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环境保护? 2. 环境问题指的是什么?
3. 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4.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方针是什么?
5. 我国环境保护奋斗目标与战略方针是什么? 6. 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是什么? 7.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8.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和原则?
9.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什么内容? 10. 什么是清洁生产工艺?
11. 什么是绿色产品?主要代表是什么?
12. 在经济决策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3. 什么是生态平衡? 14. 生态破坏原因是什么?
15. 什么是大气热污染(热岛效应)? 16. 绿色城市的特征是什么?
17. 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 18.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包括哪些内容 19. 水污染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20. 防治水体污染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21. 控制噪声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22. 固体废弃物对环境有哪些危害? 23. 固体废物的处理原则是什么? 24. 对固体废物有哪些基本处理方法? 25. 何为固体废物的再资源化? 26. 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
27. 什么叫环境质量评价,评价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
1. 环境保护就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社会健康地发展,使环境更好地适应人类的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生物的生存。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
2. 所谓环境问题,一般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而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又对人类活动和健康产生的影响问题。
3. 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研究探索环境变化的因素,在此基础之上,预测人类社会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尽量避免因污染和破坏环境而遭受到环境的报复;
(2)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自然规律来改造环境;
(3)社会主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规律,是实现这种调节的有利前提,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能够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
(4)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使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的自觉的努力。
4.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方针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5. 我国环境保护到本世纪末的奋斗目标是力争全国环境污染基本得到解决,自然生态基本达到良性循环,城乡生产生活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全国环境状况基本上能够同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相适应。
我国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是:
(1)实行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既要经济效益,又要环境效益。
(2)实行以防为主,防止结合的方针。避免重蹈一些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是一条积极的,也是花钱少、收效大的途径。
(3)开展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工农业排放物的资源化,实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4)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控制污染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这是防止污染、改善环境的重要方面。
(5)注意全面规划和合理布局。通过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充分利用自然净化能力的合理布局来控制污染和破坏。 6. 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1)资源经济和较低费用原则 2)全寿命设计原则 3)宜人性设计原则 4)灵活性原则
5)传统特色与现代技术相统一的原则 6)建筑理论与环境科学相融合的原则
7. 依据《我们的共同未来》一书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危害后代人的需要的前提之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8.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表现为经济的持续发展、自然生态的持续发展和社会
的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9. 可持续发展其发展概念包含有两个重要的内涵:需求的内涵和限制的内涵。 1.需求
环境保护并不是目的。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其目的是包括子孙后代在内的全人类在美好的环境中享受美好的生活。需求又包括两个方面。 ①基本需求
即:衣、食、住、行、就业、受教育等。
在这项基本需求中,首先应注意全世界大多数没有得到满足的穷人的需求。 ②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即健康长寿、教育、自由、安全、文明、美学等。发展的目的是要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使人们发挥其潜力,过上美满的生活。目前,这主要是对世界上富足的人们而言的。
2.限制:强调人人平等, 不危害后代人的生存权利。
10. 清洁生产 (Cleaner Production) 是以节能、减耗和减少污染为目标,以管理、技术为手段,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污染,使资源利用最充分,污染的产生量最小化的一种综合性措施
11. 指在生产和使用以及在使用过之后的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节能、节水、低污染、低毒、可再生、可回收)中,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都比较小的产品。
主要代表有环境标志产品
12. 经济决策中的环境原则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推行环境经济综合决策,在经济决策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考虑生态要求,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使自然资源不断增值。
1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始终是在不断地进行着。在一个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就是生态平衡。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态平衡的建立,还反映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
14. 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系统内部的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使系统因受到影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破坏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破坏,一般可以归咎于两方面,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由自然因素而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自然原因所导致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对自然资
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由于工农业的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等,由这类因素而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以下三种情况造成的:一是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使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成分的改变;二是由于工农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质,进入环境后,使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发生改变,这是第二环境问题的主要方面;三是由于人类把一些污染物质排放到环境中去,使某些动物的信息系统遭到破坏,影响这些动物的繁殖,改变了生物的种群的组成。 15. 由于向大气排放含热废气和蒸气,导致大气温度升高而影响气象条件时,称为大气热污染。在工业区或城镇上空,由于生产和生活废热的大量排放,其中心地区的气温可比周围地区温度年平均高出0.5~1.0℃,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中称为热岛效应。
16. 绿色城市的特点是 1)是一种城市发展观念。
2)是一个生态系统,应在一个确定的范围内实现其内部平衡。包含了减少资源消耗、增加资源重复利用和资源循环再生等因素。
3)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主要体现在其结构内部协调,功能要素协调以及其区域平衡。
4)具有阶段性: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目标、形态以及环境表现
17. (1)全球气候变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18. (1) 减少污染物排放。 (2) 治理主要污染源。 (3) 种植树木草坪。 (4) 合理规划。
(5) 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
19. 水污染的发生是由于各种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进入水体而造成的。常见的污染途径如下:(1)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2)城市生活污水;(3)农业上污水灌溉、喷撒农药、施用化肥,被雨水冲刷地表径流进入水体;(4)固体废物中有害物质,经水溶解而流入水体;(5)降雨和雨后的地表径流携带大气、土壤和城市地表的污染物进入水体;(6)海水倒灌或渗透,污染沿海地区地下水源或水体;(8)天然的污染源影响水体本底含量,例如,黄河中游河段有严重的砷污染,其原因是黄河含沙量的90%来自黄土高原,而且高原黄土中砷的本底很高,故造成该河段水体有严重的砷污染。
20. 防治水体污染的主要措施有以下三条:
(1) 减少和消除污染源排放的废水量。首先可采用改革工艺,减少甚至
不排废水,或者降低有毒废水的毒性。其次重复利用废水,尽量采用重复用水及循环用水系统,使废水排放减至最少或将生产废水经适当处理后循环利用。如电镀废水闭路循环,高炉煤气洗涤废水经沉淀、冷却后可再用于洗涤。第三控制废水中污水分离,就地回收,这样既可减少生产成本,又可降低废水浓度。第四处理好城市垃圾与工业废渣,避免因降水或径流的冲刷、溶解而污染水体。
(2)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进行区域性综合治理。第一在制定区域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工业区规划时都要考虑水体污染问题,对可能出现的水体污染,要采取预防措施。第二对水体污染源进行全面规划和综合治理。第三杜绝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任意排放,规定排放标准。第四同行业废水应集中处理,以减少污染源的数目,便于管理。最后有计划治理已被污染的水体。
(3) 加强监测管理,制定法律和控制标准。第一设立国家级、地方级的环境保护公里机构,执行有关环保法律和控制标准,协调和监督各部门和工厂保护环境,保护水源。第二颁布有关法规,制定保护水体,控制和管理水体污染源的具体条例。
21. a.利用声波随距离的原理,实行闹静分开的设计原则,缩小噪声的干扰范围;
b. 利用噪声指向性,合理布置声源或建筑物;
c. 利用自然地形如森林,山坡等的降噪作用,把声源与人经常活动场所分开;
d. 根据不同用途,合理布置建筑的各种房间; e. 通过绿化降噪;
f. 采用其他声学的控制技术,如吸声、隔声、消声、隔振、阻尼等 22. 固体废弃物长期堆存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会造成土壤、水体和大气的严重污染。
23. 首先是要实现固体废物排放的最佳控制,也就是说要把排放量降低到最小程度。不可避免地要排放的固体废物,要进行综合利用,使之再资源化;目前条件下不能再利用的。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后合理得还原于自然环境中。在固体废物再资源化过程中,需要采用各种处理技术。
24. 主要处理技术有如下几方面: (1) 固体废物的预处理。 (2) 物理法处理固体废物。 (3) 化学法处理固体废物。 (4) 生物法处理固体废物。
(5) 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理。最终处理的方法有焚化法、填埋法、海洋投弃法等
25. 固体废物的再资源化就是采取管理或工业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利用价值的物资。
(1) 提取各种有价金属。 (2) 生产建筑材料。 (3) 代替农肥。 (4) 回收能源。
26.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开发资源和工程建设项目之前,预测这些活动对环境状况可能产生的影响和破坏,提出可以防止环境污染的措施和办法。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种评价可以把环境保护工作做在工程建设或城镇建设之前,根据环境评价的结果,确定建设项目的区域、规模及环保措施。
27. 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质量的好坏做出定量的或半定量分析、描绘或鉴定。评价的目的在于,揭示特定地区或区域环境质量的水平或差异,阐明影响环境质量的原因和有可能采取的种种措施,按照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制订环境保护规划和建设规划,加强环境保护的管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