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导体与绝缘体是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内容。本课是学生学习了电路出故障了之后,进而发展为对物质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研究课,《导体与绝缘体》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有的物质易导电,是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是绝缘体。通过对《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四年级学生,针对本堂课教学内容,我对学生作了如下的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系统的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也初步形成了较好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电路的知识,具备了制作检测电路的能力。生活中学生对导电和不导电的物体也有一些了解,但还有待于形成清晰的认识。
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存在差异,教学中要采取小组合作、一帮一(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动手能力弱的学生)的对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来,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预设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是绝缘体;导电性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
2、过程与方法: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本课重点是: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及安全常识,养成认真细致尊重事实的探究习惯。
本课难点:认识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也是导体。
本课的关键点在于:学生对材料进行猜想是否导电,然后运用实验进行验证,通过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细致的交流活动,促成认知的提升。 四、教法学法
科学探究既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目标,更是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为了能更好地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突破本堂课的重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即教师以情境设计、探究活动、交流提升、演示说明引导学生探
- 1 -
究。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猜想验证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学生在进行猜测的条件下,然后再到实验中去自主探究和验证,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把体验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六、教学准备
材料的选择与准备是科学探究至关重要的环节。有结构、有意义的材料不仅可以揭示现象,更暗含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与程序。精心挑选有结构的材料,会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使探究活动有效进行。
为了顺利完成导体与绝缘体的探究,我精心准备如下材料:
1、电路检测器——电源、导线、小灯泡[说明:用于检验电路中是否通电] 2、待检测物体——易拉罐、小车、泡沫、铅笔、剪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瓶、钥匙、硬币、橡皮筋、木夹子等。
[说明:这些材料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材料,用于学生进行猜测、验证的实验,从而让学生获得亲身的经验,突破教学重点。]
3、水一杯[说明:用来进行水的导电演示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不纯净的水也是导体的认识]
4、插头、带绝缘皮的电线、螺丝刀、钳子等 [说明: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导体绝缘体的生活应用]
5、实验报告单[说明:用于学生对实验材料进行充分的猜想,进行实验的验证和记录] 六、教学过程预设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与生生间的互动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学活动的展开应紧扣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我预设了如下教学环节,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实施。 (一) 置疑激趣 引发探究——巩固新知,切入课题,引入探究 (二)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自主预测,充分探究,形成新知 (三)交流质疑 总结提升——交流展示,评价总结,提升认识 (四)联系实际 应用新知——联系实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五)拓展延伸 引向课外——巩固复习,引伸拓展,补充深化 (一)置疑激趣 引发探究
出示小灯泡,提出问题:点亮它需什么材料?请学生动手点亮。
用棉线代替导线,灯泡会亮吗?为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导
- 2 -
休与绝缘体》
(设计意图:复习简单电路的知识,激发兴趣,从而切入了课题,为新课探究做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活动1:易拉罐的秘密:
先让学生观察易拉罐材料的特点,再预测一下,将易拉罐接入电路,可以怎么接,并且灯泡会亮吗?
学生在小组内运用实验进行验证刚才的猜想,并把检测的过程向全班汇报,并对电路通与不通的原因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的过程,掌握了检测的方法,为后面的独立猜测、实验打下了基础。)
活动2:选择材料,进行预测。
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组内的材料,,思考它们分别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再在组内交流共同完成预测,填写好记录单。为了突出学生的猜测,我把教材上的报告单做了一下改动,并对学生说明除报告单中所选物品外,其他物品可由学生自选。 实验探究记录单
第( )组 “√”容易导电 “×”不容易导电 研究的物体 预测 泡沫板 回形针 锡箔纸 玻璃瓶 气球 橡皮筋 木夹子 我们的发现:
- 3 -
实验 研究的物体 预测 硬币 钥匙 铅笔 海绵 小车 剪刀 铁钉 实验 (设计意图:猜测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与前概念,估计学生会对铅芯、铝箔片等物品是否容易导电产生认识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3:组内自主探究,检验预测。
小组同学合作自主进行探究,运用前面的方法进行检测;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要求学生填好报告单。
(设计意图:此处是本课的中心环节,通过对材料的导电性进行自主地猜测,给予学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充分地探究,保证学生探究的全面与深入,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助形成新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收获。) (三)交流释疑 总结提升
活动1:各小组选代表投影汇报,展示评价。后面小组汇报时只说明不同的结果,形成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教师板书:容易让电通过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等),不容易让电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木头、塑料、橡胶等)
(设计意图:此处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就各小组间的不同与问题进行交流点拔,完成释疑,达成共识。根据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科学概念,提升了认识,突破了教学重点。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动2:认识不纯净的水、人体、大地都是导体。
教师向学生做演示实验:将导线接入一杯的水中,灯泡仍然会亮,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不纯净的水是导体,从而意识到人体、大地也是导体。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导体和绝缘体没有明确界线的认识,突破教学难点,同时,为后面学习安全用电奠定了基础。) (四)联系实际 应用新知
教师出示插头、带绝缘皮的电线、螺丝刀、钳子等,让学生分辨各部分材料的导电性,并在小组内交流:为什么这些材料要这样设计。通过交流,得出这样的结论:电器中与手接触的部分、裸露的部分用绝缘材料制作,电流需要通过的部分用导体材料制作。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五)拓展延伸 引向课外
1、拓展:除了导体和绝缘体,还有在科学上具有广泛应用的是半导体,如二极管、三极管等,它们广泛运于各种家电、通讯领域中。课后大家可以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进行
- 4 -
了解。
2、巩固:活动:走迷宫。让学生先找出线路,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小组汇报。
3、小结:这节课的学习,你参与的怎么样?有了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运用灵活有趣的游戏巩固了所学知识,并把探究活动引入课外,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学习能力,为今后独立研究打下基础。) 七、教学评价
我在本堂课的评价中着重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同时强调评价的发展性与激励性。本节课的评价主体为师生,评价方式灵活而有机地结合。在“激趣导入”,“拓展延伸”等环节主要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自主探究环节主要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汇报、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倾听,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发展。 八、板书
(设计意图:板书的设计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本课这样的板书不仅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体现了教学难点,而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导体 与 绝缘体 ↓ ↓ 容易让电通过 不容易让电通过 (金属、不纯净的 ( 木头、塑料、橡胶等) 水、大地、人体等 ) - 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