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1002-4956 ..第32卷第1期2015年1月 .................CN11—2O34/T Vo1.32 No.i Jan.2O15 团队型组织文化对大学生创新实践 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李兴国 ,顾东晓 。,黄 锦 ,顾佐佐。 (1.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09;2.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 230031) 3.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合肥摘 要:研究构建组织文化视角下的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在创新动机作用下对个体创新实践能力影响的结 构方程模型,并通过对信息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调研,获取199份有效问卷,经过因子分析与结构方程分析, 验m 实… e p 结果表明:信息管理类学生的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都显著地受组织文化的影响,其中个体学习在内部动机 的作用下显著地影响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各开设信息管理类专业的高校在该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要注重通过组织文化氛嗣营造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创新思维进而影响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信息管理类专业;团队型组织文化;创新实践能力;组织学习;创新动机 技【兰 术 与 d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956(2015)1—0026—04 Study on team-based organizationa1 culture’S mechanism of action on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ve ability Li Xingguo ,Gu Dongxiao ”,Huang Jin ,Gu Zuozuo。 (1.School of Management,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管№ a 理 眦 n 2.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3.Schoo1 of Arts{ Media studies,Anhui Universitv,Hefei 230031,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has built a model in which individual learning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re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improvement of individual innovation abilit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s well as innovation motivation.The 1 9 9 valid questionnaires are obtained and an empirical study by factor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analysis is comple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individual learning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organizational culture.Individual learning with the action of internal motivatio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innovative ability.It suggests that schools,teachers and the departments of education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students’interes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s training. Key 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 major;team—based organizational culture;innovative practical ability; organizationa1 study:innovative motivation 收稿日期:2014—05—08修改日期:2014—07—12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和实用化,创新思 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越来 越受青睐。对于高等学校学生,不仅要完成课堂理论 知识的学习,还必须完成实验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 习,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必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动 手能力、研究和创新能力l1]。信息管理类专业来源于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2jyxm031);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项目(71301040);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 (YJG2012Y11);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 目(SK2013A148)资助 作者简介:李兴国(1963一),男,安徽六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 资源管理和信息系统 通信作者:顾东晓(198O一),男,安徽寿县,博士后,副教授,主要研究方 我国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图书情 报等学科,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为 代表。作为典型的融合多学科优势的复合交叉学科, 该类专业人才在我国科技与社会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 向为信息管理、企业信息系统、情报分析与网络资源管理. E—mail:dongxiaogu@yeah.net 李兴国,等:团队型组织文化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办好该类专业对我国新时期信 息化和信息技术管理类人才培养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均 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作为一个尚在进一步融合和发 展过程中的专业,该类专业目前在实验和实践教学内 容、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特别是实践和创新能力配套 方面还有许多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用人单位也抱怨高 校信息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从而造成了目 前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进不了理想 的用人单位这种尴尬局面。学者胡延吉在研究中发 现,通过对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对毕业生25种能力的期 望差距研究发现,都将创新实践能力摆在了前三的位 置_2]。可见,在该类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极其注意创新 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 提高大学教育水平的重要方面之一¨3]。在学科带头 人、中国工程院杨善林院士的带领下,合肥工业大学管 理学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凝练出“我们拥有共同的事 业”团队型组织文化,在工作中展现出团结奋斗、积极 向上、敬业奉献的精神风貌。本研究以此为例,研究和 探索团队型组织文化对信息管理类专业学生创新实践 能力的影响机制。下文分别对研究模型、假设以及实 证分析过程进行具体阐述。 1研究模型与假设提出 1.1 团队型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它以企业的价值体系 为基础,与企业的管理哲学、管理行为产生紧密的联 系。在企业中,组织文化通过改变员工的思想观念和 行为方式来提升组织的创新能力。一个组织的文化应 通过创造有利于知识交换和知识获取的环境对组织学 习和个体学习相关的活动提供支持与激励。Dodgson (1993)指出不同类型的组织文化会对组织学习产生影 响 ]。张小梯(2009)等在其对组织文化和组织学习的 实证研究中_5],也证实了他们的影响作用,且显著水平 偏高。但是张国梁(2010)等的研究发现组织学习对于 个体创新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 ]。管理学院“拥有共 同的事业”是团队型组织文化,在这个团队型组织中, 志同道合味相投,目标一致,价值观一致,成员的“利他 性、配合性”好,是个不断成长的团队。有团队的组织 比无团队的组织更具有知识扩散绩效 ]。如果孤立地 考虑组织文化和动机对创新的影响,就很难理清工作 中的个体创新行为究竟是如何发生的l_8]。本研究对象 是在校学生个体的创新能力影响,考察学院的团队型 组织文化对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2个层面的影响: H1:团队型组织文化能显著地正向影响个体 学习; H2:团队型组织文化能显著地正向影响组织 学习。 1.2组织学习与个体学习 团队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 标能力的过程。组织学习是以组织的目标为核心的分 享共同心智模式的团队学习形式_9],所以,本研究中, 团队学习也是包含在组织学习中。个体学习主要是发 展个体素质、个体个性、个体习惯和信仰,而组织学习 则发展组织世界观和意识形态。组织可以更好地推动 个体学习,产生远远大于组织中个体学习总和的整体 学习效果[1 0_;个体学习也会通过影响组织分享的心智 模式影响组织水平的学习[1 。将组织这个整体作为 学习的主体来看待的组织学习是组织为了提升其对环 境的适应和反应能力,展开的包括个人、团体和组织层 面的获得、共享和运用知识与信息的整体性学习过程。 在全面总结组织学习的影响因素基础上,林义屏 (2001)等提出开放心智、分享愿景及学习的承诺个变 量作为组织学习的衡量标准口 。杨智口胡(2004)在归 纳和总结前人对于组织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组织 学习作为组织活动的一种,一定会受到所在组织文化 的影响: H3:个体学习能显著地正向影响创新能力的 提升; H4:组织学习能显著地正向影响创新能力的 提升; H5:个体学习能显著的通过外部动机正向影响创 新能力。 1.3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学者们对个体创新领域的研究表明,个体特征和 环境的影响是创新行为产生的两个主要原因_】 。动 机被证明是个体创造性产生的重要个体特征口 ,动机 的因素能促进个体创新意识的产生。个体学习的驱动 力是内在生成的学习,而组织学习可能被发现是强制 劝说的版本 引,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转 化而来的动机,好奇心、兴趣与自我实现的情感追求以 及好胜心、上进心、责任感,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转化 成为推动学生不断学习与探索的内部动力。社会心理 学研究者认为创新活动始于个体,个体的内在特征必 然是这种行为的动力源,而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创新能 力产生刺激与驱动的作用。即,通过环境因素的驱动 可以使个体产生创新的动力源。Amablie最早提出了 内部动机对创造性有利,而外部动机对创造性有害的 假设u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Amabile在1996年 对此进行了修正,她认为内部动机可以导向创造性,控 制性的外部动机对创造性有害,但信息性的外部动机 却是有利于创造性的[1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提出 下列的2个假设: 28 实验技术与管理 H6:内部动机能显著地正向影响创新能力l H7:外部动机能显著地影响创新能力。 1.4创新能力 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目前并没有形成 成熟的理论体系。但是对企业员工创新能力、创造 力的研究不少。我们可以结合员工创新能力的研究 成果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创新能力是创新 活动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 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 术、新方法、新设计等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 能力[1 9-20]。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能力更多的是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 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 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胡延吉等(2O13)根据前人 的研究,得出创新能力由理性思维、分析思维、信息 探索和解决问题几种能力构成l_2]。创新能力包含了 理性思维、分析思维、信息探索与解决问题这4种能 力。为了能更加有效地形成专业培养体系,提高学 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我们需要对它的影响因素进行 识别与分析,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根据上诉说明构建本研究的理论模型,为了本文 模型中的“组织文化”变量即指团队型组织文化。模型 如图1所示。 图1理论模型 2数据分析与结果 2.1 度量方法 为研究组织文化对信息管理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影 响,本研究通过对某大学信息管理类专业团队型组织 文化通过对个体学习、组织学习以及内部动机、外部动 机的中介作用下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进 行研究。测量题项主要基于前人对学习型企业文化研 究、员工创新能力与创造力研究的相关研究文献并结 合本研究背景修改后获得,部分题项为新开发量表。 采用I ikert七级量表,其中,1代表极其不符合,7代 表极其符合。各研究维度定义及量表发展简述如表1 所示。 表1 变量定义及衡量方式 本研究的调研对象为信息管理类专业在校大学 生。问卷发放主要通过通过高校辅导员向学生发放, 主要为目前大三与大四的学生,还包含一些已经就业 与读研的该专业学生,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的大三学生占绝大多数达73.4 。总共发放230份, 回收204份,其中有效问卷199份,有效回收率为86. 5 ,男女生比例分别占39.2 和59.8 ,。 2.2数据有效性与可靠性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的偏最小二乘法,并利用 SmartPLS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结构模型评估 之前,需要先对测量模型进行检验。我们根据各变量 的可靠性、变量间内部一致性、模型的收敛和判别效度 来判别测量模型是否可接受。表2给出了复合信度 (C.R)、潜变量平均提炼方差(AVE)、AVE值的平方 根以及各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复合信度0.8以 上,说明每个潜变量和测量项目具有非常好的信度。 AVE 0.5以上,表明测量项目对各潜变量的解释程度 比误差项高,模型各变量问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判 别效度可以判断各个潜变量的差异程度,每个潜变量 的AVE平方根均高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 系数,验证了模型各变量之间具有良好的判别效 度口 。通过观察表2中各个潜变量的平均提炼方差 值(AVE)发现均大于0.5,说明个潜变量具有较好的 收敛效度。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的平方并未高于各 自的AVE值(表中对角线上的数据),由此可以推断 本研究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 成思源,等:基于数字化逆向建模的3D打印实验教学 33 (1)REVscan扫描仪在逆向工程中获取点云数据 方便快捷,操作简单,可以对实物进行任意自由度扫 描,与3D打印技术相结合,有着较好的应用价值。 (2)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中三大模块:数据采 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2):1520—1522. [2]王月圆,杨萍.3D打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印刷杂志,2o13(4): 10—12. [3]田运生,刘维华,王景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26 129. [4]成思源,黎波,张湘伟.基于COMET测量系统的逆向工程实验教 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O10,29(11):90—92. [5]杨雪荣,何佳乐,成思源,等.基于逆向工程技术的产品创新设计实 集、CAD实体模型重构及3D打印技术,只给出了工作 原理和操作流程,其具体的实验方案、实验内容则根据 学生自己的兴趣选择实物完成从数据采集到3D打印 整个过程。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从三维扫描到 3D打印的常用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 能力。 (3)在实验中,把REVscan、Geomagic Design Di~ 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I3,30(10):152—154. [6]吴问霆,成思源,张湘伟,等.手持式激光扫描系统及其应用IJ].机 械设计与制造,2009(u):78 80. [7]成思源.逆向工程技术综合实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 社,2O10. rect和3D打印等新兴设备和技术综合运用到教学过 [8]成思源,杨雪荣.Geomagic Qualify三维检测技术及应用[M].北 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程中,实验内容体现了先进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 在现代工业技术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顺应了产业界 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付泽民,李延平.基于ATOS测量系统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实验教 [9]李青,王青.3D打印:一种新兴的学习技术[J].远程教育杂志,2O13 (4):29-35. [10]王灿才.3D打印的发展现状分析[_I].丝网印刷,20i2(9):37—41. [11]张楠,李飞.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未来产品设计的影响 [J].机械设计,2013,30(7):97—99. [12]鞠全勇,郑李明,凌秀军.基于快速制造的产品创新设计[J].机电 技术,2012(5):50—54. (上接第29页) 中介作用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22(2):16-23. (1)专业教师在课程实践环节中可以根据课程内 [7]黄训江.团队型组织中专家的最优配置策略EJ].东北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12,33(3):448—452. 容增加发散性练习,提高难度,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8]Janz B D,Prasarnphanich P. understanding the antecedents of ef— fective knowledge management:The importance of aknowledge— (2)开设信息管理类专业的各高校,可以进一步 探索小班制、研究小组式教育模式,例如通过减少班级 centered culture[J].Decision Sciences,2003,34(2):35卜384. [9]张兆芹.个体学习、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之辨析[J].比较教育研 究,2006(8):44—48. 人员数量,为学生配备导师和提前对国外高水平文献 的阅读,以增强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和创新能力。 [1O]陈国权,郑红平.组织学习影响因素,学习能力与绩效关系的实证 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5,8(1);48—61. [1 1]Kim D H.The Link betwee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 目前,合肥工业大学通过让部分本科生提前进入研究 所和以研究生为主的研究团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 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教育主管部门在高校组织文化建设与引导上 给予更多的政策与经费支持,各高校也应在文化建设 上逐步建立完整的制度保障体系,通过创新文化进一 步驱动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ingE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3,1(35):37—50. [13]杨智,刘新燕,万后芬.国外组织学习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 理,2005,26(12):15—2O. [141张剑,郭德俊.创造性与环境因素关系的社会心理学理论[J].心理 科学,2003,26(2):263—267. [1 5]Amabile T M.Motivating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On doing what you love and what you do[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 view,1997,40(1):39-5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L1]吴剑平.对高校创新培养体系的初步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21(1):88—9l_ [16]Cook S,Yanow D.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1993,2(4):373—390. [171 Amabile T M.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A componential [2]胡延吉,梁红.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期望的认知及其启 示[J].高教研究,2013(3):1-6. conceptualiza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ehol— ogy,1983,45(2):357—377. [3]孙纯学,高若宇.高校综合性实验课程的开发[刀.实验室研究与探 索,2Ol0,29(10):128—130. [18]Amabile T M.Creativity in context:Update to“the social psy— chology of creativity.”[M].Westview press,1996. [19]华丽.文献检索课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情报杂志, 2005,24(5):136—136. [4]Mark Dodgson.Organizational learning:a review of some literature EJ].0rganizati0nal Studies,1993,14(3):375—394. [5]张小梯,赵嵩正.组织文化、组织学习与企业知识集成能力的关系 研究口].情报杂志,2009,28(8):112-115 [6]张国梁,卢小君.组织的学习型文化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动机的 [2O]Davis F,Bagozzi R,Warshaw P.User acceptance of user technolo— gy: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J].Management Sci— ence,1989,35:982—1O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