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学春秋 …… 查塑堡 I]UIZHO[JStIEHUIKEXUE 从王茂荫家训诠释徽州家风 家 风是一个家族在生息繁 衍过程中形成的品格和 风尚,是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的基本细胞。徽州家族聚 族而居,在皖南这个相对封闭 的地理单元里,在儒家思想的 长期熏陶和宗法礼教的严格治 理下,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内 核,以《朱子家训》为基础, 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治家规范, 即徽州家风。 “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出自《礼记・大学》, 其原文为: “古之欲明明德于 天下者,先洽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 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物。”其“格物、致知、意诚、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统称为《大学》“八目”,它以“修 身”为核心,前者为修身的内 涵,后者为修身的目标——“明 明德于天下”, 即天下平和、 众生平等,也就是现在所说的 “创建和谐社会”。《朱子家训》 提出“君之所贵者,仁也。臣 ■黄良顺周阳 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 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 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 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 之所贵者,柔也”。朱熹用“忠 孝仁爱”四字诠释“修身齐家” 的核心理念,从而构筑了徽州 家风的基本框架。 徽州家风的形成,除了宗 族教化外,家族灵魂人物的个 人修养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 王茂荫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在历代徽州官吏中,王茂 荫官不算高,著不算丰,但其 格物致知、廉静寡营、忠孝至 爱,蕴含了“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之品质,并在其“家 训”中得到了系统诠释。王茂 荫(1 798—1 865),字椿年, 号子怀,生于安徽歙县杞梓里 村。清道光十二年(1 832年) 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户部右 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及兵、工、 吏部右(左)侍郎等职,因其 货币思想问鼎我国近代货币思 想史最高成就,而成为《资本论》 中唯一提及的中国人。 王茂荫家训散见于其遗嘱、 书信、日记中,其中《遗言和 家训》,先后十年,数次立言, 近两千字,比较系统地阐述了 其修身齐家理念。 格物致知,饱读诗书识义理 读书以穷理。徽州十户之 村,不废诵读,徽州人认为, 读书是天下一等好事,也是认 知万事万物之本。王茂荫六岁 丧母,其父在外经商,祖母方 氏将其抚养成人。王茂荫传承 了其祖母“识义理”的读书理念, 要求“日后子孙非有安邦定国 之才,只可读书应试,博取小 功名而已”,不必求厚禄。 这在当时“万般皆下品,唯有 读书高”、 “学而优则仕”的 时代背景下,能够以这样的平 和心态去读书,是难能可贵的。 另一方面,也体现王茂荫因材 施教、区别对待的人本精神, 他不强求子孙在博取功名这座 独木桥上冲锋陷阵,这或许是 他当年屡试不第以及在户部近 十五年“办事员”角色的深刻 感悟吧。 格物以致知。王茂荫自幼 好学,“髫龄入塾,晨入暮归, 37 徽学春秋 急 删一 辨 或起稍迟,同学有先入塾者,府 他为人处世道理的奏稿,这是 故做人须从取舍上起。富与贵, 一君必哭泣自责,塾师已是深器重 他给予后代的“传家宝”。王茂 是人之所欲章,所以从此说也。 之”。然王茂荫自认为“自幼 荫还想告诉子孙,他所获得的 此处得失厉害关头,人心安得无 社l圣 畲丽 多病失学,舞勺后又自不好学, “恩宠”不是靠阿谀奉承得来的, 动?惟当审之以义,安之以命。 喜看杂书,致荒正业。弱冠后, 爵丽 无根底,动笔辄自惭。”实际上, 希望他们将来要靠真才实学获 我命中有时即不取非义亦有, 命中无时即取尽非义,终归于 无。看着当下取来,虽见为有, 即日从事制议,于学问二字毫 得认同。 王茂荫通读古今,博览中外, 诚意正心,名利财色身外物 不知非灾横祸出而消耗之,必 善于钻研,学以致用,从而形 成其丰富的人才、经济、军事、 吏治思想。其主张发行纸钞而被 成丰帝重用,又因其反对铸“大 钱”、坚持“暗将官票宝钞改 为可兑现钞票”,被皇帝认为“所 论专利商而不便于国”而受到 “严行申饬”,因此成为《资本论》 中唯一提及的中国人。其人才 观在等级森严封建社会、内外 交困的晚清时期,可谓一股清 流,他提出“治平之道,在用人、 理财二端”、“天生才以供世用, 不在上而在下……唯贤知贤,唯 才知才”、“简用才能,不拘资格” 等用人思想,反对捐纳举人和 入赀拜官制度。 传家以诗书。王茂荫的主 要思想体现在他的一百多份奏 折中,这些不仅是治国理政的 策略,更是认知事物、修身齐 家的感悟。成丰八年(1 858) 七月至同治元年(1 862)四月, 王茂荫因病“开缺”期间,他移 居至北京东城玉清观,除受聘主 讲潞河书院外,潜心整理眷抄 其部分奏稿(原稿存歙县档案 馆),并作《家-iJ.ll ̄n遗言》道:“我 之奏疏,词虽不文,然颇费苦心, 于时事利弊,实有切中要害处, 存以垂示子孙。”王茂荫认为“以 书籍传子孙,胜过良田百万”, 何况这些凝聚他一生心血、汇集 坚守清心寡欲。王茂荫将 人品好坏归结在“名、利、财、 色”四字上,他认为“万恶淫为 首”,告诫子孙“戒色是等一义, 汝辈似乎未犯,然当谨终身, 且当垂示子孙”。他京官三十 余年,夫人仅一次“探亲到京, 居不数月,便回故里”,其余时 间均独居歙县会馆,一卷在手, 别无嗜好,更别说纳妾或寻花问 柳之事。“万恶淫为首”,不仅 是古代,在当今也是金玉良言, 看看近年来被打的“老虎苍蝇” 们,九成以上因“色”毁前程, 悔及终身。王茂荫继承了祖母、 父亲遗风,一生粗衣粝食。在 其咸丰八年(1858),续作的《家 -iJ, Tl ̄n遗言》中写道: “方书五亲 家处存有纹铌乙千余两,本意坐 为退归养老之资,身过则以此项 作为四房子孙读书膏火之费。” 王茂荫京官三十载,官至二品, 但仅有“纹铌乙千余两”积蓄, 在清末官场上,可谓凤毛麟角。 他不仅在京无深宅大院,就连 家乡杞梓里祖居遭兵燹后,也 仅在歙县雄村义成购得三问民 房终其一生。 懂得取舍义利。王茂荫有 着浓厚的德本财末思想,重人 品轻财利,他认为: “凡人坏 品行,损阴骘,都只在财利上, 且过于所取。须以当下之不取, 为消将来之横祸,则此心自放得 下。古云:漏脯充饥,鸩酒止渴, 非不暂饱,死亦随之。当a,-j-B,l-作 此想,则自然不敢妄取。”王 茂荫认为获取不义之财如同饮 鸩止渴,还可能遭遇飞来横祸。 此说虽有迷信之嫌,但截获不 义之财者,惶惶不可终日倒是切 实存在的。据说,王茂荫曾举 荐过盱眙人吴棠,使之从一个 七品知县一路晋升至四川总督, 成为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齐 名的晚清名臣。王茂荫与吴棠 素昧平生,只闻其名,从未谋 面。1 864年,王茂荫自京城回 乡葬母,途径淮阴,吴棠送来 五百两银子,以谢当年举荐之 恩。他未予接受,坦然地说:“保 举,公也;涉于私,则不足道 也”。他还意识到,衣食无忧时, 不难做到坚持操守、淡薄名利、 不取不义之财。但在食不果腹、 衣不遮体时,做到“渴不饮盗 泉水,热不息恶木阴”却很难, 所以他告诫子孙,将来“家产薄、 家口多,衣食难度”时,谨防“见 利忘义”。 不求传世虚名。王茂荫一 生淡泊名利,认为“我以德名 留后人,胜过黄金万镒”, “自 己不要什么,两袖清风足矣”。 他在咸丰元年(1 851)首作《家 徽学春秋 训和遗言》时,就有“既不想 王茂荫不愿铸碑立传,但是他 王茂荫在京任职,未携家眷, 京察,亦不愿截取,并无贪恋 还是希望自己拳拳之心得到“国 主要考虑祖母、母亲年事已高, 名位之心”,只想辞呈回乡作 史”的肯定。 一留夫人、子女在家代其尽孝。 介平民。他极力反对著书立 他认为“孝弟二字,是人家根本, 传,明确表示“刻书是我所恶, 无论何人总想要著书传世,将 来必有祖龙再出,一举而焚之 也”。可见,他反对刻书立传, 尽孝齐家,正德立身传家风 失此二字,其家断不能昌”,他 要求其子:“叔(指王茂荫弟弟) 尽显祖德流芳。王茂荫齐 等在上,汝辈须恭敬,一切要遵 家思想深受其祖母方太夫人影 教训,切勿因争多论寡,致失子 除不愿附庸风雅外,可能对当 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也留下了深 刻印象。他将整理完成的四卷奏 稿交于子孙时,要求“惟止可 传家,不可传世。断断不宜刊刻, 切切是嘱”。甚至认为,自己 所存诗文、试帖“日后有将此 等诗文混行刊刻者,以不孝论”。 王茂荫对自己的人品“自问止算 中等人”,他“存心不敢做坏事, 而未免存惧天谴、畏人言之心。 立意要想做好事,而实徒抱智术 疏、才力薄之恨。非独经济不足 言,即在宗族乡党间亦未有甚 裨益”。他认为自己“圣贤门 盟 皿 前固未望见,即理学诸先儒所 言无所为而为善,无所畏而自 辫 不为恶,与夫敬事、慎言、明礼、爵一 达用都无一毫功夫”。他担心“倘 他日有议,从祀朱夫子及从祀乡 贤者”,“若入其中,必至愧死”, 所以要求子孙“必力行阻止, 告以我有遗言,断断不敢从命”, “儿辈若违此言,以大不孝论”。 王茂荫认为自己功德平平,担 心逝后入祖庙被后人供奉,自 愧难当,故要求子孙须极力阻 止。他还要求子孙,他死后“行 状不必做”。他说“我之行事, 尔辈不得知,亦做不来,且天下 自有公论,国史亦必有传,无庸 作此无物也,谨记”。由此可见, 响。方氏遵循传统道德,深明 大义,治家有方,备受敬重。 道光十二年(1 832年)九月, 三十四的王茂荫及第进士,备官 户部后,乞假归省,其祖母谆谆 告诫:“吾始望汝辈读书识义理, 念初不及,今幸天相余家,汝 宜恪恭尽职,毋躁进,毋营财贿, 吾与家人守吾家风,不愿汝跻 显位,至多金也。”道光十七 年(1 837),方氏八十寿辰, 已在户部任职的王茂荫乞假省 视,祖母告诫他的还是“吾家 虽贫寒,粗足自给,愿汝善守身, 不愿汝积多金也。”王茂荫自 己遵循祖训,并以其自身言行 发扬光大,他要求儿孙自觉传 承其家风。咸丰八年(1 858), 他续作《家SJIl ̄n遗言》写道:“诸 子都已成家,此后各自努力成 人,我亦管不了许多。即我身在, 儿辈不遵教训,亦属无益。若知 无爹自责志,思我遗言,听好话, 行好事,交好友,则如我在一 般也。” 力求忠孝两全。王茂荫极 尽孝道,也是其祖母的延伸。方 氏对待老人十分孝顺,侍奉卧床 婆婆十年,无半句怨言,在乡 里广为传颂。王茂荫祖父客死 他乡,方氏强忍中年丧夫之苦, 还百般开导婆婆老年丧子之痛。 侄之礼”。而且不但在大家庭内, 要主动孝顺长辈, “他日分居 时尤宜切记”,他还告诫子孙“莫 看眼前吃亏,能吃亏是大便宜, 此语一生守之用不尽”。他用“能 吃亏是大便宜”来诠释有舍才 有得所蕴含的哲理,并且他还 强调这个道理“不独家庭宜然, 凡与人交皆宜如此”。 传承乐善好施。王茂荫传 承了古人“仁者以财发身,不 仁者以身发财”理念,仗义疏 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他生活 简朴,资助孤寡者,却习以为常。 乡亲族里,修桥补路,建庙修祠, 则量力捐资。他滴水之恩,以 涌泉相报,其启蒙老师王子香, 家道败落后,王茂荫招来王先 生儿子,勉劳励勉,寄钱资助。 王茂荫不但自己慷慨解囊,他 心系乡党,极力倡导族群团结、 安居乐业。他为家乡“承庆祠” 的楹联写道: “一脉本同源, 强毋凌弱,众毋暴寡,贵毋忘贱, 富毋欺贫,但人人痛痒相关, 急难相扶,即是敬宗尊祖;四 民虽异业,仕必登名,农必积粟, 工必作巧,商必盈资,苟日日 侈游不事,匪癖不由,便为孝 子贤孙。” 保持平民心态。王茂荫虽 为京官,但始终保持平民心态, 39 急 徽学春秋 急 胀~ 衄~ 除衣食住行、族亲往来等日常生 那样,直指咸丰皇帝声色犬马的 出于至性”评价。朝野赞声鹤 活外,在婚丧嫁娶上也保持一 逆耳“死谏”。歙县清末翰林 起,“三代帝师”、“四朝文臣” 暂缓临幸御园折》,就足以青 “谏草逾万言,每读焚余心事, 杜 颗平民心。如:对其小女儿婚事, 许承尧曾说过:王茂荫单凭《请 之称的大学士祁离藻挽联赞日: 富 完全没有名门千金、门当户对观 群 爵丽 念,他在《家训遗言中》写到:“我 史留名。王茂荫不断自己刚正 光明照青史;交情获三益,最伤 直言敢谏品格,他告诫子孙“他 任钦差大臣、兵部尚书、两江 之遗累,只一少女,汝辈当留 不阿,还要求子孙后代传承他 别后手书,感恻念苍生”;时 心访一中等人家,虽填房亦可, 切勿存不填房之见”。“惟人家 日有如谏垣者,亦不必以利害 总督曾国藩挽联赞日: “七旬 要正派,郎才要学好。尽他身 上所有送出门,便算完我心事”。 又如,在对待修建坟墓态度上, 王茂荫倡导“厚养薄葬”,不 讲排场,不但其死后坟茔陋如 平民,为其长辈修坟也简陋不 虚费。咸丰八年(1858)十二月, 王茂荫给弟弟写信谈及给父辈 建坟一事,要求: “只要将穴墩 做好,以便验看,四边陪衬规模, 均待真用得后再做”。 治邦,青史留名平天下 直言敢谏只为国。王茂荫 为人耿直,不避权贵,力持正论, 敢于启奏他人不能言、不敢言 的奏议。在其供职的清朝道光、 咸丰、同治年间,大清王朝经 历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 义、捻军,朝廷内忧外患, 千疮百孔,王茂荫一直忠心耿 耿,格尽职守,向皇帝提出经济、 人才、军事等方面谏议。甚至 因反对发行不可兑现纸钞受到 “严行申饬”而调离户部、至 兵部任职后仍致力于“团防”, 并坚持谏言。王茂荫自成丰元 年(1 851年)任户部“江西司 员外郎”“陕西道监察御史”时, 呈递首份奏折以来,十年问(不 含“开缺”四年),上奏百余份, 其中不乏《请暂缓临幸御园折》 之见存于心,能尽此心,自邀 天鉴”。 舍身报国志不摧。王茂荫 有着浓厚的忠君思想,他在《家 训遗言》中多次提到“蒙上恩 超擢”、“叠沐覃恩”等。他 虽知道所获“恩宠” “非自阿 谀求荣中来”,但仍感皇恩浩荡, 决心以身报国。成丰元年(1 851) 六月,王茂荫丁父忧三年,服阕, 回户部供职,本打算“坐以二 年为期即行告归,”然而, “自 上年来,贼氛日炽,时事日艰”, 自知“临难而逃,实所深耻, 遂立意不告归”。认为自己“通 籍食禄已二十余年,而敢于军 书旁午之时作抽身而退之计乎, 义无可逃”。咸丰三年(1 853) 六月,续作《家-iJIl ̄u遗言》写到: “现在逆贼肆乱”。“自揣不 能出力杀贼,万一或有他虞, 惟有以身报国。诚知不足塞责, 然才力有限,舍此则恐有辱国 辱身之患,故不能作他想也”。 王茂荫以身报国之心可鉴,在 其临终前,仍嘱咐后人勿忘皇 上天语“志虑忠纯,直言敢谏”, 不可阿谀求荣。 青史留名平天下。王茂荫 生不图名,死后却流芳千古。清 同治四年(1 865)六月,王茂 荫在籍病故后,皇帝谕旨给予 “廉静寡营,遇事敢言,忠爱 耆宿,九列名卿,谁知屋漏操修, 尚同寒土;四海直声,卅年俭德, 足令朝廷悲悼,何况吾曹”;李 鸿章所作《诰授光禄大夫吏部 侍郎王公神道墓碑铭》,更是 记录了王茂荫修身报国的一生。 同治六年(1 867),德文版《资 本论》出版,在其第一卷第一 编第三章83号注脚中提及王茂 荫的货币思想,成了《资本论》 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同年,《王 侍郎奏议》刊刻行世,后两次“补 遗”刊刻,共收录其奏稿1O3篇。 此后,《王茂荫列传》、《王 茂荫集》、《王茂荫年谱》等 记载王茂荫生平、思想的书籍、 文章相继刊行,广泛传播王茂 荫治学、为官、修身、齐家思想。 如今,王茂荫已经成为黄山市 廉洁教育的典范。 撇开王茂荫所处朝代的历 史局限性,他一生秉承的求知、 廉静、求真、忠孝、民本思想, 依然是当今社会倡导的主流价 值观,是和谐社会(“平天下”) 建设的坚实基础。王茂荫的“家 训”也绝非一个长辈对晚辈的 教诲或嘱咐,更是凝结他一生 求学、为官、做人的感悟,也 是对徽州家风、乃至中国传统 文化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