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列夫·托尔斯泰

来源:欧得旅游网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世袭伯爵,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返回雅斯纳·亚波利亚纳的农庄后致力于农民教育。1862年结婚后,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著《战争与和平》(1859~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5~1877)。1879年经历了一次信仰危机后信奉和平主义,主张以勿抗恶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改革。并否定自己以前的作品。因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使家庭关系恶化,死于出奔途中。其作品多达45卷。名著还有长篇小说《复活》(1899)、戏剧《黑暗的势力》(1886)和若干短篇小说和评论[1] 。

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中文名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外文名

俄文名: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拉丁文名:Lev Nikolayevich Tolstoy,英文名:Leo Nikolayevich Tolstoy 国 籍 俄罗斯帝国 出生地

俄罗斯帝国亚斯纳亚-博利尔纳 出生日期

1828年9月9日

逝世日期

1910年11月20日 职 业

小说家,评论家,哲学家 信 仰

非暴力的基督教无政府主义 主要成就

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代表作品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流 派 现实主义 受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叔本华 施影响

甘地、马丁路德金、维特根斯坦 血 型 O型

战争与和平(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编辑

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为了完成这部划时代的巨著,托尔斯泰前后耗费十余年的光阴,并本书于1865年到1869年出版,讲述欧洲拿破仑时期的俄国(今俄罗斯)所发生的事。《战争与和平》自从问世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故事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

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在《战争与和平》中,人物就多达559个,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各有其独特的个性,且充满了生命的悸动,人的欢乐、痛苦、各种内心思绪——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而书中史诗般的辉煌节奏与宽阔视界,也只有荷马的作品可以相提并论。 精彩语句

1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她)的芬芳。

2任何看似愚蠢的东西,它一定也有值得喝彩的地方。

3只要人们没有发现生命的游戏是愚蠢的,他就会期待它,人们一旦能够认识它的愚蠢,便会自杀,这是我将要做的。

4没有人想到,承认与是非标准不相符合的伟大,不过是承认他自己的没有价值和无限的卑劣。

5假使每个人只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没有战争了。

6她们哭,因为她们是朋友,因为她们有好心肠;因为她们从小是朋友,却为金钱这样庸俗的事烦心;还因为她们的青春都过去了……但两人的眼泪都是愉快的。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著小说)编辑[ān nà ·k

ǎ liè ní nà]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在19世纪的世界文坛堪称首屈一指的优秀作品。本书通过女主人

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文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安娜

安娜美丽端庄、高贵典雅、聪慧善良、自然真诚、又富有激情,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美貌和深刻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思想、感情、才智、品德等方面都远远高于当时一般的贵族妇女。

安娜的优秀和不同凡响首先在于她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性解放、生命意义、爱情自由的渴求。“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觉醒中的安娜的坚定的呼声。她爱上渥伦斯基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辉而且要把幸福发散给别人的神态”,这是一种自己幸福也希望别人幸福的崇高境界。她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对生命意义的尊重,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她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的是时代的进步,是对束缚女性思想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制度的挑战。其次安娜的优秀在于她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她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是整个贵族社会的叛逆者,她面对的并不是卡列宁一个人,而是她赖以生存的整个上流社会。她大胆地冲破社会舆论的压制,公开追求自由的爱情,她用她的高傲和勇敢抵抗着上流社会的诽谤和侮辱,表现出她性格中坚毅、勇

敢的精神。安娜的追求不仅是执着的,而且是大胆的,毫无隐瞒的。她是一个勇士,有着顽强的斗争精神,敢于义无返顾地与整个上流社会的虚伪抗争,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种不同于其他的贵族妇女勇敢的精神却是令人钦佩,值得充分肯定的。

复活(列夫·托尔斯泰著小说)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作者通过玛丝洛娃体现了俄罗斯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和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恨。她在拒绝聂赫留朵夫的“善行”时,一再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屈辱、瘸苦和按耐不住的愤怒。正是这种感情触动了她麻木不仁的灵魂,并最后使她觉醒过来。由于她的灵魂深处始终保存着善良的天性和与聂赫留朵夫初恋时的美好回亿,“悔罪”的聂赫留朵夫才能获得她的宽恕,井使她重新“爱”上他。玛丝洛娃最终拒绝聂赫留朵夫要求和他结婚的建议,表现出玛丝洛娃的崇高品质,也是她为了爱他而做出的自我牺牲。玛丝洛娃的“宽恕”精神使她的灵魂获得了“复活”,然而,我们却看到作者在寻求玛丝洛娃“复活”的过程中,逐步接近了托尔斯泰过去所否定和厌恶的“革命者”。作者让玛丝洛娃进入政治犯的圈子;跟这些人接触,使玛丝洛娃感到亲切和自然。西蒙松对玛丝洛娃的爱情,虽然说是出于同情,

确也是合适的。这能使她的灵魂感到轻松和慰藉。尤其重要的是,他们的结合将会把玛丝洛娃带入革命者的队伍。而聂赫留朵夫的那种仁慈的“忏悔”,无论怎样真诚,却终究免不了带有居高临下的态度和宽宏大量的意味。玛丝洛娃意识到过去的爱情已经永远不能“复活”,她也不再需要这一切了。而此时在她面前展现的是她所渴望的、有意义的、鲜活的、真实生活,这才是玛丝洛娃真正的新生和灵魂的“复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