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一、导入新课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一则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资料助读
背景链接: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 泽 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掌握生字生词。 荻港(Dí) 锐不可当(dāng) 泄气(xiè) 要塞(sài) ....溃退(kuì) 签订(qiān) 督战(dū) 歼灭(jiān) ....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抵挡。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溃,败,常指(军队)被打垮。 要塞: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歼灭:消灭(敌人)。
2.读课文,指出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四、研读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2.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渡江三路大军 中路军(安庆—芜湖) 西路军(九江—安庆) 东路军(南京—江阴) 时间 20日夜—21日夜 21日17时—22日22时 21日17时—22日22时 兵力 30万 35万 35万 渡江人数 30万 三分之二 大部
3.本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是从中路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中路于20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21日夜即已渡完,只用一句话就交代清楚了。至于其受阻情况,因与西路一样,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所以此路略写。次写西路。最后
写东路。由于这里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加之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报道写得十分具体。尤其是最后两句详尽地写了我军的战果,是为了说明水路长江和陆路京沪线已全部被我军切断,敌人已无退路,敌我双方态势已十分明朗。
4.文章中有许多语言极富表现力,试揣摩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西起九江(不含)。 ..
不包括,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了。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神勇。 (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
显现出战役的壮阔,表现我军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4)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
连用六个动词,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五、课堂小结 《消息二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战役。学习这两则新闻,让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六、板书设计
冲破 (排山倒海)解放导语 展渡江盛况扬 展
横渡 (一往无前)
军百将 渡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万大士 江
主体西路军——所向无敌(详写)军横神 盛东路军——战绩辉煌(详写)威 况渡长
背景 一方面……一方面……
江结语 占领要塞 封锁长江
人民
标题 百万(兵力) 横渡(锐不可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