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翟凤利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6年第18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384-01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品德高尚的新型人才,使他们成为智能优异,人格健全的完整的人。当前,学生物质条件“过剩”,精神营养“不良”,网络不健康信息的影响,独生子女得到过多的溺爱,家庭、社会乃至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误,都在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形成。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德育工作,更新德育理念,致力于构建德育的新框架,改革德育的内容和方法,形成有效的德育工作新模式,探索出适合现代学生特点的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在实践中,我们对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有益探索 1、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注重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我们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系统、校刊、两课、升旗仪式、主题班会、校晨会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为加强班级管理,学校制定了《班级管理评估条例》,使班级管理与评先树优联系起来。我们注意发挥好班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全员育人的作用。在平时的管理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以表扬、鼓励为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班风、班容评比、书画、征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社会调查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能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辨、自律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学校成立学生行为检查小组,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对策,更好的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注重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我们始终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宣传文明礼仪常识,让学生懂得“习惯就是素质”、“好习惯成就未来”的道理,使懂礼貌、知礼仪、重礼节、讲道德蔚然成风。学期初,学校把学生的仪容仪表整治作为突破口,努力把各项规定内化为学生的素养。学校关注贫困、品困、学困学生的发展,关爱智障学生,注重问题学生的培养与转化。我们在班级开展了“繁星闪烁评优活动”。由于传统的评三好、优干名额有限,有些学生从小也没有获得过奖状。他们在这些评优活动中获得了奖状,心情极为激动,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进取心。
3、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注重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在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日益成为学校的主流,单亲子女、隔代教育在学生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很多学生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因没得到恰当的教育,人格上出现争强好胜,自我中心,报复心强或懦弱,逃避,承受能力差等不良倾向。所以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增加了心理辅导老师,承担及时发现、矫治学生心理问题的任务,注重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引导他们敢于和善于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交往的人际关系,使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形成良好的人格。
二、在探索中,我们对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了新的认识 1、提高德育认识,是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保证
陶行知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马卡连柯也说过:“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因此,德育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对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学校应始终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显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学校要指导各科教师把“育人”看得比“教书”更重要,将“育人” 渗透于“教书”全过程,提倡“人人是德育导师”的学校氛围,做到育人教书,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知行统一中逐渐形成。相反,如果一所学校,一名教师只重“教书”,而忘“育人”,那么,要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就不会得到根本保证。 2、抓好师德建设,是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关键
《礼记》中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自身的师德素养在德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德育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意识。学校要完善德育工作制度,完善班主任培训制度、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对班主任的校本培训,采用组织专题讲座、外出参观学习、校内经验交流等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常规与提高并重,切实提高班主任的德育素养。
3、家庭、学校和社会凝成合力,是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强大动力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中长辈的思想、品德、观念、言行、作风对子女不仅潜移默化地发生着熏陶作用,并且具有长期和相对稳定的影响。所以,学校要重视发挥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的作用,注意引导班主任做好家访工作,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达到携手育人的目的。
学校在学生品德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学校要科学规划,坚持不懈地把品德培养放在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抓紧抓好。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中心环节,学校要在制定各类计划时把德
育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其中,特别是各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更要将德育作为重要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贯彻落实。
社会是家庭、学校的延伸,其德育资源丰富、感染力强,具有极大的覆盖面、辐射力和渗透性。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德育资源的正能量,建设有利于学生优良品德生成的环境氛围,培养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
4、规章制度建设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是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和有效性必不可少的手段 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靠教育,也要靠制度、纪律和法制。科学、合理、严明的纪律、规章制度可以促进各項道德规范、守则等在实践中的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学生最起码、最基础的规范。只有着眼于学生的道德建设实际,从切实可行处抓起,才能逐渐提升学生的道德层次和水平。学校德育还必须利用法律的调节和规范作用。学校应该扎实开展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学习法律常识,增强法制教育的针对性,特别重视对行为不良学生的帮教工作,使学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总之,德育是一项复杂、系统、长久的工作,学校应结合具体情况,与时俱进,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