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原子的结构
(2)掌握并能够画出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理解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和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可分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教育。
(2)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原子的构成 三、教学难点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教学方法 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观察原子的体积很小,结合第一课题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思考:抛开化学变化,原子可以再分吗?带着疑问学习课题2原子的结构 2、科学引领,自主学习
[引入]让我们追逐科学家的足迹看他们是怎样发现原子结构的。 [多媒体呈现情景]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原子学说的提出者—— 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 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汤姆生认为电子就像葡萄干一样镶嵌 在原子中。
【展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 现象:绝大部分的α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少 部分α粒子的运动方向有所改变;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对于这种现象,利用汤姆生的原子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的设想:他认为原子中,原子核居于 ,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以及几乎所有的质量,而电子带负电 在核外很大的空间内作无规则的高速运动。
【展示】电子云模型,电子并不是像行星围绕太阳一样有轨道的转动,而是在一个区域出现的多少次数不一样。
【问题】根据科学家的发现和预习,请同学们绘制你理解的原子的构成?
【学生展示】展示学生的结果并做适当的解释 【教师点拨】一、原子的构成
【思考】1、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 2、从图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展示】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体育场,原子核就像体育场中心的一只蚂蚁,而绝大部分空间都充斥着电子。
【展示】上课展示的原子的体积特别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原子还能够再分,那原子有没有质量?
【学生展示】谈谈你的感受?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简化? 【回答】科学计数法 二、相对原子质量
国际上用一种统一的方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叫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回答】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思考】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像所有的质量单位一样是g或者Kg? 【学生回答】不是,单位是1,省略不写。
3、自主总结,思维绽放
【学生展示】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一节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二、教学目标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子层及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特点 (2)掌握并能够画出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掌握离子符号的书写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可分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教育。
(2)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的形成 三、教学难点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 【展示】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Na
【学生展示】每一部分表示的含义? 【思考】
只有一层,电子不超过______个 第一层最多______个电子 第二层最多_______个电子
第一层_______后排第二层,第二层_____后排第三层 最后一层最多排______个电子
【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稀有气体原子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其他原子是如何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
三、离子的形成
原子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失去或者得到电子,失去或者得到电子就会变成______?
【展示】播放氯化钠形成的动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让生来表演,扮演不同的原子,然后让学生去寻找自己的朋友,交友的目的是能让自己变成为稳定结构。这样的活动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节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能够以第3周期元素为例,说明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预设 个性化批注 一、复习导入: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有哪些? 二、推进新课 [自主学习]“要点导航”1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小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核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而呈周期性变化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变化。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元素的重要性质,它们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通过化学实验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 1. 在常温下,与水的反应无明显现象;加热时,镁带表面有气现象 泡出现,煮沸后溶液变红。 化学方程Mg + 2H2O = Mg(OH)2+ H2 式 (2) 现象 反应很剧烈。 化学方程Mg + 2HCl = MgCl2+ H2 式 2.讨论: (1)Na、Mg、Al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比较。 ①Na在常温下,与水剧烈反应,浮于水面在水面四处游动,同时产生大量无色气体,溶液变红。 ②Mg在常温下,与水的反应无明显现象;加热时,镁带表面有大量气烫手,反应剧烈。 2Al+ 6HCl = 2AlCl3 + 3H2 Mg Al 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试管烫手,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试管泡出现,溶液变红。 ③Al在常温或加热下,遇水无明显现象。 (2)Mg、Al与酸反应的难易程度比较。 (3)比较Na、Mg、A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强弱。 [注意]学生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常把“产生无色气体”回答成“产生氢气”;“与Mg反应在常温下现象不明显”常易错答为“Mg与冷水不反应”。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纠正。 Na Mg Al 与冷水反应:Na与冷水反应Al在常温或加在常温下,与水缓慢,与沸水热下,遇水无剧烈反应,浮于反应迅速,放明显现象;与单质与水水面在水面四出氢气;与酸酸反应剧烈,(或酸)反处游动,同时产反应剧烈,放放出氢气。 应 生大量无色气体,溶液变红。 与酸反应极为剧烈。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强弱 NaOH (强碱) 2 出氢气。 Mg(OH)Al(OH)3 (两性氢氧(中强化物) 碱) (4)分析讨论 结论: Na Mg Al 金属性逐渐减弱 3.阅读 : 性质 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反应的条件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H4SiO4 弱酸 H3PO4 中强酸 高温 Si P 磷蒸气与须加氢气能反热 应 H2SO4 S Cl 光照或点燃时发生爆炸而化合 HClO4 比H2SO4更强的酸 强酸 结论: Na Mg Al Si P S Cl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讲述]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这个规律叫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了第三周期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并又通过事实,我们得出了元素周期律,希望同学们能掌握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作业布置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2、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3、归纳、比较。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位、构、性”的关系;
4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位、构、性”的推导。 教学过程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预设 个性化批注 一、复习导入:知识回顾 导入新课: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是一种重要的结构理论,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推进新课 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简称“位”)、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简称“构”),而元素的原子结构,则决定、影响着元素的性质(称简“性”)。因此,我们只要知道三种量(位、构、性)中的一种,即可推出另外2种量。 [指导阅读]请大家观察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表格底色有几种?为什么要这样表示? 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区域特别集中,沿着周期表中硼、硅、砷、碲、砹跟铝、锗、锑、钋之间画一条线,线的左面是 元素,右面是 元素。由于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因此,位于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能 ,又能 性。 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 (见课本16页图1-9) (1)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 ,非金属性逐渐 (不包括稀有气体元素)。 (2)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 ,非金属性逐渐 (不包括稀有气体元素)。 (1)分析除稀有气体元素外,在周期表中什么元素的金属性最强?什么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为什么? (2)什么是价电子? (3)请填写下表的空白处 主 族 元素符号 最外层电子 数 最高正价 最低负价 ⅠA N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Mg Al Si P S Cl 根据上表回答,主族元素的族序数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及最高正化合价有什么关系? (4)非金属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有什么规律? 2.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1)价电子: (2)主族序数= =主族元素最高 数 (3)|最高正价|+|最低负价|= (4)特殊:氧元素的化合价一般是 价,而氟元素 【小结知识】 元素性质 原子结构 周期表中的位置 [指导阅读]课本P17有关周期律的内容,并进行总结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的其他应用?分别举例说明。 3、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的其他应用 (1)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工具。 (2)为新元素的发现及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了新的线索。 (3)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中一定的区域内,寻找新的物质。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元素金属性、非金属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对我们的生活、生产及科学研究有多么巨大的指导作用。希望同学们刻苦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在不久的将来,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报效祖国,服务全人类! 四、作业布置 ◆ 教学反思
元素周期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 能力目标: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
重点和难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提问〕1、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样的关系? 2、周期表中前18号元素有哪些? 3、表格是按什么原则编排的? 注:编排三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由上而下排列成纵行。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 教师:大家的问题提得都很棒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表中有很多横行和纵行,我们该如何认识这张表呢?现在同学们分组讨论5分钟,回答以下问题。
1、画出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理解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 3、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4在每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B、0等字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56
7、分析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到ⅡB之间的元素名称,它们的偏旁部首有什么特点?说明什么? 8、主族序数与什么有关?
9初步学会画周期表框架结构图(仅限主族和零族)
教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16个族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种元素,通称为过渡元素。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三短三长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层层递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探究点二:如何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5分钟,然后回答方法,最后教师总结,由原子结构或原子序数来确定,并让学生当堂训练学案例2和例3。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让他们深刻理解由原子结构或原子序数来
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行对点训练巩固当堂所学。 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结构
◆ 三、周期和族的特点 ◆ 1.周期
特点:周期序数=
2.族的特点: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 或 主族序数=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等学生易混、易忘的东西,最后进行课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1~20号元素中的某些元素的特性
1、与水反应最激烈的金属是K,非金属是F。 2、原子半径最大的是K,最小的是H。
3、单质硬度最大的,熔、沸点最高的,形成化合物品种最多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且气态氢化物中含氢百分率最高的元素是C。
4、气体密度最小的,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的,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三者均相等的是H。
5、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只有负价而没有正价的,无含氧酸的非金属元素是F。
6、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CI,碱性最强的是K。 7、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态氢化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大,其水溶液呈现碱性的是N。
8、单质和最高价氧化物都是原子晶体的是Si。 9、具有两性的元素是AI(Be)。 10、最轻的金属是Li。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12、单质能自燃的元素是P。
13、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元素是H、Be、Al。 14、族序数等于周期数2倍的元素是C、S。 15、族序数等于周期数3倍的元素是O。 16、周期数是族序数2倍的元素是Li。 17、周期数是族序数3倍的元素是Na。
18、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是C、Si。 19、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短周期元素或短周期中离子半径最大的元素是S。
20、除H外,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F。
第四节 《化学键》(第1课时)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得出感性认识,结合动画从微观模拟氯化钠的形成,建立离子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的实质;通过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简单归纳出形成离子键的条件;
2、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3、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力;
3、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方法,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离子键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预设 个性化批注 一、导入新课:从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一百多元素,元素原子可以相互碰撞形成分子,那是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可以相互碰撞形成新的物质呢? 二、推进新课 【板书】 第四节 化学键 【教师】 根据原子和原子相互作用的实质不同,我们可以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不同种类。首先我们来学习离子键。 【板书】 一、离子键 【实验】课本实验1—2。 现象:钠燃烧、集气瓶内大量白色烟 方程式: 2Na+Cl2 2NaCl 【教师】 从宏观上讲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新的物质氯化钠,若从微观角度考虑,又该如何解释呢?(在加热的情况下氯气分子先被破坏成氯原子,氯原子在和钠原子组合生成新的物质。) 1.画出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试解释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 【副板书】 【教师】 钠与氯气反应时,由于钠的金属性很强,在反应中容易失去一个电子而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而氯的非金属性很强,在反应中容易得到一个电子而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当钠原子和氯原子相遇时,钠原子最外层的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层上,使钠原子和氯原子分别形成了带正电荷的钠离子和带负电荷的氯离子。这两种带相反电荷的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了离子化合物。我们把阴阳离子结合形成化合物时的这种静电的作用,叫作离子键。 【板书】 1.定义: 阴阳离子结合形成化合物时的这种静电的作用,叫作离子键。 【提问】 从定义上分析离子键形成的条件。 【板书】 2.形成条件: 【教师】 原子形成离子键以后离子间吸引和排斥作用达到平衡,成键后体系能量降低。 【板书】 3.离子键的实质: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斥力)。 要想形成离子键、就必须有能提供阴、阳离子的物质,那么哪些物质能提供阴、阳离子呢? (1) 活泼的金属元素(IA,IIA)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VIA,VIIA)之间的化合物。 (2)也可以是原子团,如: 【板书】 4. 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活泼金属形成的阳离子和活泼非金属形成阴离子。(或原子团) 5.离子化合物: 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 【教师】 由于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为了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的方便,我们引进只表示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一个式子----电子式。 【板书】 二.电子式 【教师】 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如Na、Mg、Cl、O的电子式我们可分别表示为: 【板书】 1.表示原子 Na× ×Mg× 【练习】 Al Si P S H 【说明】 习惯上,写的时候要求对称。 【教师】 电子式同样可以用来表示阴阳离子,例如 【板书】 2.表示简单离子: 阳离子: Na+ Mg2+ Al3+ 阴离子 : 【练习】 Ca2+ Br- K+ F– 【注】 ① 电子式最外层电子数用•(或×)表示; ② 阴离子的电子式不但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还应用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出“n-”电荷字样; ③ 阳离子不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只需标出化合价。 【板书】 3.表示离子化合物 NaF MgO KCl 【练习】 KBr NaCl 【提问】 对于象MgCl2、K2O之类的化合物应该如何用电子式来表示呢? 【教师】 对于以上我们所学习的电子式的表示是为了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板书】 4.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练习】 ① 反应物要用原子的电子式表示,而不是用分子式或分子的电子式表示;生成物中“同类项”,只能分写,不能合并。 ② 箭头表示电子转移情况,可不采用 ③ 离子化合物形成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连接反应物和生成物一般用“→”不用“====”。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化学键中的离子键及电子式的有关知识。知道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电子式不仅可以用来表示原子、离子,还可以用来表示物质分子及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四、作业布置 见“学海导航” ◆ 教学反思
第四节《化学键》(第2课时)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共价键的概念,初步掌握共价键的形成,加深对电子配对法的理解。
2、能较为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和分子结构。3.理解极性键、非极性键、化学键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思考与交流,并结合动画模拟演示,建立共价键的概念,了解共价键的实质和共价键的极性。并从原子得失电子能力角度简单归纳出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力;
3、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方法,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2、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用电子式表示共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的判断。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预设 个性化批注 一、知识回顾: 二、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介绍了化学键中的离子键,本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一种类型的化学键—共价键 板书 二、共价键 三、推进新课 设问:原子与原子是如何形成共价化合物的呢? 下面我们以共价化合物HCl的形成为例进行分析 分析:从氯原子和氢原子的结构来分析,由于氯和氢都是非金属元素,不仅氯原子易得一个电子形成最外层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而且氢原子也易获得一个电子,形成最外层两个电子的稳定结构。这两种元素的原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双方各以最外层一个电子组成一个电子对,就是共用电子对。氯原子一方略显负电性,氢原子一方略显正电性,但作为分子整体仍呈电中性。以上过程也可以用电子式表示如下: 板书 H2+Cl2====2HCl 师:为什么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与表示共价化合物有如此区别呢?同学们要注意这点区别。 练习: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CO2、NH3、CH4 过渡:通过共用电子对,能不能形成单质的分子呢? 师:请大家用电子式表示氯气、氧气、氮气。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对具有典型错误的写法进行分析、评价: 板书: 过渡:在化学上,我们常用一根短线来表示一对共用电子,这样得到的式子又叫结构式。以上提到的几种粒子,表示成结构式分别为: 板书:H—Cl O==C==O 师:如果共价键中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就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偏离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使得共价键中正电荷重心和负电荷重心不相重合。键显极性。同种原子形成共价键,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这样的共价键称为非极性键;不同种原子形成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一方,这样的共价键称为极性键。 板书 三 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练习:下列物质中含有非极性键的是________;含有极性键的是________。 A:H2O B:N2 C:NaI DCO2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共价键的相关知识,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形成过程,共价键的分类,我们要能够判断出极性键、非极性键。 五、作业布置 板 书 设 计 ◆ 教学反思
第二章第一节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教 知识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是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 与 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学 技能 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2、了解物质的量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目 过程 1、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 与 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的 方法 2、通过物质的量这一联系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的物理量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地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情感 1、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价值观 重 点 物质的量及单位; 难 点 物质的量及单位------摩尔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引言]我们在初中时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我 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可以构成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这说明,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教学方法 用。 物质的质量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那么,联系他们的桥梁是什么呢? [讲]就像长度可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可表示为物体的冷热程度一样,物质的量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的多少,其符号为n,它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四个字缺一不可,物质的量单位是摩尔,符号mol ,简称摩。 [投] 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 [板书]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e) 1.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 n,单位为摩尔(mol)。 [过渡]从物质的量设立的目的上看,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这个集体的组成者是粒子,这种集体有大有小,也就是集体内的粒子数目有多有少。因此,物质的量是专门用于计算粒子数目的物理量。那么物质的是的1个单位即1mol表示的粒子数目是多少呢? [问]1mol粒子的数目大约多少?(约为6.02*1023个) [问]6.02*1023这个数值是以什么为依据得出的? (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碳原子数为依据得出来的) [问]12C原子特指什么结构的碳原子? (12C指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mol任何粒子的数目是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 [讲]1mol任何粒子的数目也叫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因他对6.02*1023这个数据的测得有着很大的贡献,故用他的名字来表示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以示纪念。 [板书]2、阿伏加德罗常数: 表示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符号为NA,单位为mol-1,数值约为6.02*1023 mol-1 [点击试题]填空 1. 1 mol H2所含氢气分子的个数 。 2. 2 mol氢分子含 个氢原子。 3. 1 mol SO42―是 个硫酸根离子。 [讲]物质的量只了所含粒子个数的多少,并没粒子的种类,所以使用mol 时应注明所指粒子是哪种? [板书]3、注意:使用mol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点击试题] 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A. 1 mol氢 B. 1 molCO2 √ C. 1 mol小米 × 小米不是微观粒子 [讲]请大家根据摩尔相关知识,进行如下计算。 [例题]根据摩尔的有关知识,进行计算。 1. 1.204×1024个H,合多少 mol? (2 mol) 2. 5 mol的O2中有多少个氧气分子? (3.01*1024) 3. N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 [讲]由以上练习,我们得出粒子总个数N、阿伏加德罗常数NA、物质的量n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板书]4.N、NA与n的关系: Nn NA[讲]摩尔是一个巨大数量粒子集合体,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例如可以有0.5 mol O2,0.01 mol H2SO4等,但分子、原子等具体的粒子,只能是整数,就不能说0.5个或0.01个。下面请大家做随堂练习3 [点击试题] 1.0.5 mol水中含有 个水分子。 2.2 mol水中含有 个水分子, 个氢原子。 3.1 mol H2SO4中含有 个H2SO4分子, 个硫酸根 第二节 摩尔质量
课题:第二节 摩尔质量 教 知识 1、了解 摩尔质量的概念 与 2、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学 技能 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目 的 过程 1、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与 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方法 2、通过物质的量这一联系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的物理量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地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情感 1、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价值观 用。 重 点 摩尔质量的概念和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 难 点 摩尔质量的计算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 [思考]假如一原子的质量为m1,碳-12原子的质学生推导,教量为mC,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1怎样表示?请师巡视并指导 大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副板]A1=m112m1 mCmC12 [问]A1比A2与m1与m2的关系是什么呢?请大家推导。 ( A1∶A2=m1∶m2) [师]很正确!这也就是说:原子的质量比=原子相 对原子质量比。 [师]由刚才我们对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深入理解知 道:原子的质量比=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比。∴1 mol 任何原子的质量比,就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比。 请大家根据此结论,计算出x值和y值。 教师引发思[结果]x=16 y=56 考,学生展开[问]1 mol钠原子的质量是多少?1 mol氢原子的质讨论,一步步量呢? 得出结论,有(1 mol钠原子的质量是23 g,1 mol氢原子的利于学生对概质量是1 g) 念的深入理解[问]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和推理,归纳(1 mol任何原子的质量,在数值上都等于它们能力的培养 的相对原子质量) [问]单位呢? ( 克!) [副板]1 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 在数值上就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分子、离子)质 量。 [师]请大家做以下练习: 1 mol H2O的质量是 。 1 mol NaCl的质量是 。 1 mol Na+的质量是 。 1 mol S的质量是 。 学生讨论 学生阅读, [师]化学上,我们把1 mol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 尔质量。 [板书]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符号为M [师]也就是说,物质的摩尔质量是该物质的质量与18g 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板书](2)、公式:M=m 单位 g·mol-1 n 58.5g 23g [讲]依据此式,我们可以把物质的质量与构成物质32g 的粒子集体---- 物质的量联系起来,请大家口答下列 空 1.Na的摩尔质量 。 2.NaCl的摩尔质量 。 3. SO24摩尔质量 。 [师]大家在解答有关摩尔质量的问题时,一定要注 意单位!下面,让我们根据摩尔质量的为进行计算。 注意解题格式。 [板书]6、有关摩尔质量的相关计算 例1:24.5 g H2SO4 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 解:H2SO4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则 M(H2SO4 )=98 g·mol-1。 n(H2SO4 )=略 147g ;6;3 ;[点击试题] 96g ;3g 1.5 mol Na2CO3 的质量是多少? [小结]从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1 mol不同的物 质中,构成它们的粒子的数目虽然相同,但由于不同C 粒子的质量一般不同,故1 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一般 也不相同,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就等于构成该物质 的粒子的相对原子(或分子)质量。在进行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单位和解题格式。
108g/mol m(H2SO4)24.5 g==0.25mol。答: -1M(H2SO4)98 gmol 第三节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教 知识 1、 与 掌握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方法和格式 学 技能 目 过程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与 2、加深对基本的理解和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 方法 的 情感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态度 价值观 重 点 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 难 点 计算中的解题技巧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很熟悉知道化学 反应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呢?能 不能把物质的量也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呢?这就是我们 下面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讲]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粒子组成的, 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也是这些粒子按一定数目进行的,化学 方程式可以明确地表示出化学反应中这些粒子间的数目关系,这些粒子间的数目关系,又叫做化学计算数的关系。 [板书]1、计算原理: • 2Na + 2H2O = 2NaOH + H2↑ 化学计量数之比 2 : 2 : 2 : 1 扩大NA倍 2×NA: 2×NA : 2×NA : NA 物质的量之比 2mol : 2mol : 2mol : 1mol 相对质量之比 2×23 : 2×18 : 2×40 : 2 [讲]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算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比。因而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在计算时,应用的比例项必须性质相同,即上下单位统一。一般,所用的项与题给条件相同。 [板书]2、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比,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讲]有了上述结论,我们即可根据化学方程式对有物质的物质的量进行定量计算。 [投影]进行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须按以下步骤进行: 1、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 2、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3、对应计量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4、进行计算。 [过]下面我们就在掌握上述各物理量间关系的基础上,来系统、全面地学习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例1、把6.5 g Zn 放入足量盐酸中,锌完全反应,计算: (1) 6.5g Zn 的物质的量 (2) 参加反应的HCl 的物质的量 解:(1)n(Zn)=m/M=6.5g/65g.mol-1=0.1mol Zn + 2HCl = ZnCl2 + H2↑ 1mol 2mol 0.1mol n(HCl) (2)n(HCl)=0.1mol×2=0.2mol [总结]综合以上计算,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1、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算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这是进行各项计算的最根本依据。 2、计算时要注意物质的量与其他各物理量(如质量、气体体积、浓度等)之间的关系。 3、存在过量问题时,要根据不过量的物理量来进行计算。
课题:第三章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一) 教 知识 1、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 与 反应; 学 技能 2、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 目 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发生了电子转移; 过程 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的 与 方法 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 2、培养学生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 1、理解氧化跟还原的相互依存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态度 价值观 重 点 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 点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发生了电子转移;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 [复习]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其目的通过回忆在于了解各类反应的本质。回忆一下,我们初中学过哪旧知识发些基本反应类型?并举例说明。 [投影小结] 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 反应类点燃 现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将学生的注意力表示式 引入课堂。并遵循由A+B====AB 旧入新、由浅入深的举例 型 化合反C+O2 CO2 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点燃 C+2CuO 2Cu+CO2↑ 高温 CaCO3 CaO+CO2↑ AB====A+B 课堂教学规律。 A+BC====AC+B AB+应 复分解CaCO3+2HCl====CaCl2+H2O+CO2 学生板书方程式 CD====AD+反应 ↑ CB [引]但是有一些反应,比如 Fe2O3 + 3CO ==2Fe +3CO2 ,1、2Cu 经过分析,它不属于四个基本反应类型的任何一个,说+O2==2CuO 明上述分类方法不能包括所有反应,所以我们需要制定化合反应 一个新的分类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解决一下2、CuO+H2 这个问题 [板书]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H2O +Cu置换反应 [过]化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我们认识了许多化学反3、Fe + 应,现在请你写出屏幕上几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讨CuSO4 论并交流这类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 [投影]写出下列化学反应 1、铜和氧气的反应 2、氧化铜与氢气的反应 3、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4、氯化钠溶液与银溶液的反应 5、碳酸钙的分解反应 =FeSO4 +Cu 置换反应 4、NaCl + AgNO3 ==AgCl↓+NaNO3 复分解反应 [问]反应2Cu +O2==2CuO 除属化合反应外还属于什么5、CaCO3 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 [问]什么叫氧化反应? (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CaO +CO2 分解反应 [问]请判断下列反应中H2 发生了什么反应?CuO+H2 ==H2O +Cu (H2 夺取了CuO 中的氧并与氧结合生成了H2O , 发生了氧化反应) [问]那么CuO 发生了什么反应? (CuO 失去了氧,发生的是还原反应) [讲]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失去氧变成单质铜,发生 了还原反应;碳得到了氧变成了二氧化碳,发生了氧化 反应。也就是说,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 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与交流]请分析下列3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元 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 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有什么关系。 1、2CuO +C===2Cu +CO2 ↑ 2、H2O +C==H2 +CO 3、CuO +H2 ===Cu +H2O (在反应1中,铜元素化合价降低,碳元素化合价升通过及时高;在反应2中,氢元素化合价降低,碳元素化合价升到位的练高;在反应3中铜元素化合价降低,氢元素化合价升高,) 习更好的[板书]一、氧化还原反应 巩固氧化1、氧化反应( oxidation reaction):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还原反应应 的判断依 还原反应( reduction reaction):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据和应用。 应 氧化还原反应: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就是 2、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有元素化合价变化 [问]请判断投影的五个反应都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1、2、3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所以他们 是氧化还原反应;4、5反应中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 所以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过]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 化?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讲]以2Na +Cl2==2NaCl 为例 [投影] 在讲电子数目时巧妙的带出四者相等 的结果,为讲得失电子守衡和[讲]2Na +Cl2==2NaCl ,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是个氧化还原反应。钠原子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成为稳定的钠离子;而氯原子最外化合价变层有7个电子,反应中易得到一个电子,成为稳定的氯化分析埋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氯下伏笔。 化钠。这个过程中电子通过失与得由钠原子转移到氯原 子。 通过对[讲]在形成离子化合物时,某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NaCl 则使元素化合价升高,某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则此元HCl 形成素化合价最低。那么得失电子会使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过程的分化。 析引导学电子由一种元素的原子转移到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带生寻找氧负电荷电子的移动使电路中产生了电流,电流计指针发化还原反生了偏转,有关它的原理我们将在必修2中继续学习。 应的本质,[问]由上述可知,形成离子化合物时,化合价变化的深入理解原因是什么? “电子转和 [板书] 移”的意失电子总数=化合价升高总数==得电子总数==化合价降义,并向学低总数。 生渗透从[板书]3、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电子结构入手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得氧失氧观点 化合价升降观点 电子转移观点 探究化学反应这一化学学习的重要理想。 氧化反得到氧的反化合价升高的失去电子的应 应 反应 反应 还原反失去氧的反化合价降低的得到电子的应 应 反应 反应 氧化还得氧失氧同化合价升降同得失电子同原的关时发生 系 时发生(且升时发生(且得降总数相等) 失电子总数相等) 氧化还有氧得失的有化合价升降有电子转移原反应 反应 的反应 的反应 [板书]口诀: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 ...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 ... 课题:第三章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二) 教 知识 1、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间的关系,理 与 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 学 技能 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目 的 过程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与 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 方法 2、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态度 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化学; 价值观 2、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重 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难 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的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 [课前小练]判断下列反应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属于氧化还原型?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1、2 Na +Cl2==2NaCl 2、Fe +CuSO4 ==FeSO4 +Cu 3、2 HgO ==2Hg +O2 ↑ 反应的有1、2、3、4、6;非氧化还原反应有:5、7、8;化合4、NH4NO3 ==N2O ↑+2H2O 5、CaO +H2O ==CaCO3 6、3 Fe +2O2 ==Fe3O4 7、BaCl2 +H2SO4 ==BaSO4 ↓+2HCl 8、CaCO3 ==CaO +CO2 ↑ 反应:1、5、6;分解反应:3、4、8;置换反应:2;复分解反应:7;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的练习,总结四种基本反应 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板书]4、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 系 [讲]置换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学生讨论后并应一定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小结 有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有些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投影] 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 1、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氯化还原反应。 2、没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没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氯化还原反应。 2、不正确 1、正确 2、判断下列反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1、2CuO+H△ ○u+H2O 2=====C 2、MnO2+4HCl(浓)======MnCl2+H2O+Cl2↑ ○ 只有最后一个3、3NO2+H2O======2HNO3+NO 不是氯化还原○4、2H2O2======2H2O+O2↑ ○5、CaCO3+H2O+CO2====== Ca(HCO3)2 ○[板书]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反应。其它都是 [问]1、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什么是氧化剂?什 么是还原剂? 2、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本身所发生的 反应是什么?所含元素的化合价的情况如何? 3、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分别表现什么 性质?起何作用? [板书]1、氧化剂和还原剂(反应物) 氧化剂: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氧化性 还原剂: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还原性 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37页上的内容。 [讲]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具有氧化 性,起氧化作用,本身被还原后的生成物叫还原产 物。还原剂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起还原作用,本身 被氧化,氧化后的生成物叫氧化产物。 [板书]氧化产物:氧化后的生成物 还原产物:还原后的生成物。 [总结]氧化还原反应中各概念间的关系为 [板书] 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 [过]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下面我通过例题引出们学习如何在方程式上简单地表示反应中电子的转表示方法,并通移情况。 过讲解和练习1、先标化合价,双线桥从左指向右连接不同价态的最大限度的加同种元素。 2、线上标明电子得失数。 深学生对此表示法的理解。 [结束语]氧化还原反应是和工农业生产、科学技 术、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反应。它对我们人类 既有贡献又有害处,比如我们酿酒、燃料燃烧都是利用氧还反应,但是铁生锈,易燃物自然等等也同样是氧还反应。我们在学习了化学之后就可以充分去避免氧还反应的危害,最大限度的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
第四章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掌握化学反应的速率表达式以及单位,能进行化学反应的速率的相关计算;理解并掌握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各种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教学与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辛苦与喜悦,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联想与想象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计算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答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法等。 四、教具用具
多媒体电脑一台,5%双氧水一瓶,热水,1mol/L FeCl3 溶液,MnO2粉末,0.1mol/L盐酸溶液,1mol/盐酸溶液L,250mL烧杯,钥匙,试管若干。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倾听、思【引入】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爆炸、钢铁生锈、食物腐考、回忆】 败、溶洞形成,这些都是化学反应,它们有的反应快有的燃烧----快反应 反应慢。 离子反应---快反【设问】同学们已经学到或常见的化学反应中,哪些应 是快反应哪些是慢反应? 塑料老化--慢反PPT投影:燃烧-----------快反应 离子反应------快应 反应 食物-----慢反应 煤、石油的形成-----慢反应 煤、石油的形成--慢反应 【进一步设问】同学们是如何判断这些反应快慢的? 【小组讨论,PPT投影: ⑴冒气泡快慢 ⑵颜色变化 ⑶固体量思考】 变化 ⑷浑浊程度 ⑸温度变化等 这些都只能定性地描述一个化学反应的快慢。 【设疑】那如何定量的描述一个化学反应的快慢呢? 【过渡】同学们回想一下,物理上我们如何定量地描述一个物体运动的快慢?------对“速度”,用“单位时间【回忆,思内物体移动的距离的大小“来表示。 考】 类似地,在化学上我们引入“化学反应的速率”来定速度 量的描述一个化学反应的快慢。 【板书】化学反应的速率 同学们阅读课本看什么是“化学反应的速率“,它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板书】1,定义: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本,回答,倾听 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 符号:V 【设问】如果对于一个化学反应,在△t时间内,反应物的减少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用△c(B)表示,那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定义,推导一下化学反应的速率的表达式? 思考分析 【板书】2,表达式: PPT投影并讲解 【引导】刚才我们推导出了它的表达式,那同学们能【思考分析】 不能根据表达式推出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单位呢? 浓度单位:【板书】3,单位:mol/(L•min) 或mol/(L •s) mol/L 时间单位:s或min 则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单位: mol/(L•min) 或mol/(L •s) 【讲解】化学反应的速率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倾听,思考 固体质量的变化 产生气泡的快慢 颜色的变化 【思考分析】 【板书】注意:1、反应速率要指明具体物质并取正值; 2、表示气体或溶液反应速率,不能用于表示固体和纯液体; 3、指平均速率 PPT投影 注意事项 【巩固练习】下面我们做几道练习 PPT呈现习题 1. 在2L的容器中发生某化学反应,已知反应前气体A物分析,推导,质的物质的量为8mol,2min后A的物质的量变为计算 4mol,问在这2min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 讲解分析 2. 在2L容器中发生反应:N2 +3H2 催化剂 2NH3 ,0.5min后,生成1.7gNH3,求v(NH3),v(N2) v(H2). 计算,分析,【分析总结】同一化学反应,可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其得出结论: 化学反应速率,数值可能不相同,但意义相同,均表示这同一化学反段时间内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且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应,可用不同的物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质表示其化学反3.练习:反应 A + 3B = 2C + 2D , 在四种不同条件应速率,数值可能下的反应速率为:(1)v(A)=0.3mol/ ( L·s ) 不相同,但意义相 (2)v(B)=0.6 mol/(L·s ) 同,且化学反应速(3)v(C)=0.4mol/ ( L·s) 率之比等于化学 (4)v(D)=0.45mol/ ( L·s) 计量数之比! 则该反应速率的快慢顺序? 【引导】这四种反应的速率使用不同的物质表示的,比分析,思考,较是应倒到同一种物质的反应速率,然后再比较。 计算 【过渡】刚才我们说了化学反应有快有慢,到底哪些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的快慢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倾听,思考 反应的速率影响因素 【板书】二,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因素 【讲授】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 倾听,思考 【板书】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主) 外因-----外界条件(次) 【讲述】内因是由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一旦物 质确定,内因则确定。影响物质化学反应的外界因素则是 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重点。 学生阅读课【实验探究】课本实验2-5,2-6 本,了解实验内教师进行演示 容,及注意事项 【总结】温度—--温度升高,反应的速率增大;催化剂--- 使用催化剂(正),反应的速率增大,但自身不发生改变。 【实验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的速率影响 演示实验 观察实验现【总结】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的速率越大。 象,分析思考,得【板书】外因:温度—--温度升高,反应的速率增大。 出结论:温度,催催化剂---使用催化剂(正),反应的速率增大,但自身不化剂,反应物浓度发生改变。 都会影响反应的浓度---浓度越大,反应的速率越大 速率。 【设问】除了以上各因素外,还有没有哪些因素会对化 学反应的速率产生影响?各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PPT投影 影响化学反应的各外界因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分析讲解得出结论:固体表面积, 反应物的状态,压强等也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 倾听,思考 各小组讨论分析, 【课堂练习】 PPT投影 分析,计算,回答 【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学生归纳,回些知识,得到了那些收获? 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归纳
第三节 化学平衡及影响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了解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2)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涵义; (3)学习控制变量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浓度、温度的探究实验,逐步探究平衡移动的原理,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
(2)体验“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这一系列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了解自主探究的方法。 (3)通过本课可以培养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学会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推理、缜密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浓度、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勒夏特列原理的形成和理解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PPT播放材料: 1914年哈伯将N2和H2直接化合来合成氨气,这是一个放热反应,当产生少量氨气后,反应就达到了平衡状态。哈伯运用了一个原理来提高平衡时氨气的含量。1918年,哈伯因研制合成氨作出重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讲解】根据化学平衡的特征,要提高氨气的含量就必须破坏原有的平衡。在可逆反应中,原平衡破坏,新平衡建立的过程称为化学平衡的移动。
【设计意图】用化学史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化学平衡的移动的概念。
【复习】化学平衡状态有何特征?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架设新旧知识的桥梁,为新知铺路。 【提出问题】哈伯使用了什么高深的原理来提高平衡时氨气的含量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这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讲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提出假设】当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化学反应就达到平衡状态,所以要影响平衡状态先要改变反应速率。联想到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进行假设:这些因素可能也会影响化学平衡,将会怎样影响呢?
【讲解】对于浓度、温度,我们将采用探究实验的方法来研究。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
【提问】在进行实验设计时,需要运用什么方法? 【设计实验】1.已知反应:Cr2O72-(橙色) +H2O
2CrO42-(黄色)
+2H+ ,请根据已知反应,改变浓度,运用以下药品设计实验:0.1mol/L K2Cr2O7溶液、浓H2SO4、6mol/LNaOH溶液
2.向盛有5mL0.005mol/L 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mL0.01mol/L KSCN溶液,混合溶液中存在平衡:Fe3+ (黄色)+3SCN-(无色)(红色)
【板书】一、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
1、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过渡】我们以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了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接着我们研究温度变化对平衡的影响。 【设计实验】2NO2(g)(红棕色)
N2O4(g)(无色) ΔH=-56.9kJ/mol,
Fe(SCN)3
【板书】2、温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归纳】根据以上分析,影响平衡状态的因素有浓度、温度。 【问题讨论总结】 请归纳出其它条件不变时,只改变一个条件,平衡将如何移动?
【问题讨论】:从速率的角度如何解释浓度、温度的改变影响平衡移动呢? 【板书】
二、用速率的相对大小解释平衡移动
1.浓度:增加反应物浓度,V'正〉V'逆,反应向正方向进行,其他浓度变化情况的分析类似。
2.温度:温度的改变对正逆反应速率都会产生影响,但影响的程度不同,温度的变化对吸热反应的速率比放热反应的速率影响大。 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但增大的倍数不一样,吸热反应增大的倍数大。
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但降低的倍数不一样,吸热反应降低的倍数大。
【学以致用】已知N2与H2反应合成NH3是一个可逆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N2 (g)+3 H2 (g) 2 NH3 (g) △=-92.4kJ·mol-1 在工业生产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合成氨的产率。 1、向反应器中注入过量N2; 2、采用适当的催化剂;
3、及时从合成塔中分离出NH3; 4、反应器温度为500℃。 【课堂小结】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设计与探
究→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