峰。书籍插图涉及的 显然,正是上述这主要的的历史渊源和现实的时 内容非常广泛:上至经史通鉴、治国要略,下至天文 代背景,孕育和促生了晚清以来报刊图画的发生和发 地理、百科常识,内容包罗万象,可以作为启蒙读 展繁荣。 物、教化图说、形象纪录。 2晚清以来报刊图画编目所见的社会生活史映像例析 晚清以来报刊图画发生的时代背景,可以上溯至 对于《点石斋画报》,鲁迅在《二心集》的《上 明清时期新的印刷插图技术的传人中国,促使了中国 海文艺之一瞥》中曾有过大段的评论性言论: 的书籍插图在绘制、内容和制作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 在这之前,早已出现了一种画报,名目就叫《点 变化,特别是晚清以来传统的木刻、石印等的雕版插 石斋画报》,是吴友如主笔的,神仙人物,内外新闻, 图逐渐走向式微,但也为书籍、报刊的插图技术革新 无所不画,但对于外国事情,他很不明白,例如画战 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进而促发了晚清以来报 舰罢,是一只商船,而舱面上摆着野战炮;画决斗则 刊图画的出现与繁荣。1907年,《世界》画报作为在 两个穿礼服的军人在客厅里拔长刀相击,至于将花瓶 中国新闻摄影史上最早采用照相制版的铜锌版技术印 也打落跌碎。然而他画“老鸨虐妓”, “流氓拆梢” 制的画报的出现,与传统插画技术在报刊图画中合 之类,却实在画得很好的,我想,这是因为他看得太 流,标志了中国晚清图画报刊的成熟,进入了新发展 多了的缘故;就是在现在,我们在上海也常常看到和 的里程碑。这一点,《点石斋画报》发刊词曾有过一 他所画一般的脸孔。这画报的势力,当时是很大的。 种来自海外视点的表述②: 流行各省,算是要知道“时务”——这名称在那时就 画报盛行泰西,盖取各馆新闻事迹之颖异者,或 如现在之所谓“新学”——的人们的耳目。前几年又 新出一器,乍见一物,皆为绘图缀说,以征阅者之 翻印了,叫作《吴友如墨宝》,而影响到后来也实在 ①详参徐小蛮、王福康《中国古代插图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l2月出版。 ②见《点石斋画报》1884年5月8日第1号。 ・44・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文献学 利害,小说上的绣像不必说了,就是在教科书的插画 上,也常常看见所画的孩子大抵是歪戴帽,斜视眼, 满脸横肉,一副流氓气。 奇疾 修德获报 馈贫粮 树神显形 良马抽角 新年团拜 绅僧聚讼 贞节可贵 好勇斗狠 服之不衷 鲁迅所谈,只是《点石斋画报》的一个侧面,可 斗牛为乐 饱暖思淫 难裔飘零 枷犯互殴 宜其毒死 陈平再世 人山遇蟒 以视为对以《点石斋画报》晚清以来报刊图画所产生 的深远文化影响的评论。单就现存洋洋4000幅《点 石斋画报》图像所见,就展示着非常丰富的各个社会 鬻媳巧计 人立鸟笼 枪炮致雨 案元被黜 层面的生活影响。且以后来汇辑的《点石斋画报》① 醉汉殴尼 第一集的部分画题为例: 三足蟾蜍 豕人异种 梨园先生 瞽者盛会 一骗再骗 贪小失大 演放气球 美人计 甬江战事 假武松 乞儿异相 剧盗就擒 黠贼有智 酒鬼该打 江豚为祟 误僧为尼 梦书祭春牛文 新人落水 煞神被弄 日有戴气 法兵叛 烟馆知几 别岁 骸垢想浴 大枣疗饥 镕金卜 采茶入贡 借书笑柄 青鸟衔书 猝遭剪径 龟鸨游湖 京师放灯 消受不起 山神灵异 天庆节 歌舞升平 以酒饵贼 御明堂 幸获生还 地下楼台 饯贺监 吞烟遇救 出尔反尔 因疑酿祸 卖野人头 良马通灵 邮政局肆筵速客顽固党 财神被殴 武夫失色 放火戕官 拦舆伸冤 秃奴狡狯 假传虎节召倭兵威逼鸾 小孩捕贼 财神降临 舆迁别院 觳觫可悯 耆英复会 中奸谋韩廷飞碧血避乱 冰玉两伤 大放爆竹 党关庙泣青磷 走索翻身 放鸠示惠 云屯雾沛大帅鹰扬海阔 愚人自愚 香闺韵事 天空藩王豹隐 擒象二法 海舶呈奇 奋天戈奸臣授首投华寨 登高罹祸 鹿寨 弱主潜身 官体何在 古道犹存 犯众怒避祸走仁川 普皇 九华进香 拖钩雅戏 恩送孥归济浦 伪为贞木 白粥迎神 电报飞传求保卫星轺移 邑宰仁厚 一本万利 指壮声威 洋枪自毙 骆驼临阵 霜雪海上观兵玉敦 挑选内使 铜街走马 珠椠城中立药 法人残暴 ①此据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的汇集本。 ②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显然,仅此百余幅报刊图画内容所反映的当时社 会事物和社会诸生相,涉及了官府、时政、道德、信 仰、节日风俗、社会治安、国外时事、考古游记、探 奇志异、奇闻怪事,以及官宦、平民、僧道等的市井 生活故事和诸生相。正是这些鲜活的世俗生活情景画 面,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的映像集合。至今看 来,似乎仍历历在目、鲜活如初。之所以产生如此效 果,便在于文图并茂的结果。 再如侯杰、王昆江编著的《醒俗画报精选》,② 从1907年3月由著名社会活动家温世霖等人发起创 办的《醒俗画报》各期中精选出的200多幅图片,按 内容辑为lO辑。从其各辑编目,即足以展现该画刊 所保存的当时社会世俗生活诸生相。且移录如下: 逢年过节人神同乐——年节习俗巡礼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习俗扫描 靡费三千往者为重——丧葬习俗透析 消灾避祸巫风盛行——信仰习俗解码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官场现形记 五毒俱全百弊全丛生——病态众生相 社会人心两有妨害——不良风习写真 强国保种。开启民智——文明风尚日兴 慈为予乐,悲为拔苦——慈善赈济真精神 小家庭大天地——“围城”中的故事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除辑集有《清代报 刊图画集成》《清末民初报刊图画集成》及其续编, 还另行辑集了《民国画报汇编》的上海卷、天津卷、 北京卷、港粤卷和综合卷。这些,无疑将为考察研究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提供一个别有洞天而又十分珍贵 的广阔视角。 3晚清以来报刊图画的立意和宗旨所展示的社会生 活史意义 由于办刊时间早晚、停刊复刊时间地点复杂、海 ・45・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文献学 的真相;“舍实行监督之外,决难为功。然非洞明政 府之真相,则监督亦无从措手。此本报之设所以真相 内外文博单位收藏有限而且分散以及社会动荡的变 数等原故,晚清以来,以刊登图画和照片为主的报 刊、画报等图画报刊虽曾如雨后春笋地出现、火爆 一名也”;“以文学图画构成,或庄或谐,或图或说,社 会状态时局变迁无微不显,无幽不著”;“特集合躬亲 患难,组织民国之知己相与讨论民国之真相,缅述既 往,洞观现在,默测未来,以美术文学之精神为中华 民国之前导,分类制图,按图作说”,云云。②该刊 时,但总计有过多少种?目前存世有多少?有哪 些?一向都是令许多专家、收藏家都十分困惑的一件 事情。 然而,有一个不争的共识,那就是,随着时间的 推移,这类图画报刊及其刊载的大量图画的社会生活 史意义越发显得重要、珍贵,历史与艺术的文化史价 还发表有《本报图画之特色》,用以专门说明该刊刊 载的图画以历史画、美术画、地势写真画、滑稽画、 值、文献价值越来越发凸显出来。这一点,尤其体现 在其办刊的立意和宗旨所展示的社会生活史意义。尊 时事写真画、名胜写真画和时事画七大类型图画为 主,也从图画题材上反映了办刊的旨趣所在。因而, 全刊以时事写真画、新闻摄影、时事评论为主,以历 史画、美术画、滑稽画为副,发表了一系列抨击时政 闻阁主人(美查)的《点石斋画报缘启》,①阐述了 其最初的办刊宗旨: 然而如《图书集成》、《三才图会》,与夫器用之 制,名物之繁,凡诸书之以图传者,征之古今,不胜 的新闻图片与漫画,被誉为“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一 份大型革命画刊”。@ 枚举。顾其用意所在,容虑夫见闻混淆,名称参错, 抑仅以文字传之而不能曲达其委折纤悉之致,则有不 得已于画者,而皆非可以例新闻也。虽然,世运所 至,风会渐开,乃者泰西文字,中土人士颇有识其体 例者,习处既久,好尚亦移。近以法越构仇,中朝决 刊物的征稿启事是最具体、最清晰、最直接体现 刊物的立意、定位和旨趣的文本。再以曾经一时影响 颇大的《良友》画报为例。《良友》画报是1926年2 月15日创刊于上海的一份大型综合性画报,图文并 茂,报道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文化事业, 在海内外华人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研究发现: 意用兵,敌忾之忱,薄海同具。其好事者绘为战捷之 图,市井购观,恣为谈助,于以知风气使然,不仅新 “《良友》刊载的照片类稿件主要有三类:(1)时事新 闻报道;(2)娱乐休闲介绍;(3)科学文化解说。此 三类题材的刊载量在各期《良友》中各不相同。”其 闻,即画报亦从此可类推矣。爰倩精于绘事者,择新 奇可喜之事,摹而为图,月出三次,次凡八帧,俾乐 观新闻者有以考证其事。而茗余酒后,展卷玩赏,亦 足以增色舞眉飞之乐。倘为本馆利市计,必谓斯图一 出,定将不翼而飞,不胫而走,则余岂敢。 据以分析的“重要参考本文”,主要就是《良友》画 报第15期稿约所言“图画适用的有:中外最近时事 摄影,美术作品,富有意义的各种零碎照片”,以及 1934年第9期的《征稿启事》所言:“凡时事摄影, 因《点石斋画报》而画名大振的吴友如,于 1890年11月另起炉灶自行创办的《飞影阁画报》 (1893年春出至百期后易主改出《飞影阁画册》),但 因其“着意刻画仕女人物,新闻则止于一般社会现 象”,¨2]淡化了读者所关注的现实社会生活,脱离了 社会生活史的意义,也就不会有像《点石斋画报》 那样的广泛读者群。 美术作品,珍奇事物,风土人情,体育戏剧名人,妇女 儿童生活,及一切能增人见识或美感之摄影,皆所欢 迎投稿。”这一稿约涵盖了此前《良友》各类图片题 材。Ⅲ3]亦正如曾任《良友画报》主编的马国亮所言, “《良友》畅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对时事的重视, 每月发生的重大新闻,几乎都可以从画报中找到如实 报道的照片。”_4 J这种旨趣取向,符合或说迎合了当 时读者普遍关心时事、关注社会发展的阅读需求,因 而也就赢得了读者的青睐,为《良友》的生存与发 展带来的自然是一片商机。 凡此种种,可以略窥晚清以来报刊图画之所以具 1912年6月5日创刊的《真相画报》旬刊(1913 年3月出版第l7期后停刊),发刊词性质的文字,开 宗明义就是要关注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社会生活,“监 督共和政府、调查民生状态、奖进社会主义、输人世 界知识”为宗旨。其所探讨的“真相”,即中华民国 ①见《点石斋画报》1884年5月8 Et第l号。 ②分别见于胡汉民撰《发刊祝词》《真相画报出世之缘起》,载《真相画报》1912年6月5日第l期。 ③见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五集第159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46・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有社会史意义的根本所在。 文献学 2009(12) 应该理性地看到,晚清以来报刊图画关注并以社 会现实生活、新闻时事为主要题材,当中也包含着迎 合读者阅读口味需求而失度的一面,例如过度娱乐化 [参考文献] [1]吴果中.中国近代画报的历史考略——以上海为 中心[J1.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2):2—10. 甚至低俗化、庸俗化乃至出现不少色情之类图画,曾 在一些报刊图画中占有较大的篇幅,有伤风化。当 然,时代的局限,不可苛求,但却不可不清醒地理性 对待。 [2]阿英.中国画报发展之经过[M]//晚清文艺报刊 述略,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3]李康化. 良友画报>及其文化效用》[J].上海 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99—103. 历史所选择的,还是诸如《点石斋画报》、《良 友画报》等一大批积极意义的优秀报刊图画,这是中 [4]马国亮.良友忆旧录[J].良友(香港),1987(4). [5]张伟.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图像新闻战[N].新民 晚报。2007—06—07. 国文化史上不容埋没的一笔珍贵文化遗产。例如《上 海画报》从1925年6月6日创刊一直出到1933年2 月26日,8年间共出版858期,论出版时间之长、发 行期数之多、影响报坛之广,当时众多画报无出其 右。它开创了一种新颖独特的画报形式,其发表的近 [作者简介]张强(1953一),男,辽宁社会科学院文 献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员;曲哲(1979一),女,辽 宁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助理馆员;曲彦斌,辽宁 社会科学院民俗学文化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文 化学刊杂志社社长、总编辑。 2万篇文章,1万余张照片,为那个时代留下了一部 忠实的图文写真集。Is]因而,研究、整理、重印晚清 以来报刊图画,理应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界、出版界十 分关注的文化建设工程。 [收稿日期]2009—08—21 [责任编辑]肖 群 (上接第34页)其实质就是维持版权利益的持续均衡 发展。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不是 单靠图书馆人就能完成的事业,数字化版权问题的妥 善解决会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决非一朝一夕之 事,除了需要著作权人、数字图书馆及用户等版权利 益相关人积极努力外,也离不开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共 同参与。 23—一24. [7]张惠.从基础服务工作谈数字图书馆的版权问题 [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3,21(3):47—48,60. [8]杨士强,张江.数字权益管理不同于数字产权管 理[J]_科技术语研究,2005(1):61. [9]宛玲,任瑞娟.数字图书馆运作中的利益问题分 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26(4):3l5— 317. [参考文献] [10]徐丹黎.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用户服务 中的著作权保护[J].情报探索,2005(5): 52—55. [1]孟连生.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R].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研究报告,2001. [2]李晓红.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J].现代图 书情报技术。1999(4):48—49. [作者简介]方向明(1979一),男,馆员,管理学及 法学学士,图书馆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已发表论 文4篇。 [3]颜祥林,张雅希.试论数字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J].情报学报,2000(2):143—148. [4]江向东.版权制度下的数字信息公共传播[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203. [收稿日期]2009—06一Ol l[责任编辑]邵晋蓉 [5]刘淑琴.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中的著作权问题探 析[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3):1O4—106. [6]刘庆国.网络环境下的作品复制权与数字图书馆的 著作权保护[J]_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6): ・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