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探究与实践
摘要:随着各领域的不断提高,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当代青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建设新文科的主旨是立足新时代,满足新需求。推动文科中国化、国际化、前沿发展。大学英语是推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逐步国际化的重要学科,是引领国际前沿学术潮流的重要支柱。新文科建设浪潮的汹涌澎湃,不仅明确了大学英语改革发展的新目标,也给大学英语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大学英语的发展趋势和增长点,加快大学英语内涵式发展,使大学英语在建设中迅速抓住改革机遇。新文科加快改革。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实践
引言
教育强国是当前我国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立德树人是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教师必须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进行结合,在非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掘育人资源,实现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注重发挥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育人作用。
1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1)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是“三全育人”格局的需要。在当前“大思政”格局中,各类课程都要发挥其思政作用,形成“教书”和“育人”为一体的课程观念。作为一门重要的通识教育必修课,大学英语课程要充分发挥课程载体的作用;作为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主体,大学英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责无旁贷;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大学英语教学要最大限度发挥作用。(2)大学
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是践行“三位一体”育人理念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核心是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而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共同的价值理念,这凸显出大学英语在课程育人中的优势。基于此,大学英语课程可以有效地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工作的需要。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强调,本科教育要推进“四个回归”,其中“回归常识”的提出对大学英语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回归初心”的提出与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势在必行,但目前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缩减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学时和学分,面对挑战,大学英语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该形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一个舞台。
2当前大学非思政课程思政建设的不足
以笔者所从事的大学英语教学为例,课程思政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里依然面临着一些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高校过分重视四六级通过率,导致教师将大多课堂时间用于解题方法讲解和课堂练习,这种教学方式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得分能力,但一定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在讲解课文时,教师也往往注重篇章结构和词汇语法等知识点,对教材内容的文化内涵没有深入挖掘和分析,亦忽略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以及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引导。第二,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动机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功利性。很多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目的仅仅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和四六级考试,从而为将来的就业或升学增加砝码。他们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缺乏兴趣,部分学生甚至将思政教育内容的输入看成授课教师的个人说教。
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3.1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单元设计分为课前、课中、课后、第二课堂四个环节:(1)课前挖掘。拓展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精准的单元学习资源,布置课前任务,营造思政学习语言环境。使用在线自主学习及任务式学习方式,利用 Welearn平台、U校园、Itest测试平台。教学评价方式有平时成绩考核,网络在线考核以及思政话题讨论参与考核。(2)课中融入。在语言层面,结合思政语境练习语言、语法点;价值引领方面,语篇分析、文本精读以及思政拓展;能力层面,课文主题、思政升华。教学方法上使用任务式、专题式、案例式、小组讨论式、思辨式、项目式、比赛式、讲演式、汇报式、翻译、造句应用等。授课方式使用多媒体教室,互动平台,如U校园、雨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有平台在线作业反馈评价、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参与、汇报、思维导图、成果展示等,师生评价以及生生互评与自评。(3)课后实践。授课内容主要集中在课后练习、思政内容巩固、内化和实践。通过在线平台拓展阅读、反思、写作、实践活动项目等,让学生在Welearn、U校园等平台展示成果。以小组项目实践、单元测试、思政测验等来评价考核学生的课后实践。(4)第二课堂的延续。内容主要为思政拓展。通过在线平台竞赛、配音、演讲比赛、阅读比赛、写作竞赛、英语角、实践活动、文化节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本身就具有积极参与的人生观在里面。利用在线网络教育平台,按照参与和获奖来考察学生的第二课堂学习参与情况。课前学生的主动探索可以帮他们快速融入思政环境,熟悉思政类表达词汇及语句篇章内容,课上通过讨论、展示、教师引导、重难点重复、情景模拟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和领悟。
3.2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目标规划环节中,要考虑价值目标,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从多个层面挖掘和提炼思政教育元素。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混合式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1)价值引领:建立本单元学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关联,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自觉行动。(2)能力培养: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写译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人文思辨能力。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使学生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能用英语较深入的将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介绍给全世界。就本单元的主题对比中西方文化,辩证地看待中西文化差异,逐步培养中西比较自觉与文化自信。(3)知识传授:针对选材中的重地词汇、表达方式等,进行训练巩固,达成思政语境下的语言教学目标。
结语
“课程思政”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改革和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大学英语课程具有课时多、历时长、受众广的特点。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在该课程里开展思政教育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大学英语教师应立足语言文化教学,强化“课程思政”主体意识,充分挖掘教材内外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知识点及教学环节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得英语学习和思政教育在同一时空下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敬源,王娜.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原则与路径探析[J].中国外语,2020(5).
[2]肖琼,黄国文.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中国外语,2021(5).
[3]李倩,等.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