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温热论》选讲

《温热论》选讲

来源:欧得旅游网
《 温 热 论 》选讲 一、原著简介

(一)作者及其著作:

《温热论》是清代名医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所著。

叶氏是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生于1667年,殁于1746年,享年79岁。其祖父及父亲均擅长医学,叶天士自幼耳濡目染,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叶天士在十四岁时,其父即去世,乃从其父的弟子朱君专心习医。后又经常寻师访友,从其十二岁到十八岁曾求教过十七位老师,即使在成名之后,还从师多人。正因为叶氏能博采众长、融汇贯通,故能自成一家而成为一代医学大师。

叶氏因平生忙于诊务,所以著作不多。现在所流传的十多种叶氏著作,除了有一部分是其门人或后人整理而成的,还有一些是伪托叶氏之作。由其弟子门人整理而成的《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叶氏医案存真》、《眉寿堂方案选存》、《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叶氏医案未刻本》等,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叶氏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

《温热论》内容涉及温病学基本理论的各个方面,如温病的病因、感受途径、病机、分类、诊法、辨证、治法、预后等。本篇最早载于华岫云所编《临证指南医案》之中,名为《温热论》。该书刊于1766年,称为“华本”,又称“种福堂本”。其次为收入唐大烈《吴医汇讲》中的《温热证治》(又称为《温热论治二十则》),约刊于1792年,称之为“唐本”。 (二)主要学术思想

1、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叶氏提出了温病的病因是温邪,从而为新感温病的概念奠定了基础。对温病的感邪途径提出了“上受”之说,即邪从口鼻而入,特别提出了“首先犯肺” 。并认为温病的传变主要是病邪首先犯肺,然后可以顺传气分或逆传心包。病变在气分,可分别出现邪留三焦、致成里结(胃与肠)等不同部位的病变。病变又可进一步传入营分乃至血分。另外,本篇对温病的发展规律的论述,如卫气营血的传变、顺传与逆传、温病重症的神昏和痉厥、后期的伤阴等,都是对温病发展规律的总结。 2、创卫气营血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叶氏按卫气营血划分温病病变阶段,以揭示病变浅深、轻重层次,以此作为对温病辨证之纲。同时,按卫气营血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原则,这一原则至今仍在指导着临床。

卫气营血理论的建立也是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由叶天士进行了总结而形成的,这一理论出现后,使温病的辨证论治自成体系,与伤寒的六经辨证有明显的不同。而且这一理论能提纲挚领、执简驭繁,与临床实际较为贴近,因而在实际运用中价值较大。

3、辨明温病与伤寒之异:叶氏提出,温病与伤寒病因上寒温有别,温病的病因是“温邪”,与伤寒感受寒邪而发有明确的界限。二者传变情况不同,温邪热变最速,并始终以温热为主要标志,在病变过程中又以伤阴之病理较为突出;而寒邪所引起的伤寒,其初表现为寒象,然后才化热传里,在病之后期较易伤阳而转化为虚寒之证。同时,伤寒与温病之治法迥异,叶氏提出,温病“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4、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突出了舌诊在温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又提出了验齿、辨斑疹、白,这些内容多数不见于以前的医书,系叶氏之独到经验,对于充实中医诊断辨证学的内容有很大的价值。 5、论述了妇人温病的证治特点

第一节 表证的治疗

?表证,是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人体引起正气抗邪于肌表浅层,以恶寒发热等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起阶段,是临床常见证候。

?中医治疗表证,主要采用解表法,即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等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一、温病解表法源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