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及饮片防霉变储藏
1 范围
本通则规定了储藏过程中防止中药材及饮片霉变的基本要求、管理方针、入库作业、在库管理、出库作业、堆码作业的基本要求和堆码形式、水分控制、温度控制、霉变控制的养护技术规范,以及对中药材及饮片防霉变的仓储管理员的要求。
本通则适用于中药材及饮片的经营、流通、使用过程中的防霉变养护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1070-2007 GB/T 23490-2009 GB/T 28581 GB/T 4122 GB/T 8946-2013 BB/T 0014-2011 SB/T 11094-2014 SB/T 11095-2014 SB/T 10977-2013 SB/T 11150-2015 SB/T 11182-2017 SB/T 11183-2017 WB/T 1027-20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JIS Z 0239-1996
仓储从业人员职业资质 食品水分活度的测定 通用仓库及库区规划设计参数 包装术语
塑料编织袋通用技术要求 夹链自封袋
中药材仓储管理规范 中药材仓库技术规范 仓储作业规范
中药材气调养护技术规范 中药材包装技术规范 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规范 仓储劳动安全管理要求 中药经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 牛皮纸袋规范法
JIS Z 1711-1994 聚乙烯薄膜袋
3 术语和定义
GB/T 21070-2007、GB/T 23490-2009、SB/T 11150-2015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
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仓储管理员 stock-keeper
仓库内从事与物品仓储作业管理有关的一线操作人员的统称(包括直接从事物品收发、出入库、分拣、理货等工作的人员,不含装卸工),简称“仓管员”。
[GB/T 21070—2007,定义3.1]
3.2 水分活度 water activity
在一定温度下,中药材及饮片中水分的蒸汽压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蒸汽压的比值。
注:改于GB/T 23490—2009,定义3.1
3.3 防霉剂 mildew preventive
为防止霉菌生长,将具有高效抑菌作用的中草药及其挥发油制备成适当的剂型(片剂、凝胶剂、气雾剂等)的天然植物添加剂。
3.4 气调养护 atmosphere controlled conservation
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调控中药材及饮片密闭货垛或密封包装箱(袋)等密闭空间的空气组分,达到防止霉变、保持品质的一种养护方法。
注:改于SB/T 11150—2015,定义3.2
3.5 杀虫防霉剂 insecticide mildew preventive
一种以物理、化学方法调控气密空间中气体组分,制造出一个能够杀灭中药
3
材及饮片昆虫(卵)、微生物,抑制霉菌生长繁殖的气密环境,达到养护中药材及饮片目的的矿物粉体。
3.6 气密空间 airtight space
用塑料膜、硬质塑料或其它材料构筑的独立空间,空间外压力为常压(标准为101 kPa),空间可承受的适宜正压或负压条件下,保持无明显气体泄漏的独立空间。
4 基本要求与管理方针 4.1 基本要求
4.1.1 中药材及饮片产地加工应符合SB/T 11183的要求。 4.1.2 中药材及饮片包装应符合SB/T 11182的要求。
4.1.3 中药材及饮片仓储养护应具备SB/T 11095所规定的条件,并根据中药材及饮片的特性选择阴凉库或低温库储藏中药材及饮片。中药材及饮片不应露天储藏。
4.1.4 中药材及饮片防霉变储藏管理应以保证中药材及饮片质量稳定和不引入外来污染为目的,应建立仓储质量管理体系并健全储藏的作业流程,完善操作规范与规章制度。
4.1.5 中药材及饮片防霉变储藏管理应具备中药材及饮片验收入库、在库管理、在库养护、出库发货等服务功能。并且在入库前和出库前均应做好药材品质分类,做好品质和黄曲霉毒素等残留物的分析和记录。
4.1.6 按照中药材及饮片自身特性和储藏条件分类,制定中药材及饮片储藏管理的相关作业流程。
4.1.7 中药材及饮片在库期间应定时进行抽样检查(温、湿度及微生物)并做好记录,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及限量标准要求参见附录A。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改进储藏条件,使整体流程更加完善和可控。
3
4.2 管理方针
4.2.1 管理者应根据中药材及饮片自身特性及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与企业及单位宗旨、目标相适应的管理方针。
4.2.2 中药材及饮片仓储养护应配备培训合格的从事中药材及饮片仓储养护的专业技术人员。
4.2.3 相关企业和经营单位的管理者在降低储藏成本的同时,保证和提高效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按照WB/T 1027-2006的要求进行操作,保证相关管理人员和储藏环境的安全性。
5 仓库条件
5.1 相关企业和经营单位应具有符合不同类型中药材及饮片储藏要求的库房。库房的面积、设计、布局和维护应当符合GB/T 28581和中药经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7)。
5.2 中药材及饮片储藏区域和作业区域应与办公和生活区域分开一定距离或做相关隔离措施。
5.3 仓库应根据SB/T 11094-2014规范进行分类分区,如:收货区、储藏区、包装加工区、不合格区、工具设备区等。对某些中药材及饮片尤其储藏时间相对较长的中药材及饮片应按分区分类原则管理,防止交叉污染、串味和混淆。对某些贵重药材及需要重点养护的易发霉药材及饮片,也按分区分类原则重点管理,提高养护监管的力度和频次,防止霉变变质。中药材仓储养护品种目录参见附录B。
5.4 中药材及饮片阴凉库储藏区的地面、墙体等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隔热、避光设备与技术措施。
5.5 中药材及饮片仓库应配备防潮、防鼠、防虫、防火等设备。
5.5 中药材及饮片仓库应配备国家规定的相关检测计量仪器、温湿度监测设备,并定期进行校准和检定。记录校准和检定结果。
3
6 防霉变储藏管理 6.1 入库作业
6.1.1 检查验收 6.1.1.1 入库检查
入库的中药材及饮片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和SB/T 10977-2013的相关规定,并采用合适的包装材料(塑料编织袋、聚乙烯薄膜袋、牛皮纸袋、自封袋等,应分别符合GB/T 8946-2013、JIS Z1711-1994、JIS Z 0239-1996和BB/T 0014-2011的要求)进行包装。同时符合表1的质量要求。
表1 中药材及饮片入库检查
项 目 中药材及饮片包装外观 微生物限度 霉变 腐败 技术要求 无水湿、污染和破损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要求 无霉变 无腐败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要求。各国家或组织对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及限量标准参见附录A 黄曲霉毒素 6.1.1.2 检查方法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规定的中药材及饮片取样法取样并检测,记录相关结果形成检测报告。若相关企业或单位无相关的检测条件,可到就近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留存检测报告。 6.1.1.3 综合判定和处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的规定,中药材及饮片应按照“6.1.1.1”与“6.1.1.2”项下要求检查所有项目并填写检测报告,全部项目合格后判定为整批合格,方可入库;一个单项及以上检测不合格的,判定为整批不合格,不得入库,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晾晒、烘干、紫外照射等)处理后,再次按照“6.1.1.1”与“6.1.1.2”项下检测进行质量判定,合格后方可入库。 6.1.2 入库操作
3
根据检测报告,对符合全部项目要求的中药材及饮片按基质特性和储藏类型分区域进行入库作业,并将相关信息录入仓储养护系统。
6.2 在库作业与养护
6.2.1 在库检查
6.2.1.1 定期监测并记录仓库及其它储藏环境的温、湿度及通风条件等,见表2。根据表2项目指标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在库药材的储藏条件。
6.2.1.2 定期对已入库的中药材及饮片按照“6.1.1.1”项下要求进行抽查,检查频率每月不得少于1次,潮湿天气、异常天气或特殊极端情况下应增加检查次数。 6.2.1.3 所有中药材及饮片的检查记录都应归档保存,药材使用后保存时间不少于5年。
表2 仓库温度、湿度记录表
措施 日期 时间 天气 温度 湿度 霉变 通风 降温 除湿 升温 增湿 6.2.2 日常管理
应符合(SB/T 11094-2014中药材仓储管理规范)的要求。 6.2.3 堆码作业 6.2.3.1 基本要求
6.2.3.1.1 应按照SB/T 11094-2014规范要求,按货位堆码中药材及饮片。 6.2.3.1.2 对退回仓库的中药材及饮片,未经检验及所有人员的书面授权,不应与其他药材混同堆码。
6.2.3.1.3 零散、出现问题的中药材及饮片应单独堆码,并登记在册。 6.2.3.2 堆码形式
可采取编码垛、正码垛、井式垛等形式堆放和储存药材。
6.3 出库作业
对即将出库的中药材及饮片按照“6.1.1.1和6.1.1.2”项下要求进行抽查,全
3
部项目合格后方可允许出库,其中一项或多项不合格,则不得出库,并做相应的处理后再出库。
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出库作业,并对出库日期、出库数量和重量、在库数量和重量进行复核。
7 储藏条件控制
7.1 中药材及饮片所含水分控制
中药材及饮片的水分控制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的规定,且水分的控制方法和设备不得影响中药材及饮片的品质。
水分控制方法按照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规范执行。中药材及饮片水分活度和含水量控制要求参见附录C。
7.2 药材水分活度控制
正常情况下,中药材及饮片水分活度(Aw)≤0.6时不利于霉菌的生长和
产毒。中药材及饮片水分活度和含水量控制要求参见附录C。
7.3 仓储环境控制 7.3.1 基本要求
保持现场清洁,对仓库内定期做杀菌措施,如紫外灯照射或使用绿色无污染的防霉剂。仓库中应配备除湿和通风设施,防止储藏环境内滋生微生物。
7.3.2 温度湿度控制
严格控制储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温度应不超过25℃为宜,相对湿度应不高于60%。对于某些易吸潮发霉或气味易散失的药材应密封后储藏于冰箱或冰柜里。
7.4 防霉变措施
3
7.4.1 干燥防霉
根据药材自身性质,可采用曝晒、摊晾、烘干、石灰/木炭吸湿、翻垛通风、密封吸湿等方式对药材进行干燥处理。
7.4.2 包装防霉
根据中药材及饮片性质和所含成分的特性,可选择聚乙烯薄膜袋、编织袋、牛皮纸袋等材料进行包装。
7.4.3 天然防霉剂
在易霉变药材存储区,宜使用天然防霉剂共储存或喷洒于存储区,达到缓控释防霉变的目的。
7.4.4 对抗同贮防霉
选取具有特殊挥发性气味、本身不易发霉变质且具有明显防霉抑菌作用的中草药,与易霉变产毒的中药材及饮片共同贮藏,达到两种或多种药材长时间共存而不霉变变质的目的。对抗同贮防霉技术要求参见附录D。
7.4.5 生防微生物防霉
采用自身无毒且不易产毒的生防微生物进行喷洒,从而达到防霉的目的。
7.4.6 气调养护
在阴凉库存储的中药材及饮片,采用经国家有关部门鉴定合格或相关标准规定的气调存储养护方法进行养护,可按照SB/T 11150-2015要求操作。气调养护时,储藏环境中的氧气浓度应控制在2%以下;根据需求也可对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调控,调控范围1%~5%之间。
3
7.4.7 杀虫防霉剂养护
使用新型中药材及饮片专用的杀虫防霉剂,配合多种新型包装、仓储形式进行中药材及饮片仓储养护。杀虫防霉剂技术参数要求见附录E。
7.4.8 气密空间养护
气密空间使用不带塑料内袋的编织袋或麻袋包装中药材及饮片,将中药材及饮片放入气密室,密封后进行主动低氧气调养护;也可将中药材及饮片与杀虫防霉剂一起放入气密空间达到养护目的。中药材主动低氧气调养护技术要求见附录F。
7.4.9 堆垛气密养护
中药材及饮片单个包装为不带塑料内袋的编织袋或麻袋。使用耐穿刺、高阻隔氧气和水汽的塑料膜,用热封机气密热封成堆垛需要的尺寸。在中药材及饮片仓库托盘上铺开底膜。在底膜上面堆码中药材及饮片,放入杀虫防霉剂,罩上顶罩膜,用热封机或专用密封材料等进行密封形成气密空间;或密封后,进行主动低氧气调养护,实现中药材及饮片在气密空间中存放养护。
7.4.10 气密包装袋/箱/罐养护
对于不带尖刺、对环境湿度敏感的中药材及饮片,使用编织袋或麻袋配有内衬塑料袋进行包装。实施养护时,内衬塑料袋材质要求耐穿刺性强、高阻隔氧气和水汽的塑料膜,放入杀虫防霉剂,用热封机或专用密封材料气密封口;或包装过程中充氮封装。
对于有些带有尖刺、存量不多、储存周期短或对环境湿度敏感的中药材及饮片,或者单个分装商品包装,在合适尺寸的气密袋或气密箱或气密罐中放入杀虫防霉剂,密封盖后进行气密箱或气密罐养护。包装常见术语和塑料编织袋的技术要求应分别符合GB/T 4122和GB/T 8946-2013的要求。
3
7.4.10 高浓度白酒或药用乙醇防霉
将易发霉的中药材及饮片与高浓度的白酒或药用乙醇于容器内密闭贮藏,实现防霉的效果。采取本法时,需先将中药材及饮片分别包装好,并标记后再贮藏于容器内,以免发生错乱。同时注意防止药物之间的串味。
7.4.11 冷冻防霉法
根据小剂量贵细中药材及饮片的自身性质,降低储存空间的温度在-2°C以下,即降至霉腐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温度界限以下,达到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进而达到防霉养护的目的。
7.5 库管员
加强对库管员的技术培训和身体卫生检查。
3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及限量标准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及限量标准见表A.1。
表A.1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及限量标准
最大限量值 (μg/kg) 国家或组织 应用范围 章程及机构 版本 检测方法 黄曲霉毒素B1 (AFB1) 欧洲药典 爪钩草,生姜,番泻叶 欧洲药典 2017第9版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柱后PBPB衍生化; 高效液相色谱-柱后光化学衍生化;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柱后电化学产溴衍生化; 中国 桃仁、胖大海、陈皮、中华人民酸枣仁、僵蚕、柏子槟榔、肉豆蔻、决明子、麦芽、远志、薏苡仁、大枣、地龙、蜈蚣、水蛭、全蝎 美国 人参、姜 美国药典 USP35-NF30 共和国药仁、 莲子、使君子、典 2015年版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柱后碘衍生;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柱后光化学衍生化;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柱后电化学产溴衍生化;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柱后光化学衍生化; 南韩 甘草、决明子、桃仁、韩国食品半夏、柏子仁、槟榔、药品管理儿茶、酸枣仁、远志、局 荆芥、红花、瓜蒌子、龟板、木瓜、白扁豆、郁金、肉豆蔻、枳椇子、巴豆、杏仁 3
总黄曲霉毒素AFs (AFB1+AFB2+AFG1+AFG2) 4 2 5 10 2 4 No.2008-4 液相色谱-柱后光化学衍生化; - 10
日本 莲子及其加工产品;日本贸易食品 振兴会 2010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柱前氟酸衍生化;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柱后电化学产溴衍生化; 液相色谱-质谱法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不得检出 不得检出 - 未做限定.
3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中药材仓储养护品种目录
B.1 概述
综合药材自身性质、霉变发生率及市场流通速率等因素,归纳了重点养护和常规养护的药材目录。 B.2 重点养护的中药材品种
人参、三七、鹿茸、天麻、木香、牛膝、甘草、当归、芍药、苍术、麦冬、天冬、远志、党参、鸡血藤、生姜、高良姜、黄芪、黄芩、半夏、陈皮、黄柏、柏子仁、枸杞子、莲子、莲子心、桃仁、酸枣仁、麦芽、薏苡仁、决明子、使君子、大枣、山茱萸、龙眼肉、肉豆蔻、胖大海、槟榔、木瓜、白扁豆、番泻叶、人参叶、大青叶、金银花、菊花、红花、槐花、百合、马齿苋、荆芥、车前草、爪钩草、佩兰、蒲公英、冬虫夏草、土鳖虫、地龙、僵蚕、乌梢蛇、水蛭、蜈蚣、全蝎、蕲蛇、神曲
B.3 常规养护的中药材品种
山柰、知母、白及、大蓟、小蓟、玉竹、白部、羌活、独活、瓜蒌、黄精、母丁香、首乌藤、白鲜皮、青皮、苦楝皮、桑白皮、瓜蒌皮、阿胶、苦杏仁、郁李仁、火麻仁、核桃仁、五味子、女贞子、千金子、瓜蒌子、炒瓜蒌子、栀子、芡实、白果、黑芝麻、枇杷叶、萹蓄、桑叶、紫菀、洋金花、款冬花、厚朴花、薄荷、九香虫、蛤蚧、建曲
3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水分活度与含水量控制
C.1 原理
C.1.1 水分活度与平衡相对湿度
水分活度(Water activity)Aw = P/P0 = ERH/100(ERH,Equilibrium Relative Humidity,平衡相对湿度;P,一定温度下中药材及饮片水分的蒸汽压;P0,相同温度下纯水的蒸汽压)。原理:将被测样品置于密封的空间内,在保持恒温的条件下,使样品与周围空气的蒸汽压达到平衡,此时以气体空间的水蒸汽压作为中药材及饮片蒸汽压的数值。同时,在同一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是恒定的,所以可以应用上述公式,计算出被测样品的水分活度。
由此可见,测定中药材及饮片水分活度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利用空气与中药材及饮片的充分接触,达到空气中水蒸气分压和中药材及饮片中水蒸气压的平衡,把中药材及饮片中水蒸气压以空气的水蒸气分压来表示。因此在数值上中药材及饮片的水分活度等于空气的平衡相对湿度。如莲子的水分活度(Aw)为0.6,以平衡相对湿度值表示为60%,在此条件下贮藏莲子,不仅符合莲子质量标准的要求,也能达到安全贮藏。 C.1.2 水分活度和微生物的关系
水分是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微生物细胞组成不可缺水,细胞内所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均以水分为溶媒。在缺水的环境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发生障碍,甚至死亡。但各类微生物生长繁殖所要求的水分含量不同。因此,中药材及饮片中水分含量决定了生长微生物的种类。一般来说,含水分较多的中药材及饮片,细菌容易繁殖;含水分少的中药材及饮片,霉菌和酵母菌则容易繁殖。
中药材及饮片中水分以游离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微生物在基质上生长繁殖,能利用的水是游离水,因而微生物在中药材及饮片中的生长繁殖所需水不是取决于总含水量(%),而是取决于水分活度Aw。因为一部分水是与蛋白质、
3
碳水化合物及一些可溶性物质如氨基酸、糖、盐等结合,这种结合水对微生物是无用的。因而通常使用水分活度来表示中药材及饮片中可被微生物利用的水。
表C.1给出了食品中不同微生物类群生长的最低Aw值范围。可以看出,食品的Aw值在0.50以下,食品上任何微生物不生长,在0.60以下,则认为大部分微生物不能生长。所以,一般认为食品Aw值在0.60以下,是食品安全贮藏的防霉水分活度。报道表明,Aw值在0.80~0.85之间的食品,一般只能保存几天;Aw值在0.72左右的食品,可以保存2-3个月;如果Aw在0.65以下,则可保存1-3年。
表C.1 食品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生长的Aw值
霉菌类群 部分霉菌 大多数霉菌(产霉素的青霉) 产毒素的曲霉 少数霉菌(刺孢曲霉、二孢红曲霉) 不能繁殖的微生物 C.2 基本条件 C.2.1 储存前要求
最低Aw值范围 0.95~0.91 0.80~0.87 0.80~0.75 0.60~0.65 <0.50 中药材及饮片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所规定的安全水分及微生物、黄曲霉毒素和有效成分的含量要求。中药材及饮片入库前应未发生霉变,发霉药材会将霉菌传播给未发霉药材,从而不能达到防霉养护的目的,已发霉药材不储藏。 C.2.2 储藏环境要求
正常储藏环境温度25±2℃时,相对湿度≤60%。 C.3 操作规程 C.3.1 包装方式选择
根据被养护药材和养护药材的品种、数量、规格、特性、贮存要求、贮存期限等要求,可相应选择牛皮纸袋、聚乙烯薄膜袋、塑料编织袋和麻袋等包装方式。 C.3.2 检测
3
C.3.2.1 有效成分的检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的规定,对储藏一定时间后药材的有效成分进行检测。
储藏时间较长的药材,如超过1年的药材,应每隔3个月左右测1次有效成分含量。
C.3.2.2 黄曲霉毒素检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的规定,对储藏一定时间后的被养护中药材及饮片进行黄曲霉毒素检测。
储藏时间较长的药材,如超过1年的药材,应每隔一定周期检测黄曲霉毒素的种类和含量。 C.3.2.3 温、湿度检测
使用数字温湿度仪检测储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保持环境相对湿度60%以下,温度在25°C以下。 C.3.2.4 水分和水分活度检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的规定,对储藏一定时间后的药材进行水分和水分活度检测。正常情况下,药材水分活度(Aw)≤0.6不利于霉菌的生长和产毒,此时的含水量为安全含水量。
3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对抗同贮防霉技术
D.1 原理
选取具有特殊挥发性气味、本身不易发霉变质且具有明显防霉抑菌作用的中草药,与易霉变产毒的中药材及饮片共同贮藏,从而达到两种药材长时间共存而不霉变变质的目的。 D.2 适用范围
满足中药材及饮片仓储和运输过程中防霉仓储养护需求,适用于常温库、阴凉库和低温库的中药材及饮片综合贮存养护。
适用于易霉变药材的分类:根据“根茎叶花果实等”可分为以下七类。 — 根及根茎类:人参、山柰、知母、木香、牛膝、天冬、白及、白术、甘草、玉竹、白部、当归、芍药、苍术、麦冬、羌活、远志、独活、党参、黄精、黄芪、黄芩、紫菀等;
— 果实种子类
大枣、女贞子、千金子、山茱萸、火麻仁、白果、母丁香、五味子、龙眼肉、瓜蒌子、瓜蒌、瓜蒌皮、炒瓜蒌子、麦芽、芡实、苦杏仁、使君子、郁李仁、柏子仁、枸杞子、核桃仁、栀子、莲子、莲子心、桃仁、黑芝麻、薏苡仁、胖大海、槟榔、肉豆蔻、决明子等;
— 花类
红花、金银花、洋金花、菊花、款冬花、槐花、厚朴花等; — 全草及叶类
人参叶、大青叶、大蓟、小蓟、马齿苋、车前草、枇杷叶、佩兰、萹蓄、桑叶、蒲公英、薄荷等;
— 茎、木、皮类
白鲜皮、陈皮、鸡血藤、青皮、苦楝皮、首乌藤、桑白皮、桑寄生、黄柏等;
3
— 动物类
九香虫、土鳖虫、地龙、僵蚕、乌梢蛇、阿胶、蛤蚧、蜈蚣、全蝎、蕲蛇等。 — 其他类 神曲、建曲等 D.3 对抗同贮药材目录
常见易发霉中药材及其养护药材“对抗同贮”目录,见表D.1。
表D.1 常见易发霉中药材及其养护药材“对抗同贮”目录 被养护药材
人参、党参、沙参、三七、明党参、知母 泽泻、冬虫夏草、怀山药、天花粉、白术 蕲蛇、白花蛇、蛤蚧、全蝎、海马、鹿茸、海
龙、乌梢蛇 柏子仁、郁李仁、杏仁、桃仁、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菊花、金银花、红花、款冬花、
玫瑰花、月季花 白花蛇、乌梢蛇、地龙、蛤蚧、土鳖虫、九香虫、人参、三七、冬虫夏草、鹿茸、当归、川
芎、黄精、熟地、瓜蒌皮
斑蝥、三七、桃仁
白花蛇、乌梢蛇、地龙、蛤蚧、土鳖虫、九香
虫、土鳖虫、斑蝥、全蝎、僵蚕 薏苡仁、芡实、麦芽、山药、党参、黄芪等 芡实、薏苡仁、土鳖虫、斑蝥、全蝎、僵蚕
人参、天麻、三七、白花蛇 党参、黄芪、百合、麦冬、黄精等根茎类
红花等花类中药材
麝香
全蝎、蜈蚣、地鳖虫等虫类中药材
陈皮、半夏、白芷、山药 乌梢蛇、地龙、蕲蛇
绿豆 冬虫夏草
养护药材 细辛 丹皮
花椒、细辛或荜澄茄
明矾或滑石块
高浓度白酒或药用乙醇 樟脑或薄荷脑、冰片 荜澄茄或吴茱萸
海带 大蒜 白茅根 昆布 草木灰 当归 大蒜或细辛 高良姜 丁香 硼砂 西红花
3
虎杖 鹿茸 灯芯草 高良姜
生石灰 花椒 冰片 陈皮
D.4 基本条件 D.4.1 储存前要求
中药材及饮片入库前应未发生霉变,以免发霉药材将霉菌传播给未发霉药材,从而不能达到防霉养护的目的。已发霉药材不储藏。 D.4.2 储藏环境要求
储藏环境不宜高湿高温。高温高湿条件适合多种霉菌的生长进而产毒,而且会导致中药材及饮片挥发性成分的流失。 D.4.3 入库中药材及饮片技术要求
使用对抗同贮技术养护的中药材及饮片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所规定的安全水分及微生物、黄曲霉毒素和有效成分的含量要求。 D.5 操作规程 D.5.1 包装方式选择
根据被养护药材和养护药材的品种、数量、规格、特性、贮存要求、贮存期限等要求,可相应选择牛皮纸袋、聚乙烯薄膜袋、塑料编织袋和麻袋等包装方式。 D.5.2 药材信息采集
以对抗同贮形式共储藏的药材入库之前,要对药材名称、产地、年份、规格、等级、批号、数量、前处理情况、外观质量以及化学成分含量等信息进行收(采)集,并登记处理人的信息,制成(电子)标签。 D.5.3 对抗同贮操作 D.5.3.1 交叉同放
3
根据仓储现场条件,将被养护药材和养护药材的包件相互交叉堆叠,常常用于储存量较大的药材,包装材料外表面贴上(电子)标签以及温度、湿度等信息监测记录表。
D.5.3.2 分层隔离同放
将两药材在纸箱或竹桶内相互交替埋放,两层之间用麻袋等透气物隔开,防止两种药材掺混,出库时难以分离。最后封好箱体,贴好(电子)标签以及温度、湿度等信息监测记录表。 D.5.3.3 混合同放
此方法与分层隔离同放方法类似,但是只适用于性状差别较大、易分离的两种中药材及饮片,最后封好箱体,贴好(电子)标签以及温度、湿度等信息监测记录表。 D.5.3.4 埋放
将被养护药材装于麻袋或编织袋中,然后埋在盛有另一种养护药材的容器中,这种方法适合于储存量较小的药材,尤其是贵细药材。最后封好箱体,贴好(电子)标签以及温度、湿度等信息监测记录表。 D.5.4 检测
D.5.4.1 有效成分的检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的规定,对储藏一定时间后药材的有效成分进行检测。
储藏时间较长的药材,如超过一年的药材,应每隔3个月左右测1次有效成分含量。
D.5.4.3 黄曲霉毒素检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的规定,对储藏一定时间后的被养护中药材及饮片进行黄曲霉毒素检测。
储藏时间较长的药材,如超过一年的药材,应每个一定周期检测黄曲霉毒素的种类和含量。 D.5.4.4 温度湿度检测
3
使用数字温湿度仪检测储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保持环境相对湿度35%~60%范围内,温度在25°C以下。 D.5.4.5 水分、水分活度检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的规定,对储藏一定时间后的被养护药材进行水分检测。正常情况下,药材所含水分≤10%、水分活度≤0.6时不利于霉菌的生长和产毒。 D.5.4.6 开封使用
开封后的中药材及饮片宜尽快使用;若短期内用不完,应根据季节、气候环境及药材特性,选择是否再次采用对抗同贮技术进行养护。
3
附 录 E (规范性附录)
杀虫防霉剂技术相关参数要求
E.1 杀虫防霉剂技术参数
杀虫防霉剂的技术参数应符合表E.1的要求。
表E.1 杀虫防霉剂技术参数要求
技术指标 氧气吸收量 二氧化碳释放量 养护30天后气密空间中气体细菌总数和霉菌总数降低量 毒性(LD50)检测 危险特性检验 调湿量 有害气体释放 残渣检测 技术参数要求 大于80 cm3/g ≥5 cm3/g ≥50% 无毒 不燃、不爆 0.5-2% 无 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理标准 E.2 气密空间技术参数要求
空间外压力为常压(标准为101 kPa),空间可承受的适宜正压或负压条件下,保持无明显气体泄漏的独立空间。 E.3 耐穿刺、高阻隔塑料膜技术参数要求
耐穿刺、高阻隔塑料膜技术参数应符合表E.2的要求。
表E.2 耐穿刺、高阻隔塑料膜技术参数要求 技术指标 透湿量 透氧量 厚度 拉断力(横向) 拉断力(纵向) 热封强度 技术参数要求 ≤12 g/(m2 · 24 h) ≤50 cm3/(m2 · 24h · 0.1 Mpa) ≥ 0.08 mm 15 N 18 N ≥10 N/15 mm 3
附 录 F (规范性附录)
中药材低氧气调养护技术要求
F.1 原理
用洁净氮气置换气密空间中原有气体,并调控空间内的湿度、温度等参数,实现一个或多个气密空间内氧含量、温湿度等参数的主动、集中、独立、稳定调控,营造出适宜药材储存的“低氧、恒湿、洁净、稳定”环境,达到防止霉变和保持品质的目的。
F.2 低氧气调养护系统构成
由气密空间、综合检控单元、氮气供给单元(制氮装置或氮气储气装置)、净化控湿单元、安全保护报警单元、远程监控单元等构成;根据药材储藏特性要求,还可增加温度控制单元。其中,气密空间包括气密室、气密柜、堆垛气密帐、气密袋/箱/罐等,容积较大的气调空间内应配置氧含量、温湿度等检测传感器,并能进行数据传输、存储等。 F.3 适用范围
低氧气调养护技术适用于中药材及饮片的仓储养护、包装储运等环节,尤其适用于批量化、规模化、智能化的仓储、物流及生产基地。 F.4 低氧气调养护技术参数
低氧气调养护技术参数应符合表F.1的要求。
表F.1 低氧气调养护技术参数要求
技术指标 气密空间容积 氧含量调控范围 氧含量调控精度 湿度调控范围 湿度调控精度 温度调控范围 温度调控精度
技术参数要求 2×10-4~5000 m3 0.1%~2.0% ±0.5% 10%~75% 相对湿度(18±2℃) ±5.0% 相对湿度 2℃~室温(依储藏要求定制) ±2℃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