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的一些看法 (1)

来源:欧得旅游网


对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的一些看法

张艺谋,中国著名电影导演,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总导演,中国“第五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拍摄的电影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是中国在国际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导演。早期他以执导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著称,艺术特点是细节的逼真和色彩浪漫的互相映照。2002年转型执导的武侠巨制《英雄》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他的电影风格勇于创新,且涉及题材广泛,每次上映都能引起国内舆论的高度关注。

2002年的《英雄》汇集了张曼玉,章子怡,梁朝伟等巨星加盟。它的筹备制作期间,就吸引了如此广泛密切的关注。然而,这样的作品是否就必定意味着精彩、美妙等一切罕见的品质呢?答案显然是未必的。在《英雄》公映前夕,一本自命为“中国第一”的电影期刊刊登了有关《英雄》的十余页的专题特写,充满着以古龙、琼瑶加汪国真的文字风格混杂在一起的纷乱眩目的空话,词藻华丽但意义空洞。不过,事实证明,这种浮华和其书写对象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似。《英雄》这部影片,对张艺谋来说的一个特殊意义,应是前所未有地剖白了他的精神世界中属于那个非理性时期的厚重积淀。放大地说,一个个新版的刺秦故事,也揭示了其他创作者类似的境况。而这种畸形现象在今天依旧大行其道并把持主流话语的最根本原因,或许是那个时期从来都没有受到过应有的深入清算与反思。从这个角度来讲,或可严厉地说:三十年了,一切还没有结束。如果《英雄》仅仅为了名利收益而拍,我们仍必须承认,张艺谋及其团队的表现是成功的。但是,张艺谋在各种接受访问的场合,也不断谈及《英雄》的思想境界。那么,这部中国大陆电影史上划时代性的“大片”《英雄》,究竟要表达什么呢?张艺谋是个天才,不只是在电影艺术领域,而且因他出众的投机本领。尽管他表示出对武侠片的向往已久,但从《英雄》的班底、运作等角度来看,难免较劲或赶潮流之嫌。《英雄》商业运作十分成功,经济上的收获,创造了中国电影历史上的神话!但这只是商业上运行的手段,没有达到彻底征服人们心灵的目的。影片几乎没有多少能长久留住人心灵视线的地方。所以,《英雄》仅仅是采用先期策划宣传创造了《英雄》的票房,我们看见的只是裹在英雄门身上华丽的外衣和大场面的背景。老谋子是造意境画面的高手,但往往是这些意境的画面,遮盖了生活底蕴能活跃灵魂的故事内容。画面的震撼,只能震撼人们的视线。如果能加上灵魂的震撼,老谋子的电影就非常有看头了。

近几年来,中国的电影市场逐渐产业化,市场成了决定一部电影成败的最主要因素,这就决定了一些走极端的艺术片会逐渐走向末路,而电影要不断的向观众中间走去。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只要一味的追求感官刺激,毕竟它是一种大众艺术,电影工作者们必须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在自己的作品中要对社会进行一种正确的导向,而作为现阶段中国电影核心的第五代导演,更应该注重自己作品的内在品质,要更加注重和观众的情感交流,而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沟通。可喜的是,经过前几年的摸索,他已渐渐的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山楂树之恋》在2010年的热映,不难看出,这是张艺谋的一次全新尝试,舍却以前的大角度镜头和色彩上的强烈刺激,这次的张艺谋却铅华洗尽,不在技术上精雕细琢,镜头大部分都为平角,色彩也全部采用自然色,演员上也回归了张艺谋的老路,启用新人,窦骁和周冬雨的表演恰到好处。但张艺谋说过:“我喜欢强烈的东西。”这次也不例外,这是一部纯到极致的电影。正如影片的宣传语一样“史上最干净的电影”,电影在这上面也做到了极致。作为文革时代一段真实的爱情,导演将故事回归到爱情本身,时代的压抑反而让爱情返璞归真。总体来说,《山楂树之恋》是一步纯净的电影,虽没有以往电影的精雕细琢,存在一些

小瑕疵,但这不影响其整体的美感。影片中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大手笔、大场面,没有特技特效,没有3D、IMAX,甚至连张艺谋最爱用的奔跑的镜头都很难寻找,一切处理得风轻云淡,这是最原始,也是最本真的艺术之美。我们也可以由此看出,中国电影人已逐渐走出了形势的桎梏,重新关注起故事本身来,这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但是这部电影也有不足的地方,张艺谋还是再次犯下文学小说改编电影惯犯的通病,即面对卷帙浩繁的原素材无从取舍,不会浓缩,电影里几乎从他们第一次见面开始就表现出一见钟情的样子,然后迅速的牵手成功,在这之前包括之后两人关系所经历的一些波折都只是用简简单单的几句字幕一笔带过,字幕的使用太过倒退。对于这种文艺故事片,我觉得导演应该根据原版小说,尊重小说,选择与原主人公相似的人物,而不单单就一个清纯就好,故事的情节也应该更加紧凑和连贯。但是不得不说,近几年来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大,在功利主义的催化下,电影市场的泡沫也越做越大,但中国的电影工作者也在摸索着不断前进,在强化视觉刺激的同时,又不断向艺术的背景靠拢。

2012年的《金陵十三钗》整体说剧本,就是不知道电影哪个是重点。军人太脱离、老外太脱离、妓女稍脱离。都过于浓重刻意的表现这三个救赎群体,不知道编剧和导演的重点是什么。过于生硬。他们都太不像人了。最像人的就是小男孩儿和孟先森。小男孩儿是典型中国人,他为了女学生可以牺牲自己,这的确感人,可他说了是神父交给他的任务他为了听神父的话才会这样做。没有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只是听别人的话。这样的悲壮很现实,既感动又扎心。孟先森绝对是中国父亲,国家都这样了还管什么大义,保住女儿是真的。每个中国人都是这么想的。就算是现在,你问你自己的爹,你爹也会说保你的。在群体沦陷之时,是不会出现个体英雄的。看了电影,我想看小说,到要看看小说也是这么差的吗?

说说电影中的一些细节。最先听到孟淑娟的画外音我就傻了再加上那么多的画外音。这部电影已经是不符合实际的历史了,你再让画外音讲,完全让观众不能融进影片剧情。不能够切身感觉到那种惨烈只是视觉冲击。我认为画外音是很大的败笔。战争场面也不合乎情理,女学生像汉堡包一样被国军与鬼子的子弹夹在中间,她们是怎么没被射到还依然队形整齐从国军身边跑走的?国军把鞋子带给女学生,这鞋子有意义吗?是让她继续活下去走下去的寓意吗?太刻意太没必要了。小蚊子和她的猫让人无法理解,我没看过原著。如果原著中有这样的桥段,那我会在剧本中改掉。到最后,小蚊子只有愚蠢没有可怜。她最重要的是猫,猫对于她来说应该是唯一依靠是内心的一种安全感。可是她这种不安我没在她们的地窖生活中看到。她能为了猫愚蠢的跑出来,那她为什么不能在丢了猫之后生死无所谓?在她为了猫跑出来的时候她就应该想到自己的危险,这种自己和猫同在的想法是不会导致她成为最不愿意上车的那一个,太不合理了,这一点不会让观众觉得小蚊子可怜。

张艺谋的画面,永远没得说。但这次他画面毁了,这是一部沉痛的电影。就不该有那么多女人的香艳,香艳过头就成喜剧了。不如把妓女们搞的越来越落魄却还要表现出卖弄和拿劲儿的感觉,这多真实揪心啊。从头到尾都那么香艳漂亮,就算大义凛然的去死我也没有一点震撼和悲痛啊。都说中国人感情含蓄细腻,那怎么变得这么大条呢?一部悲痛的片子谁见过这么香艳的?剪辑太拙劣,我多希望看到像大师一样的思考每一个镜头和剪辑啊。那慢镜头用的!怎么还能镜头退步呢?那怎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金陵十三钗》需要慢镜头来渲染吗?!最败是,豆蔻香兰返回妓院和john寻找他们竟然这么无聊的平白直叙。那我们都看见她俩那么惨了,你俩还找什么啊?观众内心都在说:“别找了,她们被糟蹋死了。”剪辑白痴吗?到了让观众告诉主角结局的地步,不能平行蒙太奇吗?你找,她们逃。你们找没找到?她们怎么惨死的?给观众留点悬念还能紧张揪心呢。

张艺谋的电影风格各异,但是我觉得做电影应该归集到最本真,看看观众喜欢看什么,需要看什么,不能为了一味的票房而拍所谓的大片。现在市场的需求多样,不同风格的影片才能抓住更多人的心。导演是伟大的,他是一个电影的中心引导者,他的欣赏水平和做事态度影响一个电影的质量,所以,针对电影本身而言,好的影片不用宣传,它本身就是最好的宣传。中国电影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始终都是有缺憾的,不能十全十美,我觉得应该导演也应该精益求精,扬长避短,学习他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素质,最终拍出更好的作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