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半查找算法及程序实现
一、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以图示法方式,演示折半查找算法的基本思想。
教学难点:由折半查找算法的思想到程序代码编写的转换,尤其是其中关键性语句的编写是教学中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应该已经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掌握赋值语句、选择语句、循环语句的基本用法和VB基本操作,这节课学生可能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归纳总结对分查找解决不同情况问题的一般规律,鉴于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采取分解动作、比较迁移等学习策略。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对分查找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分步解析获取对分查找的解题结构,初步掌握对分查找算法的程序实现。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多种不同的可能情况,逐步归纳对分查找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确定解题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体验科学解题的重要性,增强效率意识和全局观念,感受对分查找算法的魅力,养成始终坚持、不断积累才能获得成功的意志品质。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1、教学线索:游戏引领---提出对分查找原理--- 解析对分查找的算法特征---实践解决问题。
2、学习线索:分解问题---归纳问题---实践提升,在三个阶段的不断推进中明确对分查找算法,总结规律。
五、教学过程
_
1、新课导入
(1)热身:游戏(2分钟)
找同学上来找一本上千页电话册里面的一个名字。(课程导入我写的不是很详细,自己设计哦)
(2)教师引导:所以我不希望只有他一个人体验这种方便,我们教室里还有一大帮人,其实这种什么不止用于查找电话铺,还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室里有这么多人,坦白说,按学校的老方法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对所有老师来说都及其费力,那我们想想,是不是数数2368,这样好点对吗?。不要小看这种想法,他其实是非常棒的,他能把解决问题的时间缩短一半,因此我们提出了这种算法
2、新课: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折半查询算法中的“折半”的含义。 师:何为折半呢? 生:减半;打一半的折扣。
例如,我手里拿着一根绳子,现在我们来进行折半试验,首先拿住绳子的两个端点,
然后从中点的位置进行对折,这样绳子就缩短为原来长度一半,然后将一半的绳子继续执行与刚才相同的操作,使得绳子的长度逐渐的缩短,直到绳子长度短得不能再进行折半了。
师:那什么时候就不能再折半了呢? 生:即绳子的两个端点合二为一为止。
折半查找算法的思想与绳子折半的过程基本相同。下面我们先通过图示来看看折半查找算法究竟是什么?
教学步骤二:分解对分查找算法(5分钟)
_
假设一个从小到大排列的数据存放在一个数组中——Data(10),而查找数据存放在变量x中。如图1所示,橙色方框的代表的是查询数据x,每个浅兰色方框代表的是数组中的每个元素,框内显示的数据是每个数组元素对应的下标(序号),整排的浅兰色方框就可以看成整个数组,即待查数据表(数组元素表)。
x 0 1 2 3 4 5 6 7 8 9 10 Low High
图一
第一步:就像抓住绳子的两端一样,首先设立两个标记Low、High分别来标识查询区间的低端和高端,即数组元素的下标,如图1所示。
师:对于初始查询区间,它们是多少呢? 生:Low=0 , High=10
第二步:取区间的中点标记Mid,如图2所示。
师:查询区间的中点为多少?(这个地方,有的学生可能直接说出下标值,所以要提醒学生让中点和两个端点相联系,即用端点表示中点)
生:Mid=(Low+High)/2
师:中点位置上的数据为什么?(提醒学生数据是放在数组Data中的) 生:Data( Mid)
0 1 2 3 4 5 6 7 8 9 10 Low Mid High
_
第三步:判断中点位置上的数据Data( Mid)与要查找数x是否相等,如何相等,则找到,并结束查找;如果不相等,就执行第四步。
师:这个判断语句如何写呢? 生:if Data( Mid)=x then print “x找到” 结束查找 end if
第四步:如果不相等,那么对查询区间进行折半操作。
师:那如何折半——是从中点处向左侧折半还是向右侧折半?(这是整个折半查询进行下去的关键所在,所以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判断)
由于待找数据表是从小到大排列的,而且区间中点位置上的数据Date(Mid)也知道,所以,通过Data(Mid)与x的比较,看一看,x比Data(Mid)大还是小,就可以判断出x落在中间数Data(Mid)的左侧还是右侧,从而判断出向左还是向右折半。
师:那么,判断语句如何写呢? 生:if Data(Mid) 师:如图3所示,观察新查询区间,发现高端标记没有变化,而低端标记变了,那低端标记Low为多少呢? 生:我们来看图2,由于中点位置上的数据已经被查询过,所以,新查询区间内的数据就不能再包含它,Low就得比Mid多1,即:Low=Mid+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Low High _ else 说明x比Data(Mid)小,所以就向左侧折半,如图4所示,观察新区间,发现低端标记没有变化,而高端标记变了,同样道理,新查询区间内不能包含Mid对应的数据,所有High比Mid小1,即:High=Mid–1 end if 第五步:重复执行第二、三、四步骤。 师:如果一直没有找到,那么什么时候不再进行折半查找呢?(提示学生想一想绳子折半的情况) 0 1 2 3 4 5 6 7 8 9 10 Low High 生:直至Low>High,停止折半查询。 教学步骤四:对各种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1)x与data(mid)的大小比较影响i,j的取值的规律: i的取值规律:if data(mid) (2)继续进行重复查找的条件: low≤high,用循环结构实现。 教学步骤五:构建对分查找的流程图 教学步骤六:对分查找算法的初步程序实现。 开始 low≤high low1,high10 N _ 教师事先设计好Vb窗体,学生只需要在相应的程序体输入代表算法思想的关键语句。 附主要程序体: 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 Dim x As Integer, mid As Integer, low As Integer, high As Integer x = Val(Text1.Text) low = 0: high = 10 Do While low <= high mid = (low + high) \\ 2 If data(mid) = x Then Text2.Text = \"找到了,是第\" & mid & \"个\" Exit Sub End If data(mid) If data(mid) < x Then low = mid + 1 Else high = mid - 1 End If Loop Text2.Text = \"找不到\" End Sub 程序说明:1、获得要查找的数据x的值 x = Val(Text1.Text) 2、i,j赋初值。 low = 1: high = 10 3、求mid的值。mid = (low + high) \\ 2 4、分三种情况,(1)如果x=data(mid),则如果 data(mid) = x 那么 Text2.Text = \"找到了,在第\" + Str(mid) + \"个\"。 (2)如果x>data(mid),那么low=mid+1 否则 high=mid+1 5、重复上述的3,4步,直到low超出j(或者理解为low<=high不成立,所以不能用for next,而要用do while语句) 6、如果有找到x,那执行第4步(1)步后应该输出找到的位置后退出程序,如果不退出,说明x没有找到,所以在相应位置要输出“找不到”。 折半查找算法基本思想总结(2分钟) 对一有序数据表,首先从初始查找区间开始,取出区间中点位置上的数据与要查询数据进行比较,若相等,则查找成功,并结束查询;否则,将当前查找区间缩小一半。在新的查询区间内,同样取出区间中点位置上的数据与要查询数据进行比较,若相等,则查询成功,并结束查询,否则将新的查询区间再次缩小一 _ 半。然后继续采用相同的方法,直到查找数据成功或者查询区间不能再折半(即查询失败)为止 教学步骤七:评价。 评价学生的程序实现情况,并讨论或实践问题:如果是降序序列,该怎么样改动程序?如果序列元素不是10个,而是100个或更多呢? 教学步骤八:总结提升。 (1)由于对分查找过程中的每次比较都能使得搜索空间减半,对分查找将不会使用超过log2n次比较来找到目标值。 (2)提升对分查找算法的实际意义:同学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二分查找是多么高效,那不妨设想一下在一个包含一百万个人名的电话簿中找一个名字,二分查找可以让你不超过21次就能找到指定的名字。如果你能够将世界上所有的人按照姓名排序,那么你可以在35步以内找到任何人。 八、作业: 1、以下的三组元素序列能采用对分查找法来查找吗? (1) 19,33,35,53,56,67,78,99 (2)53,35,67,78,56,99,33,19 (3)99,67,56,45,33,10,9,1,0,-9 2、设计一个能用对分查找算法思想解决的实际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