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影评《推手》

影评《推手》

来源:欧得旅游网


文化·家庭

——影评《推手》

《推手》的入题很快,影片开始不到十分钟,矛盾立即凸现:美国媳妇和她的中国老公公如何相处?养儿防老、天伦之乐的中国传统观念与西方的敬老院文化如何协调?这一主题被慢慢扩展,抻长:年迈的父亲出于无奈离家出走,满是寒酸地到酒店洗盘子为生;与酒店老板发生冲突,使出太极拳功夫坚决不走,捍卫自己仅存的尊严;李安以此深深叩问每一个观影人的内心:如果你是儿子,是父亲,将如何选择?直到重新被儿子接回家,朱父亲才说出这番感人肺腑的话:只要你们过得好,我这把年纪了,又在乎什么呢?——情节行到这里仍然没有结束,直到朱父亲与陈太太再次相遇,互相邀请对方到各自的老年公寓,影片才籍此终结,主题被进一步深化完整。

从影片的开头似乎就已经预示着结局的不完美,甚至让人叹惋。镜头里一老一少,一中国老头一美国少妇,面对面的坐在餐桌前,吃着代表着各自文化的食品,看到这里,我们不免会感觉这一家人着实怪异,怎么看怎么不协调。由此,我们也看出了中美文化的差异之处——日常餐饮的差异,中国人爱熟食,美国人偏冷食,而他的美国儿媳更是个素食主义者。

在对于孙子的教育问题上,儿媳玛莎与朱老先生的观念也是不同的,玛莎认为对于儿子的学习问题,应该合理的安排时间,并且安排好了儿子要如何学习、学什么,认为孩子应从小教起,而朱老先生则认为孩子小,要学什么要由孙子自己决定,不要过早的让孙子太累。这也体现了中美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

电影中有一次晚饭中, “美国人做什么事都要谈条件……”,我对朱老先生的这一句话

印象深刻,朱老先生是一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较为感性化,觉得一切都得讲点人情,而不是全然的理性,都得跟利益条件沾边。这一片段体现中美文化中为人处世的差异。

朱老先生最后搬出儿子家的行为,对我们来说应该不算出乎意料,促成这一行为的产生因素不免与中美价值观中的父母赡养方面有关,中国素有“养儿防老”的说法,在中国父母和子女一起生活是理所当然的,而美国人却将父母送进养老院,且没有任何的愧疚之意,这是中美文化差异下造就的价值观差异,怨不得美国儿媳,却也不得不使我们为朱老先生感到惋惜、难过。

如果我是影片中的晓生,我会在事先和妻子谈论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我的父亲、你的公公这个问题,介于父亲的年迈,接受新的事物需要较长时间,所以我希望自己的妻子能够为我这个中国儿子着想,尽可能的接受我的父亲,并且学习中国文化,不至于和父亲闹到互不理解的地步。当然,这只是我的最好的期望,如果妻子做不到,我想我也可能会让父亲搬出去吧。但在此前提之下,我会和父亲来一次心灵的谈话,我要告诉父亲我的处境和为难,因为我是知道父亲是一定会理解我的,这是一个中国老人所拥有的胸襟。

如果客观的对待朱老先生搬出儿子家住这件事,我认为儿子是全片最为可怜的人。矛盾双方的缓和,唯一一棵救命稻草就在于这个男人。一边是深爱的妻儿,一边是对自己有着养育之恩的父亲。李安的确够残酷。末了末了,还不忘加一段父子的床前谈话。告诉我们老头子在文革百般受辱,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妻子在当时被乱棍打死。老头子说:我对不起你妈,我对得起的只有你。

追根究底,造成这种结局的就是中美文化的差异,但是造成中美文化的差异的根源又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是由于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从中国与美国的历史来看,我们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中国人在这博大精深的文化熏陶下,思想比

较保守,创新意识不强,接受新事物的前提是要符合自己的价值观,而美国却是由多国移民组成的一个国家,历史也不长,集各国的文化与一体,也就是舶来文化,思想却相对开放,价值观也较为前卫。所以,在这种种的差异下,朱老先生与美国儿媳的矛盾激化在所难免,而朱老先生搬出儿子公寓的行为也是向现实妥协的无奈之举罢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