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暂无
来源:《福建支部生活》 2019年第12期
云门村位于周宁县咸村镇南侧,是革命老区重点村,也是周宁县唯一的畲族行政村。由于长期受困于自然条件、交通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生活在云门村的村民一直走不出贫瘠的土地。2017年12月,省国资委干部冯志强被派驻到云门村担任第一书记,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他努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保护和传承畲族文化,带领村民挖掘畲村蕴藏的宝藏,打响“桃源秘境·畲村云门”品牌,让云门村以崭新的面貌,笑迎八方来客。
本刊记者 夏秋月\\撰文 杨晓明\\摄影
初冬时节,记者从周宁县城区出发,沿着盘旋的山路,翻越数座大山,颠簸半个多小时后到达云门村。
整合资源
文旅兴村
青山环抱的云门村,犹如世外桃源。一座座富有畲家文化韵味的新房依山而立,畲族特色山寨门、马头墙、凤凰休憩园、鼓楼亮丽多彩;游客服务中心、文化展示馆、生态景观长廊、观景摄影台等设施已完成建设……现代与传统的碰撞,让这座藏在深山的畲寨独具风情。
然而,两年前的云门村还是另一番光景。这里“山高云易生,地僻人难至”,曾经因为贫穷,村里78户人中就有53个单身汉,十里八乡没有姑娘愿意嫁过来。加之村民思想观念保守、信息滞后,靠茶叶、芦柑、脐橙等经济作物带来的收入十分微薄。
2017年底,省国资委干部冯志强来到云门村担任第一书记。看着云门村乡亲们的生活如此的贫困,如何带领他们摆脱贫困,成了萦绕在冯志强心头的问题。
经过2个多月入户调查,反复征求意见,冯志强对云门村贫困的原因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对存在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思路进行了深入地思考。
云门村虽然贫困,但也有独特的优势。村里不仅山川秀美,生态保持较好,而且人文资源独特,是革命老区村,也全县唯一的畲族行政村,畲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畲族山歌、畲族服饰、婚嫁风俗颇具特色,具有畲韵乡愁。
根据云门村的现实情况,冯志强提出“一心一业两推动”的驻村工作思路,即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抓住乡村旅游这个主产业,推动村财和村民双增收、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探索云门村党建富民强村工作,引导村集体和村民走上一条双增收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逐步实现摆脱贫困的目标。
“凤亭议事” 文明善治
2016年,周宁县被列为福建省首批全域旅游试点县。为搭上这趟旅游“快车”,冯志强两周时间里跑了16次宁德市区、周宁城关,对接市、县旅发委,并邀请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大学的专家教授,深入云门村实地考察调研,制定出云门畲族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规划内容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安防技防工程、旅游公厕等26个重点项目,其中20万元以下自建项目23个。今年1月,云门村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然而,对于景区自建项目村民们却议论纷纷,有的担心村干部从中谋利私揽工程,有的担心自建项目监督不到位、偷工减料影响工程质量……这村民的工作该如何开展?
冯志强认为,村里的事情还得由村里人自己来管理。根据群众喜爱到空旷场地聚集拉家常、对山歌的传统习惯,冯志强把群众议事说事点从办公室搬到一座占地60平方米的凤亭,由村内党员代表、村民代表、退休老村干及威望高的宗族长等人员组成议事会,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约定村务事项,并提交村党支部研究决定。党支部召开讨论会,对村民意见进行归纳整理,重点围绕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实施计划、时间进度等进行讨论,形成村建项目初步方案。通过村民的自我管理,一些村务难题迎刃而解,很快26个AAA景区创建项目一一上马,并保质保量按进度完成。
创新模式 “造血”扶贫
站在云门村生态景观长廊放眼望去,一片片金黄色的皇菊开得正旺,柿子、芦柑、脐橙、三红蜜柚挂满枝头。
“扶贫工作中,最怕的是村民滋生‘等、靠、要’的思想。”冯志强说,关键在于要变“输血”为“造血”。
在冯志强的带领下,云门村积极探索实践“造血式”扶贫。今年初,云门村利用扶贫补助资金,帮助村民引进皇菊种植,提供种苗给贫困户和合作社成员,现已经投入近10万元资金,由村社合作新开菊园60多亩,预期村财可增收1万元以上。此外,云门村还实施了农业产业“人均一亩茶园、一亩果园、一亩水稻”的“三个一”计划,按照“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山哈种养合作社,吸收入社成员64人,注册“畲云”商标,发展茶叶、水果、苗木花卉、畲药种植等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同时,鼓励精准扶贫对象以劳动力、土地、茶园等资产作价入股合作社。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3000元增加到13162元。
老蓝一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儿子瘫痪在床,妻子重病无劳动能力,全家的重担都压在老蓝身上。冯志强得知情况后,鼓励老蓝在村里种植柚子树,并争取到6800元资金给老蓝买树苗。此外,冯志强还多次帮助老蓝联系红十字协会、医保等部门,报销了十几万的医疗费用。
“扶贫工作最难的是扶智。治贫要治在病根上,要斩断穷根,必须要斩断穷念。”冯志强说,接下来,他打算把社区营造理念引进到乡村管理和建设实践上来,让村民把事事求诸人转为事事先求诸己,用勤劳的双手营造脱贫致富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杨晓明
记者微评
弱鸟应该先飞
《摆脱贫困》一书有言:“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云门村虽然穷,但它也有独特的生态优势和人文资源。驻村第一书记冯志强在云门村以党建引领扶贫开发催生出生态红利,村庄美了,产业兴了,群众富了,当年的穷畲寨破茧成蝶。整合好、利用好优势资源,搞好“大合唱”,谁说弱鸟不能先飞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