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韵·明诗意·悟诗情
――听三堂古诗教学课有感
这次有幸参加“千课万人”活动,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著名特级教师的精彩课堂,有平实婉约型的,有诗情画意型的,有激情澎湃型的,更有风趣幽默型的。 “千课万人”真是教学领域的一个大花园,各种流派的教学风格,在这座百花园中尽情绽放。
因为本人对诗歌教学比较感兴趣,因此特别留意倾听《望天门山》、《清平乐·村居》、《村晚》三堂课。《村晚》的课堂教学环节为:读诗(读出节奏、旋律)――再读(读出画面)――还读(品味诗情)。《望天门山》的教学环节为:诗中有歌(合唱)――诗中有画(学生自画)――感受诗的意境。《清平乐·村居》的重要教学环节为:指导朗读――感受图景――领悟含义。从这三堂课的教学呈现过程中,我感受到古诗教学的共性:那就是诗中有歌,诗中有画,诗中有情。
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我正开展“读诗韵,明诗意,悟诗情”的古诗教学尝试。以下是自己在学校一周一课中展示的课堂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并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2、借助资料、联系上下文、想象,理解词的意思。
3、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词的意境,达到熟读成诵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夜行路上的恬静自然以及词人喜悦快慰的心情。
教学设计
(一)知诗人。
课前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好吗?我来描述一个人,你们猜猜他是谁?请听好:
有这么一位词人,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词之冠,以豪放为主,慷慨悲壮。
有这么一位词人, 忧国忧民,主张抗金,报国无门,被迫归隐。
有这么一位词人,他曾醉在吴音相媚好,羡慕白发翁媪。
他就是 ——( 板书:辛弃疾) 我们曾学过他的诗是——《清平乐·村居》,谁能背诵?
(二)解诗题。
1、引出课题
板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齐读。
2、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西江月”词牌名,相当于曲子中1=C,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清平乐、满江红、渔歌子、卜算子、忆江南、沁园春、水调歌头)
“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夜”是时间,“黄沙道”是地点)
3、请大家齐读课题。注意:词牌名和词题中间有个点儿,读时要有停顿。(齐读课题)让我们,与辛弃疾一同走进那个夏夜中的黄沙道。
4、出示欣赏诗歌的要求:读诗韵、明诗意、悟诗情。
(三)读诗韵
1.自个儿放声读一读,读通、读顺诗歌,并拿起笔来断词,划出停顿。
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2.指名朗读,并让学生作出相应的评价,师随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
师:谁愿意把诗流畅得读给大家听?
师:谁能读得更流利,更有节奏。
师:声音清脆响亮,口齿清楚。但是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了。老师来试一试。
女生男生赛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分两部分读,再请一位同学读。(很有节奏)
4、男女生分两部分(齐读)
四、明诗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出示个别词语解释 (课件)
别枝惊雀:惊动喜鹊飞离树枝,来到另外树枝上。
见:同“现”。 茅店:乡村小客舍。
七八个星天外:天外七八个星。 两三点雨山前:山前两三点雨。(倒装句)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2.全班交流诗意
谁能大胆地说给大家听听?此时此刻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或想到的。
·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香里传来一片蛙鸣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往日在土地庙边的乡村小客店,在山路转过溪桥的地方出现。
3、师生合作读:师读意思,生读诗句。
4、想象画面读
都说一首诗歌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你在这首诗中看到了哪些画面
五、悟诗情
读着这些画面,你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什么情感了吗?(农村生活的宁静优美,丰收的喜悦)
(随机出示句子)
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师:谁还从这一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多宁静的月夜啊,词人深情地赞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引读)
师:多美好的月夜啊,我们深深地赞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听,这响亮的蛙声想告诉我们什么?
(稻花飘香,丰收在望,就连青蛙都在为农民高兴的唱起来。 浓浓的稻花香随风飘扬,还有谁闻着稻花的香味会说起丰年?)板书:丰收的喜悦
③教师引读:
那晚,清风明月,多么宁静优美啊,读——
那晚,稻花香里传来丰收的喜悦,读——
那晚,天气时晴时雨,别有一翻滋味,读——
那晚,故地重游,读——
④指导背诵
六、补充拓展:(课件)
我们知道,古诗词是可以吟唱的,古人往往作完诗词后,即兴吟唱一番。而今天,我们将许多耳熟能详的诗词谱了新曲,也唱出了另一番风味,比如: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南唐李煜的《虞美人》,岳飞的《满江红》。你会唱吗?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这只是说明在古诗教学上刚刚起步,以后还将不断探索,希望为古诗教学开辟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平水镇横溪完小 章菊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