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影子
一转眼便不见了。刘亮程
①那时候,我喜欢在秋天的下午捉蜻蜓,蜻蜓一动不动趴在向西的土墙上,也不知哪来那么多蜻蜓,一个夏天似乎只见过有数的几只,单单地,在草丛或庄稼地里飞,②或许秋天人们将田野里的庄稼收完草割光,蜻蜓没地方落了,都落到村子里。一到下午,几乎家家户户每一堵朝西的墙壁上都趴满了蜻蜓,夕阳照着它们透明的薄翼和花纹各异的细长尾巴。顺着墙根悄悄溜过去,用手一按,就捉住一只。捉住了也不怎么挣扎,一只被捉走了,其他的照旧静静趴着。③如果够得着,搭个梯子,把一墙的蜻蜓捉光,也没一只飞走的。好像蜻蜓对此时此刻的阳光迷恋至极,生怕一拍翅,那点暖暖的光阴就会飞逝。④蜻蜓飞来飞去,最终飞到夕阳里的一堵土墙之上。人东奔西走,最后也奔波到暮年黄昏的一截残墙根。⑤捉蜻蜓只是孩子们的游戏,长大变老的那些人,坐在墙根聊天儿或打盹儿,蜻蜓爬满头顶的墙壁,爬在黄旧的帽边上,像一件精心的刺绣。人偶尔抬头看几眼,接着打盹儿或聊天儿,连落在鼻尖上的蚊子,也懒得拍赶。仿佛夕阳已短暂到无法将一个124
XIESHANGLIANSHI写·赏练时}动作做完,将一口气吸完。人、蜻蜓和蚊虫,在即将消失的同缕残阳里,已无从顾及。⑥也是一样的黄昏,从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爬满晒太阳的蜻蜓,他不知觉。他的衣裳和帽子都被太阳晒黄。他的后脑勺晒得有些发烫。他正从西边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已经伸进家。他的妻子在院子里,做好了饭,看见丈夫的影子从敞开的大门伸进来,先是一个头——戴帽子的头,接着是脖子,然后是弯起的一只胳膊和横在肩上的一把锨。她喊孩子打洗脸水:“你爸的影子已经进屋了。快准备吃饭了。”⑦孩子打好水,脸盆放在地上,跑到院门口,看见父亲还在远处的田野里走着,独独的一个人,一摇一晃的。他的影子像一渠水,悠长地朝家里流淌着。⑧那是谁的父亲?谁的母亲在那个门朝西开的院子里,做好了饭。谁站在门口朝外看。谁看见了他们……他停住,像风中的一片叶子停住、尘埃中的一粒土停住,茫然地停住——他认出那个院子了,认出那条影子尽头扛锨归来的人,认44444出挨个摆在锅台上的八只空碗、碗沿的豁口和细纹,认出铁锅里已经煮熟冒出面食香味的晚饭,认出靠墙坐着抽烟的大哥,往墙边抬一根木头的三弟、四弟,把木桌擦净、一双一双总共摆上八双筷子的大妹梅子,一只手拉着母亲后襟嚷着吃饭的小妹燕子……⑨他感激地停住。 444444(选自《读者》2020年第2期,有删改)1.文章以“谁的影子”为题,有哪些妙用?答: 2.文章第④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 3.请分别说说第⑧⑨两段中加着重号“(他)茫然地停住”“他感激地停住”的原因。答: 4.根据要求,品析下面的句子。(1)好像蜻蜓对此时此刻的阳光迷恋至极……(品味“迷恋”一词的妙处。)答: (2)从描写角度对文章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答: (安徽 李仰臣供稿)(参考答案见第128页)125
{·赏练时XIESHANGLIANSHI记
叙文阅读专练
①祖父是个石匠,他和邻居孙爷爷一起结伴采石。祖母说他是抡大锤的,除了力气没别的智慧。但我知道他还有一样智慧——逮蚂蚱。 ②秋天的蚂蚱最肥最好吃,每到秋季是我打牙祭的时候,我总盼着祖父收工回家,因为他回家手里必然攥着一串蚂蚱,用狗尾巴草串得整整齐齐。祖母接过蚂蚱,用开水一烫,摘了翅膀,撒盐腌制一天,待第二天放油锅里一炸,还没吃呢就已经闻到香味儿了。③有时来不及等腌制好,便让祖母用筷子夹着一只蚂蚱放在炉火上烤,烤到金黄酥脆,咬一口唇齿生香。 ④祖父喝酒时用手捏一根蚂蚱腿儿,喝一口酒再把蚂蚱腿放嘴里砸吧一下滋味,二两酒喝完了,蚂蚱腿还没吃完呢。祖父说真正喝酒之人不吃酒肴,那些大碗喝酒大口最
后一只秋蚂蚱
126
吃肉的其实是肴客。祖父说他认识一位酒前辈,一天馋酒了,摸黑起来喝酒,一手持酒壶,一手在桌子上摸索,记得晚上桌子上有根蚂蚱腿,摸了半天总算摸到了,喝一口酒砸吧一下蚂蚱腿,整整喝了半宿,第二天醒来一看,蚂蚱腿还在呢,细瞧自己当酒肴的“蚂蚱腿”原来是颗铁钉。 ⑤祖父是真正喝酒之人,他只需一根蚂蚱腿便够了,而我是不喝酒的肴客,一盘蚂蚱也吃得下去。 ⑥有一年秋天,祖父干活儿伤了腿,在家养伤,那年秋天我很少吃上蚂蚱,因为我不会逮,偶尔能逮住几个老婆脚,个小还没肉。 ⑦记得那是一个深秋的早上,祖父坐在北墙边眯着眼晒太阳,我正好路过,发现离祖父不远处的墙马
海霞
XIESHANGLIANSHI写·赏练时}上趴着一只“登倒山”,体长六七厘米,因为天凉了,它冻得缩在墙上晒太阳。我不敢逮它,生怕被它后腿上的锯齿划伤。我拉了一下祖父衣角,指着墙上的“登倒山”让他看,祖父示意我过去用手逮住它。祖父说那只蚂蚱看起来老了,蹦跶不动了,很好逮。 ⑧我猫着身子走过去,用手一下扑住了它。跑到家里让祖母把蚂蚱放火上烤熟了,午饭时,我给祖父倒了一盅药酒,递给他那只“登倒山”,并说,我自己亲手逮的蚂蚱咽不下去,让祖父当酒肴。 ⑨祖父那天一个劲儿说我长大了,祖孙俩来回推让蚂蚱,结果一不小心掉地上,还没等我弯下腰捡呢,被家里的芦花鸡一下啄走了。我心疼得眼泪汪汪,祖父说,没事,芦花鸡吃了也是长肉,等长肥了,就杀了它吃肉。 ⑩谁知道,第二天我放学回家,那只芦花鸡已经炖好端上餐桌了。祖母直喊祖父败家,那只芦花鸡正下蛋呢。 祖父心里的分量,他的孙女长大了,懂得感恩心疼他了,这个比过年还值得庆祝。 12 那只“登倒山”是那个秋天最后一只蚂蚱,一直留在祖父的记忆里,温暖着岁月。 (选自《小品文选刊》2020年第1期 )11 多年后,我才知道,那只“登倒山”在1.文章以“最后一只秋蚂蚱”为题,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分析。答: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写祖父的身份和逮蚂蚱的智慧,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祖父吃蚂蚱、逮蚂蚱的情节。B.文章第②③段写蚂蚱的各种吃法,体现了祖母烹饪技艺的高超。C.文章第④段祖父讲述酒前辈喝酒的故事,更加体现了祖父对蚂蚱的喜爱,增强了文章的趣味。D.文章以第一人称“我”为视角展开记叙,语言朴实,使文章具有真实性,富有生活气息。3.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祖父的形象特点。答: 4.蚂蚱最后被芦花鸡吃了,爷爷为什么不心疼?第二天为什么又把正在下蛋的芦花鸡杀了?请联系文章内容分析。答: (山东 于曰展供稿)(参考答案见第128页)127
说明文阅读专练《“快活三里”莫滞留》《千年古莲子复活》1.事理说明文;古莲子复活的原因。2.打比方。这句话将古莲子的结构比作“密封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千年古莲子的果实封闭性很好,可以防止水分和空气的内渗和外泄,甚至微生物也不能轻易进入,才可以沉睡千年。3.不能去掉。“正常情况下”是说大多数情况,不排除有特殊的情况,去掉了说明文的语言就不够准确和严密。4.不能调换。全文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第①~③段点题并得出疑问:千年古莲子复活的原因是什么?第④⑤段介绍古莲子复活的主要原因,即莲子表皮下面栅栏状细胞壁可以防止水分和空气内渗和外泄。第⑥段说明古莲子复活的次要原因,即保存古莲子的泥炭层,水分含量和氧气含量均很低。《谁的影子》1.揭示了主要内容与“影子”有关;“影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写“我”捉《棒打鸳鸯,王母娘娘没做错》1.巧妙点出了说明对象;有悖常理,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2.如果牛郎星和织女星相会,最后将会发生大爆炸,给地球带来深重灾难。3.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4.选用“可能”。因为牛郎星和织女星相会是作者所做的一种假设。相会后到达超新星阶段会发生剧烈的爆炸,是由假设推导出的结论,无法用事实证明。所以,只能使用“可能”,而不能使用“一定”,这样才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另外,如果用“一定”,就与后面的句子“甚至几个月才会逐渐衰减”相矛盾。《最后一只秋蚂蚱》议论文阅读专练1.(1)全文围绕“蚂蚱”展开,题目充当文章的线索,使文章浑然一体;(2)设置悬念,吸引读《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1.成长是一件最漫长、最丰饶、最深情的事情。2.说明对“成长”持不正确的认识具有普遍性,含蓄表明了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3.示例一:吕蒙接受孙权的劝告,努力学习,终有所成。示例二:年过半百的法布尔在荒石园中,潜心研究,历尽半生心血,写成巨著。4.比喻论证,用庄稼蹲苗为喻,生动形象且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必要的积蓄”过程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人的成长其实就是经历挫折、充实自我(“胜利的潜伏” “内部精神的拔节”)的过程。者阅读兴趣;(3)点明本文主要内容。2.C 3.(1)第①段中写祖父跟别人一起采石,体现祖父勤劳;(2)第②段写祖父会逮蚂蚱,体现祖父充满智慧;(3)第④段写祖父喜欢喝酒;(4)蚂蚱被芦花鸡吃掉,祖父说没事,芦花鸡吃了也是长肉,等长肥了,就杀了它吃肉。体现了祖父会教育孩子;(5)孙女把捉到的蚂蚱烤熟了给祖父吃,爷爷为孩子的感恩而高兴,体现了他容易知足的性格。4.因为祖父觉得自己的孙女长大了,懂得疼自己了,懂得感恩了,内心高兴,所以把芦花鸡杀掉给孩子吃。蜻蜓的内容,引出下文长大变老的那些人在夕阳里的闲适与惬意的描绘。3.“茫然地停住”原因是田园耕作归来的恬淡闲适让他在如梦似幻的夕阳美景中浮想联翩,对眼前的家感受得不真切,显得虚无缥缈;“感激地停住”原因是一家人和谐美好的亲情让他快乐而满足。4.(1)意为“十分喜爱,难以舍弃”,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蜻蜓对阳光的钟爱。(2)运用动作、语言描写,通过妻子看丈夫的影子一点点接近家、喊孩子打洗脸水的细节,生动地体现出妻子盼望丈夫回家吃饭的急切心理和见到丈夫即将回来的喜悦之情。记叙文阅读专练1.不要在舒适的环境过长时间停留,否则就使人意志衰退,勇气锐减。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对比论证;将刘备与殷纣王、周幽王、李隆基、李煜等人进行对比,来强调不在“快活三里”滞留的积极影响,使论证更有力、观点更鲜明。4.该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原子弹、氢弹比作“大炮仗”,不仅体现用词鲜明、生动,而且通俗易懂地阐述了邓稼先对国家的重要贡献。1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