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晚清碑学观念的形成

来源:欧得旅游网
tP圜訇胃・史论坪 CHJNl ̄qliPA JN1"1N( CA“ J。、P¨Y 晚清碑学观念的形成 ◇程仲霖 清代金石文化的兴起是思想文化随时代变 迁的产物。清代金石学者从艺术角度对金石文 字的研究导致碑学兴起,引起了书坛风尚的巨 大变革。由于金石碑刻的搜访、传拓、著录、考 释研究等活动盛行,金石文化对书法审美观念 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趣味也随之逐 渐发生变化。本文就晚清金石文化与碑学观念 形成的关系加以探讨,以就正于海内方家。 对馆阁书风的反思和对篆隶古 法的崇尚 一、晚清时期,精彩纷呈的金石碑版被广泛 传播,传统书法审美观念不断受到冲击,馆阁 书愈加显得缺乏鲜活的生命力。而科举考试 整齐划一的书体要求,又在很大程度上阻碍 了文人士子们书写个性的发挥。对此,很多有 识之士包括朝中高官在内,纷纷表示出强烈 的不满。翁同 在(《瓶庐诗稿》中说:“一韵 之失,一字之病,往往摈抑真才而不顾。”同 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初二,李鸿章上书朝 廷说: [清】吴大激致杨沂孙手札 谦,他在 章安杂说 中说: 果一味去“让”,则难免如布棋、布算,虽安排 停匀,但反失疏密之致,缺乏错落之美。这样 古人书争,今人书让。至馆阁体出,则让 之极矣。古人于一字上下左右笔画不均平, 有增减,有疏密。增减者斟盈酌虚、裒多益 的作品必然缺乏气魄与力量,这也是馆阁体书 风为人诟病之所在,最是书家大忌。赵之谦对 馆阁体的反思和批驳也源于他对金石拓片的 研习,他曾说: 臣愚以为科目即不能骤变,时文即不能 寡,人事也。疏密者,一贵一贱,一贫一富, 一遽废,而小楷试帖太蹈虚饰,甚非作养人才 之道,似应于考试功令稍加变通,另开洋务 进取一格,以资造就。① 李鸿章从当时科举取士的角度陈说了以馆 阁小楷作为应试书写标准之一的弊端。从现存 大量的清代名人手札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部 强一弱,一内一外,各安其分而不相杂, 天道也。能斟酌裒益不相杂,其理为让而用 在争,人不知为争也。今必排字如算子,令 不得疏密,必律字无破体,令不得增减。不 夏商鼎彝,秦汉碑碣,齐魏造像,瓦当 砖记,未必皆商密,比干、李斯、蔡邕手笔,而 古穆浑朴,不可磨灭.非能以临摹规仿为之, 斯真为第一乘妙义。③ 这些鼎彝、碑碣、造像以及砖瓦上的文 字正是金石学家所搜集与研究的对象。在他 们眼里,这类作品显然已经不再如传统观点 所认为的那样幼稚、粗率、随便,而是具有了 美学意义上的“风格”,是纯熟的技巧和高 度意境的完美结合,看似平淡无奇、毫不经 意,却蕴含着深刻的美与真,这些美学特征 也正是晚清金石学家中有艺术追求者取法之 所在。 惟此,即一字中亦不得疏密,上下左右笔画 不均平。使偏枯,使支离,反取排挤为安置, 务迁就为调停。② 可以看出,赵氏赞赏“争”的风格,强调 “一分入仕者即至晚年也很难彻底改变早岁书风, 由此可见,馆阁积习的确是对书法艺术的一种 桎梏,同时也给人的思想带来极大的束缚。潘 字上下左右笔画不均平,有增减,有疏 祖荫同样对馆阁体给予痛斥,他在 致吴重惠 书 中说:“写书字宜雅。非比殿试朝考字可厌 可恶,吾兄最恶之。” 密”。当然,汉字书法的结构和通篇的布局务 必讲究疏密虚实,对实处和行间的虚处都要措 置得当,这样整体上便有对比、起伏,才能既 矛盾又和谐。要想疏密得当,安排停匀,寓变 化于统一,就必须处理好“让”的问题。但如 较早地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找出理 据,反对馆阁体并付诸切身实践的应是赵之 74 金石文化活动所带来的书法观念变革,是 晚清书法艺术发展创新的外在动因。而其内因 仍是书法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基于金石文化 全非,精神尤不待论。”⑧由于这些刻帖传播甚 广,影响至深,在无真迹可参的情况下,它们却 成为界定书法水准高下的标准和经典的取法对 象。在金石文化兴盛的清中后期,人们的审美 观念发生了变化,刻帖也饱受诟病。潘祖荫曾 致王懿荣书云: 十分用功。对六朝石刻不屑,却取法宋碑,这 与当时很多的金石同好是大大不同的。要分析 他的态度,就需要分析潘氏书札中所提到的阮 元、包世臣的观点。 兴盛的背景,人们普遍崇尚古法,其中以陈介 祺最为典型。他在致友人的手札中曾多处提到 自己的崇古观念: 阮元认为阁帖“缺少隶古遗意,妍态多而 古法少”⑩,由此倡导学习篆隶碑版,这一观 古人之法,真是力大于身而不丝毫乱 用,眼高于顶明于日而不丝毫乱下,乃作得此 等字,所以道辣之至而出精神,疏散之极而 弟欲即刻翁北朝石口口目录(即兄所 箸)。恳兄为拟一叙,先引阮文达言晋帖之伪 (语气平,便不似弟之口气),须痛诋,引申之 (从兰亭、乐毅骂起),后言石刻之有裨史学 点影响巨大。那么他对于刻帖是不是一概否定 呢?当时, 兰亭序 是共同的考订对象,我们 从阮元 王右军兰亭诗序帖二跋))中看出,他 对 兰亭序 原本、搦本、临本、刻本的看法是 不同的。他明确指出不同版本的特点,认为欧、 l:, { -●tf. 更浑沦。字中字外极有空处,而转能笔笔字字 行行篇篇十分完全,以造大成而无小疵,非 圣人之心孰能作之始哉,无大无小止是一心 之理推之而已。④ 而不赞其书口口(书本不尽其可取也),中言 包慎伯辈知北碑矣,而仍牵涉阁帖兰亭,此犹 桐城派之言古文宗由,溺于八股。⑨ 潘祖荫原稿残缺,未具年月,但据信中 内容大抵可以推知,此处所指“目录”,应该 褚临本已是自家笔法,不能以晋帖而论。他还 ●●●■6■■1{i} 特别提到定武本经由多次翻刻而产生的问题, 真本定武尚且离王羲之远甚,翻刻本更无足 论。因此,阮氏所谓伪刻晋帖,指的就是这种 经过辗转摹刻的复制手法所产生的阁帖,而针 对临本则并不一概而论,可见阮元是有选择地 批判。 古人之字只是有力,今人只是无力。古人 笔笔到,笔笔起结立得住,贯得足,今人如 何能及。⑤ 陈氏将古人之书与今人之书作了对照,说 为 王懿荣年谱 中所载之成书于光绪七年 (1881)春天的((南北朝存石目))。潘祖荫请王 明古人书法“力大于身”,古人之字有力而今人 之字无力。吴大激同样推崇古法,他认为古器 氏自拟序文,并对序文基调作了明确说明,即 对经过辗转摹刻的晋帖予以否定,认为北魏碑 潘祖荫承引阮氏否定阁帖的观点,犹嫌力 度不够,强调要“引申之”,但他对“二王”一脉 帖学并非全然否定。 潘祖荫年谱 同冶九年 文字笔力道劲,有神采,一钩一画都有朴茂之 气。他曾致函陈介祺说: 版石刻有利于史学研究,其书风并非尽可取法。 王文敏公遗集 卷四有此目录,但王氏在序 言中并没有按此陈写。潘氏这段话,十分明确 地表露了自己的书法观,即斥魏晋阁帖、轻六 朝石刻。潘祖荫不学阁帖,但于孙过庭((书谱 三代阳识字最可爱,作阳文印仿之最佳。 古人_字便有疏散气,今人摹古多失之工。⑥ 汉人书体,大者如都君开通褒斜刻石及 各碑题额,小者如仓颉庙碑阴碑侧题名,更 (1870)条载: 兄是时始临孙过庭 书谱 ,日数十纸, 后遂以为常,退直余闲,濡毫不倦。⑧ 以款识字参之,无美不备矣。⑦ 在吴氏看来,古人书体皆有可观,古人之 字不论大小尽显疏散气,而今人所摹显得匠 气。一直 ̄T]36岁才考中进士的王懿荣,受馆 阁书风影响较深,但他自言“好古成魔”。受 家学熏陶,王懿荣从青少年时代就对金石古 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中进士后的第二年 (1881)即编纂《南北朝存石目 ,并在序言 “ i,4 l 嗡 中提及其师从、往来者众多。受这些同好崇古 观念的影响,他取法于碑意较浓的李北海、 颜鲁公、柳公权、苏东坡、黄山谷数家,而且 兼擅篆隶。他的篆书取法((天发神谶碑 ,参 以徐三庚的秀逸;隶书取法 礼器 (《乙瑛 诸碑,已与馆阁之法抵背。可见,对古法的推 崇在晚清金石文化圈中几乎成为一种共识与 时尚,在这样的时风之下,馆阁体越来越失落 了其原有的地位。 二、斥帖与宗帖的纠结 刻帖盛于宋,其后元、明、清三朝大部分书 家都通过刻帖来学习书法,延至清代,这些屡 经翻刻的本子早已笔法模糊、靡弱不堪。康有 为说:“今日所传诸帖,无论何家,无论何帖, 大抵宋、明人重钩屡翻之本。名虽羲、献,面目 膨每名^爱悍:岳 樗 , 书谱))下过功夫,对于晋帖也颇为会意。光绪 出受当时北碑生辣雄强风格影响的痕迹。他 偿一争再妊二年(1876),潘祖荫作 宋故朝议大夫致仕赠 光禄大夫黄公神道碑铭 跋,此碑为朱熹撰并 虽取北碑为形骸,而内心追求却是与此背道 ;H /而驰的圆熟与媚趣。大抵同一时代,金石圈 喈曩 .张 精更奄学, 书于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潘氏跋日: 此与世所传朱子书皆不类,曾见 集注 稿 墨迹却相似,殊有晋帖风致,自是南宋人 书,非明以后所及,当亦时代限之欤?⑧ 朱熹的书法初学汉魏崇尚晋唐,主张复古 而不泥古,独出已意,萧散简远,古澹和平,大 中的陈介祺、吴大潋等则对于刻帖早已不屑, 他们认为法帖反复传刻,本就面目全非,内在 意蕴全无。同时,帖学皆以“二王”为宗,或率 ^} 以得蓐 ,纽意挥洒,或情驰神纵,以崇古的眼光看来,是 中工必 谬言 乏“俗软入骨”,所以他们更为关注与欣赏的是 北朝碑版,尤其是上古三代文字。 综一L可知,金石学家们对于刻帖普遍反 对,但对于充满金石意味的刻帖,也不是一 概否定,这种倾向明显受到了金石文化活动 有晋人风致。这里,潘祖荫以墨迹比较朱熹书 法真伪,可见潘氏对于晋帖是深有体察的。潘 祖荫及其金石同好也会经常谈论刻帖,如光绪 圈 圆 二年(1876)吴云致潘祖荫书云: 的影响。在今天看来,同光时期书风已经完 全处于碑学笼罩之下,但实际上“在艺术实践 米帖,近时所刻惟徐紫珊((英光堂》二 卷,出胡衣谷手,较为精美,特寄一分,以供 清赏。⑥ 可见,吴云与潘氏均认可唐宋帖,与宋代以 中,碑学家们几乎没有一人不在帖学里汲取 营养来丰富自己的书法艺术”⑩。刘恒认为, 即便在清代后期, 兰亭序 仍然受到广泛的 重视,清代众多的丛帖中也大都刻有 兰亭 序 ,但他也讲道:“此时的书家已极少有人 后翻刻的晋帖相比,唐宋帖要鲜活生动得多。 实际上,在具体实践中,不管是哪一路书家,几 乎无人不从帖学里汲取营养。虽然时至晚清同 光时期,两路截然不同的书写风格处于交融状 态,但传统的帖学影响仍旧根深蒂固,大量文 利用此帖来学习书法,偶见临写,亦是风雅游 戏之举。”⑩实则言过其实。唐宋书家的墨迹 作品大多以取法晋人为旨归,尚有可观之处, 一人墨客走的仍然是传统的帖字一路。所以从潘 氏的实践来看,斥帖与宗帖并非水火不容,他 所反对的也只是摹刻失真的刻帖。在熟识了馆 阁体书风之后,他又深入到苏轼及 兰亭 等刻 直被归为帖学一类,然而晚清金石学家同 样十分欣赏并倾心学习。实际上,这样的做 法在当时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主要是出于实 用的目的。实事求是地讲,在当时的时代背景 下,艺术的需要远不如实用功能更具诱惑力, 帖的研习中,并且勤习((书谱 。从实践上看, 潘、包二人路数颇有相似之处。 无独有偶,赵之谦对传统的法帖不排斥, 传统的帖学仍旧根深蒂固,大量文人墨客写 的仍然是传统的帖字。 固 圈 固 囱 也不拘前人成说,特别是对待“-2E”法书,他 同样认为是按照太宗好恶标准摹出,早已失却 本来面目,与六朝古刻的自然形态完全不同。但 他对红梨木板本的 兰亭 却情有独钟,《章安 杂说》云: 三、碑帖相兼格局的形成 金石文化的发展,引发了访碑、尊碑之风的 圆 盛行。椎拓技术的成熟,为书法的学习和研究 提供了丰富的高质量范本。许多书法兼金石学 者乐此不疲,对访得的各类书迹视为至宝,赏 玩揣摩,并从中领悟书法艺术的奥赜,同时加 以著录和摹拓。一些罕为人知的古代杰作从而 得以面世,为清代学术界和书法界提供了第一 手资料。但大多数学者、书家也不是对此不加 鉴别,当时的情形更不像康有为后来所描述的: “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 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⑩ 阮元曾说自己“二十年来留心南北碑石, 证以正史,其间踪迹流派,朗然可见。近年 魏、齐、周、隋旧碑,新出甚多,但下真迹一 等,更可摩辨而得之”⑩。他用正史来证明碑 石风格流派的存在,这大致与翁方纲专作鉴 别的做法相类。与阮、包不同的是,潘祖荫认 为,作为书法范本,北魏碑刻并不宜取法,其 余所见 兰亭 凡数十种。独吾乡王式 庵都转家所藏七种最奇。其中唐拓一本,纸 墨绝古而余无甚爱。最爱其红梨木板本,盖 即 山谷集 中所称赏者,此真绝无仅有。字 体较定武小十分之三而肥数倍。一展玩如神 龙寸缩,老鹤山立。“恰到好处”四字不足言 也。今其文孙口口携往复州,不可得见。每一 忆及,尚觉腕下鬼跃跃欲动。⑩ 这里,赵氏引述黄庭坚的观点,认为此本 结合以上材料,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潘 沮荫对唐宋碑帖用功甚勤,尤其是中年以后对 采得“-t”笔法精神的 书谱))学习尤为着力 这种做法和包世臣有些类似。包世臣在理论 上响应阮元,但他在实践上却是浸淫于馆阁体 而非深入到六朝碑版的临习中。潘祖荫不仅对 ((兰亭》“字虽肥,骨肉相称。观其笔意,右 军清真风流,气韵冠映一世,可想见也。今时 论书者,憎肥而喜瘦,党同而妒异。曾未梦田J 右军脚汗气,岂可言用笔法耶”⑩!可见赵之 谦对帖不是一概去否定,而是取其精华为己 所用,所以赵氏的书法风格并没有完全表现 蛀 鼬 婷躺册 斩与 熊 北陈 黼搁 皱拣械前熄 尽甘苦,更不解是。⑧ 使赵之谦心动的石刻,还有虞永兴的 汝 南公主墓表 。他先见石刻本,已经叹绝,后比 娥雠瞅 较墨迹,觉得运笔如游丝飞絮,不可捉摸,石刻 钩摹甚工,而细审则字字踏实,非笔尖刀锋所 能到者,下真迹一等。因此,他发出“永兴尚在, 再书一本,亦必无此”的感慨。由此我们发现, 赵之谦不仅有艺术的眼光,也具备求真务实的 作风。所以尽管赵之谦在金石的研究中选择碑 版,但他在实践中更多主张碑帖兼学,二者不 可偏废,这也是他最终形成潇洒沉静、方圆合 度的独特风格的原因。 由此我们看到,金石学家兼书法家们重视 的一是六朝的碑版墓志之属,一是往上追溯的 篆隶古刻(铸)。当然,也有重视唐宋碑刻的, 如潘祖荫,他的碑版收藏往往取他人所无,除 三代文字外,还有一般人难以注意到的宋代碑 版,如刻有蔡京书法的碑刻等,并且从中取法, 形成了与他人不同的面貌。清代金石学的兴盛、 书法发展的内在规律引发了碑学观念的萌发和 形成,而碑学观念的形成对馆阁书风所形成的 冲击又是不争的事实。碑学思想的不断发展和 完善、南北书派观念的不断深入,对后世均产 生了极大影响。 仔促具.】角 妙 人斌潜 在侧除蛊 廿植属鲧其天里良坐右胀胀下篥哉惠焱暑两墙 青遗纛记譬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隋憎智果 威颂握碡 冲霎始榭出 蔷啬粤真博酿辱易 相日英疏半 责任编辑:刘光. 注释: ①李鸿章《议海防折》, 《文忠公全集》卷24,上海商 务印书馆1921年版。 ②④@囝◇赵之谦《章安杂说》,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 年版。 ④陈介祺Ⅸ秦前文字之语》第259页,齐鲁书社1991 版。 永斜管跋 起 入捕闻 附曲单伏斜璜合 扒闻 若 数隔 嚼 @陈介祺《秦前文字之语》第7O页。 ⑥吴大潋《吴意斋尺牍译,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2 辑,第9O页,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⑦吴大潋《吴窟斋尺牍》,《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2 辑,第5O页。 ⑧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历代书法论文选》第754 页一匕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背卿 ⑦潘祖荫《潘文勤公书札》第99通“致王懿荣”,国家 图书馆藏。 ⑩阮元《北碑南帖论》, 《擎经室集》第596页,中华 书局1993年版。 ⑧潘祖年《潘祖荫年谱》,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9 削赵之谦 辑,第6l页。 @金迪《潘祖荫金石跋尾三则 , 《文献*2005第2期。 ⑨吴云《两基轩尺牍*,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第27 ⑤刘恒《清代书家与兰亭序》, 《兰亭论集》第483页 苏州大学出版 ̄ ̄2000年版。 ⑤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历代书法论文选》第756页。 ⑩阮元 南北书派论》, 《犟经室集》第592页。 辑,第572页。 ⑥黄庭坚《跋兰亭记》,《黄庭坚全集》第1582 ̄i,四 J1I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④陈介祺 习字诀》, 《明清书法论文选》第899页, 海书店出版 1994年版。 @赵之谦《致胡培系 , 《赵之谦年谱》第145页,荣 斋出版社2003年版。 ⑥侯开嘉《碑学论辩三题》, 中国书法史新论 第142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