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

来源:欧得旅游网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

[摘要]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已经是社会的大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结论:亲子互动减少致使情感支持弱化,父母的角色效应缺失或弱化,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时间不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异变,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异变,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力,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弥补不足。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调查;分析 一、亲子互动减少致使情感支持弱化

一年中,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都被时间和空间的距离隔离在两个不同的生活世界。留守儿童父母一年回一次的家的占55.4%,其次是一年两次的占21.6%,两年以上的占14.4%,一年以上的大多是省外打工。父母远在他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为了表达思念之情,通常打电话是他们最主要的情感交流方式,但是,长途话费太高,家长为了节约费用,一般是把事情说明而已,正真达不到情感交流的目的,调查得知,一个星期联系一次的占%,半个月或一个月联系一次的占25.2%,几个月联系一次的占15.8%,一年一次的占5%,外出父母对孩子和家里是长期惦记着,但远隔千山万水,很难达到情感交流的目的,只能是了解家里是否平安,有没有较大的事情,家长长时间和孩子情感交流断裂,是对孩子心理造成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 留守儿童由于和父母的长期离异,造成情感弱化,调查发现

94.2%的留守儿童想念父母,留守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智慧、充满快乐、充满幸福的花季时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能享受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欢乐,他们是多么羡慕有家长的孩子,对家长的思念,对亲人的无比眷恋,使他们经受和成年人一样的煎熬,他们的忧思,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倾诉,虽能听见,只有父母才是他的唯一。

例如: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小女孩,长的秀气,他父亲在深圳打工已经3年,我问她:你想你父亲吗?他说:“想”为什么想呀?“我就是想”,她的哭了,过了会儿,他又说:“我爱我的爸爸,爸爸也很爱我,他给我讲故事,我晚上还梦见我的爸爸”。当时我也心酸了,在也问不下去了。

可见孩子是多么思念他的父亲,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她没有掩饰自己,透过他的对白,她说的是肺腑之言,向她这样的孩子不知有多少,父母的离去,家庭的脊梁断裂,家庭教育的功能瘫痪,榜样的作用消失,孩子价值观陷入迷茫,不知所措,亲情饥渴,造成孩子心理负担和压力,金钱可以摧毁一家人的幸福和快乐!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主旋律,调查发现很少有人关心的留守儿童占56.12%;没有人关心的留守儿童占9.35%;关心更多的留守儿童占22.30%;没有变化的留守儿童占12.23%。关心的很少或者没人关心的占的比例较大,亲情呵护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也是家庭教育的最关键的部分,没有亲情的关爱就谈不上家庭教育,亲人的离去,家庭教育严重失衡,功能丧

失,亲情关系淡化,孩子心理就会出现不同程度问题。

父母的离去,孩子的家庭空间增大,家庭气氛就变得空旷寂寞,孤独冷清,情随景移,孩子的内心就自然而然孤单无助,时有不安之感,特别是孩子父亲离开,更觉得无人保护或者安全无助,父亲在孩子心中是安全、威严的象征,是坚不可摧的保护伞,但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心中焦虑,愁眉苦脸,留守儿童的确是有父母的“孤儿”。当他们的身体出现病变时,通常因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而影响健康,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均比较差,加之他们大多是隔代抚养,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低,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疾病预防意识淡薄,因此,极易引发传染病和流行病,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极为不利。

在儿童初级社会化的过程中,情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家庭作为儿童初级社会化的最核心的组织,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亲子之间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亲子互动减少,因此亲子关系也在不同程度的疏远,众所周知,儿童时期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非常关键的时期,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只能对其负责日常生活,无法弥补儿童的亲情缺失,儿童从小缺乏爱抚和亲子问的情感交流,这样会使儿童早期社会经验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失,这些儿童常常会表现出情绪、行为发展的异常,例如有的缺乏社会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退缩、感情淡漠,患上“爱的麻痹症”,有的则过度活跃,过分在意别人的关注,表现出一种“情感饥渴”

的状态。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累月在外为生计奔波,一年半载才偶尔回家一次,无法切实感知和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动态,难以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必要条件,亲子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抚慰、关注与爱的渴求缺失,这样易引起孩子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母爱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父爱是力量和权威的象征,缺乏两者任何一方都会使孩子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偏异和障碍,所以,这种不稳定的家庭教养易引发各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心理障碍,虽然这种教养方式是暂时性的,但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儿童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监护人的淡薄的保护意识致使儿童出现生理和心理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易产生各种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远离亲情的照顾,留守儿童不仅要承受心理的困惑,而且,要经受外界的欺负和打骂,家庭对“儿童的本体安全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的“本体安全感”就是埃里克森提出的“基本信任”,它是当孩子的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后,孩子对周围人产生的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这种“基本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儿童与作为“看护者”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而形成的,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亲子互动的缺失、抚养人模糊的职责意识,造成留守儿童缺乏对信任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孩子容易产生焦虑感和对别人的不信任。吉登斯曾说:“在正常

的环境中,儿童投射到看护者身上的信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抵御存在焦虑的情感疫苗,这是一种保护,以抗拒未来的威胁和危险,这种保护使得个人在面对让人消沉的境遇时还能保持希望和勇气”,但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讲正是缺少这种保护。如表1、表2、表3、图1,

二、父母的角色效应缺失或弱化

家长外出时间最短的一个月,最长的是十年,平均时间为一年多一点,标准差为18.46219,说明家长外出打工在时间上面的差异还是比较显著。从问卷调查中得知,留守儿童的家长打工地点主要分布在省外,占66.19%;省内的占23%;本县的占3.6%;不知道的占7.19%。原因主要是省外工价高,多挣点钱补给家用,供孩子上学,留守儿童父母的长期离开,致使父母的角色效应在留守儿童头脑中慢慢缺失或弱化。

有学者曾把父母的教育做了形象的对比:“母亲教育子女如何‘适者生存’,父亲教会子女如何‘感受生活’;母亲教子女如何‘拿起’,父亲则教子女如何‘放下’,父母的教育是一对车轮, 缺一不可。”然而在留守儿童的家庭里,由于父母双双或单人外出,导致其父母的教育角色缺位或残缺,出现所谓的“亲情缺失综

合症”。缺乏父爱的孩子会举止古怪、性格孤僻、娇羞不已,因为父亲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非常重要,正如德国哲学家e·弗罗姆所说:“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风纪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鲍尔毕在《母性照看与心理健康》的报告中得出结论: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婴儿和年幼儿童与母亲建立的一种和谐而稳定的亲子关系。西方一些国家的调查发现:“母爱丧失”的儿童(包括受父母虐待的儿童),在婴儿早期会出现神经性呕吐、厌食、慢性腹泻、阵发性绞痛、不明原因的消瘦和反复感染,这些儿童还表现出胆小、呆板、迟钝、不与人交往、敌对、攻击、破坏等人格特点,这些人格特点会影响他们一生的顺利发展,出现情绪障碍、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埃里克森把人格分为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怯、主动性与内疚、勤奋与自卑、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亲密和孤独、创造力与自我关注、完善与绝望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都是在儿童期完成的,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如果孩子年幼时就丧失父母关爱,他们就难以形成对周围人的信任感,因而性格发展容易变得孤僻”。因此,不管是父母双双外出还是单方外出,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结构的异化都会产生相应的“缺乏父母关爱的综合症”。如表4,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时间不足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教育监管时间严重不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工涌入城市,家庭以前一户人家出一人,以男人为主,女人在家一边干农活,一边抚育孩子,有一定的时间呆在子女身边管理子女,对子女的学业监管得力,家庭承担了一定的教育责任,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调查发现,x县父母双双外出的比例占50.4%,留下孩子跟爷爷、姥姥在一起生活,由于老人的学识水平相当有限,几乎全是文盲,加之观念陈旧老化,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与孩子的反差很大,没有共同语言,监管为力,老人还要种地,干家务,喂猪拔草,忙里无闲,无时间监管孩子的教育问题,只要照顾好生活,安全就心满意足。

由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时间不足,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了解只是一知半解,调查发现监护人非常清楚留守儿童的学习仅占7.02%,少得可怜。知道一点的占60.70%,一点不知的占7.025%,说明大多数监护人根本就不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了解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而从问卷调查得知,父母外出后学生学习下降的几乎占了一半,进步的微乎其微,仅占14.04%;没有变化的占45.61%。学习要靠时间来保证,留守儿童的学习时间被家务活和田地活占用,学习时间仅仅靠上课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作业无法完成,从而导致了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下降。

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家庭作业是经常过问,但是同时有33.33%的监护人只是偶尔过问一下留守儿童的学

习,而很少去管的有12.28%,这些说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业监督上是力不从心,虽然过问,由于监护人的水平和教育时间有限,在作业的监督上的力度不够,而这些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 父母外出,一年回一趟家的占55.4%,两年或两年以上回家的占14.4%,父母回家都是过春节,孩子有问题也不会过多的批评指责,况且几天年过完就匆匆离去,所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时间几乎是零。如图2、图3。br>

留守儿童父母远在他乡拼打挣钱,为了孩子的一切吃苦受累,对孩子的学习、生活牵肠挂肚,然而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达到最大限度的管理目的,只好在电话中实施遥控教导,但效果是无济于事。家庭教育的精髓是以身作则,是家长的榜样作用,然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却变成了电化教育,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由于家长的家教水平有限,教育知识缺乏,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学习成绩好就以金钱或物质奖励孩子,孩子的任何无理要求都答应,久而久之,养成孩子的不良习惯就是家长不买东西就不学习,一次不奖励,就会对家长有意见,甚至耍脾气,这种金钱激励是一种异变的家庭教育方式。

有的家长由于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不寻找根源,不和教师商量对策,见孩子就是辱骂、打击、讽刺、挖苦、严重的影响孩子自信心,更有甚者拿棍棒教子,相信“棍棒底下出成绩,不打不成人”的老道理,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这种教育是变异的家庭

教育。

五、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偏异

农村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已经是顽症,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如此,特别是家庭教育更为严重,有些家长孩子生下来第一句话就教孩子学会骂人,从小娇惯、溺爱孩子,致使孩子品行不良。

大多数家长只关心孩子身体、学习,忽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德行和心理健康教育,原因和他们的家教知识缺乏,教育水平极为有限不无关系。在智育上只关心结果,不关心过程,只关心分数,不关心学法,一棒子打死、一句话定音,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自信心挫伤,思维停滞,学习动力不足,进而成绩一落千丈,周围只有否定的声音,没有肯定的面孔,孩子智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培养,最后所剩的就是放弃、逃学和辍学。 六、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力 1、祖辈监管力不从心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分为四种:隔代监护(爷爷、奶奶)、单亲监护(父亲或母亲一方)、亲戚监护、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隔代监护的占55.40%;单亲监护:父亲监护的占9.35%、母亲监护的占24.46%;同辈监护的占2.88%;亲戚监护的占5.76%;其他的占2.16%,主要以隔代监护为主、其次是母亲监护、同辈监护最少。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无法把孩子带到打工地点让孩子读书,只能留在户口所在地,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父亲或

母亲、亲戚或朋友来照顾孩子的生活,这些人我们就叫监护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同,不仅关乎对其生活的好坏,而且对其行为、心理、教育等方面产生很大影响。

隔代监护也就是爷爷奶奶做监护人,由于老人年迈体弱,知识贫乏,他们不仅要照看孩子的衣食住行,还要在田间劳动。按理说,爷爷奶奶做监护人是最佳人选,对孙子呵护有加,疼爱备至,但现实并不是那样。例如一位监护人谈到:

“他父母在天津打工已经六年,也挣了些钱,你看房子也是新盖的,房子也装潢了,但是,孙子就是不听话,平时孙子要十元我就给十元,慢慢的一要就是一百,不到两天就花的全光,我发现和一些不三不四的小孩子来往。后来,我就不给钱了,我看你咋办,没有想到,把家里的十袋小麦偷偷的买了,又装了十袋麦草放回原处,好长时间没发现,后来,家里没有面时去磨面才发现,这小子现在是无法无天。”

我听了老人的话,深思了良久,这就是隔代监护的结果。隔 代监护有两个最大缺点,一是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监督无力,二是对留守儿童的行为疏于管教。 2、监护人教育精力不足

调查发现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小学以下的占71.9%,高中及以上的占28.1%,说明监护人的文化水平相当的低,大多都是文盲或半文盲,这不仅会影响到他们对农业技术的应用和领会,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会影响到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和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

监护人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调查发现,监护人身体很差的占14.04%、较差的占15.79%、一般的占49.12、监护人身体好的只有21.06%,从数字比例可以看出,监护人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原因是监护人常年劳作,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他们的身体不支,加之无钱看病,日积月累,积劳成疾,亲人的离去不仅是孩子心灵的痛苦,更是家长之间的心病,身心健康受到影响,特别是女方外出打工,给家庭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而且监护人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如图5、表5。

3、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业监督责任不到位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没有人辅导的占51.8%,留守儿童的家庭辅导存在很大的问题,回家无人辅导,学习上的障碍无法排除,问题积少成多,学习处于被动,要赶上就困难重重,这也是影响留守儿童学习的重要因素。调查还发现超过一半的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家庭作业是经常过问,有33.33%的监护人只是偶尔过问一下留守儿童的学习,而很少去管的占12.28%,这些说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业监督上是责任不到位。此外,由于监护人的水平有限,在作业的监督上的力度不够,而这些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效率。父母离去,近一半的监护人感觉留守儿童很难管教,主要是祖辈和母亲做监护人的表现比较明显,而容易管教的只占12.28%,说明留守儿童的家庭管理问题比较严重,从访谈中得知,许多孩子受社会的不良侵蚀,经不起新潮的诱惑,网吧、舞厅、场所,

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作为亲戚、朋友,往往对孩子的不良表现不敢多作指责和批评,原因是父母远在异乡,亲戚怕批评后万一出点事情谁来承担责任?监护人从思想上就矛盾重重,所以在孩子犯错时亲戚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有的认为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何必那样认真,管严了孩子会记恨的,所以,亲戚监管通常也只能解决孩子的起居和温饱问题,缺少在学习、心理、品德等方面的管教。

有的代管人接受亲戚、朋友的孩子是碍于面子,出于无奈,因此对孩子缺少责任心,监管不到位,作为与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有寄人篱下、郁闷、压抑之感,会觉得拘束和不自在。调查还发现,大部分外出打工的家长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挣更多的钱,为家庭和孩子提供经济保障,对孩子的教育关注较少,一般也仅停留在学习有没有进步,作业能否完成以及在家是否听话,在学校挨没挨批评等浅层问题上。如表6、图6、图7。

七、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弥补不足

长期以来,大部分家长有一个严重的教育错觉,就是把家庭教育的责任转嫁给学校,认为孩子的教育要靠学校,孩子都听老师的话,家长就不闻不问,孩子出现一点问题,家长就找学校算账,加之社会的偏颇,教师对家庭教育的理论知之甚少,家校沟通受阻,给学校教育造成极大地压力。

近年来,x县的基础教育在国家的重视下,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农村学校教育的表面繁荣也助长了农村家庭教育的惰性,致使农村家长过分依赖学校,认为自身能力有限,只要把孩子交到学校就放心,削弱甚至放弃自身应尽的家庭教育职责,孩子的上进心和钢铁般毅力要靠家长教育来形成,家庭教育职责的减弱是孩子学习上失败的主要原因。

调查发现,学校没有开过留守儿童的专门会议的占66.7%,说明部分学校领导对留守儿童问题不太重视,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意识比较淡薄,而学校意识的淡薄的直接后果是造成监管人的意识也随之淡薄,从而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弥补不足。如表7。 总而言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潜在的危机,希望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给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给予启示和帮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