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02.1 文章编号:1 003-61 21(2002)01—0055—04 全纳教育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 刘莉莉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200000) 【摘要]全纳教育 尊重个体,尊重差异”的基本思想极大地推动7特教理论的发展,在世界各国掀起全 纳教育改革的浪潮。本文选择全纳教育发展相对成熟的英国和澳大利亚,对全纳教育宴践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 行研究和探讨;对全蚋教育引中出的三大主题作了简单阐释和分析。 [关键词]全纳教育:全纳教育文化:全蚋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064文献标识码:B 1994年6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西班牙萨 受特殊教育的残障儿童往往很难迅速适应纷繁复杂 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全纳教育” 的社会生活。特殊教育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残障儿童融 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哲学思想正式出现。此后,随着 入正常社会生活这一问题。 全纳教育的发展,对全纳教育的许多模糊认识和误解 为此,2O世纪60年代,丹麦、挪威等北欧国家 也相继出现.全纳教育实践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值得 倡导特教“正常化”,主张消除残障儿童与社会大众 我们进一步探讨。本文以全纳教育发展相对成熟的英 的隔离状态,尽可能保证每一位残障儿童都拥有正常 国和澳大利亚.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的教育和生活环境。美国2O世纪70年代中期“回归 一、关于全纳教育 主流”(raainstreaming)教育改革运动也主张让残障 特殊教育源于朴素的人道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 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公共教育,使特殊教 和教育的普及,人们开始关注残障儿童这一特殊群 育这一“支流”重新回归到普通教育的“主流”中去。 体,尊重他们的特殊需要,用特殊的方式给予他们照 2O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掀起“将所有障碍儿童进 顾.这样特殊教育逐步从普通教育中分化出来。特殊 入普通学校”的“统台教育”热潮。前苏联推行障碍 教育是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人类认识局限不断突破、 儿童与正常儿童游戏共处的“创造性交往与技展方 对残障儿童教育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从国际 案”,把特殊儿童送入正常儿童的普通夏令营,刨设 上看,特殊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普通教育——特殊教育 出崭新的夏令营组织形式——康复夏令营。世界特教 ——一体化教育——全纳教育这样一个历程,全纳教 发展由此步入了 一体化教育”(Integration)阶段。 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一体化教育仍然是把残障儿童作为唯一的服务 残障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 对象,偏重普特教之间的相互支持和渗透。教育理论 是一个杜会问题。特殊教育为残障儿童提供了受教育 和实践的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 特殊”与“正常” 的机会,使残障儿童能够受到专门的缺陷补偿教育。 一样都是相对概念。从个体差异性来说,每一位儿童 但是,由于长期在独立的特殊教育组织中学习和生 都是特殊的,都有相对特殊的教育需要:从尊重个体、 活,残障儿童与其他儿童和社会生活相对隔离,没有 尊重差异的角度出发,每一位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都 足够的机会观察、模仿和学习正常人的言行举止,也 建正常的。当人们逐步意识到“生命之要义在于发 失去了学习人际交往、积累社会经验的宝贵时机。接 展”,提倡“教育平等”乃至“人的可持续发展”的 收稿日期:2001-11-26 5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时候,以缺陷补偿为特色的隔离式教育便不再受到推 崇,“全纳教育 思想于是产生。 全纳教育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 的需要.无论这些儿童处于何种身体、智力、社会、 情感、语言及其它状况。全纳教育不仅要求普通学校 接纳残障儿童并提供良好服务.更要求教师为所有儿 童的身心发展负责。全纳教育思想大大超越特殊教育 的传统观念,很快受到各国政府及教育界的广泛关 注,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特教改革浪潮。当今社会 为所有儿童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的能力 已成为衡量一 个国家教育发选程度的标准。 全纳教育引发了人们对身份、权益、个体差异性 与教育改革等问题的探讨,这一探讨已经发展成为社 会不同阶层关于个体差异性的公开的政治声明。全纳 教育实践也带来了一场教育改革。传统的学术论坛、 教学法、学校组织,所体现的学校文化都根单一,全 纳教育改革必须营造并逐渐培养成熟的“全纳教育文 化”。 著名教育家梅尔・安索(Mel Ainscow)作了如 下阐释:“全纳教育实际上是人们探察个体发展规律 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社会性的发展进程 它 在促使人们主动了解个体经验和人生经历的同时帮 助人们相互探究,进而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 二、全纳教育实践中的若干问题 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哲学思想.影响巨 大,但在实践中 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值得我们进一 步探讨 问题一:“全纳”与“赋权”的矛盾 人生而平等 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利用自身的 知识和技能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但教育资源也存在 着稀缺性和配置台理性的问题即“赋扳 问题 在全纳教育实践中 全纳与赋权的主要矛盾在 于:政府用于教育的资金有限,而资金索求竞争激烈 一般情况下,谁提出的理由更充分台理 谁就占有优 先权。在澳大利亚 残障学生根据自身潜在的修复能 力向政府部门寻求教育资源支持,提出相应的峨权要 求:政府部门为残障学生划分残障等级 标注“敞陷” 标签,并依据粗略统算为已经“确认”的残障等级匹 配相应的教育资源。在英格兰和威尔士,阅读障碍等 特定残障类型的学生受到特别关注.赋权不断扩大, 晟终导致了“赋权不平衡现象”。虽然人们普遍认同 全纳教育理念 但是按照当前资金预算的有关法律规 范.个别群体享有的特殊权利却过多过大 许多国家的赋权政策 实际上把教育重心从灵活 多变、充满创新气息的课堂和学校转向了残障的医疗 诊断和评判。尽管赋权机制为“有特殊需要学生”提 供了特殊的教育资源,但也限制了他们的行动。大量 行为障碍或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在接受医疗诊断、享受 赋权政策的同时 却错过了来自政府之外的补充资源 和资金。这种赋权机制 尊重个体差异 看似“全纳”, 其实不过是资源稀缺情况下的资源配置工具,很难判 断其合理性 问题二:营造全纳教育文化 全纳教育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国家层酝 上的全纳教育政策 第二层次,是从结构上对学校环 境和课程实施进行调整,即全纳教育改革 第三层次 就是更深层次的全纳教育文化,教育所关注的学生现 实生活能力问题就属于这一层次。全纳教育文化既包 括基本价值体系指导下的隐形课程、潜移默化的风俗 习惯和仪式,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和行为规 范。全纳教育文化引导学生逐渐用价值标准进行自我 审视和评判,其渗透是一个难以察觉的隐性过程。只 有营造全纳教育文化,才能实现全纳教育。 澳太利亚政府根据全纳教育思想开发实施了一 些隐性课程来营造全纳教育文化,女权主义教育研 究、政策激进主义、教学实践、课程实施和学校组织、 文化领域家长制的瓦解等在其中也发挥了举足轻重 的作用。但是 由于在营造全纳教育文化上才刚刚起 步 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全纳教育仍有相当长的路要 走,有许多现实的问题等待解决。以“残障致歉书” 为倒,“致歉书”是澳大利亚特有的民族文化。政府 曾经就欧洲入侵和殖民向原始居民作过官方道歉 这 份“致歉书”已编入许多学校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许 多学校在内部推行“致歉书制度” 学生、教师、社 团可以借助“致歉书”向他人公开表达歉意。但是 很少有人支持拟定 致歉书”,为以往排斥残障人士 的过失道歉。一些积极提倡全纳教育理念,努力推动 全纳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机构,正在为促成 “残障致歉书”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这将是一个漫 长而曲折的过程。 问题三:如何在教育市场中营造全纳文化? 在教育市场中 学校效能是人们追逐的一个主要 目标 激烈的校际竞争直接导致各校在生源构成上的 差异.正常学生与学习障碍或行为有障碍儿童的比例 失衡。全纳学校要在市场环境中生存.必须学会吸引 消费者,占领I 场,学会在现行的政黄法规下发挥自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己应有的效能。 在澳大利亚,…些州的法律法规阻碍了学校成绩 的公开化,许多学校在执行全纳教育政策时,往往满 足于调整校园文化、应对各类教育评估的技术性要 求,而不是使现行的学校教育模式更加合理高效。学 校的学业标准.尤其是学生的识字能力和数学能力引 起了人们的忧虑。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教育部门在重视 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为规范,强调课程实施的连贯性 示,学生中约有20%面临教育失败的危险,主要是由 于教育投入力度不够,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专业知 识和技能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西澳大利亚州 教育部率先行动,正式肯定了教育资源和专业知识技 能的重要性。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数年前的一份研究发现,乡 村学校比都市学校更有可能实施全纳教育。这主要源 予两个因素:第一.校外可供借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有限;第二,学校教育宗旨明确——“这是我们的孩 的同时,大力倡导教育实践中的团队、合作与交流, 这三点是全纳教育的构成要素。 伦敦有两所中学,地理位鼍并不优越,不少学生 属于行为有障碍或学习困难儿童,或者来自少数民 族。学校采取了以下针对性措施:起用黑人教师充当 典范;营造多元校园文化.开发适应多元文化群体的 全纳课程;建立多元支持机制,保证高水准的教学质 量和充足的师资;与地方社区指导教师开展长期交流 与合作:解决社区中的种族冲突等问题。伦敦这两所 中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潜在生源。 这两所学校实施全纳教育,主要是为了应对市场 的外在需求和学校的内在需要。它们的策略和方法也 许缺乏代表性,但所体现出来的全纳内涵却引人深 思。全纳教育除了要考虑正常学生的教育需求,还有 义务满足“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正常需要。 问题四:个体如何融合 在传统教育中,残障学生所处的状态就像“主流 中的孤岛”。打破这种状态,就要使每一个个体融入 主流。融合问题涉及课程、教学法、道德信仰和个体 发展潜能等若干方面。教育的积极意义在于培养合作 意识,学校有责任通过语言交流、主题活动以及师生 互动营造全纳教育文化。不强调竞争而强调个体差异 性,能够帮助学业较差的学生树立信心。 近来有人提出一种全纳教育的新路径“连接法”, 就是教师帮助个别学生并使之融入课程。第一步,把 他们和各自的学习风格连接起来:第二步,把他们和 其他班级、学校及地方组织团体连接起来。投有第一 步,他们可能置身主流.却没有真正融入其中:没有 第二步,他们能够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却被排斥在 更大的团体之外。 在澳大利亚,学生融合的程度标志着学校全纳文 化的发展水平。学校文化需要借助课程、教学法、组 织和道德信仰来表达 它们成为全纳教育改革的主要 突破口。但是许多学校没有意识到教育资源和专业知 识技能在全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据一项粗略统计显 子,无论在教育上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应当齐心协 力找到解决办法 。 三、三大主题 在全纳教育实践中,有三大主题尤为突出: 主题一:超越传统 全纳教育思想为改善教育状况,提高教育的成功 率,把教育从家长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提供了必要的 理论依据。全纳教育实践向传统的特殊教育和教育中 的政府权威提出了挑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 全纳教育都是对传统的重大突破和超越 实施全纳教育,需要认清传统特殊教育的症结所 在。传统的特殊教育严格划分残障类别和等级,并据 此配置教育资源,安置残障儿童,无形中为豉障儿童 贴上了“缺陷”标签,将他们与其他儿童和社会生活 隔离起来,不利于残障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全纳教 育理念尊重个体,尊重差异,尊重不同个体对社会的 不同价值和贡献,体现出教育对人性的真切关怀。全 纳教育改革要求人们“换一种方式思维”,为此,必 颂反思传统,摆脱并超越传统的特殊教育文化。 主题二:教育重组 拜克伦(Biklen)1985年发表的《主流中的孤岛》 ~文,就受主流教育排斥的残障学生的重新安置问题 作了详细的阐释和分析。残障儿童不管是与正常儿童 同处一室还是保持一定距离,在群体中扮演的都是 “入侵者”的角色,就像“主流中的孤岛”。全纳教 育所要考虑的,绝非简单的学生空间配置问题。全纳 教育改革,不仅要保证残障学生在普通学校的正常就 学,更要改变误程、教学法、师资、评估模式、决策 方式和管理机制等传统教育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相 互关系,这就是教育重组。 教育重组,要把“碛障 与“正常 的矛盾当成 组织间一种独特的社会关系,同时以全纳的眼光重新 审视传统教育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课程、学生与教 学法之问的内在联系。按照全纳教育改革方案进行教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育重组,关键在于研究开发与全纳教育相配套的全纳 课程和全纳教学法,培养合格的全纳师资,真正做到 尊重个体,尊重差异,尊重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和千 差万别的学习风格。教育重组,要在教育实践中采用 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课程、教学法、评1古模式、 管理机制以及灵活机动的决策方式,同时积极开展学 校和社区间的交流与台作 全纳教育就是要“解决每 一个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时可能遇到的麻烦和问 题 ,这里的“每一个学生”既包括正常学生,也包 括残障儿童。 主题三:教育融通 全纳教育是教育发展的理想状态,需要通过长期 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全纳教育改革既要惜鎏 和吸收现存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中相对合理的因素, 弥补其中的疏漏和不足,也要研究探讨自身改革方集 的局限性,不断修正后续计划,并认真研究分折全纳 教育改革实践已经出现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寻求解决 途径。实施全纳教育改革,必须对现存教育政策和全 纳教育政策的合理性和局限性都有较为充分的了解, 各取所长.融汇贯通.形成更台理的教育改革方案。 同时,尽可能提高中间环节的透明度 使改革的贯彻 实施更公开,更民主。 在全纳教育改革中,现存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 可能会成为一个主要障碍 以全纳的标准来衡量,无 论是英国的国家课程和考试计划.还是澳大利亚的标 准化课程活动干几考试制度,都需要改进。随着社会的 进步和教育的发展 排斥残障学生的现象相对减少 容纳残障学生的学生组织日渐增多,政府和民问的教 育投入也有所加大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现存 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的“台理性”,掩盖了全纳教 育改革的紧迫性。 全纳教育改革的另一个主要障碍来自改革自身。 学校的市场化在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和选择范围的 同时,也在学生家长中间划分了严格的选择权限等 级。那些对学校效能贡献大的学生受到优待, 对学校 效能贡献小的学生遭到排挤。改革的副作用显露出 58 来。一部分教育消费者对全纳教育政策表示怀疑,甚 至持批判和否定态度。此外,全纳教育政策贯彻实施 的透明度不够,管理没有公开化,影响了人们参与改 革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全纳教育改革方案的改进和 最终的改革效果。全纳教育改革若要取得成功,必须 跨越来自现存的教育政策和全纳教育改革方案自身 两方面的障碍,取长补短,真正做到教育融通。 全纳教育的基本精神是交流与台作,交流与合作 不仅有助于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教育、文化和 生话状况 学生尤其是有特殊需要学生的需要,还提 醒人们倾听来自不同群体的不同声音。关于全纳教育 的国际对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全纳教育发展的全景 圈,提供了相互倾听对方声音的机会,使我们得以了 解特定问题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表象及其细微差别。 实施全纳教育,应当始终坚持国家问及组织闯的交流 与台作,不断完善全纳教育理论,促进全纳教育的发 展。 参考文献: [1】彭霞光.美国全纳性教育.特殊儿童与师资研究 l 9 94年第3期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 会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 版社.1 996 [3】陈云英主编.中国一体化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新华出版社.1 9 97 [4】Inc1 usi Ve Edncation一一Idea and Frac ice. 1 9 98年 英文版. [5】Int erna【i onal Conver sati on on Inclusi e Educa ci on(Jenny Corbe ct&Rogef Sl ee.1 998 年.英文版. [6】且盯H c OcoOeHHOC"r ̄MH B ̄arepe人民教育.1 999 年第5期.俄文版. 作者简介:刘莉莉,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学与比较 研究所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献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