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庵,1925年1月26号出生,河北省饶阳县人,系中国湖社画会会员、中国画学研究会会员。李仁庵自幼对国画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15岁到雪庐画社学习国画,由著名画家钟质夫老师亲自任教亲授,学艺匪浅,使他很快的在绘画技巧和理论知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受到了先生的认可,加之个人的勤奋好学苦练,很快使所学的国画艺术技巧和技法规律熟练掌握运用自如,特别是老先生在美术的上构思,培养了洞察力的敏锐,使他终生受益。为今后艺术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艺术造诣,使之养成在对所有需画实物、物体形象、结构、色调、情感、素日形成不断观察、积累、并付之于作品有活的生命力,把大自然的风光万物神采,凝于笔下,小中见大,虚中有实,线条、干湿之间使画面变化万千,咫尺千里,一纸万花。创造中灵活运用至今能起到触类旁通,相连想成,笔墨发挥可运、可远、可干、可湿、可润、可枯等不同笔法的性能,处处新机,为今后的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学业后评着对艺术的满腔热情和追求,出走四方,拜访名家学习,博采著家之长,在画技上的不断学习运用新的手法,并使国画这一民族艺术深植入土壤、天地、万物间。大自然美丽辽阔的天地永远是国画艺术的广阔天地,并给予国画艺术不朽的生命力。创造中不断吸取新的画技手法,钻研传统的绘画技能和技法。使作品在保留传统题材画法上又创造结合新的表现技能,使国画艺术更加意境、深远、清新淡雅,将神奇的美术种子播进心田,使笔墨趣味与艺术家本身的
心绪、观念、融为一体,使作品获得更为真切的笔墨精炼,色彩和谐,鲜明自然而成。
几十年来,李仁庵笔触不衰,学无止境,在绘画艺术上不断在钻研、学习,使之在花鸟绘画艺术上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技法和技巧,成竹在胸,落笔不改,施于淡色,予情予景,挥毫创造,题材多样,形成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鉴于美术作品的技能,得到同行先辈的认可和帮助,使他在画技上如鱼得水,线条流利圆润,构图饱满谐调,笔法潇洒,色彩明快,更贴近生活。
1940年应聘加入中国湖社画会,1941年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1944年李仁庵的个人画展和扇展分两次在中山公园董事会和水榭开幕,受到同行和公众的好评,各大报刊发表消息。1944年至1948年,连续五年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雪庐画社和春水画社的美术联展。在这几年中,李仁庵用自己的作品积极投入爱国济贫运动。
其中1946年由新民日报社举办的济贫美展最为隆重!当时北平画家名人云集,李仁庵的美术作品被选参在中山公园的中山堂、春明馆、董事会、水榭等处参加大型的美术展览。为了支援新民报社救助贫民,李仁庵将个人的作品无偿捐助,并捐助新民报社清朝九门提督王梦龄的书法一幅。
1948年与王续曾的作品在上海开幕。随着岁月的延伸,画技不断的则新提高,在理论上有独特见解,提高艺术的素质也同时提高了自己的人文素质,博学多才,艺术无止境。1945年在北平华北新报上发表《对国画界进一言》一篇文章。同年在徐州日报上发表小说《母
亲的牙》产述了自己爱国爱民的思想。1953年荣幸的参加了在政协礼堂由北京画家组织的美术联展。1986年参加了由崇文书画研究会与浙江金华市的联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1987年参加了由崇文书画研究会与襄樊、潍坊、宁波文联组织的美术巡回展。通过与同行的参加更使李仁庵的画技不断提高,可说是绘画艺术在俗艳之中,体验了生活的气息、好画、情趣尽在不言中。
几十年来的艺术生涯,锻炼了李仁庵的美术技能,也磨练了他的人生,他的事迹在2000年被《中国世纪专家》和《东方之光---二十世纪共和国精英全集》编委会收编,在新的世纪更想挥笔意展宏图,作出贡献!以笔代言,以画说今 笔墨生花,祖国前程似锦!在新的世纪更有画不完的美好画卷!
内容摘自《中国世纪专家从书》和《东方之光---二十世纪共和国精英全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