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教育”第二阶段自我剖析材料
21世纪的教育强调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发展。而教师对儿童的评价及态度会成为影响儿童健康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教师的教育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儿童道德发展起着制约作用。
近阶段,我们深入开展了教师“警示教育”活动,收获颇多,同时也认识到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这使我陷入了深思。通过第二阶段的反思剖析,我觉得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身正为范,树立形象
处在儿童阶段的孩子,心理和生理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其人格的可塑性很大。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最经常的教育者,其道德人格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在学生的道德社会化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认同作用。从学生的认识特点看,由于各方面发展的不成熟,缺乏客观认识事物,辨证是非的能力,而对自己的老师则保持着一种依赖甚至崇拜的心理状态。老师的言行无论正确与否,学生都往往会作为正确的,积极的东西加以肯定。因此,教师的道德人格状况,道德修养水平,往往会成为学生道德认识的标准,并
对其人格形成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老师求真务实,生活简朴,他的学生一般不讲穿戴,诚实做人。
示范作用。模仿是儿童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学生为人处事,言谈举止等方面常常会把老师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 “窥一斑而见金豹”,正是教师无意之中的一点不规范行为被孩子们所模仿。
导向作用。儿童有很强的可塑性,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观念,道德习惯等方面都可能通过教育而获得,改变和提高。教师按照自己的道德认识,对学生肯定与否定,赞赏与斥责、奖励与惩罚,会改变学生的认识习惯。
二、精心施教 塑造人格
良好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儿童人格的发展,在学生道德化过程中更是如此。
三、优化环境,健全人格
完美的个性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培养,需要安全的生活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育人环境,让学生有一个欢乐愉快,健康正常的心理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要和学生做朋友,生活在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解决学生的困难,做学生寻求真理的引路人,犯错误时的知心人。其次教师要
和学生建立和谐、民主、平等密切的师生关系,时时处处让学生感到安全、平等、民主、宽松。再者,要多举办各种趣味性、思想性较强的班队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儿童化的班队实践活动中锻炼才干,陶冶性情,健全人格。
教师应该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警示教育”第二阶段自我剖析材料
朝那镇马寨小学
刘 婷 2007年10月17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