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多经人未老 关山初度路犹长
——关于全县汽车配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政协新河县委员会
立足基础,提升水平,挖掘潜力,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是传统产业面临的新课题。按照县委、县政协主要领导的安排部署,由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牵头,组织力量,利用二十天的时间,在有关乡镇和部门的配合下,通过问卷调查、填表统计、查阅资料、逐企座谈了解和实地查看等方式进行了专题调研,较为全面地掌握了我县汽车配件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现报告如下:
经过多年稳步发展,形成一定 产业规模,占有市场一席之地
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我县汽车配件生产,走过创业起始阶段“一把剪刀起家,几千块钱办厂”的艰辛,走过九十年代初期“摊点半趟街”的火热,走过九十年代后期的调整和缩减,走过新世纪初的抉择与突破。我县汽车配件产业以一种沉稳而坚韧的脚步,朝着机遇和挑战一路走来。
在这一进程中,我县汽车配件产业逐渐朝生产要素集中、企业内涵提升的方向迈进。全县企业摊点由九十年代初的70多个调整组合为目前的34个,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聚合,使部分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近年来,相继涌现出固定
1
资产业200万元以上的企业6家;大型液压机、热处理设备、喷涂流水线等进入企业;精细化的企业管理初现端倪。
在这一进程中,我县汽车配件产品不断向多品种、高利润拓展。产品已由起初调整垫片扩展到车桥后盖、变速箱盖板、转向节主销、油封坐圈、汽车阻尼板、空气滤清器等汽车配件和零部件,从开始的几个品种增加到十几个系列、百余个品种,其利润高出调整垫片的20%以上。在调整中前进,在砺炼中成长的我县汽车配件生产,如今已过而立之年,文身上既有着岁月沉积下来的力量,同时蓄藏着新的生机。
在这一进程中,充满朝气、发奋图强的“二代人”相继崛起。目前我县80%的汽车配件企业,已由30—40岁之间的业主“接力”。他们与现在依然执掌企业的“一代人”所表现出的小步幅、慢节奏甚至只守不进的状态形成明显反差,以曙光车料有限公司周向阳、众力机械附件厂郜存辉、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郜云峰、通达机械附件厂王良栋、郜志迁等为代表的第二代企业经营者,触角广,视野宽,步伐大,在短短两三年内投资数百万,使固定资产由 扩至 万元,销售收入由几十万猛增到上千万元。
形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产业。在我县个体私营企业中,汽车配件生产企业是一支生力军。全县现有汽车配件制造加工企业34家,其中,郜宋22家,车张6家,北郑2家,六户3家,南关1家;加工户23家,一般纳税人企业11家,
2
吸纳安置农村富裕劳动力900多人。目前,汽车配件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近 万,年销售收入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5年、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分别为2700多万、3600多万,利税90多万、130多万元,2007年上半年已实现销售收入2850多万元,利税80多万元。从国税部门统计数字看,汽车配件已成为我县个体私营企业中纳税第二大行业。
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我县冲压垫产品占据了全国垫片市场的“半壁河山”,特别是近年来生产的桥壳盖、转向节主销、呢绒配件、空气滤清器等较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已初步形成向与一汽、二汽、北汽福田、陕汽、重汽、江淮、北方奔驰、青岛青特、郑州宇通等多个厂家直接供货的关系,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而且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旺销局面。有3家企业产品还打向了国外市场:曙光公司周向阳的车桥产品出口东南亚市场;北郑郑国友的呢绒配件远销法国、美国、俄罗斯、新加坡;通达公司郜志迁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据中国汽车零部件咨询网资料,未来几年,世界汽车业巨头将70%的零部件采购计划瞄准中国,汽车配件生产面临着需求扩张的市场机遇。
呈现出强烈的发展欲望。调查发现,80%“蜗居”庭院的企业,意欲外迁扩展规模。实力较强的企业踌躇满志,正在寻求新的突破:曙光公司开始筹划扩展规模;通达公司全力开拓空气滤清器市场;鑫兴公司准备新上水泵轮生产设
3
备。业内充满了竞相发展的激情和动力。与此同时,我县汽车配件企业间,特别是几家规模企业之间,经常交流、相互借鉴,形成了信息互通、优势互补,产品加工有合作,市场区域无 的和诣气氛。
依然处在低级阶段,继续发展 受到制约,应对挑战实力不足
我县的汽车配件产业的发展,步子虽稳,速度较慢,无论是群体规模还是个体实力已与其他地方汽车配件企业形成了一定差距。进一步发展壮大仍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
1、缺乏明晰的产业策划和引导。对汽车配件生产所给予的关注和研究与其他产业地位还不匹配。这一行业虽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依然处于自找产品、自我销售、自筹资金、自求生存、自我发展的初级状态,全县的汽车配件行业缺乏一个完善的发展规划,产业发展没有明确的方向定位。
2、用地矛盾突出。从调查情况看,我县汽车配件企业大都存在场地制肘。郜宋村多是“庭院工厂”,院里开机器,住房当车间,见缝插针安设备,犄角旮旯堆产品,屋里屋外找不到立足之地,一片杂乱无序的状态。不仅存在安全隐患,影响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严重制约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能力的提高。有几个业主都说,大型设备进不了院,有展不开翅膀,伸不开手脚的感觉。而迁出的企业在用地上却遇到了另外的麻烦。郜宋村业主周振峰在村工业区建厂房,因
4
几户村民不肯腾出面积约一亩的地头,只得建一半,停一半,虽经村干部多次协调,到我们调查时仍得不到妥善解决。迁至县城北环的众力和华兴两家企业,因租赁土地地问题陷入公案,进退维谷。就是迁往大田桥头的曙光车料公司随着企业的发展,场地又显得明显不足,业主正在选址扩建。据郜宋村负责人统计,全村22家汽车配件企业仍有150亩的土地缺口。
3、融资比较困难。小摊点家底薄,门路窄,扩展规模资金短缺,加工户宋长丰去年急需贷款,虽几经奔走却没能如愿。较大企业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张和生产设备和上档升级,流动资金也捉襟见肘。在众力附件厂我们了解到,企业每天的周转资金就需两万元,发货后三个月甚至半年才能收到货款,加上原材料采购、工人工资等,企业仅一个月的流动资金就需一二百万元,尽管多方筹措,依然不能满足。郜宋村目前实行的大户联保贷款虽缓解了部分企业的一时之急,但贷款额度小,对于企业发展仍是杯水车薪。当前,郜宋村汽车配件企业资金缺口达700多万元。
4、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生产水平低。我县汽车配件企业的“起家”产品—垫片如今仍是多数企业的主要生产品种,由于技术含量低,加之钢垫受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以及替代产品的出现,垫片的利润空间日益缩小。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该产品的利润与前五年相比下降了20%。因利润较低,
5
郜宋村有20多个摊点、六户村有3个摊点前几年已经停工。目前仍在继续加工生产的小摊点大多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红火光景,有的销售额从五年前的20多万元降至两三万元。六户村已有两家企业因无力支付工资解除雇工,夫妻二人勉强支撑生产。我省沧州的河间市前些年已经由垫片转向利润较高的产品。面对这一状况,郜宋的一些较大企业纷纷向新产品转移,但企业多是农民工,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遇到一些技术问题。因图纸看不懂,对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工艺和技术要点难以准确把握,有些企业甚至走了弯路。众力汽车附件厂2005年在生产汽车桥壳片时,因生产技术未掌握,为此造成企业损失十几万元。我县的汽车配件新品种拓展速度较慢,技术含量较低,缺少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单凭低价格争取市场。
5、发展环境有待优化。据调查,有的宏观管理部门依然存有重收费轻服务,甚至只拿条文谈收费不拿条文谈服务的问题。执照办得晚,罚;住宅作工房,罚;卡尺无需验,罚。且收费标准高于邻县。一把卡尺的检验收费就比冀州市高出上千元;办理一般纳税人企业应收费200多元可又加收其他费用。我们登门调查时,一些业主以为又去收费,闪烁其辞,谈“查”色变。在为企业排忧解难中,快捷服务机制依然缺位。业主郑国友为便于和外商业务往来,打算将个体户执照变更为个体企业执照,去工商局,工商局要求去环保
6
局开环评信;去环保局,环保局要求去发改委立项;去发改委,发改委要求交3万元的立项费,由于环节较多,尚未办妥,推迟了法国客商来访时间。另外,硬环境仍不配套,由于企业所在地出入街道坎坷不平,遇雨泥泞不堪,车张加工户车兴通为此失去了3家客户。
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帮助企业 突破瓶颈,推动产业上档升级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汽车产业在今后的10至20年里都将以7%至8%的速度增长,与之紧密相连的汽车零部件市场将呈现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县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立足基础,提升自我,进一步将汽车配件产业做大做强。
1、高度重视,加大对汽车配件产业的扶持引导力度。切实把汽车配件作为一项大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去培育,研究制定一套长期的、系统的、符合我县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聘请业内资深专家对我县汽车配件企业分析研究,把脉开方,引导企业明确方向、准确定位、科学运作、少走弯路;通过企业服务月、召开银企座谈会等活动形式,加强相互交流沟通,促进银企合作;尽快筹建汽车配件行业协会,统领全县汽车配件行业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优秀汽车配件企业落户新河,扩大与优秀企业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实现我县汽车配件行业的快速发展。
7
2、搭建平台,建立汽车配件工业园区。从我县汽车配件发展实际看,土地问题一解决,企业发展就呈几何增长。尽快解决土地问题已是目前我县汽车配件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要在不减少耕地面积、不影响我县产业布局的情况下,合理调理土地,建立汽车配件工业园区,使全县的汽车配件产业向集群化发展。
3、提高技术水平,促进产品上档升级。引导企业牢固树立靠质量求生存,用名牌打市场的经营理念,加快推进企业的质量体系认证步伐,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技术人才引进,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挂钩,聘请企业技术顾问和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利用县职教中心或其他现有教育资源,针对企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和技术水平;加快新产品引进步伐,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打造“拳头”,创建名牌,进一步拓展市场。
4、强化服务,创优发展环境。加强教育引导,严格监督机制,促使宏观管理部门转变观念,转变站位,转变作风,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服务措施。相关部门都应立足县情,执行有关规定,着眼发展,研究出一套为企业除障松绑的具体措施,根据职能制定出服务企业的内容和标准,针对企业的具体困难谋划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并以服务实效和企业满意度作为对部门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从根本上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我县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向更大更强快速迈进。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