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书法二题

书法二题

来源:欧得旅游网
一堡 圭 :璺 塑 078 书法二题 ●朱以撒 朱以撒,男,1 953年生,福建泉州人。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 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 员、中国作家书画院副院长。在国内报刊发表大量散文随笔作品,出版散文集《古典幽 梦》《腕下消息》等多部,作品入选众多选本并获奖。书法作品广有流传和影响。 道在瓦甓 自立风标的古代书法家,历千年审美迭变而不被磨洗缺失,着实很 让人敬畏。由于时日久长,究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如何取法、取舍的, 只是凭借一些揣度,倘不是个人有详细记载的话,往往不够细致,甚至 让后人觉得如横空出来突如其来,真是天才了。 如果不是倚仗书法资料的越发丰富,往往会觉得史上大书家都是 凌空蹈虚破坚发奇之人。事实上,书风再新颖奇谲也都是吸收以前人的 书法精华的,以此作为根柢。正是这些根柢使一个学习者有了基础,最 后总而成之,使之更为典型。在北朝书法资料没有广泛传播时,我们对 于这个时段的创作态几乎是茫然,不知这个时段对后世的影响。直到这 个机会的到来,这些民间之作才忽地涌到眼前,令人应接不暇。让人很 清楚地看到大唐楷书完全可以从北朝那里寻到根源。尤其是到了北齐、 北周,许多作品已经开启了唐人楷书的先河,无论用笔、间架、章法。只 不过民间之作,缺乏创作链、传播机遇,终是底层之物。到了唐官僚文人 手里就大不一样,譬如颜真卿,就是很明显地受到北齐北周书风的熏 染,只是在效法过程中,使用笔更为细致准确,结构更为堂正庄重,模式 更为稳定,于是更典型、更突出。他不断地创作,有所递进,使模式更为 牢固、强大,天下人尽知颜真卿,却不详其出处 何在,以为大家可以无中生有,是天纵之才。 树必有根,水必有源,这是很常识的理,再 有天赋、才隋的书法家,也不能向壁虚造。 学文学艺,就是掌握其法,法是传承的,文 人雅士需要,民间书手也需要,否则,就难以言 说书写。民间有民间的法,民间与上层建筑离 的很远,法也就有一定的界限。从“斜画紧结” 到“平画宽结”,北魏书风和北齐、北周书风就 出现了巨变。尽管无名姓,书写也无从看出秩 序,形成不了一个人的创作程序,但法在每件 作品里,可以为后世仿。初唐欧、虞、褚、薛四 家,在北朝墓志造像记中可以找到极其相似的 用笔和结体。譬如《元景略妻兰将墓志》就颇似 褚遂良书迹,《高归彦造像记》又似虞世南笔调。 而欧阳询、薛曜的坚硬、瘦劲、决断之神态,更 是轻易在北朝书法中察觉。可是,究竟他们在 多大程度上效仿过民间书法呢?自己都没有提 及,甚至后人凡提及,都是归于取法王羲之,如 宋《宣和书谱》称:“询喜字,学王羲之书,后险 劲瘦硬,自成一家。”王氏固然彪炳千秋,却也 不能挫笼笔法于万端,什么都挂在王氏身上, 也就简单化了。明人刘基论道:“举世皆宗李杜 诗,不知李杜更宗谁?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 坤绝妙词。”这首诗的含意很清楚,光学李杜诗 篇还是不够,如果能寻清李杜源之所在,就能 得风雅无穷意。因为溯其源,会走得更深入、更 广大。书法学习通常会持抱某一名家,犹如当 今守二王而不放,以为天下最佳、最合时下风, 而对于其所宗之范围关注甚少。加上古代名家 对于民间书法的学习也无甚披露,甚至不愿表 明学过民间书法,也就让人止于此。 奎 皇I 079 民间书法是一个汪洋大海,社会生活中缺 乏条件、环境,然才华智慧并不逊于官僚名家, 所谓“道在瓦甓”就是如此,使人不可轻视,不 可绕过。相对南朝,北朝书法为后人提供了难 以估量的教益,如此之多的墓志、摩崖、造像 记,让人感受到书法的风格多样气息真淳。名 书家不免有这样的习气,学而闭口不说,却要 言必钟王。但是,痕迹是不可逃眼的,不可逃心 的,总是有烙印留了下来。民间书法中的优秀 之作全然可以作为范本,并不因地位低下而而 荒芜,诚如元人杨维桢所言:“出于间夫鄙隶, 非尽公卿大夫士之所可及。”因为民间之作自 有民间之优点,其审美趣尚亦非公卿们所具 有,也因地位身份难以有,故可以为范式。 湘人宋湘说得好:“今人不讲源头水,只问 支流派是谁。”就像学欧虞褚薛颜柳,如果只是 叮于这些书家身上,念兹就兹,而不追求北齐 北周,岂能穷其尽变尔。 谢安效应 谢安在晋文人中很有些影响力,他的胆 略、能力使身边的人有一种有意无意的追随。 有几个例子可以看出,一个例子是谢安有鼻 疾,吟咏诗文时语言不免浑浊,瓮声瓮气,士人 却把这种发声当作一种潇洒风流的标志,竞相 仿效,以至于以手掩鼻故作浊音声甚多。另一 个例子是谢安说裴启的《语林》写得不好。这是 谢安个人的看法,是他的审美判断,可是一些 士人连看都没有看过,也就以谢安之说代替自 己的审美判断,以为跟谢安走不会错。 谢安这种能力也是逐渐生长起来的。《世 埂}2014年第2|蝈.总第318期 080 说新语》曾说谢安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 浪涌,王羲之、孙绰皆仓皇惊遽,唯谢安神情自 若,吟啸如常。对比之下认为谢安“审其量足以 镇安朝野”。如果那个时代成立一个书法家协 会,恐怕就要由谢安来当领袖方可服众。 清人宋荤曾说过一种人:“胸无定见,随波 而靡,譬一盲导之于前,群盲随之于后,日左日 右,莫敢自必。乌乎!可哀也已。”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里, 都有不同的审美追求,形成某一时段的趋向。 而必然有一些人,由于身份、地位、才华诸多关 系,成了潮流的导引者,身后是许多追随者,他 们的所思所想,都是被引导的,毋须费精神气 力。尽管每个人学碑学帖都是个体劳动,所学 不同亦无交往,但在同一个环境下,气息、韵致 却有很多的相同。不管学二王、学苏黄,笔下都 是当代味。如果谁以当代书法为范,那就更易 于上手了。具体到每一个人,都想建立个性使 之有新意,却往往在比时的环境下被抵销,融 , 人相同。 无定见地追随他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 看,倘若是孩童习书,自然是胸无定见,他们在 见解上是空白的,只能靠他人引导。那么引导 者素养如何,就是一个方向的问题了。如果是 宋荤所说的“盲导”,往往也就不能带到开阔地 带,而是带到歧途上了。对于一个初学者,与何 人学,走哪条道,不可不慎。另一种胸无定见者 则反应出成年人所欠缺的审美立场和思考。就 如谢巡身边的那些人,以谢为风向标本来就 错,又观其行止言说而翕然宗之,那就更是群 盲之谓了。所谓“群盲”就是这么一种状态一 没有眼力,不能看远;没有思想,缺乏辨析;没有 胆略,生怕离群。一个人对自己缺乏自信,总是 费心力观察外界之变,观察他人的一招一式,学 而用之,却不想追远,学习那些古代经典。这样 也就放弃了思考,与已远,与人近了。晋人殷浩 普说:“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就是一种很 理智的表态一为什么要像别人呢,自己和自 己相处这么久了,还是应该在言行上显示出自 己才有价值。个人就是一个与他人不同的生命 体,有自己的审美立场和表现方式,是需要坚持 和彰显的,如果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失去,热衷 成为类似追随谢安的人,就很值得反省了。 能成为谢安这样的人最好。士林总是需 要领袖的,领袖的产生有许多原因可以寻绎, 偶然的、必然的,主观的,客观的,可以讲出一 大堆缘由,但是毕竟是由极少数的人获得,他 们一举手一抬足都有人注目并仿效,他所说的 话,也要被人放大,传开。这都说明了一个人的 感召力,居其中而众星拱。文人是需要结社、结 友好的,渐渐就有出类拔萃者出现。如宋代文 坛先有欧阳修,后又有苏东坡,都影响了一批 人。影响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积极的,一是 消极的,总是有人成为追随的牺牲品,在蹈袭中 一点点地丧失自己。只有那些骨子里特立独行 的人,不被这种友情所牵绊——友情归友情,艺 术归艺术。就如王羲之,与谢安友好,但在书法 上走自己的路;王献之虽为后辈,笔下不与谢安 同,亦不与其父同,以至于我们至今言必二王。 能当谢安毕竟少数。更多的是艺坛一分 子,未必有职务,得风光。但是培养自己的审美 立场、审美品质却是不可欠缺的。如此一来,也 就不会出现本文开头所说的摹仿谢安的怪现 象了 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