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小组讨论
讨论题目: 里 昂 惕 夫 之 谜 班 级: 11 物 流 管 理 小组成员: 王琛、 邹杨、 王磊、
董晶晶、何晓兰、花敏
里昂惕夫之谜
一、里昂惕夫之谜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自发表以来,经若干著名经济学家的再度解释,不断地得到完善与扩展,已奠定了其在自由贸易理论中的主导地位,并被人们公认为是继李嘉图比较利益理论之后,贸易理论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给人们建立了这样的思维定式:只要知道贸易国要素充裕度的差异,人们便可准确地判定各国生产优势和贸易优势的差异或国际竞争力的差异,进而预见各国的专业化方向和贸易方式;也就是说,要素禀赋的差异是确定国际分工方向和建立贸易方式的充分且必要的条件。
然而,里昂惕夫的检验结果彻底动摇了人们的思维定式。1947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借助投入产出表计算了美国出口行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存量与工人人数的比值,得到了用表3-3表示的结果。 表3-3 美国出口部门和进口竞争部门的要素投入结构
劳动力(人数/年) 资本(资本/年) 资本/劳动力 如果我们用
出口 182313 2550780 13991 进口 170004 3091339 18183
分别表示美国单位出口产品与进口竞争产品分别表示美国单位出口产品与进口竞争产品
的资本投入量;
的劳动投入量。那么,我们由表3-3可得到不等式:
,即
。这个不等式说明,作为世
界上资本最充裕的国家,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即要素充裕度差异不能有效地决定贸易方式。这种由里昂惕夫发现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与贸易实践的巨大背离现象,被人们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悖论(Leontief Paradox)。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技术差距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学者波斯纳于1959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平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一样,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随着技术被进口国的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由此引起的贸易也就结束了。 2.新要素贸易理论
该理论综合了技术差距理论、人力资源理论、人力技能理论,认为,在考虑国际贸易中的商品时,不但要考虑传统的资本、劳动、自然资源要素,还要考虑技术、信息等要素,从而来确定商品的比较优势。 3.偏好相似理论
偏好相似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于1961年的《贸易的转变》一书提出,该理论主要解释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如何产生的问题。
4.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原因和规模。 5.人力资本说
肯恩等人(Kenen,1965;Keesing,1966)认为产生里昂惕夫悖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里昂惕夫所定义的资本仅仅包含物质资本(如机器、设备、厂房等),而完全忽略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或报酬在于提高一个人的技能和获利能力,在于提高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中经济决策的效率。这就暗示着美国劳动比外国劳动含有更多的人力资本,把人力资本这一部分加到实物资本上,就会使美国出口品的资本密集度高于进口替代品。
三、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评价
(一)、里昂惕夫之迷的理论价值
1.在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研究中首次引进了实证的数量分析方法。 2.里昂惕夫之谜拓宽了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问题研究的视野,丰富和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
3.里昂惕夫之谜揭开了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里昂惕夫之谜是针对要素禀赋论所提出的一种质疑,它的提出成为西方传统微观国际贸易理论在当代新发展的转折点,它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贸易理论的发展。里昂惕夫之谜揭开了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一
个新时代。 (二)、不足之处
1、里昂惕夫的计算局限于两个生产要素,没有考虑到自然资源这一生产要素的作用。
2、里昂惕夫用1947年美国进口的实际构成作为对美国各个生产进口竞争性产品的行业进行加权计算的基础,以校正进口替代产品的结构,而没有考虑到美国的关税政策在于保护国内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阻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其结果是人为地增加了进口货中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
3、里昂惕夫之谜中只计算了贸易中的资本和劳动的比率,而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美国进口商品之所以是资本密集型的,一个原因是美国是大量矿产(如石油)的进口国,而这些矿产品即使用大量的自然资源,也使用大量的非人力资本。
4、由于美国对许多自然资源的进口依赖性很强,这是导致美国进口产业的较高资本密集度的重要原因。因此,如果扣除自然资源因素,里昂惕夫之谜也许就不存在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